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防止中学生沉迷手机游戏
面对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孩子们,沉迷于电子设备,甚至电视等,作为父母,在这5个内容之下,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和去做!完全禁止或完全消除是不可行的。
第1点:允许玩但要控制时间
孩子想玩手机,你可以为他玩,但在玩之前,你必须和他讨论有趣的时间。例如,你可以打30分钟,但30分钟后,你必须放下手机,做些别的事情。如果你打破它,你必须受到惩罚,比如连续三天不能玩手机。
第2点:玩之前必须要做完自己的事情
告诉你的孩子,在玩手机之前,你必须做你需要做的事情。在你完成它之前,你不能玩手机。如果你在正常的时间里,你必须完成你的家庭作业,在你能玩之前完成你的家庭作业。或者帮助你的家打扫卫生,做家务等等。
第3点:把手机/电子设备藏起来或者关掉
如果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玩手机或小玩意,不要让他们出现在孩子的眼睛里。我们可以回家把手机藏起来,或者关掉电池,拆下电池,等等,如果没有办法关闭电池,等,把它藏起来,让孩子看不见。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电或者找不到手机,他就不能玩。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们沉迷于手机,而不是沉迷于手机游戏,那么我们的父母将无法成为手机。如果我们在家里老拿着手机玩,你想让孩子们服从,远离手机,这是绝对不可行的,因为他们的父母在那里,孩子们的评论。所以我们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引导我们不要玩手机!
2.初中生沉迷手机,家长到底该怎么办
一名21岁青年,不上学,不洗澡,连续3个月呆在网吧;一名17岁男孩,上网成瘾,竟在房里两年多不露头……省城26岁男青年余强4年前开始尝试拯救网瘾孩子,余强自称创造了一套“戒网法”,4年间让百余孩子成功远离网瘾。
不过,对其自创的“戒网法”,不少专家持怀疑态度。 现身说法 “过来人”决心拯救网瘾孩子 “我从高中起就沉迷网络游戏,同学给我起了个外号叫‘神龙见首不见尾’。
直到大一的一天,号被盗了,损失了12000多块钱的装备,脑海中一片空白。”26岁的余强毕业于省城某高校,曾经上网成瘾,这次突然间让他顿悟,“随后我就决定不再玩游戏”。
余强告诉记者,5年前,他路过上海一家网吧门口时,见到一位家长正在痛揍几天没回家的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他就产生了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想法。
“我是这样过来 的,他们怎么想的 ,我都懂。 ” 奇招连出 网上夹击+网下监视+偷光“财产” “网瘾起初只是一种爱好,戒网瘾最关键的是消除这种强烈的心理喜好。”
余强说,他多数采用两招,让网瘾孩子频频受挫,最终戒掉网瘾。 余强和同伴们不会以戒网瘾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而是与家长书面或口头约定,以朋友的身份介入孩子们的生活,参与他们的网络游戏之中,和他们一起玩,这是第一招。
“游戏中,我总是不断夹击这些孩子,让他们在游戏中受挫,怎么玩都不顺手,削弱他们从网络上获得的快乐。几个小时后,就会让他觉得‘今天真倒霉,改天再来’,这样不断反复,直到让他们感到厌烦,一旦他们在游戏中受挫,决定停下来,现实中的辅导就开始了。
” 第二招是帮家长“监视”在家上网的孩子。余强与一个黑客朋友签署了协议,在对方帮助下开发了一套戒网瘾软件,并严格限制软件用途。
装上这套软件,家长和戒网工作者就可以知道孩子在网上的举动,了解孩子上网的目的和乐趣,以及孩子喜欢什么网络游戏,已经玩到了哪一步。 此后,经过监护人同意,余强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对网瘾孩子发起“突然袭击”,将其长时间耗在网络游戏上、辛辛苦苦积累的分数、装备、等级等所有“财产”全部偷走。
已经在游戏上屡屡受挫的孩子,伤心之余,对网络游戏的厌恶感将会达到极致,最终领悟到,网络游戏只是一场空。 战绩累累 4年帮百余孩子成功戒网瘾 余强告诉记者,每个月他们都会接收三四个网瘾青少年,“他们大多16到22岁,一般每天玩网游的时间都在6到12小时。
也有重度患者,每天玩网游的时间在18到24个小时,甚至有72个小时中60个小时都在上网的。网瘾算是心理疾病,患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大都是他们的朋友或父母主动联系我们。
” 余强曾帮助过一个21岁的青年,他3个月都呆在网吧,不上学,不洗澡。还有个17岁的男孩,在自己的房间里呆了两年多时间不愿出门,原本1.85米的身高,由于长期佝偻着背,看上去只有1.75米。
“像这样的患者,我们不但在网络上攻击他,还利用现实中的朋友开导他。 ” 余强自称,在4年的尝试中,他们治疗了100多个患者,治疗期间,平均每3天,余强都会与孩子的监护人联系,及时反馈孩子的最新情况。
治疗结束后,还要不定时地与监护人联系,避免孩子网瘾复发。
3.中小学生沉迷玩手机怎么办
“低头族”随处可见,在这种环境下,中小学生沉迷玩手机或许是能够预测到的。很多家长为了便于联系,给自己家孩子买手机也算是正常,但有些孩子因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导致疯狂沉迷玩手机打游戏无法自拔,家长们要如何管教好呢?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
1、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都沉迷玩手机打游戏,那教育孩子时很容易被反驳,还怎么树立好榜样?自己也沉迷玩手机的家长要做自我检讨,才能更好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2、强调规则
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会求家长给他们买手机,家长要了解清楚手机是否用作正确用途,要和孩子强调使用规则,比如方便联系,找学习资料等等,同时也强调使用时间,规定如果超出使用时长或者沉迷于手机游戏,将会被没收。
3、了解危害
教育孩子时,要明确告诉他们长时间玩手机有哪些坏处,如容易引起近视、颈椎不舒服等问题,也可以列举自己因玩手机出现过的健康问题(现在各位家长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让他们明白到不让他们玩手机除了会影响学习外,对身体健康也会有很大的危害。
4、转移注意力
孩子沉迷玩手机的根本原因或许不在于游戏本身有多好玩,可能是因为生活缺乏乐趣,而游戏世界能够给他们快乐。因此,家长要多陪陪孩子们聊天,周末时间可以带他们去游乐园或者是一起运动,打羽毛球、篮球等等,增加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
家长要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规范学生使用手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
4.中学生为什么会沉迷手机游戏
现在的小学生拥有手机已经是见惯不怪了,但是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因为孩子的自制力差,身心尚未成熟。所以我们作为家长的,一定要监管好孩子使用手机。
不要随便给孩子买一部手机就草草了事。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家长,面对这一问题,我选择了小格雷学生手机给孩子。
目前来看,孩子用得挺好,也没有沉迷的情况。因为小格雷学生手机又防沉迷系统,还有监控功能方便家长不少。
另外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在手机上学习,里面有很多学习资源。也不会担心孩子会上不良的网站,因为已经自动拦截了不良网站。
真的是性价比高的学生手机,非常符合学生使用!选择对的手机给孩子。
5.怎样才能让沉迷于手机的中学生放下手机
一、首先找到沉迷手机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导致沉迷手机有以下原因:
1.所处的环境:他们较早接触互联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他们而言,每天都必须点击手机屏幕“43次”,电量不是百分百以及没WiFi网络他们都觉得不安,手机在手,走遍全球。21世纪,谁家没几部手机、平板?学校都允许小孩子带着手机去上课了,而且,你不让他带手机上课他还不乐意,自己偷偷买。过年孩子们都有自己的零花钱,长辈们也会给很多,现在的手机价格也不是特别贵,智能手机可以玩很多的游戏,现在的小孩不喜欢玩电脑了。因为电脑能做的,手机基本都能做。
2.周围的人群影响: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跟朋友出去玩了,更喜欢玩手机,手机里下载的都是游戏。身边的大人们都喜欢玩手机,所以他们小小年纪就受影响了。首先大人们就没有做到一个好的示范,小孩子就有样学样了。
3.时代在变化:追星都喜欢在手机上进行了。他们更喜欢移动设备浏览信息,不喜欢打电话,都是拇指一族。90以后的年青一代,都是网购一族,剁手一族了。
二、然后让中学生了解沉迷手机带来的危害:
1、健康隐患:长期低头玩游戏,容易使颈椎关节发生错位,还可能患上腕管综合征、腱鞘炎等。不仅如此,低头族长期沉迷玩手机,除了影响视力外,还很容易引发白内障。如果你的头总是前倾盯着手机屏幕,会缩短脖子的肌肉,增加脸颊部位受到的地心引力,导致下颌松垂,还会导致脸颊下垂等。
2、低头易产生皱纹:“低头族”造成的肌肤老化,主要表现在产生三种皱纹上:川字纹、抬头纹和颈纹。当你在摇摇晃晃的车上、地铁上认真地盯着手机看时,眉头其实已经不自觉地皱了起来。经年累月,眉间的川字纹一旦形成,就再也别想“抹”去了。而长时间低头聚精会神地看一样东西的人,由于额头肌肤长时间紧绷着(又因肌肤缺水、本身老化等因素),一抬头必现“三”字皱纹。
3、颈椎病:低头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容易引发颈椎病,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平板电脑等容易造成颈肩部肌肉僵硬、痉挛。时间久了,就可能会导致颈椎曲度变直、颈椎间盘突出等,也可能出现探脖等体征。
所以,建议多让孩子们参加运动,走出去就对了,放下手机,多和孩子们沟通,让他们保持每天规律的运动。
6.初中生沉迷智能手机有何危害
中学生沉迷电脑、智能手机后都会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导致学习与生活混乱,甚至道德也出现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不思上进,甚至放弃。例如沉迷小说、游戏后出现上课睡觉,下课有精神,严重者干脆逃课,由于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是非美丑辨别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不强,必然会受到小说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舰和价值观,出现厌学退学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2)生活规律混乱,引发身体疾病或心理问题。例如沉迷网络后长时间上网不但对眼睛造成极大伤害,还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引发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这将给中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 (3)沉迷对策方面:很多专家、学者建议以预防为主,面对问题,学校、家长应采用"疏"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堵”,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沉迷事件。同时加强社会、家庭和学校需共同合作,共同帮助学生认识沉迷,渡过困惑,从而能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