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航天科技小知识
一、航空航天飞行器上电子设备的特点是:
①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小;②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长寿命。在高性能飞机和航天器上,这些要求尤为严格。飞机和航天器的舱室容积、载重和电源受到严格限制。卫星上设备重量每增加1公斤,运载火箭的发射重量就要增加几百公斤或更多。导弹和航天器要承受严重的冲击过载、强振动和粒子辐射等。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时间很长,如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长达7~10年,而深空探测器的工作时间更长。因此,航空航天用的电子元器件要经过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而电子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可靠性理论和冗余技术。
二、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航空航天电子系统的综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实时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数据传输的速率;③发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规模集成电路;④发展更高频率波段(毫米波、红外、光频)的电子技术;⑤发展可靠性更高和寿命更长的各种电子元器件。
2.航天科技小知识
一、航空航天飞行器上电子设备的特点是: ①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小;②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长寿命。
在高性能飞机和航天器上,这些要求尤为严格。飞机和航天器的舱室容积、载重和电源受到严格限制。
卫星上设备重量每增加1公斤,运载火箭的发射重量就要增加几百公斤或更多。导弹和航天器要承受严重的冲击过载、强振动和粒子辐射等。
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时间很长,如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长达7~10年,而深空探测器的工作时间更长。因此,航空航天用的电子元器件要经过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而电子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可靠性理论和冗余技术。
二、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航空航天电子系统的综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实时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数据传输的速率;③发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规模集成电路;④发展更高频率波段(毫米波、红外、光频)的电子技术;⑤发展可靠性更高和寿命更长的各种电子元器件。
3.有趣的天文科学小知识有哪些
有趣的天文科学小知识有光年是距离单位、太阳的颜色、太阳系中表面温度最高的行星、太阳系中表面风速最快的行星、太阳系中度日如年的行星。
1、光年是距离单位
光年是天文大尺度距离单位,并非时间单位。鉴于光速在真空中不受惯性系和参考系限制而恒定不变的性质,人类把光速作为衡量距离的精准单位,还有一种含义,因为“光年”包含“年”这个字,而年通常是时间单位。
一光年就是光运行一年的距离,科学界把这个年定义为儒略年:365.25年;这样一光年精确的距离为:9460730472580800m,通俗来讲,一光年大概是:9.46万亿公里。目前人类最远探测器是于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距离地球约216亿公里,也只有一光年的0.22%。
2、太阳的颜色
太阳真正的颜色是白色。我们之所以把太阳看成黄色,是因为地球的大气层更不容易将高波长的颜色,比如红色、橘色和黄色,散射出去。
因此,这些波长的颜色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也就是太阳呈现出黄色的原因。要是离开地球在太空中看太阳的话,就会发现太阳真正的颜色是百色(小编也没看过,不知道会不会发现眼睛已经被闪瞎)。
3、太阳系中表面温度最高的行星
太阳系中表面温度最高的行星不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而是金星。水星虽然距离太阳最近,但是水星表面温度在白天可以达到427℃,而金星由于有着浓密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强烈的温室效应。
其表面温度最高可以达到500℃,就算在金星夜晚也有400多℃,使得金星表面平均温度有400多℃以上。顺便说下,水星因为其夜间温度可以下降至-183℃,使得水星是太阳系中表面温差最大的行星,表面昼夜温差高达600℃。
4、太阳系中表面风速最快的行星
海王星大黑斑是出现在海王星上的暗斑,如同木星的大红斑一样。它在1989年被NASA的航海家2号太空船检测到,虽然他似乎与木星的大红斑一样,但它是个反气旋风暴,它被相信是个相对来说没有云彩的区域。
这个斑点的大小与地球近似,并且非常像木星上的大红斑。起初认为它是与大红斑一样的风暴,但更接近的观察显示它是黑暗的,并且是向海王星内部凹陷的椭圆形。
围绕在大黑斑周围的风速经测量高达每时2400公里(1500英里),是太阳系中最快的风,大黑斑被认为是海王星被甲烷覆盖时产生的一个洞孔,类似于地球上的臭氧洞。
5、太阳系中度日如年的行星
金星的公转周期是224.7个地球日,而自转周期是243个地球日,也就是说金星的一天要比一年长18个地球日,在哪里是名副其实的“度日如年”。
至于原因还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金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逆向自转的大行星,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也就是说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
4.关于卫星和土星的科学与知识
土星是太阳系最美丽的行星他拥有最美丽到环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因为土星公转周期大约为29.5年,我国古代有28宿,土星几乎是每年在一个宿中,有镇住或填满该宿的意味,所以称为镇星或填星,直径119300公里(为地球的9.5倍),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
土星:半径60268km、质量5.69*10^26kg
土星最著名的是土星的光环,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E环)。B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A环和B环之间为宽约5,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年发现的。1979年9月,“先驱者” 11号探测到两个新环——F环和G环。F环很窄,宽度不到800公里,离土星中心的距离为2.33个土星半径,正好在A环的外侧。探测器传回的土星照片让科学家非常吃惊,在近处所看到的土星环,竟然是碎石块和冰块一大片,使人眼花缭乱,它们的直径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只有少量的超过1米或者更大。土星周围的环平面内有数百条到数千条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部分环是对称地绕土星转的,也有不对称的,有完整的、比较完整的、残缺不全的。环的形状有锯齿形的,有辐射状的。
土星的卫星至少有18个,其中9个是1900年以前发现的。土卫一到土卫十按距离土星由近到远排列为:土卫十、土卫一、土卫二、土卫三、土卫四、土卫五、土卫六、土卫七、土卫八、土卫九。土卫十离土星的距离只有159,500公里,仅为土星赤道半径的2.66倍,已接近洛希极限。这些卫星在土星赤道平面附近以近圆轨道绕土星转动。最著名的“土卫六”上有大气,是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卫星中,唯一有大气存在的天体。
卫星:
卫星按它所围绕和星系可分为地球卫星或其他星球的卫星。按来源分,地球卫星又可分为天然卫星和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要说作用,天然卫星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不好说它有什么作用。当然,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可以为地球人照明,还可以用来观察时间等,还可以想象出很多美丽的传说。人造卫星的用途很广泛,有的装有照像设备,用对地面进行照像、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有的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有的装有通信转播设备,用来转播广播、电视、数据通讯、电话等通讯讯号;有的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
总之,人造卫星因研制、生产、使用者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wtp=tt
/view/22556.htm
范围太广,在这里看你需要到吧!
分数没关系,分数又不能当饭吃,呵呵。先看看对你有帮助没有!!
5.人造卫星的原理
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以及应用 人造地球卫星的组成 卫星一般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有效载荷平台。
有效载荷是指卫星上用于直接实现卫星的自用目的或科研任务的仪器设备,如遥感卫星上使用的照相机,通信卫星上使用的通信转发器和通信天线等,平台则是为保证有效载荷正常工作而为其服务的所有保障系统,一般包括结构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等。 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人造地球卫星能在地球轨道上运行,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还有就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向心力)一直拉着它,正向细绳子拉着石子一样。
如果卫星飞行速度快,离心力超过地球引力时,卫星聚会脱离地球飞向远方的太空。 最早挂在天庭的五大明星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前苏联)制造的,第二课时日本的大隅号卫星,第三颗是美国的探险者1号,第四颗是法国的试验卫星一号,第五颗是中国的东方红一号。
科学探测卫星 科学探测卫星是用来进行空间物理环境探测的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空间环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带电粒子,固体颗粒,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等。 应用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
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的分类 通信卫星的种类有很多,按轨道分由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跟踪与数据中断卫星海事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等。 人造卫星的用途 人造卫星的出现,尤其是第3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信以来,我们可以在家中欣赏到精彩的现场直播。
导航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又称“导航”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它可以对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精确定位。用户可用一个很小很小的接收器接收到4颗GPS卫星上的信号并计算出位置数据,军用水平距离和高度精度均为5米,民用平均为15米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苏联/俄罗斯开发的军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定位系统,其作用和美国的到航星全球定位系统相同。
卫星导航系统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起到积极作用。 这次发射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
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未定。这次发射的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
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
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3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
6.卫星的资料
卫星概述 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月球就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
太阳系已知的天然卫星总数(不算构成行星环的碎块)至少有40颗。天然卫星是指环绕行星运转的星球,而行星又环绕着恒星运转。
就比如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恒星,我们地球及其它行星环绕太阳运转,月亮、土卫一、天卫一等星球则环绕着我们地球及其它行星运转,这些星球就叫做行星的天然卫星。土星的天然卫星最多,其中17颗已得到确认,至少还有五颗尚待证实。
天然卫星的大小不一,彼此差别很大。其中一些直径只有几千米大,例如,火星的两个小月亮,还有木星外围的一些小卫星。
还有几个却比水星还大,例如,土卫六、木卫三和木卫四,它们的直径都超过5200千米。 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研制出了各种人造卫星,这些人造卫星和天然卫星一样,也绕着行星(大部分是地球)运转。
人造卫星的概念可能始于1870年。第一颗被正式送入轨道的人造卫星是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人卫1号。
从那时起,已有数千颗环绕地球飞行。人造卫星还被发射到环绕金星、火星和月亮的轨道上。
人造卫星用于科学研究,而且在近代通讯、天气预报、地球资源探测和军事侦察等方面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自1957年前苏联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环地轨道以来,人类已经向浩瀚的宇宙中发射了大量的飞行器。
据美国一个名为“关注科学家联盟”的组织近日公布的最新全世界卫星数据库显示,目前正在环绕地球飞行的共有795颗各类卫星,而其中一半以上属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它所拥有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拥有数量的总和,达413颗,军用卫星更是达到了四分之一以上。 世界各国发射的首颗卫星 1、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
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
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
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
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
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6、英国: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该星重约66公斤,轨道倾角82.1 ”,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482公里,运行周期105.6分钟.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7.其他: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目前的主流卫星 1、东方红四号大平台/鑫诺二号卫星 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
7.科技知识有关卫星的卫星的一般使用年限
卫星使用年限一般受制于元器件工作寿命和携带的燃料数量。
比如通讯卫星,欧美微电子发达,设计寿命可长达15年,我国第一颗通讯卫星3年多,目前7、8年的样子,尚有差距。 卫星上天后要不断调整姿态,简单理解就是地面测控站发指令,控制卫星上的微型火箭发动机点火(只能用液体发动机),燃料用尽,卫星即使各部完好,也无法正常工作,轨道不断降低,最终落入大气层烧毁。
另一种情况是卫星发射时未能精确入轨,不得不用宝贵的卫星燃料使卫星进入轨道,大大降低了卫星实际工作寿命。所以发射卫星和测控、使用卫星的一般是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