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违反常识,科学原理就是“伪科学”吗
一、目的不同。
科学 的目的是求真,伪科学的目得是求利。 二、起点不同。
科学活动立足已有的历经反复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现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科学的基础是客观实实在在的、稳固的。
伪科学的起点是纷繁复杂、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一心。
三、路径不同。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严格遵循着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的路径深入进行,一般都要经过多次,甚至数十次,数百次的的反复才能取得成果。
伪科学是最怕求证,最怕检验,当然不会走科学研究的路径,他们走的是一种设招、演招、吹招的路径。 四、心态不同。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一般比较枯燥、寂寞、艰辛;偏离喧嚣的功利场,又需要极端的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这种工作特点决定了科学家们的心态必须是纯正的、甘于寂寞、肯于奉献、勇于进取、讲究实际又坚持真理。
伪科学的心态则无比的丑陋、猥鄙。他们贪婪,存心玩弄骗术,却又要挂出冠冕堂皇的招牌;他们追功逐利,哗众取宠,却又要给人超凡脱俗、救苦救难的假象;他们拒绝科学的验证,却又不肯收起。
2.违背生活常识的物理
原则上真正违背物理规律的现象是不存在的(那些伪科学规律不讨论),平时一些看似违背物理规律的现象,其原因不外乎一下几类:
1,庸人自扰。这类现象其实就是一般人解释不了的现象,什么UFO了,鬼怪了,佛像说话了之类的,看似违背物理规律,其实都是可以解释的。例如有一种叫“飞棍”的UFO,其实就是飞虫,由于摄像机的光学原理,导致录像中看到的就像“飞棍”。
2,与常识不符。物理规律预言的现象有时和人们的主观感受不符,例如狭义相对论中的双子佯谬,多说一点,佯的意思是假的,谬的意思是错误,因此佯谬的意思就是假错误,也就是正确的,双子佯谬预言一对双胞胎其中甲做航空旅行后回来,会发现他比留在地球上的乙年轻。这事看似奇特,实际是物理规律所要求的,并且已有对原子钟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效应。
3,人为因素导致。例如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等于光速。而前些年的实验中发现中微子的速度略大于光速,这就是违背物理规律的现象了,后来发现是由实验中的失误导致。
4,理论有待改进,只有这种才可以暂时称做真正的违背物理规律的现象,例如牛顿引力理论预言的水星近动与实验有误差,这在广义相对论诞生之前,就违背物理规律,但广义相对论对牛顿理论做了修正,并成功解释了水星近动的误差。因此可以说这类现象是违背当时的物理规律,将来出现更加精确的理论后是有望得到解释的。
个人认为,在所谓违背物理规律的现象中,第1类要占到90%以上,当然逻辑上也不排除有不包含在这四类中的,即永远得不到解释的现象,我认为这样的现象不存在,但即使有也绝对会少之又少的。
3.有哪些违反直觉的生活小常识
焦虑合理化:人不是因为喜欢别人而对别人好,而是对别人好才喜欢别人。我们不仅会伤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同时也不喜欢那些我们伤害的人。所以不要“秀诚意”,让人感觉到伤害了你,往往会被对方转化为“你应该被伤害”。愧疚绝不是好工具。
2.回归平均值现象:当你一贯给人印象不好时,偶尔表现的和平常人一样,反而会得到嘉奖。而你一贯表现良好,但有一次只是普通,也会让人失望。比如我们学校超市的服务员一贯面瘫冷语,只是有一天转变为一个服务员本该有的态度,就让我陡增好感。但一贯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家人,只是偶尔的一个疏忽,就会令我怒火中烧。同时,这也是那些无微不至掏心掏肺的往往是备胎,那些懂得若即若离欲擒故纵的“坏男人”总是志得意满的原因。又比如,心情不好时,你会去大吃一顿,抛掉热量的担忧,我们心情就会变好,但其实你回去闷头睡一觉起来心情也会转好,只因为回归平均数,无论你的心情如何大起大落,如何大悲大喜,你总会回归到不好不坏的常态上。
3.沉没成本:你多爱一个人不在于她对你付出了多少,而是你对她付出了多少。
4.不要轻易和同事做朋友:这似乎是一个共识了,但因为 to young to naive,今年我还是不信邪的尝试了。
5.个体绝大多数情况下所表达的态度与实际无关:认为作弊可耻和不道德和你是否会作弊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的积极态度,那么就引导他,是他致力于这一事物。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温和一些,那么就引诱他做出此种行为。 相反,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评判更苛刻一些,那么引诱他,但不足以使他做出这一行为。
6.自信往往是无知的表现:害怕别人不相信的虚弱让我们自信,主要是为给自己打气,只有骗了自己才骗得过他人,但结果却往往是为了骗人而骗了自己。
7.焦点效应:曾几何时,看读者那会儿,里边有一篇文章讲,一个成功人士在同学聚会上大家显摆,最后醉的不省人事时口吐真言,“都是因为你们笑话我寒酸,每天都穿同一条裤子”,结果是,没人还记得这回事。事实上常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拜托,我们所受的折磨别人没投入那么多注意力,并且很快就忘掉,别再一厢情愿了。
8.控制错觉: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在曼哈顿横穿街道时,人们会按一个红绿灯按钮。事实上他们按的是个不起作用的按钮。那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按钮呢?就是为了让行人们相信,他们能影响信号控制器。事实证明,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忍受在红绿灯前的等待。许多电梯里的“开门、关门”按钮也是这样的,它们与电梯控制器其实并不相连。科学里称它们为“安慰按钮”。还有大办公室里的空调温度调节开关:有人觉得太热,另一些人觉得太冷。 聪明的工程师会利用控制错觉,在每一层楼都安装一个假的温度调节按钮。这样一来,投诉的数量明显减少了。
9.自尊保护:运动会那会儿我总是在前一天特别刻苦的训练给人看,然后总会受点小伤。因为我对第二天的额比赛不自信,我需要这点伤来告诉别人“如果不是伤的话……”。这点被拖延症谈烂了,不再细述。
10.虚假普遍性:这点所有的产品经理在探索需求时都会走入的盲区。典型如:某信用户主要来源自哪里?活跃度怎么样?为何能够在全球社交网络中名列前茅?它怎么能产生这么多内容吗?仅仅依靠用户吗?如果我们不是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也不用做什么市场调查了。再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啃老,说过“全中国90%都在啃老”。这是因为,如果要做一件降低自我认同度的时,必须告诉自己这件事并不可耻——“人人都会这么做。"
11.虚假独特性:但人类至为矛盾的一点是,我们会把自己优异,提高自我认同度的一面视作超乎寻常,万里无一,天赋异禀。
4.违反常识,科学原理就是“伪科学”吗
一、目的不同。
科学 的目的是求真,伪科学的目得是求利。 二、起点不同。
科学活动立足已有的历经反复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现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科学的基础是客观实实在在的、稳固的。
伪科学的起点是纷繁复杂、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一心。
三、路径不同。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严格遵循着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的路径深入进行,一般都要经过多次,甚至数十次,数百次的的反复才能取得成果。
伪科学是最怕求证,最怕检验,当然不会走科学研究的路径,他们走的是一种设招、演招、吹招的路径。 四、心态不同。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一般比较枯燥、寂寞、艰辛;偏离喧嚣的功利场,又需要极端的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这种工作特点决定了科学家们的心态必须是纯正的、甘于寂寞、肯于奉献、勇于进取、讲究实际又坚持真理。
伪科学的心态则无比的丑陋、猥鄙。他们贪婪,存心玩弄骗术,却又要挂出冠冕堂皇的招牌;他们追功逐利,哗众取宠,却又要给人超凡脱俗、救苦救难的假象;他们拒绝科学的验证,却又不肯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