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结婚的如何办理结婚登(建国前结婚的 是否可以适用事实婚姻)

2024-09-27 情感 86阅读 投稿:花雨黯

1.建国前结婚的如何办理结婚登

结婚登记程序 结婚登记大致可分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环节。

(一)申请 1.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申请结婚 必须双方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申请时,应当持下列证件和证明: (1)户口证明; (2)居民身份证; (3)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 离过婚的,还应当持离婚证。

离婚的当事人恢复夫妻关系的,必须双方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复婚登记。 在实行婚前检查的地方,申请登记的当事人,必须到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婚前健康检查,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交婚前检查证明。

申请复婚的,可以不再进行婚前检查。 2.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包括常驻我国和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定居我国的外国侨民)在中国境内申请结婚。

男女双方当事人必须共同到中国公民一方户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申请登记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人须分别持有下列证件: (1)中国公民须持有:①本人户籍证明;②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或工作所在单位的县级以上机关、学校、事业、企业单位出具的本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婚姻状况(未婚、离婚、丧偶)、职业、工作性质、申请与何人结婚的证明。

(2)外国人须持有:①本人护照或其他身份、国籍证件;②公安机关签发的《外国人居留证》,或外事部门颁发的身份证件,或临时来华的入境、居留证件;③经本国外交部(或外交部授权机关)和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的由本国公证机关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或该国驻华使、领馆出具的婚姻状况的证明。 (3)外国侨民须持有:①本人护照或代替护照的身份、国籍证件(无国籍者免交);②公安机关签发的《外国人居留证》;③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或工作所在单位的县级以上机关、学校、事业、企业单位出具的本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婚姻状况(未婚、离婚、丧偶)、职业、工作性质、申请与何人结婚的证明。

申请结婚的男女双方,还必须提交婚姻登记机关指定医院出具的婚前健康检查证明。 凡证件齐全、符合法律规定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可持证件和男女双方照片,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申请婚姻登记的当事人,应当如实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供规定的有关证件和证明,不得隐瞒真实情况。 (二)审查 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进行审查,查明结婚申请是否符合结婚条件,不明之处,应当向当事人询问,必要时,可要求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三)登记 1.予以登记 婚姻登记机关对符合结婚条件的,应当即时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对离过婚的,应注销其离婚证。 但对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的登记申请,应在收到申请后一个月内办理登记手续,发给结婚证。

涉外婚姻的结婚证须贴有男女双方当事人照片,并加盖办理涉外婚姻登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婚姻登记专用章。 申请结婚登记的当事人受单位或者他人干涉,不能获得所需证明时,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查明确实符合结婚条件的,应当予以登记。

2.不予登记 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1)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 (2)非自愿的; (3)已有配偶的; (4)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 (5)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 婚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的婚姻登记申请不予登记的,应当以书面的形式说明理由。

当事人认为符合婚姻登记条件而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提起行政诉讼。

2.建国前结婚的,是否可以适用事实婚姻

1. 建国前结婚的,可以适用事实婚姻。可以适用婚姻法解释一第五条的规定。

2. 第五条 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3.建国60年以来,婚俗的变化是什么

吴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小时候,看到的接亲娶媳妇是用大平板车,由壮小伙子推着。

车的两边用竹竿支起一个竹制圆圈,挂上红色的缎子被面,铺上红毯子,就成了一种简易的轿车。新娘子穿着红色的上衣,头上蒙上红盖头,盘腿坐在其中。

迎送的人们簇拥在左右,两个吹鼓手吹唢呐走在队伍的前面。七十年代,接亲使用的是自行车,在自行车组成长长的队伍中,新娘子坐在后座上,靠的是红衣服显示突出。

八十年代前后娶亲改为手扶拖拉机和农用的崩崩车。九十年代兴起的是摩托车,长长的摩托车队伍是最体面的,以后小轿车加入了其中。

到了2000年左右,完全改用了小轿车。 三十年改革开放 ————中国婚俗变化 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

改革开放30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改革开放前,结婚有新郎揭红盖头、娘家哭嫁,陪嫁方面则很简单……现在结婚多奢华。”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婚俗的变化,我们的感触颇深。 改革开放前:结婚就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在改革开放前,结婚有哭嫁、拜堂、揭红盖头、在床头向新人撒枣子莲子花生等习俗,在那个时候新娘的样子宾客都看不到的,新娘和新郎拜完堂后,新娘就直接送入洞房,之后由新郎揭开红盖头,以前结婚就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习俗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但在一些农村里应该还保留哭嫁的习俗。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于不同年代的婚礼,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十年代要三转一响,九十年代要三电一轮,21世纪要三子一本”。

透过这生动的婚嫁变奏曲,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从“三转一响”到“三子一本” 1983年结婚的。

当时结婚没有现在这么讲究,新房布置、物品置办都是简约的。“结婚时最流行的就是‘三大件’,当时要买齐这些东西挺难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结婚时最时髦的东西就是“三转一响”,“三转”其实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录音机。

当时结婚谁要是备齐了这些嫁妆,就称得上最为体面、最为隆重的婚礼。 上世纪90年初,“三转一响”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级家电所取代。

90年代中后期,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成为新人结婚物品清单上的必备品。那时自行车已经逐渐被摩托车所替代,小轿车也开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了婚礼物品清单。

今年5月刚结婚的陈老师说,她和丈夫是自由恋爱的,有双方父母的经济支持,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婚前就把电脑搬回家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离子电视一样不缺。“结婚前,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

陈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天的年轻人对结婚的要求是除了“房子、车子、票子”之外,还必须具备“本科学历”。

从自起炉灶到酒店宴请 改革开放之初。婚礼都非常简朴。

那时在家里办酒席的居多,婚礼前就要早早准备好所需要的物品、酒水等,婚礼当天在院子里架起炉灶,请来亲戚、朋友帮忙,一场婚礼往往要吃几餐。 “在乡下,很多人家用轿子迎接新娘,其中还有很多规矩呢,比如新娘子出嫁时要哭嫁,进洞房的时还有闹洞房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轿子接新娘的习俗开始慢慢被用自行车迎娶新娘所取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人们为图个省心省力,开始把结婚办酒席的事情全权委托给饭店处理,于是,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慢慢变淡了。

1997年结婚时,当时最繁琐的程序就是接亲。新郎带着接亲的队伍赶到新娘家,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接走新娘,新娘的家人还要用一些点心招待接亲的人,然后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把新娘送走。

那时候渐渐没有了传统的拜天地和掀红盖头的程序。许多人都在饭店举办婚礼,摆酒席宴请朋友和长辈。

酒菜的档次和花样和80年代相比,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

豪华车队,星级酒家,可以让新人觉得幸福,让亲戚觉得够面子。婚俗的“脸”悄悄在改变,步入婚龄的青年人,更倾向于委托婚庆公司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婚礼。

从黑白照片到浪漫婚纱,那时候的年轻人。做套中山装拍结婚照就很是希罕。

有个年轻人娶媳妇,买不起中山装,硬是在他店里磨了三个多钟头,借走了一件中山装。 而到了九十年代,一裙白纱礼服衬上一套“派头”的西装成为照相馆炙手可热的“招牌”。

当时婚纱影楼还不多,几乎每一对新人都是穿着均码的礼服拍照,姿势也是一成不变的男左女右。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大大小小的婚纱影楼开始在热闹的大街亮相,影楼的档次越来越高,可选的礼服款式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婚纱照的版式也不落俗了,屏风式、卷帘式等层出不穷。

4.结婚时从开始到最后都是有哪些步骤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

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 通媒 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

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

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

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

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 多称“传柬”或“换帖”。

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 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

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 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

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 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

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

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

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

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

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

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

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

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

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

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

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

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

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

如此繁缛礼节,贫寒人家难以讲究,极贫者则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为完婚。 建国前,境内男女早婚现象较为普遍。

富裕之家多有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结婚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有的“童养媳”十二三岁即被迫“圆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称为“妾”。

未婚青年男女死后,也有的经人撮合将尸骨并葬一处,配成“冥婚”,亦称“结鬼亲”,或叫“阴亲”。贫困者无力娶妻,亦有入赘于女家成婚者,俗。

5.70年代到现在各年代的结婚成本是多少

随着物价普遍上涨,近年来结婚成本也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

买房这一项远远超越了装修、购置家电家具、买车、办喜酒、度蜜月以及恋爱到结婚期间的常规花销等众多花费,位居结婚成本第一名。近日,一份“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结婚成本排行榜”在网上热传,在网友评出的十大娶老婆成本排行榜中,排名依次为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南京、苏州、天津、武汉、成都。

目前这10个大城市结婚成本均超过了100万元。其中杭州、北京、上海和深圳四地结婚成本已经超过了200万元。

相爱容易,结婚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70年代到21世纪各个年代的结婚成本,特别是婚房成本的上涨,让大家感受一下婚房的凶猛,30年成本上涨150倍! 70年代的“体面”婚礼花了600元 “那个时候许多人结婚几乎不用花钱,新人面对毛主席像,由证婚人完成证婚就可以了。” 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的结婚成本。

到了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结婚时逐渐对大、小衣柜,桌椅等家具进行要求,慢慢过渡到“几大件”的要求。 70年代结婚三大件: 手表:那时候流行的手表是"上海全钢手表",价格在120左右,这个价格相当于当时一人3-4个月的工资了。

好在这款手表很耐用,经常听说有人带了几十年都没有坏的,现在都成了古董表。 自行车:70年代的自行车很少,永久牌自行车150元左右,和现在的自行车价格差不多。

结婚买台自行车是那时候的时尚,不亚于21世纪结婚买台汽车。 缝纫机:70年代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陪嫁一台缝纫机方便女儿以后缝缝补补。

缝纫机应该是那个时代每个新娘子的渴求。不过,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很奇怪,又不是每个新娘子都是裁缝,缝纫机真的那么有必要吗? 80年代3000元搞掂终身大事 80年代谈婚论嫁的时候, “三转一响”、“36条腿”已经被彩电冰箱等家电取代,生活宽裕了,不过房子问题依然难解决。

父母家如能腾出一间独立房间作婚房很令人羡慕。 80年代结婚三大件: 冰箱:80年代的冰箱一般是单开门的,当时的广告"新飞广告做的好,不如新飞冰箱好"深入人心。

八十年代是电气化开始起步的时候,人们不再满足于缝纫机等物件。当时物质不是很丰富,冰箱主要是摆设,但作为结婚三大件却必不可少,主妇不再为再不用为过年早早炖好的猪、牛、羊肉变质而发愁。

电视:北京牌电视,非常老的电视品牌了,现在好像都已经停产了.在80年代,如果谁家的客厅能摆上一个这样的电视机,那可是太时髦了!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里宣告彩电无货,同时出现彩电票。

节前能买上一台18英寸彩电可是件大乐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 洗衣机:80年代初期还需要单位和厂家直接联系购买,当时的是单缸洗衣机,每台价格是150元。

价格在当时还是较贵的,有的职工家庭不能承受。之后又有了脱水机,使用一段时间又更换成双缸洗衣机。

作为结婚三大件,洗衣机一般都被尊贵的摆在客厅,精心搭上外罩。 90年代开始为房子发愁 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开始了商品房时代,许多年轻人结婚为房子发愁。

但当时装修不贵,1.5万元就能把新家搞得像模像样了。结婚买套新房子在90年代是很少的。

90年代初期有不少的单位还有分房,那时候有些单位还要求结婚登记后,才能排进分房的队伍。 90年代结婚三大件: 空调:90年代家庭安装空调的很少,只有单位或者公司的办公室才有。

在结婚的新房安装一台空调是90年代的时尚,不过一般也只是买一台而已,很多人买的是大的立式机,放在客厅里给客人专用。 音响:90年代的年轻人都是流行音乐的爱好者,结婚的时候买个好的音箱是新郎、新娘的共同目标,美其名曰发展夫妇两人的共同爱好。

小区里,如果听到谁家突然天天传出震耳欲聋的音乐声,那家八成是刚结婚的。 录像机:90年代,大家已经不满足业余生活是天天看电视了,那时候流行的是"港片",大街小巷有很多的录像厅,结婚前很多情侣在录像厅里约会看电影,结婚后,买台录像机,改在家里看是更高的享受。

21世纪婚房成本疯涨 年轻人感叹“裸婚” 到了21世纪,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结婚的成本也随着水涨船高。大三件变成房子、车子和票子,结婚的形式也令人眼花缭乱。

总的来说,21世纪结婚的新人们最头疼的就是房子了。收入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不少年轻人感叹“结不起婚”。

21世纪结婚三大件: 房子:是三大件里的重中之重!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结婚日期就得推一推了。 汽车:汽车渐渐的走入了普通家庭,买一辆汽车给女儿做嫁妆,成为了21世纪的新时尚。

票子:就是钱啦!没钱不好办事,在21世纪,这点体现的比任何时代都要突出。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