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课外常识

2022-07-19 综合 86阅读 投稿:听风起

1.生活小常识大全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识大全——生活小常识小窍门。不能不看的生活小常识,生活小常识小处着眼,受益无穷,生活中的小事情往往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非常有用的425个生活小常识,相信每个人都能有用。

1 、巧用牙膏:若有小面积皮肤损伤或烧伤、烫伤,抹上少许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也可防止感染,疗效颇佳。

2 、巧除纱窗油腻:可将洗衣粉、吸烟剩下的烟头一起放在水里,待溶解后,拿来擦玻璃窗、纱窗,效果均不错。

3 、将虾仁放入碗内,加一点精盐、食用碱粉,用手抓搓一会儿后用清水浸泡,然后再用清水洗净,这样能使炒出的虾仁透明如水晶,爽嫩可口

4 、和饺子面的窍门:在1斤面粉里掺入6个蛋清,使面里蛋白质增加,包的饺子下锅后蛋白质会很快凝固收缩,饺子起锅后收水快,不易粘连

5 、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促进植物生长;把残茶叶晒干,放到厕所或沟渠里燃熏,可消除恶臭,具有驱除蚊蝇的功能。

2.教我一些课外知识

植物小常识 植物为什么会落叶? 一夜秋风,遍地黄叶,人便会平添几分惆怅。

可你想过吗?为什么植物会落叶?谁是这幅萧索的秋景图的设计师呢? 早在40年代,科学家们就认为衰老是有性生殖耗尽植物营养所引起的。不少试验都指出,把植物的花和果实去掉,就可以延迟或阻止路子的衰老,并认为这是由于减少了营养物质的竞争。

但是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是这样的。许多植物叶片的衰老发生在开花结实以前,比如雌雄异株的菠菜的雄花形成时,叶子已经开始衰老了。

看来衰老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现在知道,在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RNA含量也下降,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叶片衰老时叶绿体被破坏。这些生理生化和细胞学的变化过程就是衰老的基础,叶片衰老的最终结果就是落叶。

从形态解剖学角度去研究发现,落叶跟紧靠叶柄基部的特殊结构-离层有关。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离层的薄壁细胞比周围的细胞要小,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离层及其临近细胞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增加,结果使整个细胞溶解,形成一个自然的断裂面。

但叶柄中的维管束细胞不溶解,因此衰老死亡的叶子还附着在枝条上。不过这些维管束非常纤细,秋风一吹,它便抵挡不住,断了筋骨,整个叶片便摇摇晃晃地坠向地面,了却了叶落归根的宿愿。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落叶多发生在秋天而不是春天或夏天呢? 经过观察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影响植物落叶的条件是光而不是温度。实验证明,增加光照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和脱落,而且用红光照射效果特别明显;反过来缩短光照时间可以促进落叶。

夏季一过,秋天来临,日照逐渐变短,是它在提醒植株-冬天来了。 经过艰苦的努力,科学家们找到了能控制叶子脱落的化学物质。

它就是脱落酸,它的名字清楚地表明了它的作用。脱落酸能明显地促进落叶,这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棉花的机械化收割中,碎叶片和苞片掺进棉花后严重影响了棉花的质量,因此在收割以前,人们行用脱落酸进行喷洒,让叶片和苞片完全脱落,保证了棉花的质量。

还有一些激素的作用却相反,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则能延缓叶片的衰老和脱落。 但是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常绿植株的落叶是怎么回事?光照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在控制落叶的?脱落酸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种种问题正等等待我们不断探索,去研究。

为什么枫叶会变红? 晚秋时节,枫叶的叶子会渐渐地变红。原来是枫叶里的叶绿素渐渐分解消失,花青素逐渐增多的缘故。

当树叶里失去这种叶绿素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就自动停止了。所以枫叶就红了。

坚硬的树为什么能换气?树的表面有一层坚实的表皮覆盖,气体的出入大部分通过气孔进行。这时气体和水分几乎不能通过,树需要的气和水分就靠树的其他部位摄取。

为什么刺枣树不怕旱? 枣树不怕冷,也不怕旱。4-6年生的枣树,它的根很发达,横向长有4米以上,往下的根有2-3米以上,土壤哪有一点点水分,枣树的细根就能够把它吸收上来利用。

所以枣树不怕旱。中国十大名花牡丹 茶花 水仙 菊花 月季 桂花 梅花 兰花 荷花 杜鹃禽流感与其他动物流感的关系(禽流感小常识)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危及人和禽类的传染性疾病,其病原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A、B、C三种类型。

其中A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亚型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及人类。B型和C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对海豹和猪的感染。

A型流感病毒可感染各种动物,包括人及猪、马、各种海洋哺乳动物及禽类。在水禽特别是在鸭、鹅体内存在着15种血凝素(HA)亚型,9种神经氨酸酶(NA)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可在水禽的消化道繁殖。 因此,在感染水禽的粪便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并通过污染的水源,由粪便———口的途径传播流感病毒。

3.日常生活小常识

这样!可能是虚火过旺照成的,去找中医看看!吃两副凉血的药比西医更有效,

简单止血方法!屡试不爽!(我以前经常留鼻血)

方法一:如果是左边鼻孔流血,就用胶带缠住右手中指指节(戴戒指的那一截)

稍微紧一点,但是不要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一会儿就不流了!右鼻孔就缠左手的!

方法二,民间偏方!大蒜泥敷住脚板底涌泉穴,就是脚底正中最凹的地方。一会儿就止住了!

建议你还是去中医看看!!有些东西是西医的量化科学无法解决的!

祝你健康!

4.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

46条重要的日常生活小常识

1、常吃宵夜,会得胃癌, 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

3、鸡屁股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较好。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5、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反正茶类不要喝就对了,多吃可以补血的东西。

6、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

8、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9、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会胖。

10、少喝奶茶,因为高热量,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1、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2、远离充电座,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会来。

15、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并使脑中血液集中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因为五点后身体不需那么多能量。

19、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20、睡眠不足会变笨,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21、最佳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清晨6点。

22、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因为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3、服用胶囊应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个吃), 睡前30分先服药。忌立即躺下。

24、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驻;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掉发因素: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麻辣锅,油腻食物,调味过重的料理。

26、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蛋。豆类;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27、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28、苹果是机车族、瘾君子、家庭主妇的常备良药,一天一颗,才能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29、抽烟又吃维他命(B胡萝卜素-A维他命的一种),会致癌,尽早戒烟。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女性不宜喝茶的五个时期:月经来时,孕妇,临产前。生产完后,更年期。

31、抽烟,关系最大的是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与膀胱癌有关。

32、饮酒导致肝硬化,引发肝癌。

33、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纤维化,口腔癌。

34、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会引发胃癌。

35、食物过于粗糙,营养不足时导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黄曲毒素。亚硝酸类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38、适量饮酒,不拼酒,不醉酒。

39、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40、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41、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42、每天摄取均衡的饮食,不过量。

43、维持理想体重,不过胖。

44、保持规律的生活与运动。

45、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46、正确饮食习惯: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5.课外知识

(约据今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对天、地的出现及人类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在中国,有关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一类的传说流传久远。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和地质学的发展,揭示了地球形成的奥秘,也揭示了人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目前,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已有 300余万年,因而非洲被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化石,距今也有200万年。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如年代稍晚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等,数量很多、分布地域也很广。因此,中国的考古学家提出:东亚地区也是人类起源地。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它是古猿演变而来的。最近几十年间的考古发现和古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古猿与早期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使「从猿到人」的学说,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

人类的出现与劳动有关。人类最初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

考古学家为与后来出现的磨制石器相区别,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后者(即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为了研究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考古学家还将它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与古人类学家依据古人类的体质特徵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这三个阶段大体是一致的。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还发明了弓箭、投矛器等复合工具和钻孔技术,出现了少量磨制石器。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果实和渔猎为生。他们不会建造房舍,多在山洞中栖身,过着群居的生活。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学会用火。先是采野火,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如打击火石取火、钻木取火等等。

火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有很大的意义。它可用于照明、驱除野兽、驱赶寒冷,还改变了人们生食的习惯。

由于熟食能缩短消化过程,使更多的养料被人体吸收,并使血液中的化学成分有所改变,促使人的体力增加、脑髓发达。如30万年前的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 1059毫升,一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脑容量为1200—1500毫升,已达到现代人的脑容量变化范围,身高也与现代华北人的身高接近。

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说明古今人类在这块大地上的活动范围,已相当宽广。距今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进入全新世以后,地球的气温逐渐变暖,人类渐渐走出山区,移向平原地区活动。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们选择了邻近水源的地点聚族而居,建造房屋,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普及,使各种石质工具的制作趋于规范、定型,更适合各种不同的用途。考古学家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发现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与当代中国的人口布局十分相似,相对集中于河网密布的东半部。

人们的食物结构也是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稷。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经出现栽培稻,说明水稻的发源地在中国而不是印度。

8000年前的先民已经雕琢出玉器,发明了纺织技术,在音乐方面出现了七声音阶,可以吹奏旋律,还出现了刻划符号。70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说明已经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牛已被驯养。

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还出现了用夯筑技术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养殖桑蚕,并用蚕丝织出了丝织品,还掌握了人工冶铜的技术,铸造出青铜刀一类小工具。

4000年前出现了文字,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献中记载的神农氏种植五谷,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蚕丝,他的大臣发明文字、舟车以及黄帝战蚩尤等,因这些发现而说明这些传说并非虚妄,它们包含了不少历史的影子。

这些发现还说明,中华文明确实是源远流长。古代居民聚族而居,所以在今天发掘的遗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时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到排列有序的墓群。

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长。当增至一定数量时,就像细胞分裂那样又分离出新的氏族。

它们之间以血缘为纽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部落。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华大地上有许多氏族、部落和部族。

古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族和炎帝族为主体。

它们最初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后来分别向东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它们与西进的东夷集团、北上的苗蛮集团发生过多次战争。

传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和炎帝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集团,使华夏集团的势力扩大到今天的山东境内。为了争夺联盟的首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大战,炎帝战败。

地处北域的黄帝乘势南下,使炎黄二族的势力达到长江和汉水流域,华夏集团的势力得到空前的扩展。以后的虞、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确立了华夏的特定地位,黄帝也成了华夏的共同祖先。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靠集。

6.我在一些生活常识,课外知识方面很弱,该怎么办

有一本书叫做《不可不知的科学常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青少年科普图书馆文库》编委会变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郑时龄等指导并推荐。

是一本好书,包揽了从初一到初三的科学常识。你之前提到的那些问题我都知道,其实都是一些生活常识,多注意身边的事就知道了,多看书也是一个方法(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我已经看了不下十本了,内容会有些重复),科普杂志可以多抽些时间看,中央十套(科教频道)也可以经常看看,很好,可以开阔眼界。

这些都是我在小学时的一些生活习惯,主要还是多看书,多看电视(科教频道),我现在刚要上初二,但超纲的科学问题我也能回答了。

7.课外知识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

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

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

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

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

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

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

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

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

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

生活课外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