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有知识的书籍推荐几本
自然科学知识:就看一些科普方面的
法律知识也很实用
历史使人精明
哲学使人睿智
文学使人高雅
还可以看些励志方面的书
看与你从事的职业有关的专业性的书
生活小常识,烹饪方面的,身体健康方面的
经济、金融方面的教你理财、投资、炒股、买基金挣钞票。等等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围城》 作者:钱钟书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活着》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2.知乎 读什么书
作者:哲晓 链接:/question/21649958/answer/221250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有的书可以影响一代人,有的书让你不明觉厉。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没有人觉得多读书有什么不妥。
如何读书,如何选书,什么时间读书确实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我恰巧在去年做了一个“与书对话”的专题分享,就拿来在和知友们分享下。
(多图,长,缺耐心勿入)左岸在百度百科上传了一个完整版PPT与书对话――关于读书的系统思考与效能提升。 读书是从童年开始的,所以,你童年开始的几次接触往往决定了你后面的道路。
从最易懂的材料,最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是很好的切入点。 当我们长大后,进入社会,需要生存技能。
那么,在功利主义看来,从工程技术类书籍切入社会稳定度和成功率会更高一些。就像《美国种族简史》里面犹太人的数据表面的那样。
但是,现实中,不是每个人读书都是那么有目的。可以说每个人动机不同。
而且,不同动机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变化和交织。 法国的丹其格专门写了一本《为什么读书?》不过太文艺范儿了。
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开发,交流,不断改良的系统。 接着,谈一下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应该说,好坏的标准应该随着阅读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大体上分为理论派和实践派,实践多的就看理论,理论多的就看实践。缺什么补什么。
还有一种分类法,有的让你内心安宁,有的让你大脑安宁。也是需要缺什么补什么。
我一个同学高三时读了《红楼梦》,吸收了其中的消极因素,一蹶不振,复读一年。所以,我认为人在任何阶段都应该读积极的,易懂的,符合主流的书。
这样的书就是好书。还是那个案例,如果你30岁读红楼梦,能感受其中的各种积极因素,那么红楼梦就是好书。
下一个话题,如何选,育,用,留这些无声的书。我们借用了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
先说选,主要就是绑定一些渠道。例如名人、书单、话题、出版社、读书会等等。
电子阅读的渠道现在也非常丰富,可惜我最爱的Google Reader已经黯然离去。 新的阅读战场和移动互联网紧密结合。
例如微信,例如微博。不过都很碎片话。
励志类满天飞。 有一次和刘未鹏聊天,他认为应该在选书,选渠道方面花费足够的时间,不然就是浪费精力。
接着谈如何培育书,我一般是收藏在当当的书架子里面。有时候藏的时候还看不懂,随着时间推移就懂了。
有的时候藏得时候看得懂,随着时间推移又不想看了。所以,变化的是自己,而不是书。
可惜,很多实体书店,已经要关门了。国内,国外都有案例,看图吧。
如何读书,就看一本书好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一个层次就是识字,知意。
就是别留空白。 第二个层次,要能把书科学的解剖,找到结构和要点。
第三阶段就是找明白书的根源,探究书的来历和各种细节。也就是看见能看见的,也要看见看不见的。
最后一个层次,是搭建知识体系的。就是选定一个话题,尽可能多的把这个话题搞明白。
借用麦肯锡的说法,防重,防漏。 接着谈一个简化的阅读法,例如看《批评官员的尺度》这本书,其实看看柴静的读后感就好了。
文章地址有二维码,可以扫。用书的最后一步就是终端了。
目前的终端太多了。看图。
不仅能看书,还能听书。 看书的时候,应该结合个人的状态,比如早上看一些难懂的,晚上看催眠的。
比如公共场合看易懂的,私人场合看难懂的。 提倡多线作战,同时看很多书。
在大的时间尺度上,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力进化,逐步选择相应的书。以看懂,不累,略有挑战为原则。
探讨下纸质书如何和电子书呼应,同时好的文章应该用Evernote存好。 读书最好的感受就是知行合一。
读了就去用,去教别人,你就会觉得读的书很有用,形成正激励。 读书成本意识必不可少。
理论和实践永远要结合 薛涌说,不仅要读,还要写。 卡尔维诺说,要读经典,只读经典。
而我认为读书更高级的境界,就是读生活。 做些拓展吧,这是一本无字书。
枕边书,也许是娃娃的最爱,能睡觉,还能看。 立体书也很个性 果壳有个很好的各学科入门书籍清单。
阅读的黄昏认为,读书离不开声音,这阻碍了我们的快速阅读。 所以,每个人的读书注定是私密的行为,是个慢功夫。
终于贴完了,要讲稿文字版的,可以私信。希望能解释好这个问题。
发布于 2014-02-03 1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11 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 编剧。心理学。
11 人赞同 关于如何读书,朱光潜有一篇文章叫《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全文太长了,我整理了一下,记住,这是朱光潜对一般读者的读书建议。 一、儒家 中国中心思想无疑地是儒家,而儒家的渊源的渊源在《论语》《孟子》和“五经”。
《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 《孟子》比较是要偏锋,露棱角,但是说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晓畅,后来却没有人能赶得上。
五经”之中,流品不齐。 《书经》是最古的政治史料 《易经》是最古的解释自然的企图 《诗经》为中国纯文学之祖 《春秋》为中国编年史之祖 《礼记》较晚出,内容颇驳杂。
3.推荐几个生活知识和生活常识普及的书籍
一、生活知识:
1、怎样煮饭才香,在煮饭水里加一点色拉油,可使米饭粒粒晶莹。而滴几滴柠檬汁,则可使饭粒柔软。要煮一锅蓬松的米饭,可在锅里撒一点盐。煮饭时加点醋能防米饭变馊。
2、轻松去标签,买礼盒送人时,价格标签很难撕掉,用手抠会抠得黑黑脏脏的反而更难看,如果用吹风机吹热一下再撕,会很轻松地撕下来,不留一点痕迹!
3、20秒:洗手揉搓的时间。一双未洗过的手约有80万个细菌。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报道的一项研究发现,很多人对洗手不够重视,给细菌传播可乘之机,建议咳嗽、打喷嚏、摸宠物、如厕后,以及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最好能用温水,打好香皂后至少搓揉20秒,双手表面和各个缝隙都要搓洗到,然后再冲洗干净。
4、6英尺(约1.83米):冲马桶时水喷溅的高度。英国利兹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微生物学专家马克·威尔考克斯教授表示,如果冲马桶时不盖上盖子,每次会溅出50多个水珠,携带粪便中的细菌飞溅,并在空气中漂浮长达90分钟,这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5、15秒:用洗手液后需要冲洗的时间。天津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红珠表示,洗手液的配方大部分是碱性成分,其中还含有表面活性剂。如果没有冲洗干净,这些物质就会残留在手上,不仅对人体有害,久而久之,皮肤上的细菌也会“耐药”。因此,用洗手液后要用流水冲洗至少15秒钟。
二、书籍:
1、《不可不知的2000个生活常识》
《不可不知的2000个生活常识》是2007年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晓梅。本书主要对生活中2000个生活常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有很强的实用性。
2、《很杂很杂的杂学知识:拿得起放不下的学问书》
《很杂很杂的杂学知识:拿得起放不下的学问书》作为一本杂学知识合集,崇尚趣味主义,收集了包括社会生活、饮食、健康、历史、心理、文化、自然、娱乐等方方面面大量有趣的杂学知识。其中,有些知识简单而好笑,有些知识生动而有趣,有些知识深刻而富含哲理,可令读者在快乐阅读中增长见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生活常识:健康生活七个必知常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很杂很杂的杂学知识:拿得起放不下的学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