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文化常识

2022-06-25 综合 86阅读 投稿:颜将散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有关知识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

2.中国古建筑包含哪些内涵和文化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和反映之一。可以体现人们的自然观、地域特点、等级制度等。

一、崇尚自然的观念。古代重视风水观念,建筑的地理位置、平面布局甚至材料的选择都讲究有山有水,和谐共生。

二、南北地域特点。中国古建筑有南北两大源头,南方居住方式由巢居到干栏式再到地面建筑,被称为是"树上落下来的",体现木的特点,精巧细腻;而北方居住方式由穴居到半穴居再到地面建筑,被称为"地里长出来的",体现土的特点,厚重敦实。比较典型的是南方的吊脚楼,天井,北方的四合院,窑洞等。

三、森严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屋顶式样、开间数、建筑色彩、彩画式样等方面。屋顶式样中,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级依次由高到低。故宫太和殿为天子的朝堂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比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等级更高。开间数,指两根柱子之间为一开间,通常有九、七、五、三等开间数。九居单数最大,因此九开间一般都为皇帝专用建筑。因有"九五之尊"之说,如天安门为九开间进深五开间,取皇权至高无上之意。建筑色彩方面,黄红绿蓝等级依次由高到低。故宫建筑属皇家,一般为黄顶红墙。一般来说,除文庙外,其他建筑采用黄顶红墙属僭越。彩画式样方面,和玺彩画为皇帝专用,旋子彩画(菊花图案)一般为大型寺庙使用,苏式彩画才能一般为民众所用。其他还有,屋上翘角的多少、中间踏步道(有丹墀为最高级)、方位(左祖右稷)等,也可以用建筑区别使用者的等级。

3.中国建筑文化的知料

典型的中国民居——院落式建筑群体

传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随着人类的进步,巢居、穴居逐渐被地面建筑取代。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

秦汉时期,住宅多为院落是群体建筑,中间的院落由四周的单幢房屋和廊屋围合而成,中国民居基本定型。汉代画像砖上,有的住宅院落还建有高高的了望塔楼。

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派官员规划、营建大都(今北京)。城内干道纵横,胡同密布。在整齐划一的胡同之间,院落式民居规划排列,人民把这种住宅称为“四合院”。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居住建筑的类型多样。

徽州民居、晋中大院,还有陕北窑洞、福建土楼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住宅建筑。

南方与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干栏式建筑较多,如云南傣族主楼、云南景颇族的长脊短檐式干栏、海南黎族的架空船屋等。青藏高原上有形似碉楼的碉房,内蒙古地区盛行蒙古包,新疆维吾尔地区多见的阿以旺,是一种平屋顶、带外廊的住宅。

宫殿——金碧辉煌、雕栏玉砌的建筑群体

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传统观念保留得最集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它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据史书记载,夏商时期已有宫殿。秦始皇奴役农民建造了规模空前宏大的阿房宫,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都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壮观的宫殿。元朝以前的宫殿建筑均已毁于战火,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的清故宫。

北京明清故宫以显示皇帝的权威为设计思想,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称布局,以此烘托中轴线上天安门、午门、三大殿直至神武门等主体建筑物的不凡气势,一切构件都属于最高规格,因此,格外壮观。

4.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介绍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2008-1-1由楼西庆著,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定价69.00元。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书,尤其介绍了一些中国大地上具有特色的名胜古迹建筑,包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四合院和紫禁城、祭祀与坛庙、陵墓、皇家园林、小品建筑等。

5.谁知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6.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1.木构架体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 2.平面布置(以“间”和“步”为单位) 3.建筑物等级(根据屋顶、开间、色彩) 4.院落式布局 5.山水式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常考点) 木构架体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 木构架体系包括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梁、檩、枋、椽、柱等大木作,以及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用的非承重部分,即门、窗、隔扇、屏风以及其他非结构部件等小木作。

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

7.中国建筑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建筑本身体现着一种文化,也就是必然有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群体组合。

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情调,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的表现力,而且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以致在中国古代建筑各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又一特色。——常识艺术篇。

8.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常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

《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文化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