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哪些画竹子的名家和关于竹子的诗句
中国历史上,画竹子、写竹子诗最富盛名的当属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他的诗词、画、书法都有相当高的造诣.摘取几首郑燮的诗词: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二、郑板桥以画竹子为名从此引出一句成语是什么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释义]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语出]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辨形] 竹;不能写作“足”.[近义] 成竹在胸 心中有数[反义] 心中无数 茫无头绪[用法] 用作褒义.形容人做事很有谋略.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结构] 主谓式.[辨析] ~和“心中有数”;都有“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例句] ①我发愁这次完不成任务;老武~地说:“没问题/". ②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不会慌乱.[英译] have the right answer for[成语故事]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三、苏轼给文与可画的竹子所做的题记的意思是什么:故画竹必先的成竹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出来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与可画竹,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画.四方的人们,带着丝帛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失声痛哭.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