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历史的基本常识中级

2021-11-08 综合 86阅读 投稿:鬼刀

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1.木构架体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 2.平面布置(以“间”和“步”为单位) 3.建筑物等级(根据屋顶、开间、色彩) 4.院落式布局 5.山水式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常考点) 木构架体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 木构架体系包括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梁、檩、枋、椽、柱等大木作,以及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用的非承重部分,即门、窗、隔扇、屏风以及其他非结构部件等小木作。

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

2.学好建筑学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

朋友,你好。

看了你的问题,我感受到了你着急和上进的心情,但是,你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很难用几句话讲的清楚的。

我在建筑行业读书近10年,研究生毕业工作6年,对建筑工程有些技术问题依然可以说是不清不楚,需要依靠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攻关解决。建筑工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繁多,需要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需要很多。书本上学习只是知识的积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和在现实工程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不是书本可以告诉你的。真的需要下到工程现场,从头到位跟完一两个项目才深有体会,才有质的提高。系统的学习和从前辈同行的交流非常重要。

其次,想说,不是不相信你自学的能力,但建议必须参加学校的教育,尽管现在的教育流于形式,但只要你是有学习的目的性和动力,系统化的教育会对你帮助很大,接受最基础的知识,会让你事半功倍。

再次,就是你自己的定位。建筑工程系统分门别类,专业分科很细。你是想从事技术管理、工程技术人员、造价审核、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空调或者种种专业设计,或者想从事工程造价、施工组织等工作,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认识定位不同,需求的知识结构不同,要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

还有,CAD只是个操作工具,买两本教程,跟着做完,再用于实践,应该很快也不难。重要的是你运用CAD表达什么内容、如何表达、怎么准确规范、怎么便捷等,没有工程技术知识,学会CAD也只是懂工具皮毛,不懂技术实质,与其这样,建议你先抓基础,先入门。不要讲没时间接受教育,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后,没办法给你列出书目,在你对建筑工程大概念中的内容开始了解的时候,从书海中找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参加继续教育所发的课本就是最基础的。

希望对你有用。也祝你早日加入专业建设者的行列。

3.中国建筑发展历史

一、创始阶段 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宫殿遗址。

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

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二、成型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

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

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今天,我们仍可在燕赵古都30多所高大的台址上窥见当时宫殿建筑之一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这便是上林苑、阿房宫。此外,又派蒙恬率领30万人"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气派。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追求一种宏伟的壮美。

汉代建筑规模更大,到汉武帝之时更是大兴宫殿、广辟苑囿,较著名的建筑工程有长乐宫、未央宫等。汉宫殿突出雄伟、威严的气势,后苑和附属建筑却又表现出雅致、玲珑的柔和之美,这与秦相比显然又有了很大的艺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给中国建筑艺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寺庙建筑大盛,难怪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值得一提的是,北朝不仅寺庙建筑众多而且依山开凿石窟,造佛像刻佛经,今天我们仍可见的云冈、龙门石窟都是中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三、成熟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

这一历史阶段有较多的建筑遗存,并开始有了总结性著述。 这一历史阶段又可分为前、后半期。

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而以两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

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此外,这一期还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伟大建筑。

隋唐建筑的主要成就在皇宫建筑方面。隋唐兴建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城市,唐代增建的大明宫,特别是其中的含元殿,气势恢宏而高大雄壮,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

此外,隋唐时期还兴建了一系列宗教建筑,以佛塔为主,如玄奘塔、香积寺塔、大雁塔等。 北宋将汴京外城东北部扩展了一些,并仿洛阳宫殿的制度修了大内宫殿。

南宋偏安江南,在临安多建游幸苑囿。 四、程式化阶段 这一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

我们所谓此时建筑步入衰微,是指其体系的凝固化和不适应性,并非建筑技术上的后退。 这一历史阶段里重要的建筑活动和变革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都建设的总结与终结;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

这一时期建筑遗存十分丰富,重要的有明、清北京城、故宫和一些大型的皇家园林、众多的私家园林及许多著名的寺观建筑。 五、衰退阶段 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

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

4.中国历史基础常识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 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约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一位最早的天才人物叫伏曦氏(又叫包牺氏或庖牺氏),根据天象地理变化规律,制出八卦,造书契,并教导人民进行佃作、畜牧、渔狩,且有“味百药而制九针”传说,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11、约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一位炎帝神农氏,是农耕、医药、乐器及市场交易的创始者,且有“遍尝百草”美德誉传后世。

当今常习惯将其与后来的黄帝并称为中华文化始祖。 12、大约2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

轩辕氏是北方部落中一位聪明勇敢的首领,因为深得人心,取得了最后胜利,取代“炎帝”帝位,称为“黄帝”。 13、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4、继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几位杰出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禅位:即传让自己的帝位)。

15、尧舜禹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代替父亲鲧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

16、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7、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8、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9、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20、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21、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2、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3、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骄奢淫逸,残暴无道。约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4、周朝建立后,施行“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政策,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被称作诸侯。

25、公元前841年,周朝出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认为中国最准确的历史纪年时间。

26、西周前期 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许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7、至公元前771年,宣王之子周幽王被犬戎人谋杀于骊山之下。公元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即周平王,将都城由东迁于洛邑,史称为“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8、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相互征讨,胜者成为霸主,出现 “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9、公元前 606年,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

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30、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

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

31、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32、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有句明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说: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

并提醒人们“物极必反”,注意“道”“德”相长。这是典型的传统辨证思想。

33、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4。

5.中外建筑史的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20讲,叙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近现代建筑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中外建筑史》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中外建筑史》可作为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设计人员的岗位培训教材、参考书或阅读用书。

6.建筑设计需要掌握哪些建筑知识

建筑设计所设计的建筑知识包括“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规范”、“建筑史”、““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建筑经济”、“建筑史”、“建筑心理学”、“规划原理”、“建筑制图与绘画”等。

至于相关知识,则太多太多,主要有“美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环境学”等等。

清华大学徐伯安先生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建筑师是工程师、画家、社会学家”。

作为“工程师”,要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包括构造、材料、结构、设备、环境等学科。

作为“画家”,要研究艺术、美学原理,这是建筑学与其他工程技术学科最大的不同。

作为“社会学家”,要研究不同职业、阶层、年龄的人对建筑的要求,了解历史、洞悉时尚、通晓人情、以人为本。

对于建筑师来说,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有什么知识是建筑师不需要学的?

7.从历史,文化,习俗三个角度阐述中外建筑的差异,是一个大题目,大

可以作参考的文章,: 中外建筑文化的比较 李亚蓉 生活在现今这样文化多样性的社会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耳濡、或目染很多不一样的现象,例如,也许你中餐是在法国餐厅吃的,浪漫而温馨;晚餐又可能坐在KFC中感受美国式的餐饮……有时,你我中国本土的淡茶一盏静静凝思,又有可能手捧一杯咖啡听着曼妙的音乐出神……究竟是咖啡的苦涩还是淡茶的清新更让你回味无穷,我想这应该跟个人的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文化氛围、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有很大程度的关系。

建筑也是一样,当我们乘车要去一个很远的城市,沿途,你可曾注意过那一路的风景?也许一眼看去,最容易察觉的差异就是——建筑,建筑起初只是为了本能的需要——避风遮雨、防御敌害,就像有些动物也有自己的巢穴一样,比如蚁、蜂等等,但它们绝不会装饰自己的巢穴。 到后来才有了意识的指导及美学意义的要求,再后来文化观念和区域环境的制约,形成了建筑的地域性和传统风格,它既是文化观念的积淀,又是生活方式的体现。

从世界范围来讲,便形成了东、西方两个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 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每个地区的建筑总是会拥有其独特的风格。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书,也是文化的纪念碑。 建筑有着地方性、民族性、国际性,要对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进行一个定性的分析,首先应该了解建筑风格的主要分类:建筑按国家(民族)和地区可分为:中国风格、日本、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

或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按建筑物的类型可分为: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写字楼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可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可按建筑方式来分。 中外建筑文化的主要差异: 一、文化意念上的差异 文化意念上的差异是建筑文化的首要形成原因。

众所周知,建筑是为人构筑的,这就决定了建筑的人文性,研究中外建筑文化上的建筑首先应从物质现实和观念形态、文化崇尚出发,看建筑是崇人、为人还是崇神;其次,看建筑反映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最后看建筑的技艺、传统和变革精神。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

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体现着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

故而,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并在住宅布 局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 向,也溶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由此衍生发展起 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如果说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与此相对,基督教神学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

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从而导致西方的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建筑艺术,以致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 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因此说,欧洲古典建筑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

也正如梁思成先生说的: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 二: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

8.学建筑学要掌握点什么基本知识

建筑学科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一定的墓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后才能具备进行专业业务实践的基本能力。我国现行建筑学科教育的内容分为历史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几类

建筑学科各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开设的历史类课程有: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西方城市规划史等。除了上述课程外,建筑学科各专业的学生还应了解有关艺术史、设汁史、美学史、社会发展简史等相关的历史类知识。

在学习历史类课程时,应掌握的是史实、规律、现象以及一些具体的做法等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揭示城市、建筑的表象及其深层次的因果系,引发我们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弄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内在规律,为进行符合唯物历史观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城市、建筑的历史类知识,可以使人们深入了解中外城市、建筑发展的历史,认识其特点和内在规律,了解当代主要建筑学派的理沦和方法、世界建筑传统的多元性及各种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承接关系。理解各种自然条件、文化形态、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城市、建筑发展的影响,理解历史上各时期城市形象、建筑风格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相关的建筑理论、建筑美学基础。

理解城市、建筑发展的规律及趋势(包括传统与革新、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与统一等),对于树立正确的城市观、建筑观、加强历史理论素养、提高专业素质以及建立城市历史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也有一定的作用。

学习历史类知识的意义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城市、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创作中,既能做到尊重文化传统、延续历史文脉,又能塑造出符合国家、地方特色的城市与建筑形象;同时,理解城市与建筑表象与其深层原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进行有深度,有思想的设计创作。

对历史上建筑空间、环境与场所概念的发展及其与意识形态、结构技术、社会生活等关系的认知,使人们对建筑的本质与特性加深了理解,这是建筑师的社会历史责

各院校依自身条件及研究方向的差异,在课程设置方而不尽相同。

9.建筑专业都需要学什么知识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练习,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把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把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4.初步把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常用建筑材料及新材料的性能。具有合理选用和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多工种间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项目前期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的能力,具有建筑美学的修养。

10.建筑专业都需要学什么知识

建筑专业都需要学以下知识:

1、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原理、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结构与建筑力学、建筑构造。

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美术实习、工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生产实习。

建筑专业是一门以学习如何设计建筑为主,同时学习相关基础技术课程的学科。主要学习的内容是通过对一块空白场地的分析,同时依据其建筑对房间功能的要求,建筑的类型,建筑建造所用的技术及材料等,对建筑物从平面,外观立面及其内外部空间进行从无到有的设计。

中外建筑历史的基本常识中级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