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是哪个民族(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2024-09-07 常识 86阅读 投稿:氢气

穿青

一、穿青人是哪个民族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一九五四年普选登记有二十四万八千多人,第五次人口普查自报填写穿青人族称的人数约六十七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二十万人。

从居住地域来说,穿青与各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区如织金、纳雍等县,他们居住的村寨连绵百余里。

其余各县,“杂村不杂户”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数处于边远的山区地带,少数处于平坝地区,街场基本上没有。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

如“f”变“h”,“ian”变“ie”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

现在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官话。 他们的表面文化特征--服饰在大部分地区虽然已近于消失,但在一些边远偏•僻地区还明显可见。

他们的信仰——五显坛至今还普遍牢固地保持着。节日、婚姻、丧葬等方面的习俗多数与周围各民族不同。

其民族意识与民族感情十分强烈。 据史志记载,穿青人的族称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叫“穿青”。

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著民族,这是以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所以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这是就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所以称为“穿青”,是从“衣尚青”而得名,这是以其服色特点来称呼的。 这几种称呼先是他称,进而“穿青”一名被穿青人接受'了,成了他们;的自—称。

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乾隆《威宁州志》,继后是光绪《平选州续志)和民国《大定县志》、《镇宁县志》、《平坝县志》。《平远州续志)和《大定县志》是在记述同治初年农民起义时提到的,《镇宁县志》则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第四种民族载入史册。

此外,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平水西之后流传于民间的木刻唱本《水西传》也记有“穿青”,把他与水西境内的彝、苗、仡佬、龙、蔡、羿、白、仲家等八个民族并列,统称“九种夷蛮”。由此可知“穿青”这个名称,明代就有了。

与穿青邻近的少数民族对穿青人也有专门的称呼。 剪发仡佬称之为“褒撒”,披袍仡佬称之为“沙越”,苗族称之为“撒格娄”,彝族称之为“撒娄米”,布衣族称之为“戛敖”。

这些民族称“穿青”与称汉族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蓑”、“沙”撒”、“戛”,含意是“客人”或“另一种人”、“后来的人”,并非专指汉人',也不认为“穿青”是汉人,如彝族称汉族为“撒普“,称布依族为“撒土”、称回族为“撒拉”、称穿青为“撒娄米”,这“撒*'即带有“客人”、“另一种人”的意思,并非认为布依族是“白汉人”,回族是“黑汉人”。 又如有些地方的侗族称徭族为“(k016州 )”称壮族为“(kojsul)”,这个“ka”字也是带有“客人”或“另一种人”的意思。

总之他们认为“穿青”不是汉人。 此外,汉族还辱称穿膏为“通背猴”。

这种辱称是从穿青人的信仰而起。穿青先民居于南方,古时崇拜山魈为神,以猴为自己民族的图腾,自称是“山魈人马”,岁首要“迎山魈”,故被辱称为“通背猴”。

至于穿青人的族源由来,学术界向来有好多种说法:有主张土著说的,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部分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现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还有以著名民族识别专家宋蜀华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征讨云南时从江西,江苏等省随军迁移到贵州的。 战争结束后,大军就地垦戍,这部分随军汉人(包括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当地,和当地土著通婚融合,天长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

穿青人的民俗富有特色其中尤以婚姻、丧葬习俗和为甚,下面分别给予介绍。 一、婚姻: 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

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

到了婚礼举行的时候,从筹备到成亲,时间跨度需要月余,这是一个冗繁复杂的过程: 1、接亲中的“点礼”,即清点接新娘子时婆家送去的衣、帽、鞋袜等礼物。 在男方家选定结婚吉日的头天下午,要请数十位青年男女,抬着花轿,吹起唢呐,扛起彩旗,敲锣打鼓到亲家去接新娘。

在收礼前,要由主接亲 ( 亲客 ) 二人在亲家焚起香案的堂屋内举行“三拜见”礼节。即对着亲家天地菩萨拜三拜,每一拜都要说些对亲家祖宗、父母、族内兄弟姐妹的恭维话。

跨进大门一拜,“亲家门中,祖德宗功,不才等举手拜见”。再拜,“亲家高堂,椿茂萱芳。

二、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穿青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个民族归属有争议的族群,不属于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名单之中。中国政府把穿青人归类为汉族的分支,定义为未识别民族。但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上,穿青人究竟是否属于汉族仍然有较大争议。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偏远山区里,也有一些住在县城。目前人口有67万左右,是中国人数最多的未识别民族。大部分穿青人自认为是一个独立于汉族的民族,但并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

目前穿青人的起源仍然有土著说和汉族分支说两种,很多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朱元璋派傅有德和沐英讨伐云南后驻留贵州垦戍的军人后代。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穿青人就开始就自己的民族归属而努力,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且他们的民俗与传统也确实与汉族有别。

扩展资料:

穿青人大多数集中于织金县和纳雍县,另一些生活在大方县、水城县、关岭县、清镇市、普定县、六枝(特区)县。 彝族称穿青族为Sher tu或Sher feizu,意思是“白皮肤的汉人”或是“吃蛇的汉人”,另有一些当地人称穿青族人为“大脚板”、“大袖子”。

穿青族将自己看作是特别的部族,尽管他们说汉语,从历史上来看他们属于汉族,但是政府将他们列入“未识别的民族”。穿青人以猴为图腾崇拜。祭祀“五显神”兵马是猴类山魈。至今还保持五显坛的信仰。

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穿青族

三、穿青人是个少数民族吗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市三地、市所属十多个县,一九五四年普选登记有二十四万八千多人,第五次人口普查自报填写穿青人族称的人数约六十七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二十万人。 他们的表面文化特征--服饰在大部分地区虽然已近于消失,但在一些边远偏僻地区还明显可见。

他们的信仰——五显坛至今还普遍牢固地保持着。节日、婚姻、丧葬等方面的习俗多数与周围各民族不同。

其民族意识与民族感情十分强烈。 从居住地域来说,穿青与各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

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区如织金、纳雍等县,他们居住的村寨连绵百余里。 其余各县,“杂村不杂户”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

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数处于边远的山区地带,少数处于平坝地区,街场基本上没有。 关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对于穿青人的身份认证,一直不明确,根据《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公安厅(黔族(政)发字第(1996)19号)文件》现定为“穿青人”。

四、穿青人是什么民族,有什么特别的风土人情

据史志记载,穿青人的族称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

穿青族服装

叫“穿青”。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著民族[2],这是以居住的历史状况和所穿衣服来称呼的;所以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或泛称“僚”)有关,这是就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称为“穿青”,是从“衣尚青”而得名,这是以其服色特点来称呼的。这几种称呼先是他称,进而“穿青”一名被穿青人接受了,成了他们的自称。

五、穿青人是在什么时代有的

穿青人是未认定为国家单一民族的中国人 穿青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跟其他民族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耐人寻味和激人奋发的故事。

因其穿青文化灿烂多姿,故此历史以来不同的研究人员就能够获得不同的研究成果! 一、穿青人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民族: 相关材料记载清朝曾经出过一个穿青“秀才”,还因为睡梦中太高兴了说出穿青语言“老板腔”被举报被费掉了。在清朝末期织金猫场镇有一个穿青人叫王连科,参加科举考试 考了个武状元, 但是只获得一顶红帽子带回家!据说,朝廷因他力气太大武艺也很高、怕给他官当后管制不住!所以只给他一个名份和一点纪念品 让他回家教书。

他回家之后就广结各方豪杰,并制造事端 通过衙门判给他大片大片的土地(用今天的话讲 就是用法律手段抢夺大地豪们的财产),再把这些土地分给那些穷邻居,对于给他做工的长工、佣人、丫鬟等都特别好,以至于 直到今天这些长工、佣人、丫鬟的后人还有很多那时王连科发给他们的金银、首饰、铜钱等等。 王连科在70多岁时因突然得疾病去世,当事因要赶时辰所以匆忙下葬,打算事后再找个好时期从新修缮、可后来由于种种社会原因没有为之修建(其坟墓简直小得象一堆土),后来加上文革等等所以就没法再修其墓了,以至于到2006年我们才从修之。

王连科那时用的弓重280斤(开弓单臂拉力),后人在盖房用做其椽梁!而他获得的那顶红帽子上有一颗宝珠现在。

穿青人在清朝(尤其是清朝末期)被限制永不能参政。穿青人被清政府压制在社会最底层、主要是因以下三件历史大事: 第一件,穿青人是明朝入驻贵州的军队! 第二件、在清康熙三年,水西穿青人密谋起义反清,首先吴三桂损失惨重。

后来,由于叉嘎那密通清军,致使水西起义失败了。清军得胜后,对当地各少数民族(主要是穿青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和残酷的镇压:贵州民间《水西传》里记载: “黑种白儿难记数,蛮头仡佬多少人, 罗儿蔡家仲家子,穿青苗子数不清, 大家披挂带军器,阿呼连天就起身。

…… 白倮儿黑倮儿几面扎下,侬家子蔡家子把守屯门, 大方人沙漠狗照应前后,砍箐苗花仡佬守护箐林, 仲家子和穿青四面望哨,阿户官沙领兵守夜暮濯。 …… …….. 放火烧死侬家子,倮罗仡佬多少人, 加弯烧了八十户,以那烧了几十家, 穿青烧了无其数,苗子仲家总灭门。

…… 你看汉人心肠毒,侬仲倮女遭他瘟, 蔡仡穿青都抢去,苗家也抢好些人。 …… 倮儿女蔡家女并行抢来,仡佬女仲家女一扫烟尘, 黑种女穿青女拿来做伴,偿你们一个兵一个妇人。

……” 第三件、清朝后期,清廷统治日趋腐败,加上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水西地区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起义。穿青人成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举起了起义大旗。

穿青人领导的“龙杠起义”声势浩大,涌现了一批穿青人的民族领袖,而起义最后以穿青人起义领袖的大量被杀而告终。 光绪《平远州志》载: “壬戊同治元年,穿青民及龙杠作乱。

先是道光二十八年,归集界土目安廷佐与安廷伦争产械斗,名曰打龙,号矛杆长者曰龙杠,短衣大辫,裤宽三尺者曰龙杠客。……时平远(今织金)有穿青夷民,尚巫教,喜争斗,自龙杠名起,皆翕然从之。

……聚众愈多,杀掠四起,遂与兔场(今纳雍)老凹车等处杠匪约为乱,汉民受害甚多。” 此次起义也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沉重打击了清廷在黔西北的腐朽统治,同时也使统清朝治者认识到了“穿青”这个族群的存在,并对穿青人十分畏惧。

故此,在解放前穿青人没有“举人”,更不要说“进士”、“状元”了! 在此情况下穿青人为了生存发展只有放弃自己的穿青人语言、甚至有部分穿青人改成了其他民族。 这就是大量的穿青文章上面都说到的穿青人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无文化,生活苦难,野蛮,并且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等等的历史情况。

二、穿青人的民族问题: 多年来,贵州数十万穿青人民十分关心自己的民族族称,全民族团结一致,长期奋斗,竭尽努力,力争合理地把民族族称确认下来,以实现民族稳定生存发展的愿望。党和政府对穿青人的族称给予极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民族识别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许多关心穿青人民生存命运的社会贤达,也作了许多的支持、帮助工作。尽管如此,穿青人的族称还是长期处在困扰中而难以解决。

而对于穿青人的族源由来,学术界向来有好多种说法:例如,有的说是贵州土著: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还有以著名民族识别专家宋蜀华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穿青人属于汉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征讨云南时从江西,江苏等省随军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贵州民族学院教授陈英的穿青人来源于“青彝”; 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提出的穿青人源于“土家族”论以及穿青人源于“布依族”论等等。众说纷纭各有一种说法。

今天,在中国56个民族框架难以打破的前提下,为解决穿青人身份证等等问题,国家有政策可挂靠相近似民族,因“穿青”早期和“土家族”均被当作“土人看”,所以要求穿青人挂靠(合并)到土家族。

六、穿青人是怎样的神秘族群

穿青人,56个民族之外的族群,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

嫁到眉山丹棱的郭丹就是一名穿青人,令她高兴的是,近日,她这个特别的身份显示在二代身份证上了。穿青人是一个怎样的神秘族群呢? 曲折的“转正史”:是汉族还是单独民族?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被归为汉族 1953年,中国政府开展了第一次人口普查。

两年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在贵州组建工作组,由费孝通带头进入穿青人聚居区实地调查。四个多月后工作组完成《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调查报告》,判断穿青人是明朝初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内进入黔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移民,最终认定穿青人是汉族而不是少数民族。

当时费孝通认为:“迁居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前后有若干批。早去的汉人曾经长期和内地隔绝,和后去的汉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受到后去汉人的歧视,因而自认和汉人有区别,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人要求承认是少数民族。

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同时政府出于民族团结的目的,允许穿青人将民族成分填写为“青”。

1978年9月,费孝通在政协全国委员民族组会议中,重申“穿青是汉人,是汉族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少数民族”。同时他强调“必须在政治、经济上对穿青人适当照顾,帮助他们更快地发展起来”。

198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组调查结果:被归为单独民族 1981年,贵州省政府开展全省未定民族的识别工作。织金县、纳雍县、大方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组成工作组,对穿青人民族成分进行第二次调查。

1985年2月,工作组在《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调查报告》中,提出穿青人是以贵州土着民族为主,与迁入人口融合而生的少数民族。结论“穿青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不是汉族”。

该报告未获政府批准。 1986年贵州省政府文件:没有明确解决,先维持现状 同年,中国大陆实施身份证制度。

次年4月,贵州省政府下发《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办公会议纪要》(1986)29号文件,指示穿青、蔡家等人群的民族成分问题“没有明确解决之前,先维持现状。即:凡已经按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原来怎么填写仍然怎么填写”。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被列为“其他未识别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后,中国政府正式确认56个民族。穿青人被列为“其他未识别民族”。

由于穿青人拥有独特文化,至今穿青人仍想成为一支独立民族。同时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在升学、生育等方面享有优侍。

将穿青人归于汉族,则会丧失这些权力,但一方面优秀人才可以避免天花板效应。 穿青族:也叫青族、川青族 人口: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自报穿青人的有67万左右。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黔南、黔西南五个地州市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内。,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二十万人。

语言:客家官话。穿青曾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现已少闻。

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一听便知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

现在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客家官话。 信仰:以猴为图腾崇拜。

五显神是穿青人供奉的主要守护神。据各类民族古籍记载分析,五显即是猴类山魈。

穿青人至今还保持五显坛的信仰。五显神:在穿青人的传说里,五显本是天上神仙,因犯错误降胎到人间肖姓人家初生下时为肉球,砍成五块后变为五个人,即大郎显聪、二郎显明、三郎显正、四郎显直、五郎显德。

服饰:在以前,穿青人别于汉族的标志是妇女不缠足,当代,穿青服饰在大部分地区已近消失,只在偏远地区明显可见。 婚丧习俗:穿青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

有一个古老的习俗:穿青人的女孩子,都要把自己的指甲掐进喜欢的人的手心里,让他的鲜血留在自己的指甲上。穿青人的丧葬也有一套富有特色的程序:穿青人的老人过世,有草鞋荐亡、竹棍报丧、买水浴尸、垫鸡鸣枕、火把送葬、鹊窝掩井、拔牙等七种习俗。

历史由来:有土著说和分支说两种 由于穿青人的来源有土著说和分支说,造成穿青人的历史有所不同。 土著说 据明朝史志记载,穿青人的族称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

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着民族,这是以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这些就是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而穿青人这个名称在官方记载最早见于乾隆《威宁州志》,继后是光绪《平选州续志)和民国《大定县志》、《镇宁县志》、《平坝县志》。

《平远州续志》和《大定县志》是在记述同治初年农民起义时提到的,是因其“衣尚青”,所以“又曰穿青”。在《镇宁县志》则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独立民族载入史册;在民间记载方面,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平水西之后流传于民间的木刻唱本《水西传》记有了“穿青”这个民族,并与水西境内的彝族、苗族。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