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野望》的有关知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2.王绩的《野望》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作者简介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3、诗句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1)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4、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5、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
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
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词"驱"、"返"、"带"、"归"。
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可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有人评曰:"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正深得本诗的主旨。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
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
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扩展资料 原文 《野望》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史记》的文学常识
史记》概要《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满意请采纳
4.高尔基的文学常识
玛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英译Maksim Gorky, 1868.3.28~1936.6.18),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代表作品: 《海燕之歌》,《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出生日期: 1868年3月28日 逝世日期: 1936年6月18 日出生地: 下诺夫哥罗德。
5.《野望》的全文是什么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章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1、按:作者因隋乱而隐东皋,闻唐兴有感而作。 2、薄暮:指隋亡 3、树树皆:言隋末群雄割据 4、落晖:言群雄败亡 5、牧人两句:指天下咸服 6、无相识:指无人引荐 7、采薇:抒发其苦闷。
《诗经·召南·草虫》末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 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首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或用伯 夷、叔齐首阳采薇作比。 [评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字无功。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大业(605~616)中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
出为六合县丞。因嗜酒被劾去职。
唐初,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曾任太乐丞。
不久,即弃官而去,隐居东皋,自号东皋子。
6.老舍的具体文学常识
一、关于老舍的简介如下: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老舍的个人生活:
930年,胡絜青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怕她因为这学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是胡青兄弟的朋友,有一回,他到胡家去玩,胡母托他帮忙物色。此时老舍正好从伦敦回国,且著有作品,于是罗常培便向胡母介绍了老舍,获知老舍的才华及人品后,胡母异常高兴,私下便定下了这位乘龙快婿,于是与罗一同商议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使老舍与胡絜青见面。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与舒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任教,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是个女孩,取名舒济。1935年第二个孩子,儿子舒乙出生,1937年,在重庆产下第三个孩子,次女舒立。
三、老舍作品的特色: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学的实用性靠近,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艺术家的他又感到不适,于是又重新呼唤并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在此期间其文学思想也出现了反复和震荡。因此而言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四、后人评价:
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知名作家 李敖评价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7.泰戈尔的文学常识
泰戈尔(1861.5.7——1941.8.7)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全名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主要作品有《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等。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吉檀迦利》是让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作为常识就介绍这么多了,另外给你介绍一些泰戈尔与中国作家的情缘吧:
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飞鸟集》对冰心的影响让她写出了《繁星》、《春水》,从而让她在文坛的地位再向前迈进了一步。
泰戈尔对徐志摩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徐志摩亲切称呼泰戈尔为“戈爹”,当时在文坛遭到了一些批评和讽刺,泰戈尔访华的时候就是徐志摩当翻译的,可见他们的关系,泰戈尔访华后又去了日本,徐志摩也随其去了日本,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就是在此次行程中写下的,其中的最后一首最受欢迎,访日结束到了香港才不舍的分别了,分别之时,泰戈尔用孟加拉语为其写了首诗:
亲爱的,我羁留旅途,
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
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
显现你慰藉的笑容。
8.关于王勃的文学常识
王勃诗集 王勃,字子安,绎州龙门人,文中子通之孙。
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勃既废,客剑南。久之,补虢州参军。
坐事,复除名。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交践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勃有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卷。
圣泉宴 披襟乘石蹬,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寻道观 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 芝应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芨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散关晨度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
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想崇隈。
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游梵宇三觉寺 香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
叶齐山径密,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
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别薛华 <英华>作秋日别薛升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律。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重别薛华 一作重别薛升华 明月沉珠浦,凤飘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飘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 麻平晚行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戌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送卢主簿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饯韦兵曹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
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白下驿饯唐少府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仲春郊外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郊兴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
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郊园即事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观佛迹寺 莲座神容严,松崖圣趾馀。
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
倾影覆前除。 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 金坛疏俗宇,玉洞侣仙群。 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 琴尊方待兴,竹树已迎曛。
八仙径 寺南又有昌利观,去寺可数里,岩径窈窕,杖而后进。 奈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
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岱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
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春日还郊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对酒春园作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观内怀仙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
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
自能成羽冀,何必仰云梯。 秋日别王长史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上已浮江宴韵得遥字 上已年光促,中川兴绪遥。
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
虹影照前桥。 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长柳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羁游饯别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 槿丰朝砌静,条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铜雀妓二首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檟冷,谁见绮罗情。
铜雀妓二首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
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易阳旱发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蜂形。
复此惊飙至,空山飞夜萤。 焦岸早行和陆四 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
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
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临江二首 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
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深湾夜宿主人依山带江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