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常识问答

2022-09-18 综合 86阅读 投稿:孤心泪

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1.木构架体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 2.平面布置(以“间”和“步”为单位) 3.建筑物等级(根据屋顶、开间、色彩) 4.院落式布局 5.山水式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常考点) 木构架体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 木构架体系包括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梁、檩、枋、椽、柱等大木作,以及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用的非承重部分,即门、窗、隔扇、屏风以及其他非结构部件等小木作。

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

2.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有关知识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34333330”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

3.建筑常识十大问题

1、体积比2、质量比3、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国家明令禁止转包,大包是指总承包,清包是包清工,分包一般指专业分包入门窗水电等,转包是把承揽的工程转由其它单位施工4、临界强度一般指材料临近破坏时的强度5、通水(上、下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6、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 建筑红线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

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地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建造。

任何建筑都不得超越给定的建筑红线7、施工许可证有建设单位(甲方)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8、国家对建筑产品的保修期限规定的比较多,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五年;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为2年;装修工程为2年。

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约定。房屋建筑工程保修期从工程竣工验 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9、特级企业:可承担各类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 一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建安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下列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 (1)40层及以下、各类跨度的房屋建筑工程; (2)高度240米及以下的构筑物; (3)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

二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建安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下列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 (1)28层及以下、单跨跨度36米及以下的房屋建筑工程; (2)高度120米及以下的构筑物; (3)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 三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建安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下列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 (1)14层及以下、单跨跨度24米及以下的房屋建筑工程; (2)高度70米及以下的构筑物; (3)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10、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都要与总包单位签订合同,。

4.关于古代建筑的问题,急

社会发展史划分和依建筑类别分类,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常用的两种框架体系。

我个人对此问题比较感兴趣,出于两方面的认识:一是在前几年教学中,由于与学生的接触,开始感觉到中国古代建筑史现有的框架,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所求所思,即使教师科学客观地评价,也无法与他们建立共识,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建筑史框架体系所传授的内容对他们只是一种知识和修养而已,而不能深解其可能推演出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及规律,进而丰富他们的设计思想乃至对创作思维助益。二是我认为,一门学问的研究框架,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载体化知识序列化和系统化的重要表征,而近十年来,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整体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史所依存的相关学科背景及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有显著突破。

这就促使我思考这样一问题:现有的框架不足和目前的知识背景改变,其突出的特征是什么?能否以此为出发点尝试架构一种新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框架体系呢? 一 从认识论上看,按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前、中、后期社会的形态和政治朝代进程,来对中国古代建筑史进行框架,是基于这样一种唯物的理解:“无论从哪方面着眼,建筑都是时代的反映,一部忠实的史录”①。它的突出贡献在于:完整而准确地勾勒出中国浩翰林总的建筑类别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的在形象、技术、功用上的特征和兴衰进程,且主要解决了建筑断代和时代风格的“是与不是”的定位问题。

如按这种编年史的线形研究,很容易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达到高峰的唐代建筑风格和技术成熟的特色。但是,这种我们姑且称为“编年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框架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忽视了建筑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差异与不同步现象。譬如,东汉和西汉在社会发展史上,统称为汉,它们和战国、秦及随后的三国同为封建社会前期,但就建筑自身发展言,东汉较西汉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形象等诸方面均迅速发展和有大的突破,中国独特的木构技术体系也是在此时成熟的。

因此,按一般的社会发展史划分建立中国古代建筑史框架,就不能完全揭示出建筑内在的发展规律和变革性的标志点。 第二,忽视了建筑在时空上的滞后性。

如宋元明三代木构建筑,一般地说,地区的差异常甚于时代的差异。元代南方许多建筑如浙江武义延福寺大殿、上海真如寺大殿等虽建于元代,但却以宋《营造法式》为蓝本,是宋官式建筑的继承者。

而同时期的北方建筑则主要表现出取华从简、草率自由的元代建筑构架特色。相反,在明代大木建筑技术重新秩序化以后,山西、四川等许多地区则仍保存元代的简约风格和做法。

又如,西汉北方盛行的锦绣包裹构件以示繁华的做法,至北宋被禁止后,于南宋竟在南方兴盛起来并成为风尚②。这都反映出建筑作为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和物质实体,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播和影响,远不能用社会发展史的断代方法进行全面地概括。

另一方面,按建筑类别来建立中国建筑史框架,其主要功绩是实用且明确,系统地归纳、总结出各类建筑的型制、词汇、技术特色和风格特征,对于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语言起到重要的作用,且主要解决了建筑型制的“象与不象”的归属问题。对于某些实例的分析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但这种“分类式”的框架体系,也显见一些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 分类式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固有属性。在西方,建筑作为一个抽象的整体,是一门学问。

在西方古代百科全书瓦洛的《学科撮要九书》中,建筑乃为独立一项,这就是三学(逻辑学、文法、修辞学)四术(天文学、几何学、音乐、算术)和瓦洛二学(医学和建筑)。但是,在中国古代类书中,我们从不曾发现 有建筑一项,类书内容的先后次序没有层次、没有科学属性,基本上体现的是围绕皇权的一整套伦理制度、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唐《艺文类聚》是一典型。

该书分为四十八部,基本结构可用同心圆表示③(见图1)。这里的“天”,不是现在天文学意义上的天,而是“天子”的天,是天坛祭天的天;这里的“地”,也不是地质学家或者地理学家讲的地,而是皇帝去地坛所祭的那个地。

又如,在“储宫部”,讲到皇太子的住所,在“居处部”,又提及等级较低的居住。从比较中,我们发现中西方对于建筑的认识是截然不同。

这种比较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固有属性是隶属制度、文化或者人的活动的,而没有明确的如住宅具有居住属性这种建筑概念。“随类相从”的意义和西方的概念及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

第二,由此而沿伸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别不能完全按功用加以严格区分。因为许多建筑的真正功用在古代并不很明确,如明堂;或者具有交错的多重功用,如园林;或者相互包含,如宫殿、住宅、城市的功用关系。

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不纳入关系之中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存在。 概括说来,“编年式”和“分类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框架体系所存在的缺憾,其突出的特征是:缺乏对于“关系”的认识——形而上和形而。

5.古代皇宫里的什么亭台楼阁

古代宫廷建筑,以故宫最为典型。

◆故宫有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外朝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武英殿、内务府 ◆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和东西六宫。 西六宫:太极殿、永寿宫、咸安宫、储秀宫、体和殿 东六宫:钟粹宫、景阳宫、延禧宫、永和宫、景仁宫 ◆其他区域建筑:慈宁宫、养心殿和御膳房。

关于中国历代皇宫建筑,可查阅考资料(百度文库专题介绍) 你所提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名字,有些不仅皇家有,私家园林也有,名目繁多,如宫、殿、楼、阁、亭、台、轩、榭、斋、坛、台、廊等。以下选主要的详解如下:【宫】"宫"在中国,古已有之。

《尔雅·释宫》指出:"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可见古代的"宫"与"室"是相互通用的。

秦以后,"宫"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据记载,秦代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

汉代未央宫,周围长约11公里,宫内台殿共43座,可见规模之宏大。中国现存的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内亭台楼阁,殿宇台池密布,共有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皇宫。

历代的皇宫都建造得像独立的小城,故又称宫城。可见,这里的"宫"就是指的整个皇宫。

外国人把颐和园译作"夏宫",这也是贴切的。此外,还有西安华清池、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封建帝王游乐之场所,又称"行宫"。

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称作"斋宫"。北京天坛里就有一座著名的"斋宫"。

宫中有"宫",指的是单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宫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官",皇后居住的称"坤宁宫",后妃居住的就是东西六宫。此外,帝王死后就被埋进地宫。

可见,这种"宫"的含义便是指皇家寝处的宫室了。"宫"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

道教的"三清宫"是供奉"神仙"的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宫"几乎都被皇家和宗教所占有。

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古代遗留给后代众多的"宫",已成了广大群众参观游览的名胜,全国各地还命名或新建了一批宫式建筑,例如北京的太庙,解放后被命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西长安街上新建了式样新颖的民族文化宫。全国各地还兴建了一批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作为中国工人、青少年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场所。

【殿】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类单一建筑,一般称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轴线上,故又名"正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宫殿的建筑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

"大殿"是建筑群中规格最高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

其中的太和殿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华丽的一殿,宽11间,进深5间,共55间,采用传统的重檐庑殿大屋顶,全用金黄色的琉璃瓦铺设。大屋顶前后,左右建成一定的坡度,正脊平直雄伟,四条垂脊成弧形,微微向四角翘起,构成了优美的空间造型。

无论是正脊垂脊或是岔脊,均有一列整齐的"吻兽"装饰(详见"吻兽"一节),为大殿增添了神话色彩。大殿内金碧辉煌,殿中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四周有高大的蟠龙金拄。

殿顶的天花板上绘龙戏珠色彩缤纷。殿顶正中置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

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颁发重要诏书等活动的场所,可谓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中国其他大殿则作为皇家祭祀之场所。

例如泰山岱庙的天贶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场所;北京天坛里的"祈年殿"造型奇特,是明、清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天安门东侧太庙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庙。可见,中国古代的"大殿"几乎都被皇家独占了。

【楼】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中国古代建楼的历史相当久远,战国以后,已出现了"重屋"楼,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楼房。

建在园林里的楼一般用作观赏风景。正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诗句所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建在住宅中的楼一般当作书房或卧室。中国古代的城镇一般都建有钟楼和鼓楼,采用琉璃瓦顶的重檐歇山形式,四周有回廊,外檐均饰有斗拱。

钟鼓楼用于古代报时,所谓"晨钟暮鼓"即早晨打钟开城门,晚上击鼓关城门。北京在明、清时代,每个城门外都有一座箭楼(现存正阳门和德胜门两座);另外还有角楼,北京内城东南角楼,是北京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角楼,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建楼技术高超,很多结构复杂的多层楼全用木材作骨架,用斗拱连结,不用一根金属钉。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都是中国古代高楼的杰作,历来为人们所神往。

【阁】阁的建筑形式与楼有些接近,其正面是门和窗,其余三面都为实墙,四周通常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中国古代的阁是用来收藏贵重文物的。

例如北京故宫里的"文渊阁"就是收藏国家图书的。山东曲阜孔庙里的奎文阁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孔庙的书籍、墨迹。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古代私人书籍收藏的最大图书馆。较大。

中国古典建筑常识问答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