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筑一词有何典故(击筑和击节 什么是筑 什么是节啊)

2024-09-13 常识 86阅读 投稿:冗词

击筑

一、击筑一词有何典故

据《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传》记载,剌客荆轲嗜酒,与友 人高渐离尝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 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

筑为古乐器。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之举使 “击筑”成为赞咏豪侠生活的典故。

唐•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吹箫 入吴市,击筑游燕肆”。唐•李白《醉 后赠从甥高镇》:“欲邀击筑悲歌饮, 正值倾家无酒钱”。

宋•刘过《贺新 郎》:“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 踞”。又据《史记•高袓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还乡时曾击筑高唱《大 风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 泣数行下”。后“击筑”亦成为歌咏帝王气概的典故。

唐•李世民以刘邦 自比,作《重幸武功》:“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上官仪亦以“击筑”一 典将唐太宗比作汉高祖,作《奉和山夜临秋》:“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 琴”。

二、击筑和击节,什么是筑,什么是节啊

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近代这种乐器已经消亡了,在战国时代筑乃是一种很流行的乐器。

击筑 远古时代,我国曾有一击弦乐器——筑,《汉书•高帝纪》中对它的形制进行了描述:“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此乐器为先秦时代的古乐器,源于我国南方,其声悲亢、激越,在民间广为流传。《战国策•燕策》记载,荆坷西刺秦王,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击筑,荆坷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又《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铅置筑内,扑击秦王末中被诛。这两个故事都有筑的记载。令人遗憾和迷惑的是,筑乐器自宋代以后,便失传了。干百年来是只见记载,不见实物。但这一失传之物,于1993年忽然在长沙河西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中发现。文物界称这一发现为新中国40多年以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称这一筑为“天下第一筑。”

“击筑”源于《战国策.燕策》。击筑与荆轲有关。

战国末年,韩、赵两国先后被秦国所灭,燕国的太子丹也被囚在秦国作为人质。他从秦国逃了回来,发誓要报仇。后来,秦国攻打燕国,燕国眼看就要灭亡了。为了挽救危亡的局势,燕太子丹决定让荆轲刺杀秦王。

可是荆轲来到燕国后并无动身之意,眼看秦兵就要进入燕国,太子丹十分焦急,催促荆轲早日出发,荆轲要求拿将军樊于期的头颅和燕国的地图做诱饵,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于期。荆轲亲自去见樊于期,樊于期听后便拔剑自刎。于是,荆轲带着樊于期的头,把匕首藏在地图里,带侠士秦舞阳一同前去完成使命。

荆轲动身的这天,太子丹和他的门客们都身着白衣,前来为荆轲他们送行,一直送到燕国南部的易水北岸,然后摆酒高宴,互相诀别,在场的人知道这一分别将再无相见之日,都非常悲伤。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亲自击筑,荆轲和着拍子唱起《易水歌》。在悲壮的歌声中,荆轲扬鞭西去。可是,刺杀未遂,荆轲最后被秦王所杀。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慷慨悲歌之举。北朝庚信的《思归铭》里就有这个典故;“壮士一去,燕南有击筑之悲。”

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成语出处: 晋·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

节,古称司节、竹节。满族敲击体鸣乐器。俗称柳节、簸箕、柳条簸箕。流行于辽宁、吉林 、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和北京市。

早在清代以前,东北的满族民间已将生活用具簸箕用于歌舞伴奏中。到了清代,它又进入宫

廷音乐。据《清朝续文献通考》、万依《清代宫廷音乐》载宫廷宴用乐器中有“竹节、拍板 各

十六”,在宫廷表演《庆隆舞》时,有十六位男子跳司节舞。《大清会典》记述甚详:“司

节十六人,分左右两翼并上,左手持节若箕,右手持圆竹若箸,划作其声,与乐章及各舞相

为节奏。”当时宫廷用的节是用细油竹编制的,规格尺寸也较民间使用的为小,后帮也略低 。通体涂以红或绿色,背部画有虎面像。

民间的节,一般多用柳枝编制而成(图),?前沿置一块柳木薄板,两侧帮 由前至后逐渐加高

并与后帮相连。前宽40厘米、后宽20厘米、前后长30厘米、后帮高8厘米。通体保持原色或

涂以红色,背部画虎面像。划棍用硬木或细竹制成,长25厘米、直径1厘米,前端划头部分 直径应稍大些。

演奏时,左手提握节的后帮,将背部虎面朝前,右手执两根划棍,夹握于拇指与食指之间,

划奏节的面、背、帮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有长、短、圈划等奏法和打、拨、顿等

演奏技巧。近代,满族民间常用于自娱表演,或边舞边奏,或边歌边奏。近年来,辽宁省还

将清代的《庆隆舞》发展为男子群舞。节既是伴舞的节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中的击筑”指的是什么意思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此乃司马迁《史记•荆轲传》二句。写的是:公元 前227年,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派遣被尊为上卿的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秦始皇),临行时,太子丹与荆辅好友高渐离等送至易水河边。

高渐离击筑,荆转随筑而唱:“风 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 ”后人以击筑为“变徵之声,士皆涕泣”。

所以北周庾信《思旧铭》写道:“壮士一去,燕南有击筑之悲。”后代文人常用“击筑”一词表示慷慨悲壮,视死如归!筑,我国所独创的又一古老击弦乐器,起于商周,兴于春秋。

清代陈元《格致镜原》记载:“筑,随调应律,唐代编入雅乐。 ”“雅乐”,是用于郊庙朝会时演奏的正乐。

《论语•阳货》记载的“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讲的就是孔子在维护正乐,谴责郑国的越轨乐曲,破坏了传统的典雅的正乐。

可见,古老的筑,在历史上是何等的受到器重。《格致镜原》还介绍筑的形制:“筑,形如筝,似琴,颈细而肩圆,十三弦,弦下设柱。

”其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扼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以击弦发音”。

四、渐离击筑的典故

渐离击悲筑。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命荆轲到秦国去谋杀秦始皇,太子丹送荆轲到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行刺失败后,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