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石散是什么
五石散: 1、所谓“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
2、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含矿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附之以防风、人参等数十种草药。 3、这种散剂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因为这个散剂性子燥热 扩展资料: 魏晋“疯”流 史载魏晋时期人们为了医治和预防伤寒病,常会服用一种叫做五石散的汤药。
五石散作为药酒具有发汗的功效,因此即使在冬日,服药的人也会皮肉发烧,穿得少自不用说,而且若是穿着紧身的窄衣服还会把皮肤擦伤,于是非穿宽大衣衫不可。 脚上也是一样,穿鞋袜很容易磨破脚皮,因此以屐代鞋是不二的选择。
参考资料来源:央视美食网-匈奴发动最早的人类生化战争。
二、五石散是什么东西
五石散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毒品。基本成分为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从《世说新语》的这段描述上看,五石散真真算作中原出产的一种毒品了。
五石散本来是一种治疗伤寒的药,是东汉著名的内科大夫 张仲景先生研制,对治疗伤寒确实有一定的效用。但到了魏晋时期,五石散一下子就成为了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时尚消费。这当然要提到玄学的鼻祖——何晏何平叔。
何晏是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主张无为无名。他的主要功绩是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玄学理论,他的名气多半来源于可以和“掷果盈车”媲美的“敷粉何郎”的典故和《论语集解》,还有就是“五石散”。五石散的真正兴起来自于何晏的推崇,他在张仲景先生的药方上加以改进,完成了药品到毒品的最终转换。而所谓宽袖长袍,飘飘欲仙的名士们,也是因为多半服用了毒品才使自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创作灵感。五石散服下后不禁容易上瘾,还会使人感到燥热急痴。魏晋名士多轻裘缓带,多半因为五石散的药效发作后身体燥热;不仅如此,长期服用还会导致精神恍惚,不能控制,急躁之处难以想象,发狂痴呆,及至看见苍蝇也要拔剑追赶;所以这魏晋人多脾气暴躁想来和全民动员服药也不无关系。
五石散的疗效非常明显,服用轻则十分痛苦,重则丧命。但是创始人何晏的名气和地位,加上价格不菲,使得名士争相效仿,乐此不疲,当作了一种代表身份的证件。吟诗清谈都要服散饮酒,诗句中间加上行散二字或许正是表达一种高贵,五石散已经由一种毒品变成了那个年代妖魔化的符号,它就是在那个弥漫着腥味的岁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纵自我的寄托。名士们在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始终以一种高洁雅致的梦想支撑自己。他们宁愿服药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斗争的中心沉没。
五石散换来的是一时的快乐和繁华。它的推崇者,玄学创始人、代言人,也是魏武帝的女婿何晏,亦没有逃脱名士横死的命运。但是曾使多少人沉沦的五石散并没有随之消亡,却一直时隐时现地出现在历史中。到了隋唐,甚至出现了《解散方》,可见五石散的魅力所在。五石散,也许真的成为了后人对那个时代的一种遐想,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时尚,更多的是一种痛苦。
三、魏晋时期流行服食的“五石散”是什么
魏晋时期,在人们的信念中,金石是恒久的象征,人如果服用了金石,就可 以将金石恒久的因素摄人体内,进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而实现这种“转移”的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服食金石类药物,于是便有了最初的服食黄金,到了 魏晋,风行服食“五石散”。最早提倡服“五石散”的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 何晏,此后在上流社会蔓延,最后在全社会风行。
五石散是由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组成,这些药都是温燥的矿物药,服药之后会全身发 热,精神狂躁。服用五石散后,必须食用冷食来散热,所以五石散又被称为寒 食散。
由于五石散的药性非常猛烈而且复杂,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 不够的,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宽大的衣服等各种举动来散发药性,但有一项 例外,那就是酒要“温”。 此类动作被称为“散发”或“行散”。
但服用“五石散”不但没有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反而使很多人因为大量 服石,导致发狂、暴热,还有很多人因此而死亡。服石对身体的严重损害无疑 是触目惊心的。
服石主要会引发两类疾病:一是诱发外科方面的病症,具体如痈疽、发背;二是也会损害人的神经中枢,从而导致精神错乱,发癫、发狂。 而 以壮阳纵欲为目的去服石的帝王将相,则由于服石而宣淫无度,精竭身亡者亦 为数不少,当然也不乏名流学者。
这种情况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服散之风在盛 行了 300多年后渐渐衰落。实际上,五石散对于年迈体虚、阳气不足者,用法得当的话,有一定的助阳 强体作用。
但在养生求仙之风的鼓吹下,过度滥用,才使人致重疾乃至死亡。
四、五石散是什么东西
五石散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毒品。
基本成分为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从《世说新语》的这段描述上看,五石散真真算作中原出产的一种毒品了。五石散本来是一种治疗伤寒的药,是东汉著名的内科大夫 张仲景先生研制,对治疗伤寒确实有一定的效用。
但到了魏晋时期,五石散一下子就成为了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时尚消费。这当然要提到玄学的鼻祖——何晏何平叔。
何晏是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主张无为无名。他的主要功绩是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玄学理论,他的名气多半来源于可以和“掷果盈车”媲美的“敷粉何郎”的典故和《论语集解》,还有就是“五石散”。
五石散的真正兴起来自于何晏的推崇,他在张仲景先生的药方上加以改进,完成了药品到毒品的最终转换。而所谓宽袖长袍,飘飘欲仙的名士们,也是因为多半服用了毒品才使自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创作灵感。
五石散服下后不禁容易上瘾,还会使人感到燥热急痴。魏晋名士多轻裘缓带,多半因为五石散的药效发作后身体燥热;不仅如此,长期服用还会导致精神恍惚,不能控制,急躁之处难以想象,发狂痴呆,及至看见苍蝇也要拔剑追赶;所以这魏晋人多脾气暴躁想来和全民动员服药也不无关系。
五石散的疗效非常明显,服用轻则十分痛苦,重则丧命。但是创始人何晏的名气和地位,加上价格不菲,使得名士争相效仿,乐此不疲,当作了一种代表身份的证件。
吟诗清谈都要服散饮酒,诗句中间加上行散二字或许正是表达一种高贵,五石散已经由一种毒品变成了那个年代妖魔化的符号,它就是在那个弥漫着腥味的岁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纵自我的寄托。名士们在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始终以一种高洁雅致的梦想支撑自己。
他们宁愿服药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斗争的中心沉没。五石散换来的是一时的快乐和繁华。
它的推崇者,玄学创始人、代言人,也是魏武帝的女婿何晏,亦没有逃脱名士横死的命运。但是曾使多少人沉沦的五石散并没有随之消亡,却一直时隐时现地出现在历史中。
到了隋唐,甚至出现了《解散方》,可见五石散的魅力所在。五石散,也许真的成为了后人对那个时代的一种遐想,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时尚,更多的是一种痛苦。
五、什么是五石散
中国史书上有个象征堕落的词叫“金石药”。
所谓金就是金丹,方士以铅汞之术炼制的长生药;所谓石,就是指这个五石散了,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用物种矿物配置而成的方剂,主治伤寒等症,配方历代不同,主要有石硫磺、石钟乳、紫石英等。金石药,放一起讲是因为服用之后症状类似,初时,脸色发红、浑身发热、精力旺盛、甚至出现幻觉……以现代医学来看这就是人体矿物中毒反应。
成瘾之后,很容易引发皮肤生疮溃疡,嗜睡、狂躁等症,乃至中毒而死。古人自然科学与医学认识有限,经常将中毒的发热反应当做药力发作,起初确实是受用的……所以历代吃金石药死的帝王将相不胜枚举。
到了隋唐因为历代的教训,医家和社会上对金石药的评价基本都是负面的。但人这种生物,总是禁不起诱惑的,特别是上流社会的诱惑,一旦上流社会圈子中有那么几个人开始干这个事情,其他人就会风气效仿,然后流传民间。
这种风潮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魏晋贵族吃五石散,然后成了士大夫风尚……唐代,太宗本来是很反感金石药的,但是手下勋贵在失去军权之后纸醉金迷,也吃起金丹,然后一命呜呼;明代中叶满朝文武开始到社会上以配置、服用春药为荣;明末又开始另一风潮,人无癖不可交,结果满大街怪癖怪咖,女装大佬泛滥;明清娈童,明清禁止官员嫖妓,然后士大夫们就搞上了娈童,也是一种潮流,家里没一两个娈童出门都跌份,比如郑板桥家……现代社会更多了对于学历是的人而言,对于人类的记吃不记打和善忘已经习以为常。
六、五石散是什么
散,也就是药末。散可以外敷,可以冲食,也可以煮,甚至可以吹到病灶上。
五石散就是道家散剂中的一个名方,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方里面的五石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和硫磺。
五石散也叫寒食散,最开始是用来治病的药,张仲景用来治疗伤寒病人,因为这种药燥热,对伤寒病人来讲有补益的作用。但到了魏晋时期,很多上流社会的人把它当成一种时尚的延年健体的东西来吃,认为它有增强体力,让人神清气朗的功效。
我们现在可能无法想象当时五石散风靡的盛况,估计跟现在的各种保健饮品什么的差不多,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清高的文人墨客,都把吃它当家常便饭。魏晋时期比较著名的有服药和喝酒两派,喝酒派是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服药派主要服的就是五石散,据说这类人走起路来一步三摇,顾影自怜,涂脂抹粉,曹植、潘安等就是代表。这类人大多是美男子。
《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里说某某在外行散,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 “太傅绕东府城行散”,这里面说的行散就是吃了五石散后在外面暴走。五石散性热,必须散步,出些汗让药力外透。用皇甫谧的话说,吃了五石散的人在冬天就算打着赤膊吃着冰块也不会觉得冷。如此说来,五石散好像是助阳防寒的好药,那为什么现在体寒的人没有再服用这个药了呢?
其实五石散并不像听上去的那么美好。由于药性太燥烈,一般没有问题的人吃了多忍受不了种烧灼的煎熬,不但皮肤红热,异常敏感,还常会长些疮疡肿毒,皮肉溃烂,五脏六腑更是烧得难受。东晋的大将桓温不喜欢穿新衣服,为什么呢?就是服了五石散后皮肤敏感燥热,禁不住质地比较硬的新衣服的摩擦。可见,在那时人们不论是想成仙延年也好,想追求时尚也罢,都为五石散付出了很多代价。内服加外敷,道家膏方作用多 膏就是比较黏稠的糊状的东西,现在医方里也有很多膏剂。除了医学上用的,像秋梨膏,琵琶膏之类的东西也是老百姓家常吃的,既是食品,又可算是治疗小症状的药物。膏在古代来说可是一等一的好东西,我们都听过民脂民膏、膏粱之味之类的词,这里面的膏就是指脂肪、肥肉,在以前来说可不是贫民家能吃得到的东西。《大戴礼记》里也说:“膏者,神之液也。”自然,道家也不会放过各种药食中提炼出来的有助健康的膏。
先说个吃的膏,是南朝灵宝派的服食宝方,叫胡麻膏。胡麻就是芝麻,古代养生家和道家都很推崇这种外来的食物。陶弘景曾说:八谷之中,唯此为良,仙家作饭饵之,断谷长生。可见,它是道家常吃借以长生的食物。 所谓的胡麻膏想来跟现在的芝麻糊有些相同,道家的人认为服上百天可以让肌肉丰实,服上二百天能变得年轻,服上三百天就可延年益寿了。
再说说外用的膏药,有个相传是吕洞宾传下来的方子,叫吕祖膏药方,是贴肚脐上治疗食水积和寒症的。要用连着葱须的大葱七根,打碎的土木鳖七个,白芷七根,打碎的巴豆七粒,加上香油和铅丹熬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