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关于元曲的一些常识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定义 元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地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
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
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
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体制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
2.关于宋词,元曲的知识的资料
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共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李白.北风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李白.清平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唐.高适.封丘县)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
3.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
1、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
3、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4.有谁知道关于元曲的知识和元曲
元曲知识小探--------------------------------------------------------------------------------发布时间:2005年10月24日18时51分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
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 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鲫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 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
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
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
5.《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的相关知识
相关背景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
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
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的一种。
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
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
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作品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
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精彩篇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延伸阅读 《千家诗》由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编辑的蓝本增删而成,从宋代至今,在民间流传很广,是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
所选诗为唐宋两代的作品,大多文采晓畅,易于吟诵。 《全唐诗》在康熙四十五(1707)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编校而成,收诗4.8万多首,作者2000余人,是自唐到清内容最丰富的唐诗总集。
此后,由于敦煌文书的出土以及新的唐诗的发现,《全唐诗》得以更加完善,又增加了数千首唐诗。 《唐诗别裁集》于康熙五十六年(1718)问世,由江苏苏州人沈德潜编辑而成,这部书重点突出了沈德潜的文学思想,在清代的文士间影响较大。
全本共有三百又二十首诗,原由蘅塘退士选辑,分为六卷。以下目录中,右端列的是诗的编号。
1.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2.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6.元杂剧的常识补充
(1)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一级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2)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末、旦、净、丑等角色的命名受蒙元时期欧洲文化的影响。例如男扮女装的旦就和印欧语系中的“Dame”读音近似,dame在法语中的意思即是女士、夫人,由于唐宋以降,女性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所以在杂剧中便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男扮女装的“旦”这一重要角色。
而元杂剧中使用的道具如“机关”与希腊古典戏剧中的机关异曲同工。(4)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5)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一本杂剧一般分为四折,或加“楔子”。
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
一折不等于现代戏剧的一场,而是以唱完一套曲子为标准。也就是说,一本杂剧要唱完四套曲子,而且只能由主角一人唱曲,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
其他脚色只能念白。戏剧语言包括科介、宾白和曲词。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6)“套曲”是与“只曲”相对而言的,把许多“只曲”(至少三只,多的可达二十只左右)连缀起来成为“套曲”。
这种连缀有两个条件:一是“只曲”的次序,什么曲牌在前、什么曲牌在后,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属于同一“宫调”里的曲牌。用四套曲子以上的杂剧极少见的。
偶尔有的题材,作者认为写一本四折不能容纳和完成主题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决。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7)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7.唐诗、宋词、元曲各20首给能给我唐诗20首,宋词20首,元曲20 爱问
宋词(贺铸20首)减字浣溪沙鼓动城头啼暮鸦,过云时送雨些些,嫩凉如水透窗纱。
弄影西厢侵月户,分香东畔拂墙花,此时相望抵天涯。 减字浣溪沙烟柳春梢蘸晕黄,并阑风绰小桃香,几时帘幕又斜阳。
望处定无千里眼,断来能有几回肠?少年禁取恁凄凉!愁风月·生查子风清月正圆,正是佳时节。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欲邃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减字浣溪沙青翰舟中祓禊筵,粉娥窥影两神仙。酒阑飞作非烟。
重访旧游人不见,雨荷风蓼夕阳天。折花临水思茫然。
点绛唇一幅霜绡,麝煤熏腻纹丝缕。 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
薄暮兰桡,漾下苹花渚,风留住。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
梦江南·太平时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 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减字浣溪沙落日逢迎朱雀街,共乘青舫度秦淮,笑拈飞絮金钗。 洞户华灯归别馆,碧梧红叶掩萧斋,愿随明月入君怀。
天门谣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古。 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捣练子。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
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捣练子。
杵声齐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捣练子。夜如年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捣练子。
剪征袍抛练杵,傍窗纱,巧剪征袍斗出花。想见陇头长戍客,授衣时节也思家。
捣练子。望书归边堠远,置邮稀,附与征衣衬铁衣。
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唤春愁天与多情不自由,占风流。
云闲草远絮悠悠,唤春愁。试作小妆窥晚镜,淡蛾羞。
夕阳独倚水边楼,认归舟。忆秦娥。
子夜歌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柔陌上吞声别。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采桑子东亭南馆逢迎地,几醉红裙。凄怨临分,四叠忍泪闻。
谁怜今夜篷窗雨,何处渔村。酒冷灯昏,不许愁人不断魂。
菩萨蛮厌厌别酒商歌送,萧萧凉叶秋声动。 小泊画桥东,孤舟月满篷。
高城遮短梦,衾藉馀香拥。多谢五更风,犹闻城里钟。
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忆秦娥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清平乐厌厌别酒,更执纤纤手。 指似归期庭下柳,一叶西风前后。
无端不系孤舟,载将多少离愁。又是十分明月,照人两处登楼。
石州引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蓓才黄,倚马何人先折?烟横水漫,映带几点归鸿,平沙销尽龙荒雪。
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便成轻别。
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憔悴一天涯,两厌厌风月。 宛溪柳·六幺令梦云萧散,帘卷画堂晓。
残熏烬烛隐映,绮席金壶倒。尘送行鞭袅袅,醉指长安道。
波平天渺,兰舟欲上,回首离愁满芳草。已恨归期不早,枉负狂年少。
无奈风月多情,此去应相笑。心记新声缥缈,翻是相思调。
明年春杪,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
8.渔歌子的诗意20字
渔歌子 张志和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
青 箬 笠 , 绿 蓑 衣 ,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9.求些语文常识,比如四大江南才子,元曲四大家什么的,越多越好.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