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归教育的主张是什么
回归教育,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应运而生的。
如今已成为普遍接 受的国际教育思潮。回归教育是把基础教育以后的一切教育都包括在内的一 种教育战略。
它主张把教育分散在人的一生中,把教育与劳动交替进行。从 而打破了传统的、连续的学校教育方式。
它的目标是建立教育一劳动一教育 一劳动的循环模式。具体说,就是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以后,不必连续升学, 而是去参加工作或劳动。
过一段时间后,再根据需要到学校学习。学一段时 间再回到工作岗位中去。
这样循环往复,劳动和教育交替进行,直到退休。 回归教育的好处是可以及时更新已经陈旧的知识和技术,以适应科学技术迅 速发展的需要。
2.回归常识的语文究竟有多“真”
这两年,“真假语文之争”,隔三差五就成为新闻事件。从顶层设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到语文教育对常识规律的重申,都是可圈可点的进步。不过,指鹿为马、胡乱引申,这在语文教育中似乎是常见又难免的事情。说常见,是因为语言文字本就是感性学科,既要安身立命,还要安放灵魂,没法子用游标卡尺测量出其长短深浅;说难免,是因为在“文以载道”的漫长历史中,情感与价值、思想与意识,都可能曾经左右真相与事实,而社会走向理性的标志,则是回归本真,回归常识。
真语文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可能专家学者有系统的逻辑认知。不过,从《再别康桥》的例子来看,对文体背景交代的正误,恐怕也扣不上“假语文”的大帽子。或者说,告诉学生这是诗人徐志摩对友人和情人的怀念,就算是真语文?去伪存真、接近真相,说白了,这是还原语文工具理性的过程。宋代禅宗有个著名的公案:修为者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三种境界括其一生。语文也是这么个过程,从基础工具到承载丰盈内涵,再到熟练掌控游刃有余,这是教育的主旨——因此,语文教育要抵达理性层面的“纯粹而干净”,既不科学,更不现实。
2012年11月23日,在福建省泉州市的聚龙外国语学校,来自全国14个省份32所学校的教师代表联合发表《聚龙宣言》,从6个方面倡议语文教育应该回归本真。这样的努力,当然值得点赞,尤其是在中国语文教育承载了过重的意识形态与道德教化责任的语境下,语文轻盈一点、简洁一点,少了虚浮的枝繁叶茂,多了人性的适度留白,把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自己去体悟,洗尽铅华后的返璞归真,比强硬灌输的条条框框,更直抵人心。不过,这些年,当语言文字成为“显学”,过度工具化的倾向也不能不防。
3.卢俊说过教育上的秘诀便是什么
“教育的自然福音”
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让我们回归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为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后来,在伏尔泰(Voltaire)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1782年出版的自传《忏悔录》(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露风格的影响。
亲爱的~希望可以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