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从定婚到结婚要经过哪些礼仪啊(六安这边女儿出嫁 彩礼钱要很多吗)

2024-10-24 情感 86阅读 投稿:薄姬

1.六安从定婚到结婚要经过哪些礼仪啊

安徽婚庆习俗(截取了你需要的) 〔过庚〕 又名传庚、传帖、下定。

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就要办理订婚手续,所谓过“庚帖”,“庚帖”又名“红绿简”、“鸳鸯书”、“允求书”、“小书子”,是详载男女双方姓名、生辰八字以及双方父母姓名的喜帖。最早的庚帖还得写上祖宗三代的姓名。

喜帖的格式:外用大红封套,内装大红单帖和大红全扣各一纸。全扣封面、封底印上龙凤呈祥的金色图案。

男方在单帖正中写上“恭求”二字,下款写“姻教弟***偕室*氏顿首再拜。女方则写“敬允”二字,下款称谓相同。

全扣折三叠,当中一叠正中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称“乾造”,女方称“坤造”。故男又称“逑书”,女方又称“允书”。

封套正中,还要写上“百年秦晋凭红叶,一路荣华到白头”,“天成佳偶,永结同心”等吉祥语句。过庚由双方商定吉日,上午由男方填好“逑书”,放入庚帖盒内,备办彩礼,请媒人送至女家。

女方隆重接待;填好“允书”以后,连同“逑书”放进庚帖盒,陈放堂屋的香案上,点好香烛,燃放鞭炮,由女方父亲先向祖灵行跪拜礼,后向媒人行拱手礼,以表谢意。然后请媒人入席,宴会毕,媒人携庚帖盒返回男家,女方亦回赠礼品。

男方亦设宴隆重谢媒,跪拜祖先时,男本人得随父亲向祖灵行礼,并向媒人行大礼。“过庚”完成之后,双方婚事就正式定下来了。

〔下聘礼〕 又称“过礼”、“行聘”,古时称“纳采”。男女双方订婚之后,接着就要下聘礼,男家择吉日正式向女家馈赠彩礼。

这是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礼节,婚事成败,往往取决于此。皖西南一带,事先通过媒人,由男女两方家庭协商,讨价还价。

女方同意后,男家开出礼单,载明礼品的品种与数量,托媒人送交女家,或于送礼品时附入喜柬之内。男方下聘礼品与女方陪嫁妆奁有直接联系。

皖西一带俗话说:“上等人家,赔钱嫁女;中等人家,将女嫁女;下等人家,赚钱嫁女”。这说明了以家庭经济情况来决定聘礼与妆奁的比值的。

有的地方,双方约定时间、地点后,将礼品和妆奁互相交换。大多数地区,是先下聘礼,礼品分干礼和非干礼。

干礼是彩礼银和新娘衣物,非干礼是猪肉、鸡、鱼、糕点、糖等食品。彩礼银的多少,各地都有讲究:皖南一带为一百零八元;淮北凤台一带为六六元,称为“六六”大顺;皖西一带,以二十四元为一个“礼”,一般不少于两个“礼”,也有多至八个“礼”。

这都是以银元计算的。新娘衣服包括单、夹、棉衣全副行装各一至数套,六安一带要送紫色衣服一套,叫“五子衣”,是新娘成婚时必穿的衣服。

饰物包括手镯、耳环、戒指等,金质为上等礼,其次为包金或银制。非干礼一般要送猪肉一刀,粑一千,鸡、鱼、糕点都要双数。

六安地区还要送公鹅一只,曰“催妆鹅”,女家配母鹅一只,送回男家。这对鹅永不能宰杀,意为预祝夫妻白头偕老。

合肥地区还要送茶叶若干斤,据说茶叶味苦,女家嫁女是苦味。并祝贺新婚夫妇先苦后甜。

徽州祁门一带称下聘为“提篮子”,每个篮装“四包礼”(猪肉、面条、鱼、蛋之类及其它糕点,根据女方至亲多少而送篮若干个,是送女方父母及主要亲戚。受礼者在女方举行婚礼时,都要赠送新娘衣物,俗话说“吃了饼子,套了颈子”。

男方送礼的同时,要送女方衣服若干套)。 下聘时,要附送喜柬(或拜帖),喜柬用红纸封套,内装红笺,一般要十封喜笺,曰“全柬”,有固定格式。

如给女方父亲的,上书“大德望尊亲家某府某某先生阁下”,下书“姻教弟某某顿首再拜”,另附礼单注明品种和数量。 聘礼备齐后,装入抬箱(赠送礼品的专用“凹”字形抬箱)和箩筐内,上面放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象征吉祥的什物。

抬箱、箩筐外都要贴上红纸写的“喜”字,请媒人及脚夫送到女家,女家放炮竹迎接,并给抬工红纸包。如女家住大村子里,还要将新娘衣服、饰物陈列堂屋,供宾客邻居观赏。

下聘后,凡不在当年结婚的,以后男方每年还要给女家送三节礼,即于端午、中秋、春节给女方父母送四色礼。 〔选定婚期〕 又称“择日子”、“择吉”、“报日”,也叫“过大书子”。

由男女双方商定,请“算命”先生择定办理婚事的喜日。传统婚礼极重视选定“黄道吉日”;所谓“黄道吉日”,是依据星命之说,把日子分为建、满、平、收(黑道日)、除、危、定、执(黄道日)、成、开(非黄黑道日)、闭、破十二种,按天轮回。

其中“黄道日”为“吉日”,传说是“吉神”,即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值日的时间,就能百事大吉。而“黑道日”则是所谓“凶日”,是不宜办喜事的。

淮北一带,习用传说中大禹结婚、生启那几天的日子为喜日,即三月壬日,四月辛日,六月甲日,七月癸日,这是由于淮北水灾频仍,人们怀念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治水业迹,就以传说中大禹娶妻生子的日子为吉庆日。皖西六安一带,习用“二”(成双)、“六”(高官厚“禄”、六六大顺)两日办理喜事,忌讳“四”(谐音“事”,怕出事故)、“七”、“八”、“九”(俗话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出门招是非。

还有八为“八败星”值日等)日,认为都不是吉日。合肥地区选择婚期,要请算。

2.六安这边女儿出嫁,彩礼钱要很多吗

我给您介绍我QQ空间的一篇短文,请您参考:

《彩礼的本意和多寡》

一、彩礼的本意:

结婚的时候 男方需要给女方礼金,多寡不一。其含义不一而论。早期,是定情礼物,手帕、贴身物件等表示两厢情愿、终身已定。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婚姻变成了买卖,彩礼变成了定金,女子变成了物资。在买卖婚姻中,彩礼表示女子的身价,有的地区和民族直称为身价礼。解放后,婚姻法明文废止了买卖婚姻,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延续下来,并且赋予了新的内容。即送彩礼之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悔。若女方反悔,彩礼要退还男方的,若男方反悔,则彩礼一般不退。彩礼的多少,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经济状况协商而定。

二、彩礼多寡不一:

这与地域没有多大关系。城乡差别也不大。就单说在城市一处婚房就下不来一百万,咋说农村彩礼高呢?

开始图个吉利

【百里桃一】,101元;大兴其道;接着越变越大,越攀越厉害。

【千里挑一】,1001元;

【万里挑一】,10001元;

【万紫千红】,万紫(50元)一万张,计50万,千红(百元)一千张,计10万;共计六十万。

【一动一不动】,一动-----豪车,一不动------房产;

【三斤六两】,百元大钞上称称三斤六两。

三、天价彩礼是不是啃老、伤老?

现在的彩礼何止天价?何止是啃老?细算一下就知道,不说彩礼,就一套婚房(两室一厅80㎡)少说百万左右。就一般工人家庭需要多少年?女孩家也可以自己算算,自家现有多少存款?在说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还要赡养爷爷奶奶,说句不好听的,砸碎骨头熬成油能卖几个钱?不是啃老而是嚼老。养儿防老从何谈起?!

四、振臂疾呼:

近年来,随着攀比现象的不断发酵,彩礼也在不顾一切的攀升!这也不单单怨女方,也在男方炫富,大搞排场,有的男的不争气,恐怕找不到媳妇,千方百计凑钱。但是,也有男方不花钱,真心相爱,因陋就简,喜事新办的。更有甚者,女方陪送豪车、婚房的!这就看是真爱?还是真爱钱!?呼吁全社会共同抵制这种【变相卖卖婚姻】的陋习!

3.安徽婚嫁习俗是怎样的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u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解放后,《婚姻法》颁布,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结婚。旧时习俗大为减少,办理婚事一般比较节约。1980年后,结婚大操大办,浪费严重,虽经宣传教育,但收效甚微。在婚姻上大做钱财文章,什么见面礼、允媒礼、追允礼、结婚礼、上、下轿礼;还有每逢过年过节的四色礼等。加上盖新房、制家具、请宾客、摆阔气,媳妇进门,少则数千元,多则超万元。特别是农村为娶儿媳妇,使经济负担过重,给生活带来困难。 旧时境内还有一些特殊婚姻形式。指腹婚:由于双方家长情深谊长,双方内眷同年怀孕,分娩前即许下诺言,若两家都生男孩或女孩,则结为“干亲”,孩子们以“干兄弟”“干姐妹”相称;若一家生女一家生男则结为姻亲,也叫“娃娃亲”。童养媳:俗称“童儿媳妇”,多因家境贫寒女方养活不了,说与家境较好的人家;或幼小时就收养下来的少女,成年后为儿媳。完婚仪式简单,选个好日子,一大早放炮磕头结婚,俗有“半夜放炮小磕头”之说,一般不招待客人。童养媳身受旧礼教折磨欺凌,地位低下,县内城乡譬喻有人受气说:“像个受气童儿媳妇。”招亲:有女无儿之家,为了传宗接代,养老送终,便招女婿上门,与女婚配,俗称“倒站门女婿”。解放后政府为破除封建婚姻礼教,提倡男嫁女家。 换亲:是婚姻中的一种陋习。双方男子因家境贫困或残疾难以娶妻,相互交换其姐妹为妻,实际上是一种对等交换的议婚形式,俗称:“两换亲”或“亲换亲”。纳妾:旧时贫困人家为生活所迫,将儿女卖给富家为婢,成人后为富家看中被纳为妾。也有富家原配无子,娶婢为妻,名曰“二房”,解放后被取缔。 解放后,虽然旧的婚姻礼教逐步淘汰,但新的陋习时有滋生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4.安徽六安市习俗谁知道

婚嫁 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须经以下程序:提婚,又称“提媒”,由媒人(一般两位)分别向男、女方家长说合,先男后女,谓“羞男不羞女”。

双方无异议,即可过庚贴:男女方各将“生辰八字”(生年,月、日、时)书于红柬之上,由媒人交双方,若“八字”相合,则可正式议亲,若不合(如“鸡猴不合”、“龙虎相斗”等),则各自另行择婚。下书子,又称“过小书”,男方先把求婚的“书子”连同衣料、食品等“彩礼”交媒人送女方,金寨有送笔墨葱(寓“聪明”义)、松柏枝(寓“白头皆老”义)的;女方再回送男方允婚“书子”。

此谓“订婚”。至此,若无特殊原因,亲事即算说定。

结婚,也称完婚。婚前,男方持附有具体婚期的求婚书请媒人至女家征求意见,叫“启媒”。

女方若无异议,便定下婚期,并开出待嫁女的衣服尺寸由媒人转交男方。完婚当天,男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人员送至女家。

旧时有出嫁时不穿娘家一根纱、全部换用婆家新衣之俗。新娘婚日早起要“哭嫁”。

上轿前,新娘与兄、弟同食装在一个碗里的圆子、粉条,称吃“分家饭”。伴娘为其梳妆后,由兄,弟或父亲背起进轿(寿县由姐、嫂搀扶进轿)。

事毕,嫁妆前行,花轿随后,花轿进门时,新郎面对轿门行“下马揖”礼。打开轿门,用红色布袋交替辅于地上(“传代”),新娘由人搀扶从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

宾客对新婚夫妇可适度戏谑逗乐,谓“新婚三日无大小”。如“赞喜句”,一人唱贺,众人道好。

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新妇于次日上喜坟,拜识家人、亲戚。

婚后三日,或六日、九日,娘家来人省视(“看三”),并接新娘“回门”,但当晚须回夫家。一月后,新娘回娘家可住一月,此间需给夫家每人做“回门鞋”一双。

旧时尚早婚,男性一般18至19岁,女性17至19岁即行婚配。男方有休妻、卖妻、再婚(妻死后)、纳妾自由。

女方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丈夫死了要“守寡”,甚至未婚丈夫死了,也得守“望门寡”,此外还有“童养媳”,“就亲(兄死弟就嫂)”,“换亲”、“招亲”等婚俗,女方无自主权。 建国后,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礼仪从简。

70年代后期始尚旅游结婚,新婚夫妇出外观光旅游,欢度蜜月。也有举办集体婚礼的。

但农村仍存媒人说合等旧俗,80年代后期出现办婚事奢侈浪费倾向。女方巧立名目,索要彩礼,男方大摆宴席,追求排场,有的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常造 成债台高筑。

生育 婴儿出生三日后要“洗三”,用槐树枝、金银花藤、艾叶等煮水洗浴母子,请乳水足的妇女,喂头遍奶,吃“洗三面”,散发红鸡蛋,备礼向娘家报喜。若生男孩,选公鸡两只,娘家回一只;生女孩,则送母鸡两只,娘家回公鸡一只。

霍邱乡俗生男孩送红鸡蛋、毛笔,生女孩送针线和花布。婴儿出生7天后,外婆家送婴儿衣被、母鸡、红糖、挂面、油条、鸡蛋等,给婴儿“见面钱”。

产妇忌在娘家生产、坐月子。“满月”时吃“满月面”,产妇此后可串门走亲戚。

幼儿满1岁之日,家人将小件器物、文房四宝、糕点糖果等物品摆于桌上,让小儿抓拿,视其所抓之物预测日后爱好和职业,此谓“抓周”。幼儿不剃胎毛或留“乌龟梢”。

建国以后,产妇分娩,请医务人员接生,“洗三”、“抓周”习俗仍存。蓄乌龟梢及一些迷信陋俗只在部分乡村个别存在。

祝寿 旧时祝寿有两种,一为“散寿”,系不满60岁者之寿典,一般只请至亲好友祝贺一番。一为“正寿”,分“花甲寿(60岁)”、“古稀寿(70岁)”、“耄寿(80岁)”、“耆寿(90岁)”,“期颐寿(100岁)”。

寿诞之日,亲朋邻里至家庆贺馈赠糖果糕点、干鲜佳肴、佳酿、寿面(长挂面)、鸡鸭肉三牲等礼品,亦有馈赠工艺品和寿幛、寿序(写成条幅状),寿联的。最隆者为送寿匾,如“年高德劭”、“鹤寿松龄”之类。

建国后祝寿之风已泯。一般只在家庭内部祝贺。

80年代亦有亲朋邻里“凑份子”为寿者祝寿的情况。 建宅 旧时视为大事,择基定向、择吉动工皆须请风水先生、建屋工匠。

新屋构架落成时饮“上梁酒”,是日亲朋故旧备钱物祝贺,新梁横悬长幅红布,上书“吉星高照”。屋内明柱多书“上梁欣逢黄道日,竖柱正遇紫微星”喜联。

工匠在梁上燃放鞭炮,抛撒“欢团”、银杏、花生等物, 供祝喜者哄抢逗乐,事毕,请饮“上梁酒”。新屋全部落成后,要择日迁入新居,旧谓“上庄”。

建国后,饮“上梁酒”之习犹存,然形式已从简。70年代末以后,农村送“上梁”礼品优厚,一般为“红包”,隆者有自行车、沙发、电视机等。

丧葬 旧俗年幼夭折和先父母而死未尽天年,丧事从简。正常老死谓“白喜”,丧事繁缛。

一般有如下程序,病人垂危时,“净身”、穿“老衣”(寿衣),下掉蚊帐,移卧于堂屋稻草白布之上,谓“放冷铺”。临终时,家人焚烧纸轿、纸马和纸钱,蒙盖面纸,遗体前置瓦质“老盆”盛放纸灰。

如死在外地,可在门前搭棚停尸。去世后,着人向亲戚“报丧”,吊唁者送纸钱、挽联、孝幛等,丧家女眷须“哭丧”,如死者属于高寿,丧家买回若干碗盏,供吊唁者。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