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京剧的小知识

2022-07-17 综合 86阅读 投稿:烂好人

1.关于京剧的一些知识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

清乾隆末期、嘉庆初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功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关于京剧的知识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

更多知识:?wtp=tt#2

3.关于京剧的知识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京 剧 的 形 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戏曲小知识

1.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间捐献的飞机命名为?

答:香玉剧社号。

2.豫剧的音乐结构属于?

答:板腔体。

3.请说出豫剧五大名旦及其一个代表剧目?

答:常香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陈素真,《宇宙锋》、《春秋配》;崔兰田,《桃花庵》、《秦香莲》;马金凤,《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阎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获“梅花奖”的演员是谁?

答:汤玉英。

5.戏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剧的武戏锣鼓经有哪些?

答:四击头、紧急风、小四击头、马腿、串子等。

7.豫剧《跑汴京》还叫什么名字?

答:《八件风》或《对绣鞋》

8.什么是戏曲中的叫板?

答:演员在起唱前对鼓师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苍娃”属于什么行当?又称什么?

答:丑行;又称“三花脸”。

10.豫剧《花木兰》的编剧是谁?

答:陈宪章。

想知更详细可登录以下网站

参考资料:

4.有关京剧的知识

【简介】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起源】 京剧脸谱来源于生活。

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的纹理与人物的年龄、生理、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

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的依据来源。

如关羽的丹风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尤为明显、突出。京剧脸谱在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源众多,除上述者外,还有如下几种: 1、借鉴生活中血统遗传的原理。

如张飞之子张苞,盂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等,袭用其父脸谱,约定俗成,渐成定例。 2、依据剧中人物姓名,附会色调,确定脸谱。

如齐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脸,膏面虎因“青”字勾绿脸,浪里白条张顺因“白”字勾白脸,黑风利、乌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脸。 3、以讹传讹;一些剧中人物的脸谱来源于“讹传”(音讹、义讹),加以附舍。

如文天祥因与闻太师之“闻”同音勾红脸。钢属黑色,刚与钢同膏,因此京剧旧例,凡性格猛烈刚强之人多勾黑脸,如《草桥关》剧中的铫刚,(徐策跑城9剧中的薛刚)《庆阳图》剧中的李刚,均因名字中有“刚”字而勾黑脸(京剧界素有“三刚不见红”之说)。

《八蜡庙》剧中的关泰,《收关胜》剧中的关胜,仅因与关羽同姓而勾红脸。 【色画方法】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京剧舞台上几千出戏,数不清的花脸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脸谱。

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谱。如果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的豆腐块。

这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以三块瓦的基本画法而论,即由眉子、眼窝、嘴窝这“三块”组成,其他画法大多从这三块瓦演变而来。

如十字门脸,即从脑门至鼻梁有一条黑道,俗称“通天纹”,与两个眼、眉连接起来像一个黑十字;所谓花三块瓦,即在夸张的眉眼中加一些颜色和装饰图案,如喜剧人物张飞、焦赞,画垂眉或蝶翘眉,笑眼窝,翘嘴以示笑口常开;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如汉朝铫期的老脸则眼窝尾部画出下垂的鬓角,其子铫刚的眼角却呈上翘之势,加上夸大的光嘴巴,一看便是血气方刚;再如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曹操“面带奸诈”便是一幅奸白脸。可见花脸脸谱是以色定调,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如果从这些画法来分析,就会看出门道来了。 【京剧脸谱分类】 1、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 眉 眼 鼻 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2、三块瓦脸: 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 三块瓦脸”。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3、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 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 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徵人物性格。 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 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4、六分脸: 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

5.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你知道哪些关于京剧艺术的小知识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1]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6.京剧的有关知识

京剧艺术的舞台 剧场是各种表演艺术争胜献艺的地方。

京剧作为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一切情节都必须在舞台上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开展,只有利用好舞台的空间和时间,才能够在这方寸的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好戏。 中国唐代以前歌舞百戏多在广场演出。

农村演戏多属于迎神赛会的性质, 戏台的建筑附属于寺庙,叫庙会。 在江南水乡还有一种建在水上的舞台,叫水台。

城市里的茶楼和茶园的出现,使戏曲演出活动变为经常的,也是固定的,观众面也就随着扩大了。而剧场的出现和发展对京剧艺术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广和楼是北京最早的营业性的茶楼。在前门外肉市,就是现在的广和剧场,原来叫查家茶楼,是查家自己使用的,清代才成为营业性的剧场。

茶楼也叫茶园,明、清以来戏曲场所的通称。茶园以卖茶为主,演出为辅,座位只收茶钱,不售戏票,观众一边品茶,一边听曲,所以叫茶楼。

京剧舞台没有复杂的布景,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它随着人物的出场,能变化出许多不同的环境。以前的舞台是开放式的,台前没有大幕,舞台伸出成形,观众围着舞台,可以从左、右、正中三面看戏。

乐队在台上,开戏前要打三通鼓,穿便装的检场人员在台上负责场务工作。现在的舞台把乐队从台上搬到侧幕里,演员上下场也改在侧幕里出进了。

京剧舞台公开表明舞台的假定性,不依靠布景制造环境,而是依靠虚拟的表演和连续上下场的结构形式,在舞台上制造各种环境气氛。虚拟表演就是演员用想像演戏,观众用想像看戏,使舞台上下充分交流。

演员的虚拟表演就能给观众以真实的感觉。 京剧要求演员带戏上场,所谓带戏上场,是要求演员通过上场式,不但要把人物的身份、气度、特征和神韵勾画出一个鲜明的轮廓,还要带出这场戏的环境气氛,使全戏一气呵成,流畅舒展。

群众演员,京剧界的行话叫龙套,规定八名,分做两堂,一堂四名。有人说,龙套不就是打打旗,跑跑过场吗?实际上不是这样,他们要走各种队形,又要会唱各种曲牌。

通过龙套的走和唱才能把主要人物的身份,环境气氛烘托出来。 跑龙套的跑也是一门基本功,要跑得快而不乱,跑得帅而不飘。

会跑、会唱、会走,还得会说。 《斩黄袍》中龙套要用韵白对郑子明说。

龙套并不是可有可无,谁都能来或一看就会。只有学会跑、唱、走、说这四功,才能配合主要角色把一场戏演好,一出戏的成功有龙套的功劳。

京剧把道具叫砌末,舞台上的道具都是象征性的。马鞭子是从竹马演变过来的,元代杂剧用的竹马道具,后来随着骑马身段的丰富,感到它妨碍表演,就把竹马取消了,用马鞭子帮助演员完成骑马的身段。

演员拿着桨表示走水路,通过演员虚拟上船的表演,观众便能感觉到它是一条船。 苏三戴上渔枷,就是犯人。

这布做的城就代表一座城池。 中间一张桌子,一边一把椅子就是桥。

三张桌子摞起来就是高楼。 一把椅子往台前一摆就是窑门。

书案上的砌末象真的,但它是假的,笔不能写字,信上也没有字,但它到了演员手里就成真的了。蜡,也和真的一样,可是在舞台上从不把它点燃,演员拿它走路时,又要挡着,这一挡的手势就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京剧的砌末不追求模仿生活的自然形态,敢于运用舞台假定性进行艺术夸张。砌末公文比生活的大,行李又比生活的小,还有些旗把它固定化了,便于演员表演。

京剧舞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表演环境变化是比较自由的。象走“圆场”,在舞台上只转了一圈就表现人走了千里路。

一场“趟马”,是表现马过万重山。走了几步就表现换了环境,真是来去自由,简单明了。

《空城计》中的探马三报,第一报街亭失守,第二报司马懿的兵向西城进发,第三报司马懿的大军离西城只有四十里了。这三报一次比一次紧,中间也只留诸葛亮思考判断的功夫。

舞台时间的安排,完全服从于突出诸葛亮沉着应变的机智。 舞台虽小,反映生活是非常广阔深远,并有浪漫主义色彩。

京剧不是靠舞台布景制造环境来吸引观众,而是靠表演来吸引观众,靠虚拟的表演艺术创造,创造舞台的一切。

7.关于京剧的知识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

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

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京 剧 的 形 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

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

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

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戏曲小知识 1.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间捐献的飞机命名为? 答:香玉剧社号。 2.豫剧的音乐结构属于? 答:板腔体。

3.请说出豫剧五大名旦及其一个代表剧目? 答:常香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陈素真,《宇宙锋》、《春秋配》;崔兰田,《桃花庵》、《秦香莲》;马金凤,《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阎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获“梅花奖”的演员是谁? 答:汤玉英。

5.戏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剧的武戏锣鼓经有哪些? 答:四击头、紧急风、小四击头、马腿、串子等。

7.豫剧《跑汴京》还叫什么名字? 答:《八件风》或《对绣鞋》 8.什么是戏曲中的叫板? 答:演员在起唱前对鼓师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苍娃”属于什么行当?又称什么? 答:丑行;又称“三花脸”。

10.豫剧《花木兰》的编剧是谁? 答:陈宪章。 想知更详细可登录以下网站参考资料:/C.htm。

8.请告诉我有关京剧的知识

京剧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

所以港台一带称之为国剧。京剧也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

有个美国人说:“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了,我也就不承认中国了。”有一位老华侨,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大都市迷失了路途,正在他彷徨迷惘之际,突然听到从附近的一个大楼中传出京胡的声音,老华侨欣喜得热泪盈眶……所以有人说,一位无产者可以凭借着《国际歌》找到自己的同志,那么,我们中国人凭借着京剧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

我们海峡两岸暌违40多年,最先走到一起来的就是京剧演员。尽管我们有这样和那样的分歧,但是对京剧却没有丝毫的分歧。

只要一见面,我们就可以一起排戏,演戏,完全如出一辙。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宫商唱皮黄 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

所谓“三大体系”一是前苏联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一是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体系,一是梅兰芳表演体系。尽管这一提法并不是那么科学,而且斯氏和布氏都非常景仰梅兰芳的表演艺术,认为梅氏的表演是对他们表演学说的丰富和补充。

但是,从京剧的社会作用和在国际上的突出地位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

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国宝,我们的京剧艺术。 据我所知,有些鄙视京剧艺术的人认为我们的戏曲艺术过分重视外型的塑造,而不像斯氏体系那样强调内心的体验,因此在戏剧界有过表现派和体验派的争论。

黑格尔指出:“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我们的京剧艺术其实就是运用唱念做打舞翻的各种程式技艺,也就是所谓外部的表演形式刻画中华民族的古典美,道德美,心灵美。

不错,我们非常重视外部形式上的表演,强调唱念做打舞翻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强调形式美。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手眼身步法”五体同步协作进行的。

比如动作的最小元素“山膀”,看着可能没有什么,但是要达到形式美,就要有这样一个程序:欲左先右,从腰部启动,然后看手、眼随、上步、拉开、眼向前看、踏步、静心、亮相、睁眼、吸气、闭嘴、吸肚和挺腰这一连串动作。并在动作中产生了领神,协调,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

也就是说,从这样一个小的动作,我们也要体现出一位巾帼英雄的气魄和矫健。否则,如果是没有灵魂驱动的“山膀”,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观众就会感到你自己也不知所云。

充其量,是个空壳运动而已。这就说明,我们的京剧重视外型的表现,但是必须是“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的表现”。

例如我们武戏演员的起霸,就是一组程式动作的组合,在动作的组合顺序上几乎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要求《扈家庄》中扈三娘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骄娇二气;要求《铁笼山》中姜维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统帅气魄和智勇双全;《借东风》中赵云的起霸,因为是配演,虽然起半个霸,但是要表现出人物的八面威风。而这些不同的人物个性就是要表现在基本相同的,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举一动上。

也就是说既要注意外形的塑造,又要使每一个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潜台词。比如《玉堂春》中苏三在陈述自己的冤情时要念一句“都天大人容禀。”

这句的尾音都念得很长,而且是先弱后强,先低后高。为这句念白,旦角演员都是天天练习的。

从运气到偷气,从压音到放音,以及音色,音量,音调的标准,必须要练到运用自如时才能上场。然而,练习这句念白的技巧绝不是仅仅为了表现技巧的繁复,而恰恰是要表现出人物在陈述冤情时的委屈心情和渲染出公堂审案时的肃穆气氛,当然还要配合三位审判长的不同表现。

所以说京剧的艺术美是举世公认的,就是因为“美乃是灵魂与自然相一致所产生的结果。”(现代美学家桑塔耶那语) 在唱工上,我们强调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因此,既要讲究唱腔的韵味,又要强调唱腔的感染力。

因此音色,音量,音调差一点儿也不行,演唱时要表达的情感差一点儿更不行。只有如此,才能把外部表现与内心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京剧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的表演在审美特征上是独树一帜的。尤其与西方的写实性的表演是根本不同的。

比如舞台上没有门,但是演员通过表演,却使观众看到了门的存在,使你必须承认有门。明明没有马,却让你承认有马,没有船,却让你承认有船。

这就是京剧,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下面请网友们欣赏一首《京剧是诗》这样一首介绍京剧艺术审美特征的诗,或许对我们认识京剧艺术有所裨益: 一声“苦哇”!太阳飘了过去(把你带入了意境), 一段慢板,地球转动停止(时空操纵在演员手中)。

一举杯,一次宴会(意到笔不到,写意性表演), 一转身,行程万里(时空自由变化)。 时空的跳跃,浓缩于虚虚实实, “哇呀”花脸的怒吼, “喂呀”青衣的哭泣。

夸张的美, 含蓄的美。 超越着生活的模拟。

就说手吧: 一个手势,那是感情的触角, 一个手的造型,那是性格的写照。 并拢四指——庄重, 张开五指——豪放。

松弛的手指——苍老, 。

一些关于京剧的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