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希霍芬来华考察的目的包括
李希霍芬来华主要考察地理和地质矿产等,他的目的当然不是造福百姓,而是为了德国的扩张殖民打前站。
李希霍芬把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和强大视为最高理想。即便在最艰苦的中国乡村,即便必须将行装节减到最低限度,他也一直坚持着“如果还有一张桌子的话,就铺一面德意志国旗在上面”的做法。
为此,李希霍芬曾秘密致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提出德国“有必要发展海军以保护这些重要的利益和支持已订的条约;要求在万一发生战事时德国的商船和军舰有一个避难所和提供后者一个加煤站。” 早在1869年,李希霍芬就向德国提议,夺取胶州湾及其周边铁路修筑权,将使华北的棉花、铁和煤等更为方便地为德国所用。
不但可就此将山东纳入势力范围,而且又拥有了广大的中国腹地。为了利用山东控制内地煤矿,他向欧美商会鼓吹修建连接内地与海港的铁路,“如果连接河南、山西和港口的铁路建起的话,它们的大多数珍贵物产——主要是矿产——将得以出口”。
。
二、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是哪个国家的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33—1905 )是德国地理学 家、地质学家,近代中国地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伴随着近 代国门的被打幵,在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势力渗入的同 时,一大批传教士、考察家、探险家等以各种各样的名义深 入中国考察、搜集情报,为列强侵华服务,李希霍芬就是其 中的一员。他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 后在奥地利和罗马尼亚进行地质研究。
I860年到1862年, 李希霍芬参与普鲁士政府组织的东亚考察团前往亚洲,考察 团曾经到过亚洲的许多地方,如锡兰(斯里兰卡)、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暹罗(泰国)、缅甸等。
三、丝绸之路是1877年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那么海上的丝绸
自从中央台三月播出电视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后,丝绸之路这条横贯中欧的交通大动脉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丝绸之路的方方面面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这条古道是如何开通的?中国为何被西方称之为“塞丽斯”?丝绸之路为何由德国人命名?…… 丝绸之路是一个让人充满幻想的道路。
可是谁知道,丝绸之路也是一个无奈之路。最早的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之间自发形成的,但是汉武帝派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却是出于击败匈奴的无奈之举。
从古至今,中国在北方尤其是西北的战略上,中央政府一直采取的策略是:保卫长安,割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少数民族的联合。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打开河西走廊。
如果要确保河西走廊,就不能放弃西域。这就是隐藏在丝绸之路繁华和热闹背后的苦衷,也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
今天人们无法想象在遥远的岁月里,那些悠扬驼铃是如何从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地中海沿岸走到关中平原的,这条道路究竟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呢? 大体分为三条 关于丝绸之路的走向,人们一般认为有三条道路,它们是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绿洲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和青海、新疆而达中亚、西亚的路。
这条路在我国西北境内具体路线大致有北、中、南三条。草原丝绸之路是从中原历代王朝的京都向北越过长城、出塞外,然后穿越蒙古草原至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今天的泉州、福州、广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北非、地中海的道路。 丝绸之路就其开通的时间而言,要远远早于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
比如在埃及的古墓中就已经发现了 3000年前的丝绸。众所周知,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因为有大量的丝绸沿着古道运往中亚乃至更远地方,也才有了丝绸之路的名称。
显然这说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人们就已开通了商路。 证据不仅在埃及发现,甘肃境内的绝大部分齐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松耳石和大理石石镯、玳瑁之类的贝壳。
大理石来自云南,玳瑁一类的贝壳来自东南沿海地区,这些远方的东西是如何到甘肃来的?显然很早就有一条古道存在。 人们曾经在宁夏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只鸵鸟蛋壳。
这只用来装饰的鸵鸟蛋壳,被原始先民们穿了孔,用来悬挂在某个地方。鸵鸟原产于非洲沙漠地带,这说明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和非洲之间就已经在来往。
德国地理学家命名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按照人们的划分,绿洲丝绸之路大概分为三条,即北线、中线、南线三条。
对于丝绸之路的起点,近些年人们争论比较大,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必要争论的问题。丝绸之路起点是以国都为起点的,汉唐时起点在长安、洛阳,而到了元明则在北京。
一般意义上,人们都把长安洛阳看作丝绸之路的起点。 一队队的驼队,在“咣当、咣当”的驼铃声中,告别长安,一路向西。
那些来自阿拉伯等地的商人,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书籍,就这样踏上了回家的路。他们中有些人可能到不了目的地,或许病倒在万里古道上,或许在某个地方安家落户了,或许遭遇强盗命丧他乡。
驼队出了长安不久,就面临着好几个岔路。有些商队选择了北线,他们沿泾河流域一直抵达平凉,过六盘山,向西沿祖厉河而下,在靖远附近渡黄河,再经景泰、大靖至武威,后沿河西走廊西行。
这一条路通行于秦汉,可能是最早的驿道,相对方便一些。 也有些驼队选择了南路,他们经天水、秦安、渭源至临洮,由临洮至金城(兰州)过黄河到河西;或由临洮西行至临夏,然后西北行至允吾(位于今天永登红城镇),或者直接去河西,或者走大河家进入青海,过青海湖,或到新疆、或到河西走廊。
唐僧曾住庄严寺 临洮为古陇西郡所在地,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抗击匈奴,都是从陇西郡出发。 唐玄奘也是经这里去西域的。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这样记述的:“贞观三年八月,……有秦州僧孝达……,功毕还乡,遂与俱去。至秦州,停一宿。
逢兰州伴,又随去兰州一宿。”。
据说唐僧就是在庄严寺(今兰州晚报社内)住宿了一夜,然后从黄河铁桥一带,渡河西去。 也有人选择其他道路。
这就是丝绸之路的中路,他们从长安出发,走平凉,过六盘山,经华家岭、定西、榆中至兰州,入河西大道。由于条件限制,丝绸之路中路可能开通得更晚一些。
在宋代之前,静宁至榆中一带,荒无人烟,而且森林茂密,后来随着树木的砍伐,这条道路才被人们开辟出来,再后来就演变成了明清时期的陕甘驿道。 也有些人认为这条道开通得比较早,至少在唐代之前就已经使用了。
实际上,丝绸古道的支线非常多,人们所说的南北中三线仅仅是个大体的划分。由于战争、气候等原因,这些线路随时都有交错,可以说在历史上整个丝绸之路都处在一种时断时续、时分时合的状况中。
南线抵达临洮后,就有好几种走法。第一种走法是走扁都口道。
扁都口就是史书记载的大斗拔谷。人们经过临洮后,从刘家峡莲花渡等过河(也可从兰州。
四、十九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年5月5日-1905年10月6日)是一位德国旅行家、地理和地质学家、科学家。
1868年到1872年间,他转到中国做了七次探险,这段时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罗布泊的位置。 李希霍芬用在华考察的资料,完成了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又翻译为《中国:我的旅行与研究》(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 该书于1877年出版,“丝绸之路(Silk Road)”一词便首次出现于该书第一卷中。
五、丝绸之路上的两关一岭是什么
http://www.5473.com/tools/map/images/d/88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
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
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
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
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
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