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理论高考

2022-06-30 综合 86阅读 投稿:别皱眉

1.这次考试除了学科专业知识还考了什么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中,除了会考到学科专业知识外,还会考到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请以你报考地区的招考公告为准。

目前而言,教师招聘考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在全国教师招聘考试中,部分地区的考试就只有教育理论基础的相关内容,这样的地方在河南省部分地市这样的。还有其他的地市组织的一些考试都是只有教育理论知识。

第二种形式注重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地区也会单独考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其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等;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共计20门专业课程。

比如河北省、安徽省、福建省这些省份。第三种考试形式注重考查考生对公共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且呢,其中有的地区大纲里规定的公共基础知识就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比如江苏省、湖南省等南方的省份。第四种就是和事业单位考试类似的考试,考政治、法律、文史、科技、时政等传统综合知识或者职业能力测试知识。

不过这种在公告中会有明确的说明,考试的内容属于D类的考试,湖北、云南省份考试内容就是和公务员类似的内容。

2.怎样答好高考政治主观题

江西省南丰一中 李倩 怎样答好高中政治主观题,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

其实答好高中政治主观题的关键是如何规范化答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既是教师长期忽略,也是学生所普遍欠缺的,所以能力测试要求的提高和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差的矛盾也就显现出来了。

规范化答题问题已成为教师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一.答题不规范的表现1.答题方向性错误,即就是答非所问。

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学生却用政治常识解答;题目要求用辩证法的知识,学生用唯物论的知识来解答。2.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

例如,在讲通货膨胀时不讲国家发行纸币多了而是说成是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国家职能说是国家做事等等。3.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

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公民民主专政;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4.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主要表现有:(1)答不出或答不全要点。例如,2003年政治高考试题(广东卷)第36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很多考生答不出“矛盾是客观的,人为制造矛盾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两点。

(2)总担心答不全,画蛇添足,有用无用的写一大片,让教师去找答案、结果,或者由于出现了错误性的表述,使原本正确的那部分答案也不能得分了。二.学生答题不规范化的原因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是学生答题不规范的直接原因,但也是表面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例如,答非所问不仅仅是因为粗心造成。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对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而导致读不懂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如,关于不使用专业术语答题的缺陷,表面原因可归结为答题技巧的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其知识结构中根本就没有用于解答该题所需的专业术语,还可能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而导致对知识提取上的障碍等方面的原因。

总之,学生答题不规范的原因,既有直接的表面的原因,又有深层次的原因。直接原因是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深层次的原因是知识结构的欠缺,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显得陈旧,不适应高考能力测试的要求。

三.规范化答题的要求1.要求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去答题。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专业术浯,如经济常识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等等;哲学常识中的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变、质变、认识、实践、人生价值等等;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家政体、共和制、民主权利、依法治国、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

2.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准确。例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写成意识的反作用,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写成人民专政,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写成宗教自由,对人民负责原则不能写成对人负责原则等等。

3.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要注意文字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既要做到浯言精练,又要答全要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接近一致。

以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36题为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本题的用意有二:一是考查考生对矛盾概念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该题的辨析,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是希望引导学生注重对书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此题要求考生紧紧抓住矛盾概念,运用所学辩证法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之进行层层分析。

在辨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清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里的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种矛盾不同逻辑矛盾,也不同于人为制造的矛盾,人为制造的矛盾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考生若能从这几个方面思考的话,那就很少失分,反之较易失分。

四.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化的策略1.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是进行规范化答题的基础。所谓全面是指知识结构中须包含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为进行规范化答题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

所谓系统,就是要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组织,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专业术语进行有效而快速的提取和运用,否则则是“巧妇难以无米之吹”,要构建这种应用功能强大的知识系统,必须抛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方法,采用研究式、探索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建立以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是提高答题的针对性、逻辑性、条理性的关键。在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思维训练(平时加强简答题和辨析题的训练);对照标准答案进行反复分析理解;对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化的问题及时点拨,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等。

3.事业单位笔试考什么内容

事业单位考试笔试内容分为三类:综合类,教育类,医疗卫生类。

1、综合类①行测事业单位行测的考查方式有三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与国考、省考一样,一张试卷只考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种形式是,一张试卷中分为公基和行测两部分,一般各站一半的分值;还有一种形式是,一张试卷中包括公基、行测、写作三部分。

点击查看更多:事业单位行测资料②申论、写作及其他主观题目前事业单位主观题考试,以申论、写作、案例分析(也称材料处理、材料分析、综合分析等等)、公文书写和改错等类型多见。考查内容上,侧重考查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语言表达、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

③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相对于公务员考试而言更简单,其中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部分,但难度明显降低了。从考试范围上来讲,一般涉及政治、经济、管理、公文、事业单位概况、道德、科技人文等知识。

从考查方式上来看,绝大多数题目为识记性考题,考试题型上以客观题居多,所以考生如果提前复习,很容易得高分。点击查看更多: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资料2、教育类①教育理论从考试形式来看,各地市不同的考试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1)笔试内容为"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

(2)笔试内容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 (3)笔试内容为"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基础知识)。

②专业学科近两年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地区加考学科专业知识。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仅仅考核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难以测试出考生学科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

而目前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测试音乐老师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史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音乐的编创能力成为一种必要,测试理科老师中考、高考及大学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掌握和熟悉程度成为一种必要,测试文科老师的学科知识的宽广度成为一种必要。3、医疗卫生类各地甚至各医院的考试侧重差异很大。

每个地方,每个医院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优势产业,或者说是特色专科。而医疗招聘考试的命题人又往往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说命题人喜欢侧重于考查自己所研究领域内的专业知识。

这就需要考生要熟悉当地考情。

4.高考哲学常识框架

(二)《哲学常识》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坚持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1)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①要全面把握客观实际;②要把握多个事实组成的客观实际的总和;③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即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3)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主观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二是经验主义。二者的共同毛病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

(4)要树立彻底的从实际出发的观念。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联系的观点,就要从客观存在的联系出发,决不能以主观想象的联系为依据;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要从客观存在的矛盾出发;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树立理想要切合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理论要符合具体的历史的实际。

2、全面理解发展的观点。(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2)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势才是发展。

(4)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5)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6)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社会主义事业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上要做到: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和扶持新事物。(8)认识总是发展的,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

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大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9)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人类社会实践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3、怎样坚持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人们要想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矛盾分析法,就要做到:(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3)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

(5)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6)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2)主观能动性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活动——“想”;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做”;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

(3)怎样正确发挥:①要坚持一个根本的哲学观点——从客观条件出发,要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②要按照一个根本的制约因素——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要通过一个根本途径——参加实践。④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自觉总结经验。

5、全面理解实践的观点。(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3)实践的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4)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包括变革自然的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5)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得到全面进步。

(6)实践对认识的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

常识与理论高考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