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基础教育统计常识知识点

2021-10-06 综合 86阅读 投稿:情痴

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

学龄儿童(

6-12

岁)

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

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

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

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

、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

、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

、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

1878

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

、南洋公学外院

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

1897

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

3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

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

中学堂、

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

清政府

1904

年颁布了《奏

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

7

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

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

4

、到了

1912

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

1

、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

、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

、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

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

、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

1949

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

1986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标志着我国的

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1992

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

2001

年开始了第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教育基础知识怎么复习比较好

4。学校是宣传。

三。

4:

巧记“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模块知识点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多元文化交融后,还受文化的影响,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制约着教育结构。教育目的的确立,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产生各种关联。

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

2、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

2。教育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教育具有筛选、整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一方面、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知意向的改变、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内容要及时反映这种增长、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并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刻画在未来的劳动者身上。

(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特定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不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为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经济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对其他社会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或作用,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体系结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是宣传某种思想。

二。

3。前一个方面涉及的就是教育的社会基础,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文化,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

2、背景,后者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常考的三个关系: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生产力.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通过传播文化、教育与文化.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科技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一。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多记多练。

3,学会将知识点总结整理,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为经济发展的各部门提供一支具有足够数量、较高质量的人才队伍,能够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您推荐以下知识点

3.教育基础知识考什么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卷 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案例的基本结构 答:案例的结构包括: (1)主题与背景。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4)诠释与研究。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

应从多角度解读,回归到教学基本层面。4.学生发展的内涵 答: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良好的知能结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良好的专业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结构,一般是“底部宽厚(即有广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坚挺(即有雄厚的专业功底和优良的从事任教基本功)、顶部开放(即具有良好的开放的观念意向和学会学习、不断获知的本领)”。 而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专业引领。

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更能加速新教师成长的步伐。 反思与交流的习惯、能力和机会,强调有优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对自己做学生时期的体验的反思,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等。

同时,强调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适当机会,包括对自己在学生时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教学。

因为: 1.反思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反思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反思教学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也就是一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研究。

4.反思教学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 反思教学不及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其中,支撑教师不断对教学反思的,是基于“关怀”的伦理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观等三种基本观念。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

4.将小学的六年数学知识整理与七年级的知识进行对比、联系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第三学段的数学内容与第二学段的数学内容既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又在的二学段数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产生飞跃。因此,七年级的数学老师应瞻前顾后,找出这些联系和区别,使六年级的学生平稳过渡到七年级的学习环境中。

对六七年级数学的衔接问题个人谈一点粗浅看法:一 、送六年级下册数学将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分六快,即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应用题,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和简单的统计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师要引领学生将小学阶段分散在各年级中所学到的知识,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表格式、括线图、集合图等形式,进行必要的梳理、分类、整理,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

这样不但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实为升入七年级打好数学基础。二 、迎学生升入七年级,课程增多,内容加深,任课老师与学生接触少,学生一时很难适应。

有的学生因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松懈而掉队。总会有七年级老师责怪学生小学基础差,脑子笨,不会学习等缺点。

这就迫使七年级的老师尽快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等多方面的情况,使学生很快适宜于七年级的学习生活。作为七年级的教师应在中、小学数学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让学生顺利的过渡。

1、再现知识结构图。七年级的数学老师,尽可能的把分布于小学里的知识内容,利用图表等形式张贴于教室内,或与学生一起重新绘制知识结构图,采用多种方法与形式,使同学们在脑子里再现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加深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巩固。

2、数与代数方面。〈1〉负数的引进。

负数的引进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飞跃。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多举一些实例,从发现中把负数引进。

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有理数的分类。〈2〉对乘方的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 与正方体的体积公式V=a 出发,再次理解 a 与a 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乘方。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小学见过的是一些简单方程,像2x=50 、3x+1=4等。探究一元一次方程,学生要打好用字母表示数、式的基础,实现从具体数到抽象数,从数及其运算在转入式及其运算的飞跃。

在具体教学中,即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抓好知识间的过渡。

由于引进了用字母表示数和式,同学们的一般思维比较顺畅,可以使未知数与已知数共同组成一个等式(即方程)。所要区别的是方程的应用:小学里列式(或解方程)解题的思考是以综合为主,即从已知出发推得未知,而七年级列方程应用题则是抓住等量关系,以分析为主,教师要通过比较它们的差异,使学生体会到新方程的长处。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数学中学生已经获得的有关知识和能力,搭好新旧知识之间的桥,帮助学生渡过从解简易方程到解一元一次方程。3、空间与图形方面。

认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要从生活中的物体入手。七年级的教师在讲有关内容时,尽量指导学生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与特征,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

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最后在适时地进行概念分类、归纳、揭示相近或同类概念的异同,使学生条理清楚,概念清晰,逐步形成较完整的概念体系,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奠定学习基础。

三、衔接以上所论述六年级的“送”与七年级的“迎”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衔接,在此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衔接略作简述。1、暑假作业的布置。

小学毕业后往往没有暑假作业。部分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存有解脱的心理倾向,对学生暑假的学习生活也不作过多的要求,加上小学生的自觉性低,自学能力差,部分学生暑假虚度了光阴,再加上同学们对文化知识的遗忘,暑假开学升入七年级时文化水平就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所以六年级毕业班的老师如果能邀请七年级的老师来给学生布置语文、数学、英语等作业(包括复习与预习、课内与课外),来充实学生的暑假学习生活,以引起学生对暑假学习的重视,为升入七年级做好准备。2、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小学到中学,随着课程的增多,老师授课艺术的不同,七年级的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做笔记,如何搞知识小结,习题归类,以及作业的书写格式,做题规范等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读数学书,大家都知道,课前读书能使学生找出疑点,抓注重点;课后读书能弥补课堂上探索知识时的不足,还能深化所学知识。

再次要教会学生如何订正错题,怎样写单元小结,逐步在较高的层次上会知识概括等等。使七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个良好的开端。

3、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刚刚踏。

5.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括什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

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1.教育学概论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的起源、发展、本质和基本规律,教育劳动的特点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2.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理论构建基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教育与社会发展包括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国和国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内容包括我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

6.教育途径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综合实践活动等八方面内容。

7.学校包括学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心理品质、威信、基本素质,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学生和班主任。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1.心理学概论包括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2.学习心理包括学习概论、学习动机、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内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五方面内容。

4.教学心理包括课堂教学概述、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5.差异心理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

教育法规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6.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考的内容是什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 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8.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9.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10. (一)教育基础

11.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2.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14.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15.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16.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7.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8.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19.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20. (二)学生指导

21.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2.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23.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4.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25.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26.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7.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28.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多面、协调发展。

29. (三)班级管理

30.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31.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2.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33.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34. 5. 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35.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6.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37.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7.小学教师中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指什么

中小学教师资格统考,小学笔试科目二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2科)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内容:

①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

②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③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扩展资料

考试科目

统考:国家统考地区的笔试科目与地方自主考试不同。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家统一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级,不同层级考试科目不同。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西、安徽、山东、贵州、江苏、吉林、陕西、福建。其中,湖南、陕西、山西教师资格是一年一次考试,上半年不举行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有些省份还需要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学科专业素质,教育方法,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教学法。此信息仅供参考,详细情况以各地报名简章原文为准。如有出入,请大家予以指正!

省考:主要考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部分地区还需考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科目。

考试分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小学和幼儿园3个级别。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级中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中学层次考试;申请认定小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小学层次考试;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幼儿园层次考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教师资格考试

8.教育知识与方法中德育原理都有哪些

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养;了解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运用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审美观。

学制二年,按三年业余学习时间安排教学计划。

本科为学制四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八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专业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1、必修课:10门(42学分)

2、限选课:2门(8学分)

3、选修课:文史方向16门(共76学分,任选18学分即可)、理科方向17门(共63学分,选18学分即可)

4、集中实践环节:教育教学调查、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共8学分)文科

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书法、文艺理论、儿童文学、中国文明简史、声乐基础、美术基础、人文社会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法、小学艺术课程教学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评、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式教学、微格教学、普通话

理科

教育学、普通心理学、高等数学基础、数学分析、代数学、几何学、数学史、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自然科学基础、数学实验、计算机基础、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史、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法、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教学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评分析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式教学、微格教学、普通话

英语

教育学、普通心理学、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歌曲与表演、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概论、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评分析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式教学、微格教学、普通话

9.小学教育重要课程有哪些

(一)必修课程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录音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明确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以及小学教育面临的实际的心理学任务,使学生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并根据所学的理论总结和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本课程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儿童教育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围绕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教育是发展的动因这两个主题,阐述了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儿童在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中的基本特征、个体和群体差异,以及基本的应对策略;阐述儿童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儿童的学习差异与教师的教学差异的关系;阐述学习的准备,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发展和教学的测量等问题。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开放教育试点"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和内在联系,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况,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内涵、内部结构和历史脉络;近现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哲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突破;阐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趋势,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3.自然科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小学教材、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能兼教小学自然常识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科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现代教育思想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是:了解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学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认识,理解教育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教育基本原理发展线索,掌握现代西方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发展及一般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中外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及当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依据,讨论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及其实践运用的前景。5.教育研究方法 本课程5学分,课内90学时,其中录音课20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本课程主要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设计,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

6.阅读与写作(1)(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本课程将现代阅读理论与写作理论有机整合、贯通,是一门体现当代课程改革精神的综合性、应用性、基础性课程。

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和了解现代阅读基本理论与写作基础理论,了解和掌握各类文章的特点和基本的文章解读方法与写作方法,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水平。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阅读与写作基本理论的意义,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系,了解阅读心理与写作心理,初继续步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特点与方法,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与评改。

7.现代教师学导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本课程的要求是:了解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并具备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认识现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历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包括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教育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新知识和创造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质等),以及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同时介绍国际视野下的教师现状和未来发展。8.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 本课程7学分,课内136学时,其中录像课20学时,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改革意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图表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上网和制作简单网页的能力,初步具备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能正确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学软件制作技术;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进行课程设计;为提高教学技。

小学基础教育统计常识知识点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