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线谱基础知识
五线谱 (Musical Notation)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
在 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
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音级。
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
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
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
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
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 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圭多(阿雷佐的)逐步发展成4根线。
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 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
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
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五线谱记谱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在五线谱之外,也存在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16世纪中意大利及英国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
20世纪初,有人立足于对五线谱进行改革而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昙花一现,未能普及。
2.求五线谱的一些基本知识
用来记写音符高低的表格,就叫做“谱表”。
五线谱,顾名思义是由五条线组成的。的确,是由五条平行的“横线”和四条平行的“间”组成的。
这就是五线谱的谱表。它们的顺序是由下往上数的。
最下面第一条线叫做“第一线”,往上数第二条线叫“第二线”,再往上数是“第三线”、“第四线”,最上面一条线是“第五线”。 由于音符非常多,所以“线”与线之间的缝隙也绝对不能浪费的,也就是“线”与“线”之间的地方叫做“间”。
这些间也是自下往上数的。同“线”一样。
最下面的一间叫做“第一间”。往上数是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每一条线和每一个间都代表着一个音的高度。 然而这五条“线”和四个“间”还不够表达我们的情感心声,如果还有更高的音或者更低的音出现怎么办呢?于是就产生了更多的“线”和“间”。
这些临时多出来的“线”和“间”叫做“上加线”和“下加线”。上面多出来的线叫做“上加线”,上面多出来的“间”叫做“上加间”。
下面多出来的“线”和“间”叫做“下加线”和“下加间”。这些“线”和“间”向上下两边呈放射形。
“上加线”和“上加间”是自下而上,往上数的,分别叫做“上加一间”、“上加一线”、“上加二间”、“上加二线”、“上加三间”、“上加三线”…………以此类推。 在五条线下面加出的线是从上面向下数的(与上加线相反)。
分别称作“下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二间”、“下加第二线”……也是以此类推。参考资料:http://202.96.31.2/music/huod/yykt/ketang.htm?file=5-1。
3.五线谱常识
乐理知识-五线谱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
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
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基本音乐名词解释** 音(Ton)是一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
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16-2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泛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取决于物体振动的状态。
音色(Tone-color)指音的感觉特性。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其中有基音和泛音,泛音的多寡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了特定的音色。
共鸣(Resonance)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这种振动就是共鸣。 基音(Fundamental tone)物体振动时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其余为泛音。
也就是发音体整段振动。基音决定了音高。
泛音(Harmonic overtone)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基音外,其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比如:当奏大提琴的最低音C音时,弦的振动里就包含了图示的那种振动。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
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音高(Pitch)用一秒钟的振动数来表示。频率次数多者音高,频率次数少者音低。
将每秒振动440次的声音定为“a”,是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 音名(Pitch name)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
这些名称因国家而异。被广泛采用的是:C D E F G A B。
唱名(Syllable names)音阶上各音的名称。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
大调的主音用1do,小调的主音用6la。 音域(Compass)指某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
调性(Tonality)指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如:C大调、d小调。
在乐曲中,主音处在旋律、和声的核心,其它音与之发生从属关系最后中止在主音上。这样的乐曲就成了有调性的乐曲。
音阶(Scale)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次序排成音列。根据调式所包含的音的数量可分为:“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等。
音阶由低到高叫做上行,由高到低叫做下行。 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由五个音构成的音阶。
多用于民族音乐的调式。如:do、re、mi、sol、la、(do)。
大调(Major mode)调式的一种。其音阶除第三、四两音间与第七、八两音间为半音外,其余均为全音。
大调的色彩通常比小调明朗。 小调(Minor mode)西洋小调式的简称,有“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三种形式。
小调的色彩一般较大调黯淡,常用来表达悲哀、忧郁的情绪。 纯律(Just intonation)与十二平均律不同。
音阶中各音与主音的关系均为纯音程。由于这样形成的半音无法分平均,所以不能随便转调,由于使用不便,现在较少使用。
主音(Key-note)调式音阶里的第一音。 十二平均律(Temperament)音律的一种。
把一个八度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半音的音程都是相等的。这一律制的理论最早由中国明代大音乐家朱载育确立。
钢琴、竖琴等乐器均按此律定弦。 在西方,十二平均律起源于16世纪,到了18世纪被普遍采用。
半音、全音(Semi tone、Whole tone)将一个八度音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为半音,两个半音相当于全音。半音相当于小二度,全音相当于大二度。
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Consonant,Dissonance)根据协和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协和音程(纯1、4、5、8度)和不完全协和音程(大、小3、6度)。除此之外都是不协和音程。
音程(Interval)指两音之间的距离。计算音程的单位称“度”,两个音之间包括几个音节就称几度。
度数相同的音程又因为其所含半音和全音的数目不同而有纯、大、小、增、减等区别。 音区 音的高低范围。
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和声 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
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
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
4.钢琴谱知识
【五线谱简介】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
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
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音级。
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
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
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
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编辑本段]【五线谱历史】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
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
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
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
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5.关于五线谱基础知识
呵呵 要回答你这个问题 估计两篇都不够
调的确定是以一个音为起始音 按照特定大小调的音程关系向后排列形成的音阶序列
例如C大调 以C音起始 1 2 3 4 5 6 7 1 大调的音程关系是 全全半全全全半
那么好了 咱们来排列D大调 那么就是以D音为起始音
2 3 4 5 6 7 1 2 可是你会发现这样排列 这些音之间的音程不符合大调的音程关系 那么咱们再做修改 按照大调的音程关系排列形成 2 3 #4 5 6 7 #1 2
这就是D大调的音阶了
那么好了 咱们在五线谱开头的4音和1音的位置加上#号 那么就是在第三间 和第五线的位置加上升号 就可以了 这样就表示出了一段乐曲的调式
其他的大小调式同理 但其中包含升音的7个大调和降音的7个大调
升音的是 G D A E B #F #C
降音的是 F bB bE bA bD bG bC
降音的大调是用降音来调整调式的 例如F大调 4 5 6 b7 1 2 3 4
在五线谱7的位置上 第三线的位置上有一个b降号
这样就构成了F大调
总而言之 调的转换是根据音程关系 而表示方法则是在曲谱头部音的升降号来表示的 我的介绍不是很全面 但是条件有限 只能这样简单介绍
6.五线谱的基本知识
一、音的高低、长短和标记节拍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
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在每行五线谱的开头都有一个符号__叫“高音谱号”,是最常用的。
当然还有“低音谱号”和“中音谱号”。它们都是用来确定乐音的绝对物理高度的。
高音谱又叫G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g,记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 低音谱又叫F谱号 表示小字组的f,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
中音谱又叫C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c,可记在五线谱的任何一线上。用得较少。
在五线谱表上用来记录音的符号叫“音符”。音符的形状有多种,但不外乎有三种组成成分:符头,符干和符尾。
符头有白符头和黑符头。符干写在符头的左下方或右上方。
符尾写在黑符头符干的右边,许多音符的符尾可以相连。 音的高低 在五线谱上,音的高低是按音符在谱表上的位置而定的,位置高则音高,位置低则音低。
比如这组音符: 从上谱还可看出,音符是记在线上和线与线之间的。在谱表中,共有五条线和四个间,它们的名称如下: 五线的上下都可以加短横线,这样就能记录较多的音。
比如: 在五线谱记录的音到底多高呢?五线谱上的音高是固定的。一般人们以钢琴键位和五线谱表加以对应。
在这里你应当了解“小字一组”的A音,它是物体每秒钟振动440次的音高,叫做“标准音”,人们把它做成音叉——,用于乐队乐器的调音。有了标准音,我们才能准确找出乐曲的调高。
音的长短 在具体的乐曲中,音的长短不仅指发生的长短,还指停顿的长短。音的长短首先是由不同形态的音符来表示的,见下表: 可见不同音符的长短,是按倍数增减的: 其次,用符点表示音的长短,即音符的右边附有一个小点的音符叫做符点音附。
附点表示延长原来音符时值的一半. 第三,用连线“——”表示音的长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音高的音符用连线连起来,表示把这几个音的长度相加成一个音。如: 第四,用休止符表示音的停顿时间的长短。
在曲调中,除了音有长短外,间停顿的时间也有长短。音的停顿用休止符来表示,各种休止符如下图:(8) 节拍 节拍是音乐节奏强弱的有规律的划分。
就象在舞厅人们按照二拍子、三拍子、或四拍子的乐曲,跳起不同的舞步。这种对节奏强弱规律的划分用小节来表示,——即用小节线来进行划分,小节线后的第一拍为强拍。
(10) 乐曲的节拍用拍号来标明,拍号记成分数,分子表示每小节有几拍,分母表示以什么音符为一拍。见下表:(11) 谱表 高音谱表是最常用的谱表。
它用于记录男女声歌唱的曲调和高音乐器,象笛子、唢呐、二胡等。 低音谱表用于低音乐器记谱,如大提琴、长号、定音鼓等。
低音谱表从“中央C”往下推列。(18) 大谱表用于音域较宽的乐器记谱,如钢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谱。
中音谱表专用于中音乐器,不常用,知道即可。 二、五线谱标记调号 在简谱用1=C、1=D、1=G等作为调号来表示乐曲是什么调的。
而在五线谱中则要看谱号旁边有无升号(#)、降号(b)或升降号多少来确定乐曲是什么调的。那么这些升号、降号是怎么来的呢?它们是怎样记到五线谱上的呢?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音名与十二音律。
什么是音名?音名是五线谱用来表示固定音高的音的名称,它们是C、D、E、F、G、A、B七个基音,再加上#C(bD)(读升C或降D)、#D(bE)、#F(bG)、#G(bA)、#A(bB)五个变音,共为十二个,称为十二音律。 人们把这些音排列成组。
—— 通过上图我们可看到,五线谱上自然记录的音与键盘上的白键音相对应,即没有记录升降音。那么,要在五线谱上记这些升降音,就要在这些音前加上升降号——。
调号的产生 通常我们把大调音阶唱成1234567i(do,re,mi,fa,so,la,si,do),在3和4之间、7和i之间是半音。这样,如果曲调的1=C,那么其音阶正好等于键盘上的白键,没有一个升降音。
但是如果1=D呢?1=E呢?1=G呢?实际上,除了1=C之外,其它任何调的记谱都会出现升降号,原因是要保持3-4之间、7-i之间的半音关系,其它各音之间的全音关系。以1=D为例: 通过上图可见,为了保证2-3和6-7之间的全音关系,就要使用升F和升C两个变音,于是产生了D调的调号。
按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推出其它各调的调号。
7.五线谱的知识
这个回答起来比较困难。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
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音级。五线谱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但到底高多少?低多少?却无法确定。
在五线谱上要确定音的高低,必须用谱号来标明。谱号记在五线谱的某一条线上,便使这条线具有了固定的音级名称和高度,同时也确定了其他各线上或间内的音级名称和高度。
用来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叫做变音记号。 变音记号有五种: 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
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 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还原记号(ヰ)表示将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额。.乱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下加一线是do,下加一间是ruai 一线是mi,依次往上数。
8.五线谱基础的知识~
这是个调号!五线谱每个线和间都有固定的音名(下加一线是中央C音,往上数线和间,音名依次排列是:C D E F G A B c d e f g a b。)
调号在某个线或间上就代表这根线或间升高或降低半个音。如果你用固定唱名法,那你唱到有升降号的地方都要唱得升或降半个音,如果是首调唱名法,那么断定它是什么调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如下:如后一个调号如果是降号,那么这个调号所在的线或间就是“4”音,那么根据这个就可以找到“1”音,从而可以知道是什么调,如果最后一个调号是升号,那么这个升号所在的线或间是“7”音,从而用同样的方法,你也可以知道它是什么调了! 不知道给你的回答是不是适合你的提问哈。
9.谁能给我具体讲下五线谱的知识
五线谱知识简介[五线谱]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
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在五线谱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但到底高多少?低多少?却无法确定。在五线谱上要确定音的高低,必须用谱号来标明。
谱号记在五线谱的某一条线上,便使这条线具有了固定的音级名称和高度,同时也确定了其他各线上或间内的音级名称和高度。 通常用的谱号有三种: G谱号表示小字一组的g,记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又叫高音谱号;另外有记在第一线上的,叫古法国式高音谱号。
F谱号表示小字组的f,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也叫低音谱号;另外还有记在第五线上的,叫倍低音谱号。 C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c,可记在五线谱的任何一线上。
目前被采用的C谱号有C三线谱号(又名中音谱号)为中音提琴所用,有时也长号所用。C四线谱号(又名次中音谱号)为大提琴、大管和长号所用。
其他C谱号一般较少应用。使用许多谱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多的加线,以使写谱和读谱更加方便。
各种谱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连接起来使用,如高、低音谱号所组成的大谱表便是。「变音记号 调号 临时记号」 用来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叫做变音记号。
变音记号有五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
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还原记号(ヰ)表示将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变音记号可以记在五线谱的线上和间内;可以记在音符的前面和谱号的后面。
记在谱号后面的变音记号叫做调号。在未改变新调之前,它对音列中所有同音名的音都生效。
如果在乐曲中间要更换调号时,可能有三种情况。更换调号如果发生在一行乐谱的开始处,这时应该在前一行乐谱的末尾处将所要更换的调号预先记写清楚,并将最后一条小节线向前移,以便记写新调的调号。
增加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时只要在更换调号处的小节线右边写出新调的调号便可以了。减少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时需要在更换调号处的小节线左边将多余的变音记号还原。
在小节线的右边写出新调的调号。升号变降号或降号变升号时需要在更换调号处的小节线左边将原来的变音记号还原,在小节线的右边写出新调的调号。
直接放在音符前的变音记号叫做临时记号。临时记号只限于同音高的音有效,而且只到最近的小节线为止,在多声部乐曲中临时记号往往只对一个声部有效。
为了提醒废除前面所用的临时记号,有时在小节线后面加上另外的临时记号。[等音]音高相同而意义和记法不同的音,叫做等音。
等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而来的,因为只有在半音相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等音。除去#G和bA两个音级外,其他每个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都可能有两上等音,连它本来的共有三个。
而bA和#G只有一个等音,连它本身共有两个。[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
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加线]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加间]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音符休止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音的进行的符号叫做音符。
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叫做休止符。音值的基本相互关系:每个较大的音值和它最近的较小的音值的比例是2与1之比。
例如: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全休止符等于两个二分休止符等。【音符与休止符的写法】在记谱法中,音符与休止符的写法,与音乐的构思、音符与休止符在五线谱上所处的位置有着密切联系。
正确的记谱,其目的是为了能简单明了、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音乐思想。关于记谱问题,情况异常复杂。
这里只能将音符与休止符的写法的基本规则叙述如下:音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符头(空心的或实心的椭圆形标记)、符干(垂直的短线)和符尾(连在符干一端的旗状标记)。
音符的符头可以记在五线谱的线上与间内。符头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愈高音愈高,反之音符符头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
用音符干记谱,符头在第三线以上时,符干朝下,写在符头的左边;在第三线以下时,符干朝上,写在符头的右边。符头在第三线上,符干朝上朝下都可以,根据邻近的符干方向而定。
符尾永远写在符干的右边并弯向符头。假如同一符干连着许多符头而又分布在。
10.求五线谱的基础知识
五线谱 五线谱 five-line staff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
在 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 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 种方法。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 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
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 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 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 音级。
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 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 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
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 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 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 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 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 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 音区。
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 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 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 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
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 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 记谱法。
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 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 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 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圭 多(阿雷佐的)逐步发展成4根线。
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 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 5根线,成 为五线谱的前身。
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 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
这种记 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 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 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 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 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 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 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 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 8种。五线谱记谱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 《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 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 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在五线谱 之外,也存在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16世纪中 意大利及英国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
20 世纪初,有人立足于对五线谱进行改革而作过种种多线 谱的尝试,但都昙花一现,未能普及。 五线谱常用符号和术语 符 号 说 明 0 空弦,即左手指不按在指板上,拉奏某根琴弦。
1 1指,即左手食指按在指板上。 2 2指,即左手中指按在指板上。
3 3指,即左手无名指按在指板上。 4 4指,即左手小指按在指板上。
I E弦,即最细的琴弦。 II A弦。
III D弦。 IV G弦,即最粗的琴弦。
表示往下的方向拉奏。 表示往上的方向拉奏。
全 表示用全弓拉奏。 上 表示用上半弓拉奏。
下 表示用下半弓拉奏。 全 从弓根开始向下拉到弓尖。
全 从弓尖开始向上拉到弓根。 上 从中弓开始向下拉到弓尖。
上 从弓尖开始向上拉到中弓。 下 从弓根开始向下拉到中弓。
下 从中弓开始向上拉到弓根。 乐曲体裁与名称 上一页 Ballad 叙事曲 Berceuse 摇篮曲 Concerto 协奏曲 Etude 练习曲 Fantasia 幻想曲 Fugue 赋格 Gavotte 加沃特舞曲 Impromptu 即兴曲 March 进行曲 Mazuka 马祖卡舞曲 Polka 波尔卡舞曲 Polonaise 波洛奈兹舞曲 Prelude 前奏曲、序曲 Rondo 回旋曲 Rhapsody 狂想曲 Scherzo 谐谑曲 Serenade 小夜曲 Sonata 奏鸣曲 Sonatina 小奏鸣曲 Suites 组曲 Symphony 交响曲 Symphonic poem 交响诗 Variation 变奏曲 Waltz 圆舞曲 Ballet 芭蕾舞剧 Choral 合唱、众赞歌 Opera 歌剧 Orchestra 管弦乐队 Music theatre 音乐剧 Duet 二重奏 Solo 独奏 Form 曲式 Subject 主题 Theme 主题 Motive 动机 Exposition 呈示部 Development 展开部 Recapitulation 再现部 Tutti 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