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防止孩子沉迷手机游戏
孩子沉迷手机甚至不能自拔,一直以来都被高度重视,但这一难题始终没有解决。
未成年人沉迷手机主要是防止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过度打游戏、浏览不良网站、给网红打赏,以及访问零售商等。对此,各种办法和高招都用过,但效果都不理想,如去年国家网信办起草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0到8点打网游。
该条例还要求公共上网场所应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智能终端设备在出厂时或销售前,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为安装保护软件提供便利并进行显著提示。在很多人看来,智能手机目前已成为“精神鸦片”,有些内容很不适合于未成年人,部分内容甚至要禁止未成年人接触。
遗憾的是,孩子们沉迷于手机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而浙江大学的这个团队与国外大学合作研发出的新软件,就可以分辨出使用者是成人还是小孩,以阻止未成年人浏览不良网站,或控制其使用。
虽然这项技术的“算法仍有改进空间,区分青少年手势是难点”,但如果最终推出,就可以部分地解决未成年人沉迷于手机的问题。孩子的自制力差,容易沉迷手机,用科技创新的办法使其不能采接触到有害信息,这对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福音。
然而,防止孩子沉迷手机不能仅靠科技手段,科技再神奇,最终还是要由人来操作。就是说,孩子手机不离手,甚至整天沉迷于其中,并非是科技手段不先进,阻止不成功,未成年人的监护者才应该负主要责任。
记者采访徐文渊教授时,他的一句话耐人寻味:“我有一些同事不想管小孩了,就给小孩一部手机,小孩子会拿来玩游戏,也会做一些不当操作。有时候群里会突然有人道歉,说之前的信息不是他发的,是儿子发的。”
徐文渊教授是大学老师,而他的同事即便不是教师,起码也是教辅人员或“教育工作者”吧?而他的这些同事“不想管小孩了,就给小孩一部手机”这句话听起来令人费解,也找到了孩子们沉迷手机的一个主因,即家长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对未成年人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监管,主要是靠家长(在校时学校负责)。
遗憾的是,有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不仅在衣食住行上纵容孩子,就是玩手机上也持放纵态度。 其实,孩子们沉迷手机,主要就是家长监管不严所导致。
试问,自己的孩子在沉迷手机的时候,难道家长看不见?而要是像徐文渊教授的一些同事们那样为了“省事”竟主动给孩子手机玩,未成年人别说沉迷于手机,就是过度打游戏、接触网上零售商店,浏览不健康网站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从小学开始就如此,那么到了中学甚至大学,习惯已经养成,孩子们沉迷手机不能自拔还值得奇怪吗? 可见,仅靠科技手段防止未成年人过度玩手机不可能完全奏效,况且,也不可能制止所有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就是单指望法律来约束都不可能奏效,因为涉及如何执法。
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对此,放任孩子玩手机的家长当自省。
(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2.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家长应该怎么办
作为父母首先不要简单粗暴的对孩子进行打骂、呵斥以及限制其人身自由,而是心平气和地与其交流沟通(尽量避免“必须”“您要如何如何”的词语和句子),从中了解孩子上网聊天的起因以及孩子具体的心理状态,比如和孩子一起探讨上网聊天与日常生活中的聊天的不同,甚至可以和他一起作为朋友来聊天等等。
当孩子能与父母敞开心扉谈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时,在这个时候父母要以理解和共情的心理与行为诱导孩子,比如给孩子讲手机只不过是通讯工具,是我们在使用工具,而不是工具在使用我们
另外您的孩子很可能性格孤独、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当心里有了矛盾、苦恼自己无法排解时,他用手机聊天发泄,因为他发现,手机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手机操纵在自己手上,想说什么就和网友聊什么。很快,他就会迷上网络。
同时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经常得到的是你们父母的批评、否定和斥责,但是孩子有很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可定,所以转而以聊天来获得这份缺失心理的满足。对于孩子的这种情况,作为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孩子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尽快帮助他化解,每天抽出点时间来和孩子聊聊天,听他讲讲今天班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真心关心他。另外,不要对孩子要求太苛刻,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比如每天一定在什么时间看书、一定得考多少分,给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他们也不愿意和父母亲近。
孩子在学习之中具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要立即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一来孩子自然就和我们亲近了,只有孩子愿意和我们亲近了,自然就会远离手机聊天了
告诉孩子手机是工具不是玩具,懂得用手机获取知识、强化知识建立人脉的人是聪明的人,沉迷于玩手机和聊天而把知识获取抛在脑后的人是没有大用的人。最终沉迷于玩手机和聊天的人,是给用手机获取知识、强化知识建立人脉的人打工。
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手机聊天对身心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心理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
孩子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其用手机聊天,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最好有孩子的爸爸陪孩子进行这些活动。
你可以在放假后的前十天让他可劲用手机聊天,除了吃饭睡觉必须用手机上网和聊天,别的什么事儿都不许让他做,一般用不了一个礼拜他就腻了,而且也受不了了,到时候自然也就远离手机聊天了。
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你的爱,带孩子去大自然中,享受生活。孩子的特点是:你越不让他做,他越是顶着牛去做,毫无顾及你的苦心。一旦你同意他去做,他反而会顾虑很多,这就开始成长了。
在孩子的学习上寻找突破口。我想您的孩子不可能没有优势学科,既然他有优势学科,那么就让他从最容易突破或进步的科目做起,通过成功促进成功,进而达到戒除手机聊天的目的。
要多与班主任及课任老师沟通,用比较婉转且不失尊重的口吻建议多关照孩子,最好是多表扬和鼓励,进而消除其经常用手机聊天的情况。
3.孩子迷恋手机游戏怎么办
1.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现在家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人都会孤独,没事做没人聊天就会注意力转到手机。
2不要因为工作忙就把孩子丢在家里,孩子好动好奇,要多带到户外去转转,让他注意力分散,避免他老想着玩手机。3.不要一味的强制阻止孩子用手机,不能忽略了小孩子的叛逆心理,你越不让他动的,他就越会想着去动。
所以可以试着在合理的时间里陪着小孩子一起玩玩益智游戏。但是注意的是,时间不可以太长,这叫堵不如疏。
4.大人的示范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尽量的避免当着孩子面玩手机。家长手机常不离手,尤其是在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效仿,很快就会开始迷恋起玩游戏。
所以应该尽量的避免当着孩子玩游戏。
4.孩子老是迷恋玩手机怎么办
1、父母自身要找原因孩子出现迷恋手机的时候,做父母的要注意从自己的身上找一下原因,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
孩子喜欢模仿,父母在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如果父母在家在孩子面前总是手机不离手,那么孩子就会对手机产生很大的好奇,并且也希望从手机中去获得一些什么来满足自己的好奇。
所以,要想孩子不迷恋手机,家长还要从自身做起。2、多陪伴孩子孩子之所以迷恋手机,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孩子没有人陪他玩耍、陪他做游戏、陪他看书,而手机几乎包括了这些功能。
所以,家长要多陪伴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在家发出“好无聊”、“没人和我玩”的声音,不要让孩子在心灵上产生孤独感,从而去从手机上去寻求安慰。3、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总是玩的乐不思蜀,忘记了时间,而父母在这个时候喊停时,孩子会感到很痛苦。
因此做家长的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在约定玩手机的时候,可以预先约定时间,在规定时间内翻阅一下手机,时间结束了就及时的终止接触手机,这样一点一点的培养孩子的自控力。4、父母不能疏忽孩子在和家长要手机玩的时候,父母常常因为自己工作繁忙就把手机塞给孩子让他自己玩,然后就去忙自己的是事情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喜欢挑你忙的时候和你要手机玩,正是因为这样的疏忽才促成了孩子迷恋手机。
所以,家长在孩子和你要手机玩的时候,要合理的引导他,你可以邀请他当你的小助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你们之间的交流,也因此断了他玩手机的念想。5、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家长要把孩子放学回家后到睡觉前的这一段时间利用起来,不要让孩子在做完作业后就没事情可干,脑袋里会冒出玩手机的念头。
这个时候你可以安排孩子阅读一些课外故事书,而你也可以借这段时间来把你有些不清楚的问题,找书理解一下,久而久之的,孩子和你的阅读习惯就培养出来了,何乐而不为呢?6、正确对待孩子迷恋手机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玩手机。在孩子玩手机的时候,要会引导孩子,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似的就持否定的意见。
要注意一下孩子在手机上都玩的是什么,关心孩子的兴趣,孩子在手机上学习知识的时候要给予一些鼓励的同时,还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他去雄书本里学习全面的知识。
5.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还是教导为主,不是不能玩,而是定时定后的玩,多跟孩子交流,有时间就跟孩子多出去玩玩,不要老呆家里。孩子玩游戏主要一个原因就是 觉得寂寞。
这里我给你推荐一款戒除孩子网瘾比较有效的上网软件。
驱逐舰绿色上网平台不仅做到你担心的孩子上网会学坏的问题,还会推荐一些青少年看的励志、益智、教育类动画片及书籍等,包含了各种有 趣的智力小游戏,估计你也有了解过其他的产品,同样驱逐舰绿色上网同样能过滤不良网站、限制上网时间、按时限制聊天、按时限制游戏、记录上网历史、记录屏幕内容、随时、随地进行管理,但是有一点它还可以通过手机对家里的电脑进行操作,这样即使您工作忙也可以及时通 过手机绿色上网平台对家里的电脑进行操作更加的保证了青少年上网的安全性。现在很多地方学校都在使用。在800拍团购网就有
6.孩子沉迷手机、IPAD游戏怎么办
用游戏化的方法,解决亲子关系中的冲突 iPad游戏的迷人之处在于,点击指画间孩子的控制欲得到尽情满足。
如果我们愿意陪孩子演绎真人现实版的“控制游戏”,那么也许iPad就不再那么迷人了。我家两岁多的女儿玩起iPad里的游戏来,居然也会没完没了!说好的,玩10分钟就关掉,可到那时真想她的iPad比登天还难。
——Vivi游戏方案:定住爸爸!爸爸在距离孩子5米远的地方,一边用略带夸张、滑稽的语气对孩子说:“我要关掉你的iPad,你已经玩了太长时间了!”,一边走向孩子。与此同时,妈妈在一旁给孩子“出点子”:“你喊‘停’,看看爸爸能不能被定住?”当孩子喊“停”时,爸爸真的被定在那里,更可笑的是,爸爸被定住的一刻,他的嘴正长的很大,四肢也呈张牙舞爪状。
只有当孩子喊“走”时,爸爸才能走动。为了避免孩子把爸爸定住后,再次投入iPad怀抱的尴尬,可以和孩子约定好:孩子再次玩游戏的时候,就是爸爸复活的时候。
更好玩的游戏变形:吹走爸爸。当爸爸快靠近时,孩子可以吹一大口气,把爸爸刮跑。
当爸爸“逆着风”,好不容易一点点再次靠近孩子,马上就要成功时,孩子又一次吹跑爸爸。小提示:尽量不要选择孩子正玩在兴头上时突然关掉他的iPad。
在游戏节奏稍缓或者有个小停顿时关机,会更容易,同时也照顾到孩子的心情。 关于“走停游戏”,你可能有的疑问! 疑问一: 这个游戏,是为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吗? 游戏的结果确实很可能是,孩子的兴趣从iPad转移到爸爸妈妈发起的游戏中,但是最后我们能够轻松关掉iPad的原因不只是注意力被转移这么简单。
所有人包括孩子,在游戏中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控制感。比如孩子点一点手指,泡泡就被消灭,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因为一个被尊重、理解再多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依然必须面对大量的“被控制”。如果我们用类似“走停游戏”这样的方式,大大增强孩子的控制感,他对游戏的迷恋程度自然会降低。
除此之外,孩子迷恋游戏的原因不外乎:视觉刺激,以及平时和大人玩太无聊。而后面这个诱因也是可以通过游戏来解决的。
疑问二:这样的游戏会不会破坏孩子的规则意识?很明显,游戏在“主动”拖延关机时间,这会不会让孩子感觉到:原来爸爸妈妈说关机,并不是必须立刻关的。还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规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比如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必须被制止;比如在某些特别情况下没有多余时间做妥协,或者换个游戏的方式来执行。
另一类则是没有必要以“激起孩子负面情绪”为代价立刻执行的。 可能有的父母会担心,如果在规则的问题上给孩子讨价还价的权利,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恰恰相反,从短期来看,正是那些在某些规则上享受了“讨价还价”待遇的孩子,在另一些规则的服从上,才更加配合和顺利。
因为孩子某一天在试图打破类似“晚上不能吃糖”“只能做三次摇摇车”这类规则时,除了糖或摇摇车本身的吸引力,孩子还非常渴望在试图打破规则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感觉:“我能行!”“我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要在我们可以允许的范围内,多让孩子获得这种感觉,在可以变通的规则上给他讨价还价的权利,他就不会在每件事情上都纠结于自己能不能成功。否则的话,孩子一直寻找“我能行”的感觉却一直得不到,就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服从规则上,表现出异常的执拗。
而从长期来看,给孩子“讨价还价”的权利,同样是对他有利的。比如在关掉iPad这件事情上,我们不仅不必介意孩子会感觉到“讨价还价”的空间,甚至可以直截了当地允许孩子讨价还价。
孩子说:“妈妈,再让我玩3分钟吧”,如果在你看来3分钟并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同意他,并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他因此从小就知道,规则并不是绝对的“一是一,二是二”,有些规则,如果有必要的话,是可以在他的努力下得到变通的。
这样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我能行”的潜意识,长大后比较容易成为真正的创新者,因为他具备突破传统思维,尝试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疑问三:如果说,规则上的适当妥协对孩子有利无害,那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没有规则边界的孩子,慢慢变得非常骄纵呢? 举个例子。
孩子去小朋友家玩,时间到了,必须回家了,可他还不愿意走。一种妈妈从一开始就预测到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并决定:“如果孩子不想立刻走,那么就让他拖延几分钟也没关系。”
另一种妈妈,不停劝孩子走,可孩子不走,她也只能说“好吧好吧,我们再玩一小会儿。” 同样是妥协,两种妈妈的内心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种妈妈是痛痛快快地,没有任何纠结地“退让”,她理解并且认可孩子玩得太高兴不愿意走的心情,她也相信拖延几分钟并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负面影响。相反,第二种妈妈其实心里非常不认可孩子的行为,可是因为担心违背孩子的意愿会让他不高兴,甚至受到伤害,所以才无可奈何地妥协。
她根本不相信孩子有能力服从规则。 孩子非常敏感,他可以接收到两种状态的微妙区别:认可or不认可?信任or不信任?如果孩子从妈妈那里感觉到的都是不认可、不信任,那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