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小常识

2022-11-08 综合 86阅读 投稿:边缘人

1.介绍一下关于呼吸的知识和心脏的知识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次数为16-20次/分,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称为潮气量。

当人用力吸气,一直到不能再吸的时候为止;然后再用力呼气,一直呼到不能再呼的时候为止,这时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正常成人男子肺活量约为3500-4000毫升,女子约为2500-3500毫升。

肺活量代表一个人潜在的呼吸能力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呼吸功有和健康状况,是常用的测量呼吸功有方法之一。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和喉咙中的通气管、两个肺,以及一条连接喉咙与肺部的长长的气管组成的。

气管的底端分成了两条支气管,每条支气管都与其中的一个肺相连。支气管又细分为更小的气管,首先是细支气管,然后是终末细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的末端有细小的充满空气的小包,叫做肺泡。 有氧呼吸: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多数生物) 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多数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方式,酵母菌等) 或者是:C6H12O6—→2C3H6O3+能量(动物、乳酸菌,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此词是用于描述相互具有密切联系,但在意义上多少有所不同的一些现象。

如:(1)二呼吸运动。(2)动物通过呼吸运动,从外界吸入分子态氧和向外界放出二氧化碳而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这称为外呼吸。

(3)细胞吸取氧和放出二氧化碳的现象,称为细胞呼吸。许多动物,通过外呼吸吸入的氧要运输到体内细胞和组织中消耗,所以,这与外呼吸相对应,而称为内呼吸。

(4)作为细胞呼吸基础的生物化学变化,即呼吸代谢。可从狭义到广义分为几个阶段:(a)最狭义的是指在分子态氧的参与下,有机物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氨等无机物,并供给能量,生物体可利用形态的能量(主要为ATP)。

(b)包含前述(a)在内,其最常用的定义是细胞吸收分子态氧,而产生所有氧化过程。在这种意义上,呼吸强度是以单位时间内一定单位量的物质所吸收氧的容积来表示,通常是以QO2 来表示。

当以有机物作为呼吸基质(呼吸材料)时;将二氧化碳放出量和氧的吸收量的容积比称为呼吸商(RQ)。(c)将前述(b)的定义进一步扩大,包扩在无氧条件下,以硝酸盐、硫酸盐等取代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氧化而获得能量的过程,这些过程分别称为硝酸呼吸、硫酸呼吸。

(d)最广的定义是指化学的暗反应,凡通过氧化还原获得能量的过程,都称为呼吸。此时,氧成为最终电子受体,而将上述b的过程特称为有氧吁吸或好氧呼吸,而其他则称为无氧呼吸、或厌氧呼吸。

酒精发酵、糖酵解也属于这种意义上的无氧呼吸。发酵,是在基质产生的化合物间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此时,可称为分子内呼吸。

一般把呼吸机制看作是有机质的变化和脱氢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过程。 正常呼吸: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4,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心脏 人和脊椎动物器官之一。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

人的心脏如本人的拳头,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

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3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

成年人的心脏重约300克,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则每分钟约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2 心脏的基本结构 心脏位于胸腔内,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间,约三分之二在中线左侧。

心脏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心尖钝圆,朝向左前下方,与胸前壁邻近,其体表投影在左胸前壁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故在此处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动。

心底较宽,有大血管由此出入,朝向右后上方,与食管等后纵隔的器官相邻。 右心房壁较薄。

根据血流方向,右心房有三个入口,一个出口。入口即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

冠状窦口为心壁静脉血回心的主要入口。出口即右房室口,右心房借助其通向右心室。

房间隔后下部的卵圆形凹陷称卵圆窝,为胚胎时期连通左、右心房的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右心房上部向左前突出的部分称右心耳。

右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即右房室口,其周缘附有三块叶片状瓣膜,称右房室瓣(即三尖瓣)。按位置分别称前。

2.运动时如何呼吸

运动时正确的呼吸

1、吸气时用鼻,呼气时用嘴。

2、在练习时总的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发力时,吸气;肌肉放松或还原时,呼气。

器械练习

放下器械时呼吸,举起器械时呼气。

牵拉练习

牵拉时,深吸一口气;保持牵拉姿势时,慢慢呼气。

常见运动呼吸

深蹲

下蹲时吸气,站起呈准备姿势时呼气。

仰卧起坐

往后仰卧开始吸气,在肩背部触垫的瞬间屏气收腹,上体抬起至腹部有胀感时快速呼气。

俯卧撑

按心跳有节律地上下运动,动作不要太快。下压时吸气,上撑时呼气。根据自身情况,连续做几次动作后进行一次呼吸。

跑步

两步一吸,两步一呼。

缓慢均匀地深吸气,深长有力地呼气,减少呼吸次数,尽量多地排出体内的废气。

3.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知识概括

细胞呼吸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的1.细胞呼吸的概念(C:理解)。

2.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理解)。3.细胞呼吸的意义(C:理解)。

三、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2)呼吸作用的意义。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四、教学建议在本节内容教学的一开始,教师首先要明确,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和活细胞的重要生理作用,不是宏观的气体交换过程,而是发生在每一个活细胞中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量释放并且生成高能化合物ATP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如下一些关键问题,使复杂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一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富含能量,这些储存的能量是来自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光能。

二是这些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为更简单一些的有机物或者是被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时,才能部分地或者全部地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三是释放出来的能量或者是以热能的形状散失,或者是用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更重要的是必需有相当一部分的能量为ADP→ATP的转化过程所捕获,并储存于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中,才能成为用于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货币”。

四是完成能量的释放和转移的结构基础分别是细胞质的基质和线粒体,以及相关的酶系统。五是在生物进化史上,远古地球大气缺氧,那时生物以无氧呼吸生活,随着绿色植物的出现和繁盛,大气中的氧气增加,于是以有氧呼吸生活的生物占了主导地位,同时细胞质内有了专门用于有氧呼吸的细胞器——线粒体。

但是仍保留有无氧呼吸的能力。六是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区别。

也许先介绍微生物的发酵(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再讲有氧呼吸,最后指出高等动植物体内的无氧呼吸,更能顺理成章。七是总结细胞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另外,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当指出无论是无氧呼吸还是有氧呼吸,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不在于有无分子氧参加,失电子为氧化,得电子则为还原。

指出这点,可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并且和化学基础知识相结合。 五、复习题 参考答案一、1.(╳);2.(╳)。

二、1.(D);2.(D)。三、提示:相同点是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全过程释放较多的能量。

不同点是丙酮酸分解成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为乳酸,全过程释放较少的能量。旁栏思考题 苹果在储藏过程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所以闻起来有酒味。

六、参考资料 有氧呼吸的过程 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并不是像燃烧那样一下子就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糖酵解——将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并且发生氧化(脱氢)和生成少量ATP。

(2)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氢(这个氢被传递氢的辅酶携带着),同时生成少量ATP。(3)氧化磷酸化——氢(氢离子和电子)被传递给氧以生成水,并且放出大部分的能量,以生成ATP。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谈到的有氧呼吸的三步化学反应,就是指这三个步骤。 (一)糖酵解糖酵解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动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首先利用糖元(动物淀粉)作为呼吸基质,把它转变成为葡萄糖,然后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分解而生成乳酸,所以这个过程称为糖酵解。

糖酵解的过程主要分为下列两步(图3-9):①葡萄糖经过两次磷酸化,并且发生异构化以后,转变成1,6-二磷酸果糖。这就是说,一个六碳化合物变成带有两个磷酸的化合物。

这一过程要消耗两分子ATP。②1,6-二磷酸果糖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很容易分解成为两个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磷酸甘油醛。

这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处于平衡状态。当磷酸甘油醛进一步转化而被消耗掉的时候,磷酸二羟丙酮也就跟着转变为磷酸甘油醛,参加到以后的反应中去。

由磷酸甘油醛转变为磷酸甘油酸的时候,脱出的氢被氧化型辅酶I(NAD)携带着,成为还原型辅酶I (NADH2)。在这个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被ATP携带着。

以后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中也生成ATP。在由葡萄糖到丙酮酸的整个过程中,能位是逐步下降的,但只有上述这两个反应的能位下降较大,足以生成ATP。

其他反应则只有微小的下降,不足以生成ATP。因此,一分子1,6-二磷酸果糖实际上可以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共得到四分子ATP,但在糖酵解的开始阶段用掉了两分子ATP,所以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净得两分子ATP。

糖酵解的过程可以概括如下:丙酮酸是呼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在有氧条件下,它就进入三羧酸循环在无氧条件下,它被NADH2还原成为乳酸,或者在脱去羧基(放出CO2)以后转变成为乙醛,乙醛再被还原成为乙醇。

这就是无氧呼吸的过程。 (二)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的最初中间产物是柠檬酸,因为柠檬酸是一种三羧基酸,所以这个过程叫做三羧酸循环,也叫柠檬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简化过程是:丙酮酸在经过氧化(脱氢)和脱羧(放出CO2)以后,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C6),柠檬酸脱水成为乌头酸,乌头酸加水再形。

4.关于空气的小知识

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

在0摄氏度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 Pa)空气密度为1.293g/L

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 作为混合气体,在定压下冷凝时温度连续降低,如在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空气于81.7K(露点)开始冷凝,温度降低到78.9K(泡点)时全部转变为饱和液体。这是由于高沸点组分(氧、氩)开始冷凝较多,而低沸点组分(氧)到过程终了才较多地冷凝。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5.一些急救小常识

口对口人工呼吸加胸外心脏按压。

人工呼吸数与胸部按压数为2比15

1、首先用拳头有节奏地用力叩击其前胸左乳头内侧(心脏部位),连续叩击2-3次。拳头抬起时离胸部20-30厘米,以掌握叩击的力量。叩击后,心脏受到刺激,有时能恢复自主博动。

2、若脉博仍未恢复,则应立即连续做4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接着再做胸外心脏按压。

3、一人施行心肺复苏时,每做15次心脏按压后,再做2次人工呼吸

4、心脏按压以每秒钟1次的速度进行,连做15次;人工呼吸的速度为每5秒钟做1次,连做2次。如此交替持续进行。

5、两人合作进行心肺复苏时,同样先连做4次人工呼吸。

6、随后,一人连续做5次心脏按压后停下,另一人做一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持续进行,不要两人同时做。速度同上。

7、做人工呼吸的人,应时时注意检查伤病员的颈动脉有无博动或有无脉博。若伤病员原先放大的瞳孔开始缩小,脸色好转,出现脉博,开始自主呼吸,说明抢救成功,可以暂时停止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但要密切观察心脏博动情况,随时时准备再次进行抢救。

6.医疗急救小常识有哪些

原发布者:北上广江苏南京

基本急救常识人工呼吸当呼吸停止、心脏仍然跳动或刚停止跳动时,用人工的方法使空气出入肺脏,以供给组织所需要的氧气,这种方法称为人工呼吸法。常用于窒息、煤气中毒、药物中毒、溺死及触电等急救。人工呼吸方法很多,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最常采用和最为有效。口对口人工呼吸法适用于呼吸道无阻塞的病人。具体方法是:①将病人移到空气流通处,解开衣扣,以免障碍呼吸;②取出口腔内泥土、血块、黏液等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③病人仰卧,急救者俯于病人一侧,一手托住病人下颌并尽量使头部后仰;④急救者用托下颌的手掰开病人的口,另一手捏紧病人的鼻孔不使漏气,以便向口内吹气入肺;⑤急救者深吸一口气,对准病人口内吹气,直至病人的前胸壁扩张则停止吹气;⑥吹气停止后,急救者迅速移开紧贴的口,并立即放开鼻孔,病人胸廓自行弹回而呼出空气。重复上述动作,每分钟约20次左右。人工呼吸操作不可间断,不要轻易放弃抢救,直到被救者恢复呼吸或结合其他表现证明其确实不能挽救为止。胸外心脏按摩胸外心脏按摩是发生心跳骤停时依靠外力挤压心脏来暂时维持心脏排送血液功能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病人仰卧,背部垫上一块硬木板,或将病人连床褥移到地上,操作者跪在病人身旁,用一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体的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重叠于前一手的手背上,两肘伸直,借操作者的体重,急促向下压迫胸骨,使其下陷3厘米(对于儿童所施力量要适当减少)然后放松,使胸骨复位,如此反复进行,

呼吸的小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