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教孩子做人
金溪县保育院 饶萍一、从小重视孩子的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孔子日: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首先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在教学中,有一位小朋友游戏时表现得非常棒,老师奖励他一个小礼物,过了一会,这个小朋友由于开始顽皮,老师把小礼物收了回来,孩子受不了此打击,觉得很委屈边哭边打老师。这个案例中,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得尤为突出。
别人当班长了,我得不到就哭闹,今天你有一盒好看的彩笔或新买的书、玩具,明天我也让妈妈买,老师让他分东西时,先选一个最好、最大的留给自己,小的分给别人等等,有很多例子。造成孩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分享规则所至,另一方面孩子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
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独苗身上,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唯我独尊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等幼儿在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具体表现在:小朋友摔倒了,没有人去扶他,玩具扔了一地,没有人主动拣起来等等行为。良好行为习惯、品格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首先规范和行为。
二、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长、爱社会、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三、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的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
著名文学家老舍曾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可见父母在孩子以上中的地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广告。
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长带幼儿去旅游,去认识我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等,使幼儿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
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四、通过各种感官进行丢弃渗透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帮助幼儿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如:故事《玲玲的草帽》中玲玲草帽不小心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玲玲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鱼》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等建立一种正确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
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
2.怎样教孩子学会做人
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今中国父母们喋喋不休的话题。
而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加入的群体,也是终身参与时间最长的一个群体。家庭给予孩子品德及生活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安抚、社会知识的灌输、社会规范的熏陶,是孩子以后道德及个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一、诚实做人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意思是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后一句至今仍是很有道理的。培养一个人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初期教育就尤显重要。
我觉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尽管历经几千年,但国学里有相当多的精髓,确实与现实有着密切关系,如诚信、自强、修身、孝顺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尤其是当今社会不仅要给孩子知识,而更重要的应要教会他如何做人,这样,古文化中所蕴含的做人的哲学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于是,我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念《唐诗三百首》,再大一点就让他背《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让他从思想上有所认识,经常与他一起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让他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所作所为,做得好的就及时表扬,做得不好的及时提出批评,并让他说清楚自己为什么刚才要那样做?那样有什么不好?同时也告诉他犯了错误不要紧,但一定要诚实,一定要改正,并一定要自己去承担责任和后果。
爸爸妈妈喜欢一个诚实并能改正自己错误的孩子。孩子他上二年级的时候,我家一楼的邻居把蜂窝煤放在过道旁。
有一次,他下楼玩后不久,我就听见楼下有人在大声喊:谁把我的煤弄烂了?谁干的我心里一惊,赶紧下楼,才下几级台阶,就看见他慌慌张张地上楼。我问他:吴东明,煤是不是你弄坏的?他支支唔唔地说:不,不是我。
我凭一种直觉就觉得是他干的。因为他平时有喜欢乱蹦乱踢路旁的东西的毛病。
我马上说:儿子,做人一定要诚实。是你干的就勇敢地承认,只要改正就是一个好孩子。
他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妈妈,是我干的,是我用脚踢的,我以后不踢了。接着,他自己下楼去数了数坏了多少煤,自己去向邻居认错、道歉并用自己的零用钱赔给那位邻居。
从此,他再也不乱踢路旁的东西了。二、自立自强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永远都是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也总是这不放心,那不放心。
久而久之,孩子失去很多学习及训练机会,以至有些大孩子还未学会简单的生活自理。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相当的能力去生存,一旦无人依靠,就会自动将潜能调动起来。
所以,我从小就要求他学会自己穿衣服、洗脸、刷牙,到后来学会煮汤圆、饺子、面,做蒸蛋、煮饭等。并且尽量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如:叠被子、倒垃圾、洗碗、浇花等。
让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动手的能力,又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跌倒了,孩子一定有能力自己爬起来,父母和周围的人要做的不是把他抱起来,而是应耐心地等待,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他是一个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孩子,事事都好表现。这样的性格好处是反应快。
缺点是浮躁,沉不住气。但是他从小就有一颗要求上进的心,长大了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所以他事事都想做,又想把事做最好。
可他那浮躁的性格时时制约着他。我就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
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将来有出息没有出息也是他自己的事。他平时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
作业我一般只看分数,而不会去帮他检查。所以他的成绩在班上也还不错。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难免有时会出现错误。他的作文平时写得不错,他自己也常常引以为豪。
但在三年级的下学期期末考试,却在作文上砸了锅。他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
我也不理他,随他去哭。等他哭够了,自己开门出来了,我才对他说:儿子,没有关系,哪里跌倒了,哪里爬起来,坚强点!他从那开始就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经常读名著、名篇,后来作文就写得更好了。
三、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行不正,虽令不从。父母不能只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而且在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上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
所以我们平时就也对自己要求较高。我们是从不打牌、打麻将,也不在家里谈及这类话题,平时的生活中加强自身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有时间就在家看书,在家营造一个学习氛围。
上个月,他的同桌将他的作业扔进垃圾桶,他就将同桌的书扔到地上,同桌又将他的书扔到地上。他去捡自己的书,同桌就用脚踩住不让他捡,他就狠狠地咬了同桌的大腿一口,痛得同桌哇哇直哭,老师一看,腿都咬红了。
老师就批评了他咬人不对。回家后,他很不服气,认为老师不公平,只批评了他,而没有批评他的同桌。
我们就先让他平静下来,然后仔细地询问事情的经过,在问清楚事情的缘由后,我们就让他反省在这件事中自己有没有过错?错在哪里?当时在犯错的时候,是否还有别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又马上打电话给老师,询问同桌的伤怎么样?要不要我们去看望?接着我们问他:剩下的事情该怎样处理?他说自己去向同桌和家长道歉,去取。
3.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
如果非常聪明的孩子不会做人,那么,即使他的成绩优秀也只是短期的,不利的因素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教孩子学会做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教育孩子有责任心 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自懂事起,从安排作息时间、游戏、交往、学习,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力争让他自己主动完成。
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正视自己。其三,对待学习,鼓励他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
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去对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二)教育孩子善待他人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与尊敬,首先就要承认与尊敬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时,要让他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认识不足,走出总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误区。
这样,使他能更好地融入集体。 (三)教育孩子勇敢做人 人生总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很多挫折的,教育孩子勇敢做人是其成长的需要。
勇敢做人的第一个层面是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树立战必胜的信心,并且主动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快乐。
4.如何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可以欣赏自己,但不能贬低别人;可以认真谨慎,但不能不苟言笑;可以放松,但不能懒惰;可以浪漫,但不能痴恋;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要让人吃亏;宁可开罪别人,也不要违背良知;宁可不赢不输,也不要一时赢,一时输,飘忽不定。
做事敏捷,做人放慢;做事用电脑,做人用人脑;要爱一个人,先要爱自己;要指挥别人,先做好自己。做人要像小孩子,善良无害;做人要像百科全书,什么都懂一点,不需要太深入;做人要像猫抓老鼠,猫虽然抓老鼠,但很少会吃掉。
即使是仇人,也不要彻底的摧毁他。在这么多美德中,最难能可贵的是「真诚」。
很多人为了利益而不惜说谎,欺骗,但始终骗不了良心,怕人发现,整天寝食不安。与其心里不安,不如尝试放下眼前的利益,做个有诚信的人。
5.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谦逊 、适度 、容忍 、制怒 。
一、谦逊 一个人有某种过人之处是好事,但不可以恃才傲物,更不可以到处炫耀。炫耀不能给炫耀者博得声誉、尊崇,只会招致反感、鄙夷、嫉恨乃至祸端。
有人认为炫耀可以吸引别人的眼球,是表明自己某种价值的一种方式。这实在是一种浅薄的认知。
钻石和黄金的珍贵都不是由于表面的闪光,钻石贵在其举世无双的硬度,黄金则贵在无与伦比的质地。 二、适度 处事为人,讲究一个“度”字,恰如其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如果过于刚直率性,锋芒毕露,往往为世俗所不容。 如果过于随和,委曲求全,会被人视为软弱可欺。
只有刚柔并济,不卑不亢,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三、容忍 忍耐,不是妥协、无能的表现。
容忍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一种大智慧,也可以说是一种韬光养晦,是一个人处于劣势或不得志时,为了将来的发展而采取的策略。 帝王以忍得天下,将相以忍得长久,商贾以忍得富贵,常人以忍得知己。
然而,忍,并非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四、制怒 发怒,通常被认为是缺少修养的表现,是为人处世的大忌。
其实,怒也是人的情绪的一种流露,只不过是有些怒可发,有些怒则不应该发。 有一句俗而又俗的话大家都知道: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不过,该怒不怒,其结果会使是非混淆,失去了善恶的准绳,所以该怒即怒。
但是,如果为个人恩怨、得失、荣辱和意气用事而怒,就应该收敛“息怒”,自我克制是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因素。 扩展资料: 成为一个有原则的人: 1、要能够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而不是用一个整天满嘴浮夸吊儿郎当的形象示人。
这样的人,会给别人一种不能信任不可靠的感觉。 2、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和性格都健康的人,善于用能够发现美好事物的目光去看待人和事。
6.如何教孩子做人
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主动帮助他人;要求孩子诚实不说谎,作父母的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孩子的事切勿食言,孩子才能真正读好书,经不住人生挫折。
在家庭中, 由于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将来有所作为,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而事实上,家长们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天方夜谭。
不让孩子为家操扫卫生。二、洗碗、倒垃圾等都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是道德的源泉,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就是考试得高分,由于囿于独生子女的特定环境,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
其实,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基础,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作为父母应自始至终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灵魂的成长上。
只有将做人与读书结合起来,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我们不需要你为家操一点心,只要你做个好学生,也是培养责任心的一种方式。我们不但要倾听他的心声、感受,缺乏责任感,当然内容应该是孩子所能接受的。
谈谈建设家庭的计划,在孩子大一些后,甚至可以与孩子商讨家庭财政安排。很多家长对在孩子小的时候的交流及培养他教教人求真,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负责为花草浇水等等,也要同他谈些自己的喜怒哀乐。打扫板。
有些家长对孩子这样讲“现在生活好了,也可以向专家咨询,阅读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书籍。在这段时间里关键中父母要提高认识,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并且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勤奋好学、勤劳节俭。
孩子的发展、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父母首先就要博采众长,以身作则……只有良好的家风才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
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另外,家长平时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读书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题。
只有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孩子独立行走于世之前,孩子有大半多的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
如。他每天都能非常出色地完成这些简单家务劳动,养成了对家庭的责任感;要求孩子懂礼貌,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毅力和自强精神,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比如要孩子尊重长辈,父母首先就要带头做到尊敬长辈,开阔知识面:与孩子制订一份家庭劳动公约,一方面孩子的物质享受几乎是应有尽有。
家长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家教艺术。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不断地自我反省,父母是责无旁贷的。
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他们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有的不懂礼貌,对集体和他人的事显得冷漠,有同情心,父母首先就要先做到有爱心,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读书,另一方面,有不少孩子不会自我服务劳动,依赖性极强,他们缺乏意志;要求孩子要博览群书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存在着的一种根深蒂固错误理解。
7.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为人处世呢
在许多人的眼里,“知识”往往是书本知识、科学知识的代名词。
其实,在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有一门更重要的学问,那就是为人处世方面的知识。显然,一个人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不知道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实现良好沟通,就很难让自己融入团体、组织中,顺利完成工作,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除了督促孩子学好书本知识外,更要让孩子学习为人处世方面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也适用于此。
谈到“为人处世”,许多人往往把它理解成庸俗哲学,以为是请客送礼、走后门、玩弄心计等。事实上,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从出生那一刻起就离不开与人打交道。
学会与人发展关系、建立融洽的关系是适应周围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那些庸俗的人际关系学只是一个侧面,是支流。
因此,父母更有必要让孩子学会与人打交道的正确知识。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
父母在评价一个孩子的时候,常常使用“懂事”和“不懂事”。 其次,父母要让孩子掌握与不同人交往的基本礼仪。
人与人交往都有一些规则,这就是礼仪。 一个人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才能获得健康的心理,开朗、乐观、愉快地从事各种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有的孩子不能处理好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结果遇到了各种苦恼,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进步。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应该引起父母的警觉。
书本知识和为人处世的知识,都不可缺少,它们都有巨大的力量,都能左右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孩子只有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才能更有才干,在实践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