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什么叫“春秋和战国”时期)

2025-01-11 常识 86阅读 投稿:寒风澈

春秋和战国

一、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及战国的起始时间,不外乎下列几种说法: 1.按传统的以某个帝王(天子)即位的时间作为朝代或时代的开始,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而这是公历哪一年? 郭沫若认为,依据《史记》是公元前475年,大部分教科书也依照这种观点. 翦伯赞认为,依据《左传》是公元前476年,《辞海》也支持这种观点. 有一年的差别是因为《史记》与《左传》对周元王的老父亲周敬王的在位时间记载不一致.《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敬王在位42年,而《左传》 是43年.俄专门查了一下《史记》与《左传》原文.这段历史,《史记-周本纪》记载如下:“敬王元年,晋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复作乱,敬王奔于晋.十七年,晋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四十二年,敬王崩”.而《左传》是编年体的,每年发生的大事记录比《史记》详尽多了,除敬王在位时间外,“孔子卒”的年代二者记载也不一致.俄的观点,就敬王在位时间而言,《左传》似比《史记》更可信. 2.以战国七雄得到官方承认的时间开始,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承认韩赵魏成为诸侯国.《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这是范文澜《中国通史》的观点; 3.以春秋结束标志战国.孔子版《春秋》纪事终结于前481年(鲁哀公14年),左丘明版《左传》纪事终结于前468年(鲁哀公27年). 吕祖谦《大事记》支持前者,林春溥《战国纪年》力挺后者. 上述说法各有道理,采信哪种可凭个人喜好.不过,若是应对考试,还是谨遵教科书为妙.。

二、什么叫“春秋和战国”时期

现在一般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 476年)为春秋时代。

春秋时期是借用鲁史《春秋》的名字而来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 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

中国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特别是它的后期,我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 逐步瓦解,我国古代社会进人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

春秋之后,各诸侯国连年战争,互相称霸,许多小诸侯国渐渐被大诸侯国兼并,后来只 剩下7个大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7个诸侯国对峙,战争连年不断,而且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计有254年,这个时期称为战国时 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它由割据逐渐走向统一,同时由于各诸侯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为将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打下 了良好基础。

三、春秋和战国有具体分界线吗

公元前475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他在《史记》中的《六国年表》将周元王刚继位的那一年〔前475年)定为战国群雄确立的开始. 关于战国的开始年代,古今学术界的认识并不一致,有公元前481年说、前475年说、前468年说、前453年说、前403年说好几种. 第一种前481年说,始倡于南宋吕祖谦的《大事记》,其着眼点是为了上接《春秋》的记载,名为《春秋》的鲁国编年史即终于这一年(鲁哀公十四年).这一年发生了齐国田氏杀死齐园国君齐简公事件,新兴势力控制了齐国政权.所以杨宽的《战国史》也主张以这一年来作为战国时期的开端. 第二种,就是你说的公元前475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他在《史记》中的《六国年表》将周元王刚继位的那一年〔前475年)定为战国群雄确立的开始.然则其实并不准确,周元王刚继位那会子,群雄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 第三种就是前468年说.这一年是周贞王元年,清代人林春博《战国纪年》和黄式三《周季编略》都将其定为战国起始年.这也没什么其他特殊的,和上面一种差不多,都不符合咱现代人的年代分割. 第四种和第五种,前453年说和公元前403年说,也就是我提到的三家分晋了.三家分晋在于,异姓士大夫以下克上,最终周王也无可奈何地认同,标志着长达数百年的周分封制和宗室继承制彻底土崩瓦解,新的社会结构即将形成. 所以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控制了晋国的政权,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格局,有不少史家都将这一年视作为战国时期的开始;而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韩、赵、魏为诸侯,三家分晋正式取得周王的确认,也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战国真正的开端.后者的提倡者,以宋代的司马光为首,他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年开始写起,将之作为一个历史新时代的开端的. 现在不少书籍采用公元前475年之说,其实倒不是从学术角度来计算,而是为了省事.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究竟应该算始于何年,这个众说纷纭,没法统一的原因是由于春秋战国之交作为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大转变时代,在各个地区的发展都不一样,并不均衡,再加上这个转变的过程也是很长,所以想要用一个绝对年代表作为时期分界线是挺难的. 而如果要严格挑选一个时代变迁的大标的物做为分界线,那也只能是三家分晋,按照司马光的说法来分.。

四、东周为什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是为春秋时代,这个时代是周天子的势力逐步减小的时代,总体来说在中国大地上,依然是属于奴隶社会,齐,晋,楚,吴,越各国相继称霸,但是进行的战争主要是大国局部的进攻小国,而使小国屈服,并不灭亡小国,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公元前474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周天子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任何的影响力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封建改革,这个时期的土地兼并战争比起春秋时期更为频繁,春秋时期的小国家这个时候基本被这7个国家兼并掉了.总之,春秋末期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现在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五、春秋时期的战争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区别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意义:不利---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有利---1.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2.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3.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4.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实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5.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的加强等创造了条件.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意义:1.进一步加强了统一趋势; 2.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各国国君为了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