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常识及对联赏析.ppt
有关的知识为您奉上: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
(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
例: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识、值、夕,古韵仄声)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句脚押韵)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拆词分总)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
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
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觉,古韵仄声。
普通话jue2平声) (句脚越递) 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 一言句: 旧(仄) 新(平) 二言句: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 听泉(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
2.关于春联的小知识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
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联欣赏
春风送福 喜气临门
春回大地 日暖人间
门门喜气 户户春风
大地春光好 长天晓日红
岁岁皆如意 年年尽平安
江山千古秀 社稷万年春
腊尽千门暖 春归万物苏
一年春作首 百事国为先
江山万里如画 神州四时皆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户户金花报喜 家家紫燕迎春
华夏年年腾骏业 新春岁岁展宏图
春入春天春不老 福临福地福无疆
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 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华夏龙兴 阳春燕舞
人有鲲鹏志 国呈龙虎姿
凤来春正好 龙起日初长
国远国兴凭国策 龙飞龙跃靠龙人
喜庆花红送玉兔 吉祥爆竹接金龙
十亿神州春日起 千秋华夏巨龙飞
美酒千樽欢送玉兔归山 赞歌万首喜迎金龙出海
南疆雨北国风风调雨顺 东海龙西山凤凤舞龙飞
玉兔归时深慕人间春色美 金龙起处喜看华夏蓝图新
龙年龙裔看龙腾龙飞天上 春年春风送春到春满人间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三阳开泰 四喜临门
一门五福 三多九如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风调雨顺 人寿年丰
祖国山河好 人民岁月新
东风吹柳绿 春雨润花红
同心兴大业 携手振中华
人勤春来早 家和喜事多
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祖国山明水秀 中华人杰地灵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田园风光绝好 农家岁月更新
一夜连双岁岁岁如意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日丽风和绣出河山似锦 年丰物阜迎来大地皆春
人增寿算 天转阳和
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 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同过新年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风送花香红满地 地满红香花送风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
庚日多晴游子乐 辰星常曜太平年
春回大地百花争艳 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雷鸣龙起蛰 泥暖燕含春
顺雨调风龙气象 锦山绣水凤文章
龙腾碧海赞海阔 舞蓝天领天高
参考资料:
春联大全/p_dl2/ch.asp
春联集锦/jieri/newyear/chunlian/table.htm
3.对联常识(三):《对联》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对联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
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
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 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
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
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
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三、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写作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就是工整的对仗。
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如: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
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请看下面歌诀: 天文:天对地,地对天。
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
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
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食馔:茶对酒,饭对。
4.对联常识(三):《对联》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对联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
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
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 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
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
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
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三、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写作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就是工整的对仗。
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如: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
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请看下面歌诀: 天文:天对地,地对天。
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
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
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
5.关于对联的小知识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6.关于对联的小知识
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特点: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7.对联知识讲解
对联知识讲解
一、关于对联的一般常识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贴在圆形木柱上的对联,又称抱联)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今体诗)。古体诗分为古风、乐府两部分。而近体诗(今体诗)的近(今)是针对唐朝人而言的,分为绝句(四句)和律诗(八句)两种。诗以两句为一联,律诗由此分为首、颔、颈、尾四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而对联即源于这两联。
最早人们在房子门口悬挂桃枝,用以驱鬼,后来改用桃木板,并在板上随意画图案,有“鬼画桃”一称。古代桃板上多写两个神的名字:神荼(shēng shū)、郁垒(yù lǜ),后来慢慢变成了对联。五代后蜀时期,国君孟昶在桃木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两句诗。有人说这是最早的对联,并由此认为五代后蜀是对联的发源地。后蜀距今已有一千余年,但2002年的考古发现,唐代就有了对联,据此对联的诞生至少又提前了三百年。
二、对联的格式、体律
1、对联讲究平仄
南北朝的沈约提出“四声”,即平、上、去、入。而在今天我们使用的普通话中,“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今天的“四声”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平、上、去、入
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对联讲究对仗
从严格与否来分,对仗分工对、宽对两种。工对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
例:想当年初来兮也曾是油头粉面少年英俊
到而今将去也只落得肺病砂眼老气横秋
从内容上来分,对仗分为正对,即上下句意思相近,例: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反对,例:杭州岳坟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品的对联多是反对;流水对,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要注意的是,对联中是不允许出现流水对的,这种大忌称为“合掌”,例: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序,分三类,书序、赠序(唐宋)、序记(多记于宴会后)。
3、对联讲究格
格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举例来了解格。
例1: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谐音)
例2: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回文)
(西安一茶楼,名叫天然居,所贴对联)
例3:艳色天下重 秋声海上来 (嵌字)
(四大花旦之一的陈砚秋,当年在上海唱红后,到北京演出时,别人给他写的对联)
(艳、秋,每句开头的第一个字,称“鹤顶格”)
例4: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反复)
(写于抗战胜利后)
例5: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北戴河 孟姜女祠堂上的对联)
例6: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太平天国以理发店为掩护,作为联络据点。其理发店的对联,石达开的改写。须:等到。及:趁。)
8.春联和语文小知识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每幅的最后一个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正确的贴法是:平声(国字注音第一、二声)在左边,上声、去声(国字注音第三、四声)及入声字在右边。
万水千山尽得辉 在左,也就是作为下联,
五湖四海皆春色 在右,也就是作为上联。
两联要对仗,包括横批不得出现相同的字(除非为了修辞在同句出现相同的字)。如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