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基本常识

2022-06-04 综合 86阅读 投稿:氢气

1.回族文化知识

回族的共同语言是汉语,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 ,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 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 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 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 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 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 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 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体验一个民族,简单了解也许还不是很够,如果可以亲自去看看就好了。

朋友若水

2.关于回民知识

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者的后裔。 回族人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

回族民间歌曲“花儿”在甘肃、宁夏和青海一带广为流传,其中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莲花乡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儿”盛会规模最大。 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

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

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 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

婚俗 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

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食俗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

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 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

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节庆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开斋节 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 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饣+果)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 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

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阿述拉节 西北部回族节日,即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

3.回族的礼仪和习俗

回族礼仪习俗 回族婴儿诞生后,一般家庭门帘上都要挂小块红布,提醒外人免进,3天内要请阿訇给婴儿取阿拉伯经名:其含义以表达自身穆斯林身份。

新婴儿由家庭主人将孩子抱到门栏里,阿訇站在门外,给孩子右耳念邦克(台唤词),给左耳念尕麦体(招呼词),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内,成为一个穆斯林。取名多以众多先贤圣人名中选取一个美名,如男孩取名穆罕买、阿丹、尔撒、伊不拉欣、尤素夫、达吾德、主麻等。

女孩为买尔燕、阿依舍、索夫燕、法土麦等。这些取名也叫小名,上学时又给孩子起一个官名(学名)。

回族婴儿满月,一般都要举行满月礼,给孩子剃发,款待亲戚和好友,以示平安。孩子长到7岁都要为男孩举行割礼,也叫做逊乃提。

割礼一般较隆重,请阿訇切除孩子阴茎包皮,还要在家里干尔买力,宴请左右邻舍、亲戚朋友。客人们还要给孩子散乜贴以示庆祝。

割礼是回族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据调查,回族男性当中几乎没有患阴茎癌之类疾病的。

俗话说回回见面三分亲。回族无论男女,见面都要问候,互道色俩目(安拉保佑你)是穆斯林互相祝安的问候语。

一般年幼者先向年长者致色俩目,客人先向主人致色俩目,外出之人要向长住者先致色俩目,乘骑者要先对步行者致色俩目,一群人听到说色俩目至少须一人回答。问:按赛俩目尔来枯姆,答:我尔来枯闷赛俩目。

男子相互致色俩目的同时,双方手紧握,称之为合手礼,表示亲切。新疆因地域不同,手势动作也有差异,如一部分说色俩目时双手抱拳下扬,一部分人抬右手放置在胸部致礼。

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不握手。回族人在通信时,开头称呼上都写有代色俩目问候之意。

现在电话普及,打电话时,开头也要给对方穆斯林致色俩目。 回族人待客诚恳,有礼有节。

当家里来了客人,总是先迎上去主动让进房,先让客人入座,然后沏上好茶,进餐时让客人先动筷子。在吃饭时不能乱翻菜肴。

馍馍、油香要用手掰开吃,不大口吞咽食物,也不得对着食客打喷嚏,更不能当地吐痰,或当众打哈欠。送客人时不能板着脸面,要热情、宽厚。

到人家做客时,不能从主人前头通过。回族人民在礼尚往来中都能相互尊重,表现出了一种文明礼貌的传统美德。

回族除了上述习俗外,还禁求签、赌博、算命、崇拜偶像还遵行禁忌规定。不信风水阴宅,也不驱鬼求神问药。

经商中禁忌放高利贷,禁止妇女袒胸露臂,忌借非穆斯林餐具,禁止男子纹身和戴金首饰。 回族民族一生都重视口唤,口唤含义为:命令、同意、反对、禁止、服从。

晚辈外出要向老人讨口唤,妻子回娘家探视父母并留宿娘家由丈夫给口唤,穆斯林该干什么不干什么都要尊口唤。口唤源于伊斯兰教八件原根,它有不足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命人行好,禁人行歹,远离奸佞,近贤,爱国爱教都是依玛尼的表现,都是积极的口唤,口唤已成了回族民族的习俗和习惯。

一件工作做完了,也叫做口唤完美了。人亡故了,称为全美了或口唤了。

4.回族的所有习俗与忌讳的事情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

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

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

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后至落日前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5.我想具体了解一下关于回民方面的有关知识,越具体越好

回民饮食禁忌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杀而死的动物都被看作自死物。

禁食动物血液,宰杀动物要放尽血。禁食猪肉,农户亦不养猪。

禁食凶禽猛兽,禁食无鳍水产品等。牛、羊、鸡、鹅、鸭、鸽以及鱼、虾等是回民的主要食品。

回民禁食非经阿訇宰杀的动物,所食畜禽要请阿訇宰杀。 阿訇口念“太思米”下刀,放尽血。

这些禁忌根据主要出自《古兰经》:“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育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触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古兰经》还说:“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 因为真主确是至善的,确是至慈的。”

回民非常讲究清洁卫生,这是伊斯兰文化所倡导的。回民禁食自死动物、凶禽猛兽、动物血液,固有信仰上的因素,也有卫生上的原因。

回民十分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为使空气洁净清香,家家都有香炉,常燃芭兰香。 穆斯林在礼拜前要行净礼,包括沐浴、净衣、洁处等,主要指净身。

清真寺耳房内挂有净礼图,让青少年穆斯林学习净礼的程序。寺内设有水房,供穆斯林礼拜前沐浴。

净礼分大净和小净,既是礼拜前的沐浴仪式,同时也是指一种身体洁净状况。小净指用水洗身体的部分,大净指用水清洗全身。

以洁身的形式达到清除邪念疑虑,进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历史上曾有“回女不嫁汉男,回男不娶汉女”的现象,如今回汉团结进步,回汉通婚已不鲜见。

但原则上要求双方信仰一致,婚前汉人要敬(真)主信(伊斯兰)教,由阿訇起经名(回名),生活习惯随回。 婚俗方面保留了一些伊斯兰的特色,如婚前一日要请阿訇讲经、炸油香待客。

正日迎亲不请乐班吹打。婚礼由阿訇主持,并由阿訇作证婚人。

在阿訇主持下,男女双方交换“口唤”,即用阿文写的结婚证书,随之由阿訇领一对新人读“伊扎布”即证婚词。婚宴丰盛,但不以烟酒待客。

回族提倡厚养薄葬,对老人生前孝敬厚养,归真后一律简易土葬。同时还提倡“速葬”,葬期一般不超过三天。

出殡之日,首先为亡人沐浴净身,裹以白布,然后将其移至经盒内,在阿訇的主持下众亲友为亡人作殡礼,再送遗体去墓地入土埋葬。 回族主张节俭办丧事,不用任何陪葬品,葬制平等,无富贵贫贱之分。

也不为死者设灵堂,不挂遗像,不烧钱化纸,唯在屋内昼夜点燃芭兰香。

6.回族的风俗习惯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

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回族在饮食方面最突出的习惯就是禁食一些食物,而且有比较严格要求。

在肉食方面,回族只食蹄分瓣反刍的动物肉。如牛、羊、骆驼、鹿、山兔的肉等;禽类中只食鸡、鸭、鹅、鸠、鸽的肉等;在水产中只食鱼、虾。

在这些可食 动物中,不吃自死的,也不吃外族人屠宰的;必须是清真寺四掌教(刀师傅)或阿訇屠宰的方可食用。 在可食的牛羊动物身上,像筋、骨、油、肉、肝、肺、皮、心、腰、肠、肚、管、头、蹄等这些部位是可食的;像两门(肛门、生殖门)、须(鼻须)、耳、脊(脊髓)、爪(蹄壳)、脑(脑汁)、鞭(牛鞭)、胞(膀胱)、胰、虎(睾丸)、二血衣(血液、衣包)等,都是不可食的部位。

回族除了不吃猪肉外,还不吃下列动物的肉:有爪子的、不反刍的兽类,如马、骡、驴、猫、狗、象、虎、豹、熊、狼、狐狸、鼠、貉的肉;性情凶暴的禽类,如鹰、鹞、鹫、枭、乌鸦的肉;两栖类的蟒肉,爬行类动物中的蛇肉;水产类中奇形怪状的生物,如龟、泥鳅、鱼、蛙、蚌、海参、蜇、蟹等(但海产品的禁食范围有些变化)。 回族禁食猪肉等,直接起源于伊斯兰教。

它本是居住在热带干旱的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古老生活习惯。后来穆罕默德把它列入《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教规。

《古兰经》认为,禁食猪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猪是“秽物”,“确是不洁的”。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法律的源泉,是穆斯林行为的最高规范。

《古兰经》上既规定禁食,那么,所有穆斯林就必须遵守这些教规。这些禁食的教规,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演变为回族的生活习惯。

这些食物禁忌习惯,已被广大回族所接受历代相袭。

回族的基本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