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战国时期的著名故事)

2025-03-29 常识 86阅读 投稿:于你

战国故事

一、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

二、战国时期的著名故事

1,五国伐齐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

燕国联合秦、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昭王自继位以来,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

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 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

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2,商鞅变法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

3,秦吞六国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而卒,秦庄襄王继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国,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

庄襄王三年(前247)崩,十三岁的秦王赵政(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即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帝。

联军转而进攻秦国的盟国齐国,夺取了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于秦王政六年(前241)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

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 扩展资料: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

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

秦国于武王二年(前309)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楚国一直以令尹为最高官职,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

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或称国尉、都尉。国君的秘书称御史,并有监察之任。

郡县的设置更为普遍,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格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国 (中国历史时期)。

三、【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发生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像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故事,这一时期的人物故事及成语典故数不胜数,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政治军事人物有管仲、乐毅、孙子、孙膑、武起、商鞅,还有秦齐楚赵燕卫韩等等各个诸侯国的什么齐桓公、秦穆公的这个公那个王的;还有屈原、扁鹊、李斯、吕不韦、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荆轲刺秦王等等犹如星汉灿烂的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被我们概括为成语的更是特别多,例如:假道伐国、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完璧归赵、商鞅变法、合纵连横、鸡鸣狗盗、围魏救赵……怎么样,是不是特别精彩?可以去看两本书,叫《东周列国传》和《史记故事》.。

四、五个战国故事题目其中一个写大概内容或者战国七雄,

1:荆轲刺秦王2:老牛舐犊 3:鸡鸣狗盗4:鸡口年后 5:齐楦晋文之事 6:豫让刺赵襄7:要离刺庆忌8:西周放水 西周与东周相仇.西周在上游.到了插秧种稻时节,西周截断了水源.有一个人向东周国王自荐,前往西周劝说让其放水.这人来到西周,对西周国君说:“国君断了东周的水源,现在东周不种水稻了,改种了麦子.将来东周就更富了.如果国君现在放水,就可以毁了东周的麦田,逼着东周继续种稻,那么,水源的停放全由西周,东周就完全听命于西周了.”于是,西周恢复了供水.说情的人得到了西周、东周两国的酬金.人说,战国无义战,唯利是图.张仪、苏秦等说客,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可以自欺欺人、出尔反尔.当今社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到处呈现信任危机.口口声称消费者就是上帝,然而,货物交易时,卖方忙于鉴别rmb真假,买方忙于鉴别货物真假.上帝就是这么当的吗。

五、【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故事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很辉煌的时期.1、君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思想,百家争鸣啊,其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3、政治:管仲、晏婴、屈原、吕不韦等4、军事:也就是兵家孙武,伍子胥、鬼谷子、孙膑等5、医学:扁鹊.这个时间段太多了,建议你百科吧.。

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烽火戏诸侯

严格来说,这个不算春秋时期的故事,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0、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