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常识

2023-01-30 综合 86阅读 投稿:结局

1.小学数学知识重点有哪些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第一部分: 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 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 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3,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2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25,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26,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y/x=k( k一定)或kx=y 27,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x*y = k( k一定)或k / x = y 28,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9,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这个小数乘以100%就行了。 30,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31,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其实,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乘以100%就行了。

32,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3,要学会把小数化成分数和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化发。

34,最大公约数:几个数都能被同一个数一次性整除,这个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或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 叫做最大公约数。) 35,互质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36,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7,通分: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

(通分用最小公倍数) 38,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用最大公约数) 39,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0,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4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即能用2进行约分。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即能用5进行约分。在约分时应注意利用。

43,偶数和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4,质数(素数):一。

2.关于数学小知识急用

数学小知识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

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

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

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

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

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比如说:买菜、卖才算多少钱…… 下面是几个关于数学的小故事。

1、高斯级数小朋友们你们可知道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老师教完加法后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算算看,题目是: 1+2+3+4………+96+97+98+99+100=? 本以为学生们必然会安静好一阵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将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想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但算式重复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过了其他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2、鸡兔同笼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

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3.小学数学知识重点有哪些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第一部分: 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 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 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3,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2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25,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26,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y/x=k( k一定)或kx=y 27,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x*y = k( k一定)或k / x = y 28,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9,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这个小数乘以100%就行了。 30,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31,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其实,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乘以100%就行了。

32,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3,要学会把小数化成分数和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化发。

34,最大公约数:几个数都能被同一个数一次性整除,这个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或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 叫做最大公约数。) 35,互质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36,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7,通分: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

(通分用最小公倍数) 38,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用最大公约数) 39,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0,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4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即能用2进行约分。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即能用5进行约分。在约分时应注意利用。

43,偶数和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4,质数(素数):一个数,如。

4.二年级数学学习内容有哪些

从课前、上课、作业、阅读等几个方面对二年级学生提出应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

1、课前:学生须将数学课本、课堂练习册、演草本、学习用具等准备好并摆放在课桌上;在老师指导下,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并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2、上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分清重点、非重点;以一定速度默读,边读边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要完整,学会完整地口述解题思路;能独立思考问题,思考时有条理、有根据,敢于质疑问难;能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回答问题。

小组内学会发挥集体智慧,理顺总结探究过程,小组之间互提建议,在交流中互相学习。3、作业:先复习再作业,看清楚题目要求,弄懂题意;作业整洁,书写工整、规范、美观;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无抄袭现象;做作业要专心,不边做边玩;能按要求进行检验,掌握验算的一般方法,中高年级做到自觉验算,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进行验算。

4、阅读:阅读有详有略,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读物。养成自觉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的习惯;阅读后同学之间能互相交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喜欢钻研数学问题。

在实施中,每位数学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类,按照三个层次对他们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对于后进生,教师要针对其不良的习惯,如,计算不仔细,读题不认真,上课不听讲等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多接触、多辅导、多鼓励他们,从改变不良的习惯入手,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突破口,促进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现从下面几方面对二年级学生数学阅读提出具体的要求:二年级:①会看懂课文中的注解、法则、结语,并能用准确的数学术语正确表达计算方法、解题思路。②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体验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③初步养成在阅读课本后试做课后习题的习惯。④在课堂上初步学会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学着针对自学提纲展开对例题的讨论。

⑤初步学会默读课文。⑥初步培养克服学习中困难的意志。

5.数学小知识

数学小知识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

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

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

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

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6.小学数学1至6年级知识整理

小学一年级 九九乘法口诀表。学会基础加减乘。

小学二年级 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 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 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 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 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7.数学小常识

哥德巴赫猜想大约在250年前,德国数字家哥德巴赫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任何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3个质数的和。

他验证了许多数字,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他却找不到任何办法从理论上彻底证明它,于是他在1742年6月7日写信和当时在柏林科学院工作的著名数学家欧拉请教。

欧拉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他首先逐个核对了一张长长的数字表: 6=2+2+2=3+3 8=2+3+3=3+5 9=3+3+3=2+7 10=2+3+5=5+5 11=5+3+3 12=5+5+2=5+7 99=89+7+3 100=11+17+71=97+3 101=97+2+2 102=97+2+3=97+5 …… 这张表可以无限延长,而每一次延长都使欧拉对肯定哥德巴赫的猜想增加了信心。

而且他发现证明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分成两部分。即证明所有大于2的偶数总能写成2个质数之和,所有大于7的奇数总能写成3个质数之和。

当他最终坚信这一结论是真理的时候,就在6月30日复信给哥德巴赫。信中说:"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的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由于欧拉是颇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所以他的信心吸引和鼓舞无数科学家试图证明它,但直到19世纪末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困难无比的数论问题长期困扰着数学界。谁能证明它谁就登上了数学王国中一座高耸奇异的山峰。

因此有人把它比作"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实际上早已有人对大量的数字进行了验证,对偶数的验证已达到1.3亿个以上,还没有发现任何反例。

那么为什么还不能对这个问题下结论呢?这是因为自然数有无限多个,不论验证了多少个数,也不能说下一个数必然如此。数学的严密和精确对任何一个定理都要给出科学的证明。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几百年来一直未能变成定理,这也正是它以"猜想"身份闻名天下的原因。 要证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办法,其中之一是证明某数为两数之和,其中第一个数的质因数不超过a 个,第二数的质因数不超过b个。

这个命题称为(a+b)。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证明(a+b)为(1+1)。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教授用古老的筛选法证明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表示为9个质数的乘积与另外9个质数乘积的和,即证明了(a+b)为(9+9)。 1924年,德国数学家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数学家证明了(6+6); 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充分大的奇数可以表示为3个奇质数之和,这使欧拉设想中的奇数部分有了结论,剩下的只有偶数部分的命题了。

1938年,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几乎所有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质数和另一个质数的方幂之和。 1938年到1956年,苏联数学家又相继证明了(5+5),(4+4),(3+3)。

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 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与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各自独立证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王元和巴尔巴恩又都证明了(1+4)。 1965年,几位数学家同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在对筛选法进行了重要改进之后,终于证明了(1+2)。他的证明震惊中外,被誉为"推动了群山,"并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他证明了如下的结论: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数是质数,别一个数或者是质数,或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8.小学二年级小常识

[小常识]小常识正文:小常识北京市 清华大学附小 二年级 张宇哲今天我做了个小试验,小常识.就是:水加食用油和洗涤灵三者会不会溶和?试验开始了,我先拿杯子盛了一些水,又往水里倒了一些食用油,使我惊奇的是,食用油竟然浮在了水的上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油的比重比水轻,小学二年级作文《小常识》.下一步,我又加了一点洗涤灵,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三者溶和了!变成了很浑浊的水.生活中的洗油盘子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仔细观察的人能够知道不仔细观察的人就不知道.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仔细观察的人.。

二年级数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