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的意思是(买椟还珠的故事)

2024-12-14 问答 86阅读 投稿:弑天

一、买椟还珠的意思是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

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代表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被虚伪华丽的外表所吸引,而忽视了他本身的价值。

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买椟还珠在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少的资本取得了更高的回报,卖椟的人用一个“椟”得到了“珠”。

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二、买椟还珠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卖珠宝的商人。一天,他准备了一些珠宝,打算拿到郑国卖。他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材,找工匠做成精致新颖的盒子,同时,选用不同的香料,把盒子熏得非常香。

抵达郑国之后,很多郑国人便都固拢过来欣赏他盛放珠宝的盒子。眼见客人越聚越多,他心中暗暗高兴,以为肯定能赚到不少钱。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些郑国人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的珠宝,而是装珠宝的木盒子。他们两个一堆三个一伙,议论的话题都是盛放珠宝的木盒子,样式多么特别,装饰多么美丽。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郑国人把钱交给了珠宝商,就带着盒子走了。可是他刚走了没几步,却又折回来了。

郑国人把珠宝还给珠宝商之后,便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走的时候嘴里还在小声地嘀咕着:“这木匣太漂亮了,这可是让我赚到了。”珠宝商拿着郑国人还回来的珠宝,惊讶得合不拢嘴。

扩展资料

启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消费者要求日渐增高,不仅要物美价廉的商品质量,而且还要有欣赏、审美方面的要求。

因此,商家必须注意质量和包装,缺一不可,有的商品质量很好,但包装很差,其貌不扬,很难卖到好价钱,当然,若只讲包装,不顾质量,效果将更糟糕。

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商品包装在现代市场上起着重要作用。产品质量和外观包装,千万不可只顾一头,只有全面地保证产品质量,同时更要注意商品外观的研究,才能使商品在商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买椟还珠

三、"买椟还珠"什么是意思

典故是这样的: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喻指:过于华丽的装饰往往会喧宾夺主。

那个楚国人知道如何卖掉匣子,却不擅长出售珍珠。至于买匣子的郑国人,他根本不懂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四、买椟还珠的寓意是什么

买椟还珠 【发 音】mǎi dú huán zhū 【释 义】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盛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木匣中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 例】 邹韬奋《萍踪寄语》:“当然,以我的浅陋的眼光,恐怕'~',没有什么好报告.” 【近义词】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反义词】 去粗取精 【典 故】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①,熏以桂椒②,缀以殊玉③,饰以玫瑰④,缉以翡翠⑤.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⑥.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⑦.——《韩非子》 [注释] ①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②桂椒——香料.③缀(zhuì)——点缀.④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⑤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⑥椟(dú)——小盒.还——退回.⑦鬻(yù)——卖.[提示] 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亭来.买椟还珠在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少的资本取得了更高的回报,卖椟的人用一个“椟”得到了“珠”.。

五、还有什么买椟还珠的故事,符合实际的,

有个成语叫“买椟还珠”,说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用好木料木兰做盒,以桂椒熏制,挂上玉珠、玫瑰和翡翠.郑国人买了盒子,退还珍珠.初读这个成语,以为那郑国人傻,放着珍贵的珍珠不要,却要了个木头盒子!不少人使用这成语,也是把这意思当作词的本义.那郑国人真的傻吗?日前看到一篇报道,引起我的另一种思考. 那报道说:一位留德的中国学生,为解决生计问题,开了家时装小店.开张多时,来观光者多,来买衣者少.她发现,来者感兴趣的,是店里的装饰物———绣织品.一位女客赞美其中的人物肖像双面绣《蒙娜丽莎》,并以2000马克(约合8000元人民币)的高价把它买下.接着,《黄山》、《熊猫》等类似织品,也都被德国人以高价买了去.此地人爱苏绣却不爱时装,此现象让她从中悟到一种商机.她于是给在国内的母亲打电话,组织了2万多元苏绣货源.让她振奋的是,进货不到一个月,又都销售一空.生意做大了,一位收藏家向她预订一幅《清明上河图》,见货后付给她50万元人民币酬金.她得发了,便开了个专营苏绣的公司…… 那中国留学生,我看她开始时有点像那楚人,为了招徕顾客,使那些时装早日卖出去,就用心装饰那小店,把从国内带来的若干件苏绣织品,统统挂在了墙上.她此时的心态,与那卖珠的楚人几无二致.而那德国人,没有看上店里的时装,却看中包装小店的苏绣.当顾客提出要买这织品时,她还说这是非卖品,是亲友所送之物.只因顾客诚心要买,并出以高价,她才改了主意.事实证明,这主意改得好! 还有改得更好的,那就是她改变了经营思路.她从顾客的购物眼光中,看到了苏绣的市场前景,并当机立断,改经营时装为经营苏绣.那德国人不傻,这中国人更不傻.不妨设想,如果她脑子“一根筋”,看这时装没人光顾,便换另一批时装,再没人光顾再换,她也许不仅不会发达,甚至会亏得一塌糊涂!那也是没准儿的事.善于把握商机,正是那位中国留学生的聪明所在!她比那卖珠的楚国人强多了,那楚人一笔生意做了就完了,假如他继续做木头盒子,甚至也搞一个专营木盒子的“公司”之类,说不定他也发了.郑人不傻楚人傻,结论应如此. 我由此还想到又一面.苏绣在德国如此吃香,让那留学生大感意外.读完这真实的故事,我也感到十分惊讶.这样开阔的市场,怎么此前就没有人去打开它呢?生产苏绣的厂家、经营苏绣的商家,怎么都没有想到德国乃至欧罗巴呢?市场调查都没有做过?苏绣《蒙娜丽莎》其实早已出名,它由当代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费时6个月绣成,后来又陆续有人绣制,已成为代表苏绣新成就的典型艺术作品.德国人直到最近才发现它,不是他们迟钝,而是我们此前的工作没做到家,才成就了那位中国留学生,让她无心插柳柳成荫! 经商之道,学问多多.那郑国人、楚国人,以及那留德中国学生所做的,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类似“买椟还珠”故事引发包装的学问,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看最不值得效仿的,便是如近年恶性发展的月饼包装. 摘至《人民日报海外版》。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