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常识

2022-10-07 综合 86阅读 投稿:盗梦者

1.小学六年的品德知识精华

六年二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浓厚,这次考查成绩很好,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合作与竞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成就,世界和平,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理解较深,识记较好,对小学六年的生活也有全面回顾,对时下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留恋也诉诸于笔端。

回顾自己这一个学期的社会教学,总结如下:一、品德与社会科目的外延非常丰富,教师备课的时候需要找许多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如教学“合作”和“双赢”这个道理时,教师用 “龟兔四次赛跑”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白“合作”与“双赢”的道理。

这样,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

如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小组汇报活动,团队心理游戏活动等,学生上课能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尤其喜爱团队心理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本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祖国,我为你自豪》、第三单元《放飞和平鸽》以及第四单元《只有一个地球》的内容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收集和课堂上能够展示的都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形成一个专题,期末的时候再将同一专题的同学集合起来召开发布交流会。

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品德与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许多资源都需要自己多方收集,在找寻与教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受益匪浅。品德与社会教学,力求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同时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调适,要教好这一门课程,任重而又道远。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名言欣赏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引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 居里夫人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欧洲格言人们在一起可以作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作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欧洲格言刺耳的话冷静听,奉承的话警惕听,反对的话分析听,批评的话虚心听。

—格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

——陈毅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中国谚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泽东立起自己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歌德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信用是无形的财产。

——新格言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想。——雨果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好。——雷锋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毛泽东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戴尔.卡耐基宽恕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

——狄更斯最崇高的事情是公正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要为人间留正气。

——李大钊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列夫.托尔斯泰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作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恩格斯简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徐特立节俭本身就是一个财源。

——辛尼加一个家庭的和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池田大作一家人能够互相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惟一的真正幸福。

——居里夫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养育,儿女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辛劳。

——佚名经常做尽责的实事,是增强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佚名要想建立美好的家庭,必须先要有爱家的思想。

——梅恩远亲不如近邻。——谚语邻里好,赛金宝。

——谚语知识点周恩来是世界公认的最有礼仪风度的领导人和外交家。我国是世界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

动物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狐狸、穿山甲、杜鹃、猫头鹰能帮助人类除害;鹿、抹香鲸、貂、麝给人类提供药品;鹦鹉、树袋熊、百灵、热带鱼、大熊猫给人美的享受;马、骆驼、牛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

据估计,全世界有5-6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现存物种以每天1种的速度在消失同时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人们常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形容一个人不计较小事,度量大。自立自强:自立就是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不依赖他人;自强就是不安于现状,勤奋、进取,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

我们要做到生活自理、学习自觉,克服依赖。要以自立自强为荣,依赖别人为耻,。

2.品德与社会 生活常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本课程的综合性包含品德与行为习惯、科学常识与态度、社会生活常识与技能、实践活动能力与方法等。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有参与现代社会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了全面落实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现提出广州市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抄一遍,得点小分

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详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品德的教育是绝不能忽视的。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是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行,长大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因此,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要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就要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通过在课堂学习中、日常生活中、社会活动中的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 一、注重学习中的德育。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1、根据学科特点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课、周会是向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到有关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人的道德行为的学习,受到有关优秀的道德品质的熏陶,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逐渐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音乐课利用音符、节奏、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术课通过形象、画面、色彩、线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优美情操;体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比赛等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从各学科教学中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2、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佩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对老师来说尤为重要。

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教人。这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注重生活中的德育。 品德教育不能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应局限于学校里、课堂上、书本中,只有生活中的德育才是真实的、生动的、有效的、也是最有教育力的。

在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生活提供给人的影响有时要超过教育本身。因为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空间提供给人的是真实的生活情景。

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有美也有丑。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优良品德,如爱护公物,助人为乐,与他人友好相处等,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学生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相反,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有的家长爱占便宜,常为一些小事和邻居大吵大闹,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因此,家长要注意到自己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环境、理解他人、关爱生命等良好的品质。

此外,社会舆论、社会公德,影视作品、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影响和培养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大环境中健康成长,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三、注重活动中的德育。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有效的载体,它具有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所不及的生动活泼。

好的活动可以真正解放学生的身心,可以给他们带来比课堂上和生活中更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快乐和自由。让学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发展个人志趣、特长与才能的好机会;能让他们在广阔的活动空间自由驰骋,展翅翱翔;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小培养他们爱动手、动脑的习惯和爱祖国、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良好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优势。如:通过开展“你丢我检”、“弯弯腰”等活动,让学生明白,。

4.小学品德文化主题的内容有哪些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

四、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五、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的尝试方案及案例例举。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几个注意点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品德课、社会课等课程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课程改革以前,地理是小学社会课中的一个独立板块,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讲授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使学生能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在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被忽视了。没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增加学习负担,成为学生厌学的根源。

基于这样的现实,这次课程改革把地理教学纳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使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的知识本位被以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所取代。这样一来,地理知识就变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

地理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结合,使思想品德与社会教育摆脱了以往的在纯道德的场景中进行,学生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多面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更加厚重和饱满。品社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品德与社会是德育综合课程,教材中有许多常识题材的内容,大致可分成自然常识类、生活常识类、地理常识类、历史常识类和社会常识类。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题材有下面 4个内容标准:1、我与学校:Ä、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2、我的家乡(社区):Ä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B、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D、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我是中国人:Ä、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B、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认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C、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D、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E、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F、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G、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4、走进世界:Ä、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B、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C、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D、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E、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F、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从以上的内容标准中可以看出,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题材仅。

5.小学品德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有哪些

第一章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思想

第二章 掌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与框架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成长中的我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我与他人和集体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我与国家和社会

第四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形态

第五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结构

第六节 思想品德课的实施要求

第三章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各模块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一节

国情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二节 心理健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三节 道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四节

法律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6.小学品德与社会文化主题的内容有哪些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 四/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的尝试方案及案例例举.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几个注意点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品德课、社会课等课程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以前,地理是小学社会课中的一个独立板块,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讲授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使学生能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在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被忽视了.没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增加学习负担,成为学生厌学的根源.基于这样的现实,这次课程改革把地理教学纳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使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的知识本位被以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所取代.这样一来,地理知识就变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地理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结合,使思想品德与社会教育摆脱了以往的在纯道德的场景中进行,学生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多面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更加厚重和饱满. 品社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 品德与社会是德育综合课程,教材中有许多常识题材的内容,大致可分成自然常识类、生活常识类、地理常识类、历史常识类和社会常识类.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题材有下面 4个内容标准: 1、我与学校:Ä、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2、我的家乡(社区):Ä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B、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C、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D、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我是中国人:Ä、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B、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认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C、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D、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E、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F、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G、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4、走进世界:Ä、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B、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C、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D、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E、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F、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从以上的内容标准中可以看出,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题材仅涉及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

7.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很荣幸教研室给我这次机会,开这次讲座,我今天讲的这个讲座的标题是《》。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思品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因此,要把思品课上出实效,就必须在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课的课程位置是。)

表格分析 二、一堂好的品德课标准是什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一)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生活性”?1、新课导入生活化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教学活动生活化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

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二)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开放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那么如何做到教学的开放呢?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安全才能回家》一课,要求学生懂得交通规则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可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的马路上,公路边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安全教育,远离交通事故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式的教学(《课标》)互动式教学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

互动式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5,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

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6.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二)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过程:一、有趣的导。

8.小学生知道哪些思想道德

一、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二、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平等待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要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三、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要用尊称,不直呼姓名。

四、孝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帮助父母做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打招呼。

五、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到他人房间要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不打架,不骂人。

六、对外宾有礼貌,热情大方,不围观尾随。

小学品德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