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仲永的文学常识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
字介 王安石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 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
(《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
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
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
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
2.伤仲永 文学常识词语解释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下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和从前的名声相当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远远地高过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吧?
3.《伤仲永 》文体知识
一、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于是)就近借来交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是同宗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相处为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符合以前的传闻了。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殆尽,已成为普通人。
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
然:……的样子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所以)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很多。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9.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的名声相称了二、词解 1.伤:哀伤,惋惜 2.民:老百姓 3.世:世世代代 4.隶:属于 5.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 6.未尝:不曾 7.求:索要 8.异:对……感到奇怪 9.借旁近:借附近的。这里指邻居。
10.与:给 11.书:写 12.为:题写 13.以……为意:把……作为诗内容 14.观:欣赏 15.自是:从此 16.是:这 17.立就:立刻完成 18.者:。
的人 19.稍稍:渐渐地 20.或:有的人 21.宾客: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来款待(名词作动词 ) 22.邑人:同县的人,乡里人 23.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题诗 24.利其然:认为那样有利 25.扳:拉扯,这里有强要的意思 26.环谒:四处拜访 27.使:让,此解允许 28.从:随着 29.称:符合 30.闻:听说;知道 31.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32.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4.通悟:通达聪慧 35.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6.固:本来。
37.文理:文采和道理。 38.利:认为。
有利可图。
39.可:值得。 40.秀才:这里指读书的人。
41.谒:拜访 42.书具:书写工具,这里指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43.异焉:对此感到惊异。异,感到惊异 44.彼其:他 45.贤:胜过、超过 46.材人:有才能的人 47.自:从 48.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49.尝:曾经 50.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自,自己,为,题上 51.先人: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52.受之天:指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53.异:感到诧异 54.于:比(出自“贤于材人远矣”) 55.于:被(出自“受于人者不至也”) 56.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 57.养父母:奉养父母 58.收族: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相处 59.父利其然也:利-以为……是有利的 其-与“然”连用,无其他意思 然-这样 60.(复到舅家问)焉:指代仲永 61.(父异)焉:代词,之(与之)兼词 62.年:岁 通假字 【扳】:拉扯,这里有强要的意思 【材】:通“才”,才能,有用的。
【视】:通“是”,确定,肯定四、朗读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五、文章理解题目理解 “伤”,是“为。
感到哀伤”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文章的道理 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六、作者简介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 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4.帮忙整理一下《伤仲永》的复习重点
伤仲永》复习重点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及特点: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2、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⑴“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⑵“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⑶“邑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⑷“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⑸“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3、理解下列句式⑴“不使学”省略句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⑵“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⑶“受之天也”省略句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4、文学常识及翻译句子【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4分)5、依次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天啊,( )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没有一点错误,( )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
A、如果 而且 那么 B、如果 或者 那么C、虽然 或者 但是 D、虽然 而且 但是6、选出下列句中说法有误的一项(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B、《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将现实与往事交替着写,将爸爸爱花和“我”的毕业典礼两线交替着写,突出了爸爸既严厉又充满了关爱的性格。
C、《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作者以韩麦尔为主人公,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D、《伤仲永》一文意在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毫无关系,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
7、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野草》B、《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城南旧事》C、《伤仲永》——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D、《最后一课》——都德——法国作家 三、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后面各题(1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A. 伤仲永(哀伤、叹惜) 世隶耕(奴隶) 未尝识书具(曾经)B. 作诗立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邑人奇之(以……为奇)C.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环谒(四处拜访)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D. 泯然众人矣(完全)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