一、宋江为什么一定要招安
不从历史来说 历史上宋江就是个小头目,投降招安是必然的。
就说小说,施耐庵也是无奈,只有写宋江招安才能结尾。不然难道些宋江灭了北宋?这与现实差距也太大了吧。
但是我认为宋江确实不应该招安。宋徽宗也是北宋末日皇帝,国家已经很不行了,而且也没人真正的报国,高层有高俅,蔡京,中层有梁中书,高濂,底层有蒋门神,镇关西。
再看梁山泊,书中描写梁山实力壮大,人才济济,头领个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李师师就说过一句话,当今谁不知我大宋有两个皇帝,一个在朝廷,姓赵,一个在草莽,姓宋,可见梁山实力有多强。呼延灼,卢俊义,林冲,秦明也都是绝对的实力派。加上梁山的威望和名声,我觉得招兵买马不成问题。
如果宋江是个绝对的反抗派,一心招兵买马,先攻占边远城市,再慢慢扩张,应该可以拿下大宋的。
反过来看招安,宋江想大家飞黄腾达,结果呢?死了大部分,只有朱仝,李应混得比较好,李俊也去了泰国,其他有些就回家了。
哎,宋江愚昧啊。
二、宋江为什么要招安
因为当时大宋国力已经衰退,而且多方造反,内忧外患,由此来看宋江他们当时的实力还是有限的.而且根据后来他们征方腊死伤惨重的结果来看同样是反贼方腊的实力也很雄厚,所以就算他们不被招安恐怕也作为有限,而招按后还是有些人落了个好的归宿还是不错的. 一 宋江是个自卑感极强的人,但与一般混日子的小吏不同,他并不安于本职工作,他有强烈的欲望超越自卑。
而宋代社会的一个残酷现实是,官员严重超编,不用说一个“押司”,就是那些正经科举出身的官员也绝少升迁的机会。这意味着,宋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寻找另外的人生定位。
他利用手中的闲钱,广结善缘,脚踩黑白两道,心存朝野之间,借助官方身份,大搞权力寻租,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及时雨”的品牌设计。《水浒传》中是这样记载这令人筋疲力尽的包装过程的:“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
但令人奇怪的是,书中交代,宋押司自幼丧母,只有一个父亲和兄弟“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那么,他挥霍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不用大宋法院刑侦,寻常人一看,就知道老宋有“灰色收入”,犯的是“财产来源不明罪”。
这种立足本单位扶危济困的做法,为宋江本人积累了巨大的声望,从而也为梁山准备了一批干部。如果不是民间歌手兼三陪女阎婆惜的出现,我们可以想像,宋江会把“及时雨”这个品牌长期经营下去,以等待历史的风云际会。
但最终是这个美少女的执意要挟打乱了宋江的营销计划,使他不得不提前开始了他的计划。 这时的宋江虽然对梁山有救命之恩,但他并没有急着投奔。
“吏道纯熟”的他知道,在拉起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之前,即使落草为寇,也不过是个小喽啰。后因老父诓骗,回家奔丧,被县政府缉拿,刺配江州牢城。
与以往金钱开道,黑社会暗中助力的手段一致,服刑期间的宋公明,一方面等待皇帝大赦天下;一方面上下使钱,买通了包括江州监狱局管教干部戴宗以及司法局的聘用警察李逵等一大批黑白两道的人物。后因酒后失言,在浔阳楼题了反诗,被大宋能吏黄文炳告发,不得已才上了梁山。
一上梁山,宋江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又在显要位置竖起一面大旗,曰,“替天行道”。以致人人都为他这些外在包装迷惑,以为宋江真是至忠至义之人。
实际上宋江对大宋从来就没有忠过。他要真忠,还能替晁盖通风报信,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他要真义,还能一俟招安就向当年的同道兄弟方腊动刀兵?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宋江本人的价值世界。
二 作为一个面黑身矮、武艺平平的小吏,他想像不出,一个人除了在既定的国家权力秩序内谋求更高的升迁外,还能有什么价值空间可供一个人的灵魂栖居?也就是说,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男人,他骄人的业绩和成功如果经不住国家意识形态的猛烈拷问,从而引来众人以致后人的交口称誉,还能有什么意义?可以想象,在这种单一信念支配下的宋江不可能真的造反。在跻身于体制的初期,他一定像许多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有过无数玫瑰色的梦想。
可当一切通过正常途径光宗耀祖的门路被堵死以后,他只能改变思路徐图大起。这样的一个人,当他是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成为别人心目中的道德英雄;可一旦走上梁山的领导岗位,“杀人放火受招安”就成了当务之急。
这样的造反实际上是一场撒娇,一场个人向国家权力机关的摔盆子掼碗,一场通过打家劫舍、装疯卖傻将自己重新踅回君父怀抱的曲折努力。简单地说,这样的造反实际上是一种手段。
没有新观念的宋江无论从体制出走多远,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招安。为了招安大计的早日实现,宋江甚至不惜令名,动用了包括御用“二奶”李师师在内的一切人力资源,这种“有违圣德”的做法甚至引起了他的忠实“粉丝”李逵的强烈不满,但为了整体目标的顺利推进,宋江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为了将自己以及他所代表的公司高价出售给赵宋集团,宋江以梁山所有的人马作抵押,开始了和另一暴力集团——赵宋王朝的艰难谈判。 在这一声势浩大的谈判中,一切行动、业务都得服务于整体目标。
什么“只反贪官不反皇帝”,那不过是一时的促销手段,一旦和宏伟的招安大计相违,立即连贪官也不反了。岂不说贪官太多,反不胜反,按梁山的标准,高俅不是最大的贪官吗?而“捉放俅”的闹剧恰好说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替天行道”都不过是一时的统战口号。
也就是说,在这场个人和国家的政治博弈中,双方并没有本质的分歧。就攫取权力的方式,以及权力用来支配别人的生命和幸福的目的而言,双方可以说异曲同工。
宋头领长期深入基层,混迹于各式公人、听差、媒婆、地保、更夫、商贩、江湖混混、引车卖浆者流之间,并没有可能获得比当时的统治集团多的信息资源,也就是说,他的脑子里不可能自发生出比当时的文官集团先进的制度理念。即使后来打土豪,分田地,劫法场,杀害公务员,目的也不是要改变或颠覆现存的权力格局,而是要在既定的国家权力秩序内找到属于自己的。
三、水浒传中的“招安”是什么意思
古代希望敌方归顺于朝廷,为朝廷效力,而其他既往不咎.所谓招安就是招抚;招降.统治者劝诱武装反抗者归降.《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下最后形成为一部巨著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水浒”故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水浒传》中所反映的现实并不是单一的北宋末年的现实生活,而是包括着北宋末年,南宋、蒙元和明初等不同时期的广泛的封建社会的现实.因此,《水浒》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其中许多重要的情节,也并不是历史上宋江起义的真实而具体的敷衍,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的艺术虚构.历史上的招安之说形成于北宋末南宋初,到了宋末元初,更加合理化,元代仍然肯定它.其原因是招安包含着以宋室为正统的抗金反元的内容.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宁肯受宋朝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也不愿受金人和蒙古人的外族蹂躏.宋室再腐败,毕竟是先进的封建王朝,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金人、蒙元武力再强大,毕竟都是从氏族社会脱胎而来的落后民族,因此,在宋元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封建统治阶级采取招安政策是能够得到许多农民起义领袖和起义军响应和支持的,招安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梁山泊队伍之所以终于接受招安,从外部原因来说,主要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拉拢、利诱.至于内部原因也有很多,在梁山英雄大多事情都离不开宋江的领导,而受招安一事宋江更是起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这么看,让宋江做首领接受招安是必然的事.宋江之所以主动接受招安,还是由于他的忠君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而这次招安,则是宋江完成自己设想的第一步.透过宋江这个主要人物再来看水浒时.梁山英雄的覆灭绝对不是偶然.而宋江的结局,更是悲剧.兄弟死的死散的散且不谈.他临死怕李逵造反,辱了梁山英雄忠义的名声,于是把李逵招回来骗他也喝下药酒.吴用、花荣和他的感情很好,在他的墓地上吊而亡.梁山的英雄们的斗争历程和他们的悲惨结局,客观上向人们显示了这样一条血的教训:被压迫和压迫阶级之间的立场、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法调和的,已经举起了反抗旗帜的被压迫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不被消灭,就必须继续斗争,别的道路是没有的;倘若妥协、招安,那就意味着失败和悲剧的结局,当然,就《水浒传》作者的主观认识来说,是没有这样自觉和明确的.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水浒传》的实际描写却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使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这恰好就说明了《水浒传》有关宋江等人接受招安以及英雄们悲剧命运的描写,是现实主义的.《水浒传》有关英雄接受招安及其悲剧结局的叙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尊重历史事实的,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水浒的故事已经结束,留给后人不尽的沉思.正如瀑布,真正动人心魄的,不是上游河水的波澜壮阔,亦不是中间断崖的陡峭险峻,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
四、施耐庵为什么写宋江受招安
鼓吹造反,反对皇帝的书,皇帝是自然容不得的.所以,朱元璋一看到这部书,便大发雷霆:“好一个施耐庵!我几次三番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出来,原来是躲着写这样的书!哼!” 朱元璋心想:“我刚得天下,人心尚未归顺,那能容得这种鼓吹造反的书流传?!”想罢,随即在《水浒传》上批了几句:“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必贻患.”并下了一道圣旨,派人四处查方施耐庵,将他从白驹镇抓来,秘密押送金陵,关进了刑部大牢.这事传到施耐庵好友刘伯温耳朵里,刘伯温便很快来到刑部大牢来控监.施耐庵被关进大牢,也无人提讯审问,他不知所犯何罪,心头正闷得慌,看到刘伯温来了,便作了一揖,直截了当地问:“伯温兄,我犯了什么罪呀!”刘温告诉他,是因为他那部《水浒传》传到皇宫里去了.“喔!”施耐庵这才明白缘由,连忙请刘伯温想办法救他出去.刘伯温走近施耐庵,轻声地说:“你是怎么进来的,还是怎么出去吧!” 刘伯温走后,施耐庵想了半天,才悟出道理来.他马上向刑部声明:我的《水浒传》才写了前半部,还有后增部未写出来呢!经刑部允许刘伯温托人送来文房四宝.施耐庵便以张士诚投降元朝皇帝、镇压红巾军为原型,把宋江写成了受招安,去征辽,打田虎、王庆、方腊,直到与李逵一起钦御赐药酒自尽,至死不反叛,一生为皇帝效劳的忠臣.刘伯温几科天天派人到大听消息,这天听说施耐庵书已续完,不等到墨迹干透,便取去连夜读了起来.第二天,他成竹在胸地把书呈献给洪武皇帝,说:“陛下只读了施耐庵的上半部《水浒》,臣又找到了下半部.依臣之见,施耐庵写书无非是在消磨晚年岁月,写提天下同归,为朝廷效忠.” “是吗?让我看看.”朱洪武便接过书读了起来.过了两天,刘伯温觉察朱洪武脸上气色平静,眉宇间有些开阔的气象,便私下建议:“ 我看刑部大牢应当把积滞的囚犯从宽处理,方显得在明宽刑简刑简政.“ 朱洪武被刘伯温一提醒,果然爽爽脆脆地说了一个“好”,并让刘伯温去酌情处置.得到洪武皇帝的应允,刘伯温便以“年迈多病、交保就医”为由将施耐庵开释了.。
五、宋江为什么要招安
贴-宋江为什么要招安by - 2007-1-8 22:08:00■ 狄 马 一 宋江是个自卑感极强的人,但与一般混日子的小吏不同,他并不安于本职工作,他有强烈的欲望超越自卑。
而宋代社会的一个残酷现实是,官员严重超编,不用说一个“押司”,就是那些正经科举出身的官员也绝少升迁的机会。 这意味着,宋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寻找另外的人生定位。
他利用手中的闲钱,广结善缘,脚踩黑白两道,心存朝野之间,借助官方身份,大搞权力寻租,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及时雨”的品牌设计。《水浒传》中是这样记载这令人筋疲力尽的包装过程的:“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
”但令人奇怪的是,书中交代,宋押司自幼丧母,只有一个父亲和兄弟“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那么,他挥霍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不用大宋法院刑侦,寻常人一看,就知道老宋有“灰色收入”,犯的是“财产来源不明罪”。
这种立足本单位扶危济困,或者叫“岗位学雷锋”的做法,为宋江本人积累了巨大的声望,从而也为梁山准备了一批干部。 如果不是民间歌手兼三陪女阎婆惜的出现,我们可以想象,宋江会把“及时雨”这个品牌长期经营下去,以等待历史的风云际会。
但最终是这个美少女的执意要挟打乱了宋江的营销计划,使他不得不提前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这时的宋江虽然对梁山有救命之恩,但他并没有急着投奔。
“吏道纯熟”的他知道,在拉起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之前,即使落草为寇,也不过是个小喽?ء:笠蚶细岗财丶冶忌ィ幌卣┠茫膛浣堇纬恰S胍酝鹎ص溃谏缁岚抵兄Φ氖侄我恢拢唐诩涞乃喂Ã鳎环矫娴却实鄞笊馓煜拢灰环矫嫔舷率骨蛲税ń菁嘤止芙谈刹看髯谝约八痉ň值钠赣镁炖铄拥纫淮笈诎琢降赖娜宋铩:笠蚓坪笫а裕阡毖袈ヌ饬朔词£淮笏文芾艋莆谋娣ⅲ坏靡巡派狭肆荷健? 一上梁山,宋江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又在显要位置竖起一面大旗,曰,“替天行道”。 以至人人都为他这些外在包装迷惑,以为宋江真是至忠至义之人。
实际上宋江对大宋从来就没有忠过。他要真忠,还能替晁盖通风报信,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他要真义,还能一俟招安就向当年的同道兄弟方腊动刀兵?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宋江本人的价值世界。
二 作为一个面黑身矮、武艺平平的小吏,他想象不出,一个人除了在既定的国家权力秩序内谋求更高的升迁外,还能有什么价值空间可供一个人的灵魂栖居?也就是说,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男人,他骄人的业绩和成功如果经不住国家意识形态的猛烈拷问,从而引来众人以至后人的交口称誉,还能有什么意义?可以想象,在这种单一信念支配下的宋江不可能真的造反。 在跻身于体制的初期,他一定像许多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有过无数玫瑰色的梦想。
可当一切通过正常途径光宗耀祖的门路被堵死以后,他只能改变思路徐图大起。这样的一个人,当他是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成为别人心目中的道德英雄;可一旦走上梁山的领导岗位,“杀人放火受招安”就成了当务之急。
这样的造反实际上是一场撒娇,一场个人向国家权力机关的摔盆子掼碗,一场通过打家劫舍、装疯卖傻将自己重新踅回君父怀抱的曲折努力。简单地说,这样的造反实际上是一种手段。
没有新观念的宋江无论从体制出走多远,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招安。为了招安大计的早日实现,宋江甚至不惜令名,动用了包括御用“二奶”李师师在内的一切人力资源,这种“有违圣德”的做法甚至引起了他的忠实“粉丝”李逵的强烈不满,但为了整体目标的顺利推进,宋江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为了将自己以及他所代表的公司高价出售给赵宋集团,宋江以梁山所有的人马作抵押,开始了和另一暴力集团——赵宋王朝的艰难谈判。 在这一声势浩大的“入关”谈判中,一切行动、业务都得服务于整体目标。
什么“只反贪官不反皇帝”,那不过是一时的促销手段,一旦和宏伟的招安大计相违,立即连贪官也不反了。 岂不说贪官太多,反不胜反,按梁山的标准,高俅不是最大的贪官吗?而“捉放俅”的闹剧恰好说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替天行道”都不过是一时的统战口号。
也就是说,在这场个人和国家的政治博弈中,双方并没有本质的分歧。就攫取权力的方式,以及权力用来支配别人的生命和幸福的目的而言,双方可以说异曲同工。
宋头领长期深入基层,混迹于各式公人、听差、媒婆、地保、更夫、商贩、江湖混混、引车卖浆者流之间,并没有可能获得比当时的统治集团多的信息资源,也就是说,他的脑子里不可能自发生出比当时的文官集团先进的制度理念。即使后来打土豪,分田地,劫法场,杀害公务员,目的也不是要改变或颠覆现存的权力格局,而是要在既定的国家权力秩序内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换句话说,他只想通过非正常的手段,重新成为国家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 那么,在砸烂国家机器和成为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之外,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也就是说,如果宋江不投降,有没有别的选择。
六、宋江为什么主张招安
按照比较主流的“说法”,宋江的招安是其无法突破自身局限所致。
宋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原籍为山东郓城县宋家村,江湖人称“及时雨”,又号“呼保义”。为他面黑身矮,人又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宋太公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自幼与同在郓城县东溪村的晁盖相熟,“生辰纲”事发后,宋江私传讯息,使晁盖等人脱险。晁盖上梁山后,为报宋江之恩,派刘唐携礼物夜走郓城县答谢,宋江推辞不成,只好留下书信和一条黄金,不料被他那私通张文远的小妾阎婆惜发现,并以此要挟,宋江要信不回,无奈之下,怒杀阎婆惜,逃回家隐藏起来,后得好友朱仝私放,先在柴进庄、孔家庄、清风寨逃亡一年后,其父宋太公装病,让石勇送家书,宋江回家,遭人举报被官府缉拿,后发配江州,与戴宗、李逵等相识。
赴柴进庄上避难时,与武松相识。宋江走后往清风寨投靠好友花荣,并于清风山结识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三位山寨头领。在清风寨观灯时遭知寨刘高之妻陷害,便与花荣大闹清风寨,收得秦明、黄信,劝众人同上梁山。于路在对影山劝收吕方、郭盛,不期路遇石勇得宋江家书,宋江回家奔丧被擒,发配江州,沿途结识李立、李俊、童威、童猛、穆弘、穆春、薛永、张横等好汉,至江州经梁山军师吴用书信介绍与戴宗相交,后得会李逵、张顺。宋江又在酒醉之下于浔阳楼题反诗被判死罪,得梁山众英雄法场相救,在白龙庙聚会同上梁山,坐了第二把交椅。
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被毒箭射死后,坐上第一把交椅,打退朝廷多次围剿后归顺朝廷从此,梁山主事厅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头目增长到了一百单八将,又相继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以及天下八方十位节度使,并活捉高俅,梁山事业也发展到了鼎盛。日后,宋江率众接受朝廷招安,并北上抗辽大获全胜,迫使辽主动投降, 随后又讨伐了王庆、田虎,都取得了胜利,不折一将,立下汗马功劳。
征方腊后,梁山好汉伤亡惨重,只剩27人回朝,封官赐爵后,宋江被奸臣蔡京、高俅等下毒所害。他知道了自己中毒后,骗李逵来喝下毒酒,因为他知道,自己死后,李逵必然造反,这样会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两人死后,宋江给吴用和花荣托梦。吴用去了宋江托梦给他的蓼儿洼,看到了二人的坟墓,准备在宋江坟墓旁的树上吊。这时,花荣从船上飞奔到宋江坟前,两人一惊,二人双双悬于树上,自缢而亡。
七、宋江为什么一定要招安
不从历史来说 历史上宋江就是个小头目,投降招安是必然的。
就说小说,施耐庵也是无奈,只有写宋江招安才能结尾。不然难道些宋江灭了北宋?这与现实差距也太大了吧。
但是我认为宋江确实不应该招安。宋徽宗也是北宋末日皇帝,国家已经很不行了,而且也没人真正的报国,高层有高俅,蔡京,中层有梁中书,高濂,底层有蒋门神,镇关西。
再看梁山泊,书中描写梁山实力壮大,人才济济,头领个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李师师就说过一句话,当今谁不知我大宋有两个皇帝,一个在朝廷,姓赵,一个在草莽,姓宋,可见梁山实力有多强。呼延灼,卢俊义,林冲,秦明也都是绝对的实力派。
加上梁山的威望和名声,我觉得招兵买马不成问题。如果宋江是个绝对的反抗派,一心招兵买马,先攻占边远城市,再慢慢扩张,应该可以拿下大宋的。
反过来看招安,宋江想大家飞黄腾达,结果呢?死了大部分,只有朱仝,李应混得比较好,李俊也去了泰国,其他有些就回家了。哎,宋江愚昧啊。
八、宋江为什么总想招安
宋江从小受君忠思想教育,长大后又靠忠义形象立身,骤然间让宋江完成从一个忠君爱国之士向弑君灭国之人的转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不仅对宋江而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理门槛,而且还会对其苦心树立的忠义形象有很大损坏,甚至会在梁山内部引发巨大震动。
在这种底气不足、前途不明的情况下,思想上的杂念便会异常活跃,忠与不忠就成为萦绕在宋江脑海中来回反复的问题,并对最终决定产生很大影响。
梁山处于梁山泊中,没有耕地。王伦时期以抢劫为生,是典型的土匪时期。晁盖、宋江都是奉行的流寇主义,没有像田虎、方腊建立根据地或游击区,不从事粮食、渔牧等生产劳动。梁山集团唯一的收入就是抢劫,应付一段时间后,就去打仗抢劫,为喽啰们提供衣食保障。
向朝廷妥协,自己一生可有荣华富贵。自己继续革命,万一不成功,自己和手下弟兄可能会万劫不复,谁能跟朝廷抗衡,自己手下虽有人马,可是长期下去,如何得了。
如果掳掠百姓财物,肯定会激起民变。如果不对老百姓进行烧杀掳掠,自己又不能自给自足。时间一长,梁山上的弟兄自然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无衣无食。
宋江清楚的知道,既没有人马有没有经济基础的他们,现实出路只有两条,一是没有吃喝自行解体,二是接受朝廷招安。解体不符合宋江实现野心的需要,那只有一条路可走——招安。
宋江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亲自去东京寻求招安路子,终于得到了朝廷的回应,最后众人随宋江接受招安,归属朝廷,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可见招安符合梁山的大局利益,实现了梁山好汉招安做官的人生价值。
但由于宋江想凭借梁山军队和朝廷谋取更大利益,不按照朝廷分散安置的办法办理,以回梁山为要挟,妄图保持梁山的原建制,受到了朝廷的猜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最后以悲剧的色彩落下了梁山事业的帷幕。
扩展资料:
宋江,他出身于官府,知道官府力量的强大,仅凭他那108个兄弟,万儿八千的啰罗,小小的水泊,根本是无力与大宋朝廷抗衡的。所以,他想通过招安这条路,再回到官府中去,也给弟兄谋个“封妻荫子”的前途。
他的想法是真诚的,下的功夫是巨大的,结果还真实现了招安的梦想,但最终结局却并不好,尽管为朝廷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终究没有被朝廷原谅,最后赐一杯毒酒了事。
这次,他彻底绝了念想,说是为了在历史上不再留下个盗寇的名声,也可能还有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重蹈喋血江湖的命运,他宁可喝了毒酒,也不再造反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及时雨”宋江的侧面:不择手段骗取好汉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