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碑小知识

2022-08-11 综合 86阅读 投稿:云熙然

1.关于墓碑的知识

形式 在墓穴四角或两旁,各立一根木柱,柱上有圆孔,名为“穿”。

再在两柱的穿中架一根横木,木上缠以绳索,可用来放绳,如辘轳一样,将棺木牵引入墓穴。入葬完毕,木碑随之埋入地下,或置于墓旁。

春秋时期,天子六纤四碑,诸侯四纤三碑,大夫二纤二碑。至周朝,天子开始用石碑,周末诸侯也开始用石碑。

周朝的石碑还只是利用穿,来引棺入穴,碑上是不刻文字的。汉代开始将死者的情况,如姓名,生卒年月日,刻在碑上,而有地位的人,则开始了树碑立传,从而形成了墓碑,墓表等礼仪文化。

树碑是造墓的重点,按风水,都以墓碑的朝向来定向,这是墓地吉凶的重要环节。对墓碑的尺寸,文字的大小,树碑动土的时间,都要慎重考虑。

一般情况下都是先下葬,后树碑。其理由有二:一,下葬之后,应留出一段雨水与泥土结合的时间,使虚方变为实方,可避免树碑时地面出现凹陷;二,下葬之后,留出一段让家人斟酌碑文内容的时间。

尤其是名人的评价,语句的轻重都应深思熟虑.如:清代开国的顺治皇帝,康熙二年下葬,康熙六年立碑。清朝第二代康熙大帝,雍正元年下葬,雍正五年才立碑。

诚然,寻常百姓,也有下葬同时立碑者。 墓碑尺度,受传统信仰风水的限制,都应取个吉利。

可借助“风水尺”来裁定。南方有用“丁兰尺”来定夺吉凶的。

丁兰尺的一尺,约合38.1cm,将一尺分成十格,并注上一个字,即财、失、兴、死、官、义、苦、害、丁等十个字。其中财、兴、官、义、旺、丁属吉祥格,可依尺度选用。

而其它不吉利的失、死、苦、害格,则尽量避开。当今“鲁班尺”广为土木工程中所应用,尤其打造古木家具时,更为木工师傅所遵从。

鲁班尺上,分上、下两档,上部用于阳宅,下部用于阴宅。在长长的卷尺的每个cm中,都注有风水的吉凶。

在现今的陵园中,运用鲁班尺设计、施工,都很注重其中的吉祥数字。如墓碑的尺寸,通常立碑高100cm,宽60cm,厚8cm;卧碑高55cm或者50cm,宽80cm,厚8cm。

在鲁班尺上则显示出100cm横财、顺科。60cm进宝、横财。

80cm天德。55cm大吉。

50cm进宝、纳福。80cm财旺、及弟。

编辑本段材质 通常是天然石材或人工石材,以大理石花岗岩为首选材料。 编辑本段碑文 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鲁班尺上的吉祥数字。

通常大字10cm或10.5cm,小字3cm或4cm之间。10cm进宝。

10.5cm纳福。3cm财旺。

4cm登科。这些字的大小与碑身比例协调,又寓吉祥之意。

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从中可以得到慰籍。 墓碑的石材选用,过去的大理石汉白玉,经不起风雨,极易风化。

而今已被材质精美,有亮度和硬度的花岗岩系列所顶替。在色彩斑斓,材质坚固的花岗岩中,较受客户青睐的有印度红、珍珠白、山西黑。

印度红,象征着高贵、华丽、火红的年华,辉煌的事业;珍珠白,象征着纯洁、淡雅、绚丽的人生、不尽的哀思;山西黑,象征着庄严、凝重、不朽的精神、深切的怀念。 墓碑的书写,其内容比较丰富。

包括风水情况、籍贯、姓名、身分、生卒年月日、子孙、立碑人、安葬或重葬的日期。 1. 风水情况,墓碑的左边称为龙边,是碑体重要的部位。

这里要书写山向及山向线度、分金线。如“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二分用丙子分金。”

其目的,为告示后人,即或遇到自然灾害的洪水冲刷,或战争破坏,后人仍可依碑上的风水情况文字,找到原来风水方向,重新立碑。 2. 籍贯,在移民较多的公墓里,尤其客死他乡的人,在墓碑的左、右角最显眼的部位,都要刻上原籍的省、市、县名,也有的只刻地区和村名。

这是对故乡的眷恋,也为后人及亲友扫祭时,寻找墓位提供了方便。 3. 姓名,写在墓碑中心部位。

这里称“中榜”。在书写墓主名字时,其字数多少,与风水吉兆相关联。

为尊敬长辈,过去加了许多尊敬的词,如父亲称考、显考,母亲称妣、显妣,男子加公、府君,女子加氏、孺人。而且字数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个字循环应用。

其中以落在六、七、十一、十二、十六、十七的“生”、“老”二字上为吉利。落在“病”字上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上,则不吉利。

所以拟中榜之字时,尽力用吉兆格式的数字。如:“澄新江社十九世浩封奉政大夫考泉源邱府君佳城”,长达21字,正合“生”格,最为吉利。

如果夫妻二人名字写在碑上,则按左尊右卑来排列,男左女右。 4. 生卒年月日,写在中榜两旁,仍依男左女右,年月日能写齐全最好。

因为日久年深,户口注销,传来传去,隔几代要找到先人生卒年月日,则十分困难。 5. 立碑人,包括子女、亲友、团体,都应写在碑的虎边,即右边。

其子女应全部写上,已故子女可在名字周边加框。仍是依辈份长幼,自左至右排列。

也有不愿流露姓名者,可写子女敬立或叩立、百拜敬立。 6. 造墓或重建墓时间,刻写在碑的虎边。

中国记载时间的文字很多,有公元、农历,时节写冬至、清明者居多。年代日期亦多用干支。

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结合起来,用以表示历法上的日子或月份。如甲子、乙丑……。

还有些文人将一年四季的春、夏。

2.古代人墓碑上的文字都有什么讲究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

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 ,一个是唐朝的韩愈。

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因为只有《郭泰碑》是颂当其人的,其它的碑文则都颂非其人,可见他作墓碑大多是对人溢美过誉的。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转弯抹角地批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一事。

这批评虽然全是出于韩愈保守的个人偏见,很不持平,但是,作为碑文,他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只称人之善、不称人缺点的传统做法,却是值得提倡的。总之,不管褒也罢,贬也罢,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古人的墓碑、墓志都有定制。碑多是长方形,螭首龟趺。

碑头用篆体书写某朝某官某人墓碑,叫做"篆额"。墓志较小,多为方形,刻石加盖,上写某官某人墓志,叫做"书盖"。

有了"篆额"和"书盖",碑文、志文的前面就不必再刻题目了。 墓碑文的题目。

称墓碑铭并序的,是先序,次碑,后铭;称墓志铭并序的,先序,次志,后铭;称墓志或墓碑的,有志或有碑而无铭;称墓铭的,有铭而无志;也有虽只名志或碑,却各项都具备的。 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

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

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 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

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

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

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

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

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

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

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

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挡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例如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地区“蛮獠”与海盗啸乱,朝廷派光州(今河南潢川)固始人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3删人(计58姓),前往征伐6其子元光13岁被乡荐第一,随父出征,陈政母亲魏母(敬),年过古稀,也提兵数千支援,终于平定多起叛乱,实行军垦,教民学习中原文化与先进的耕织技术,元光在其父死后18岁承袭父职.,对叛乱者恩威并施,提倡58姓携将士与当居民自由通婚联姻,出海捕鱼经商,使荒芜的大片粤闽大地,进人礼仪之邦,他还疏清建置漳州等郡县,升为刺史。一次征战中,元光以身殉国,年仅54岁。

由于陈氏父子祖孙数代的忠骨均埋葬于漳州、云霄一带,百姓们奉他为“开漳圣王”(宋、明清等朝也以此号追谥),为之修墓建庙,至今仅台湾就有开漳圣王庙百余座。奇怪的是这么一个有丰功伟绩的家族,其主要人物在旧、新《唐书》中未立列传。

难怪后人在陈圣庙前刻上对联:“正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为其鸣不平。随着海峡各方面交流的扩大,当年随陈氏子父远征的58姓中的陈、郑、林、胡、黄、汪、赵、詹、丘等在闽、台或海外成为大族或富户。

借助学者们从墓志、谱谍、神道碑酌记载,研究成果不断到河南固始、新郑等地来寻根问祖;郑成功的后人,也据墓志、方志得悉其祖宗也是随陈政父子人闽的58姓中的一支姓氏。 墓志铭它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

铭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

3.

唐代早期楷书,由于受到二王与六朝碑版的影响,提倡一种清腴瘦硬之美,但唐代中叶,书风渐趋变化,提倡一种丰腴雄浑之美,这种审美观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书风上,也体现在佛像雕塑的造型上。

如果说初唐书风乃受到二王笼罩的话,则中唐时期更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大胆革故鼎新而独创风格,如徐浩、李邕、柳公权等,而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山东螂邪临沂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一七。

九一,卒于唐德宗贞元年一七八五一,因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又因封鲁国公,故世又称其为一颜鲁公』真卿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颜师古的五世从孙,少年时期因家贫乏纸,曾以笔蘸黄土扫墙习字,博学而工辞章,为人正直,以孝事双亲。 开元中举进士,累迁侍御史,时为奸臣杨国忠所妒,出为平原太守。

时安史之乱,城市被陷,独平啄有备无虞,又拜户部侍郎,加河北招讨使。肃宗时又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代宗时再迁尚书右丞,封鲁国公。后为李希烈所害,终年七十七岁。

颜真卿书早年学褚遂良,后乃上溯北碑与篆隶,又从民间书法中汲取养料,入古濯新,自创己意。 最后熔铸出丰腴雄伟、端严庄重之独特风格,卓然成为开宗立派之大家。

颜真卿的楷书平画宽结显然是汲取了汉隶之体势,点画浑厚而苍劲显然是汲取了篆书的笔意,看似平正但绝不板滞,看似丰肥而实具风骨,看似浊而实清,看似拙而实巧,庄而不险,从容从法度中来。苏轼评其书谓:一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欧阳修《集古录》亦日:『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观颜真卿的楷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正气,如大臣正色严立于庙堂,有凛然不可犯之色。相传其晚年喜书碑,尝载石而行,遇事则记之镌石,故世传碑刻较多,著名的有《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等,传世楷书墨迹有《自书告身墨迹》。

《多宝塔碑》又名:《千佛寺多宝塔碑》,岑勋撰文,徐浩隶书题额,天宝十一年(七五二)立石,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是颜真卿四十四岁时所书,也是颜传世最早之碑。是碑点画丰腴,用笔劲健,结字茂密,体势端庄,是初学者的最佳范本。

盛时泰《苍润轩碑跋》谓:鲁公书《多宝佛塔碑》最窘柬,而世人最喜』王世贞《艺苑卮言》又谓:『《多宝佛塔》结法尤整密,但贵在藏锋,小远大雅,不无佐史之恨耳。 』 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载:『世称北宋拓本,十四行』归功帝力「力」字左完好,十五行一凿井见泥_,「凿」字笔画完好』拓本后有王文治跋,其跋日:『此碑系(颜真卿)盛年书,尚有摹仿踪迹可寻,学者欲由唐入晋,此为登进之阶,然非北宋精拓,则毫硭神采不能进露,其于右军遒媚兼擅之处,深造之而自得者依然隐而不见,此宋拓之所以可贵正不仅在纸色及点画完备问也。

4.墓志铭的常识

墓志铭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主要是对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墓志铭一般是铭主死后由别人撰写,偶有铭主本人生前撰写的。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

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一般而言,墓志铭使用韵文写作,中西方皆然,但也有例外,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为无韵散文。

例文:铭 记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五四年秋,九月二四,庄浪柳族,吾母临世。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识吾尊父,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 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

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2008 04 18 青岛,能逆睹也,代写。 现代常有人怀古做之,以下为两怀古试做: 彼岸花祭西府文 卷帘人于2008年7月14日亥时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岁.各好友闻讯,哀之.纷纷发文以祭之. 西府海棠,男,一九八二--二零零八,终年二十七岁。

曾用名:西府卷帘人,西府花满楼,卷帘人,花满楼,十天。喜诗词,国学,并以振兴诗词国学为己任,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先国学之忧而忧,后国学之乐而乐。

为继承和发扬国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妻,无嗣。

特作铭文以咨纪念-- 初见西府君,乃烟雨楼故地。此君挥舞折扇翩翩而来,亦梦亦幻、如雾如烟、似真似假、亦快如闪电。

故余深为撼之,此仙也?佛也?神也?鬼也?等到得近前,恍然大悟:此一美少男也。不禁心神俱爽,精神百倍。

与之谈诗论词,赋文联对,均能对答无惧、挥洒自如。应付各色人等游刃有余,进,足以傲视群雄;退,亦可宠辱不惊。

有舌辩群儒之才、渭滨垂钓之志、高阳酒徒之狂、尾生抱柱之信、黄香温席之德。 有缘识君,欣喜万分。

遂与之仗剑天涯,笑傲江湖。纵横大江南北不谓其累,畅饮五湖四海不谓其忧。

然君郁郁不安,难得其乐,面色痴癫难解其忧。 遂与之畅游以解君愁。

洛水两岸柳欲醉,满目春色蝶莺飞。洞庭湖畔祭屈子,与尔笑谈南北人。

一路风尘,满目叠翠,遇山登山,逢水畅玩。洞萧传天外,逐鹿峰林间。

相偕永相伴,快乐似神仙。 此乐极也,遂生悲也。

峰回路转,激流难断。念及旧情,不复新颜。

大彻大悟,路遇果莲。随其三日,杂念尽删。

遂起明志,坐化归天。此所谓善始善终也! 眼观吾友,以顺佛缘。

体之心也,去其苦矣。怅然之间,涕泪难言。

以少年之体魄,应昔日之誓言。悲哉,壮哉!西山残碧影,府内蝶翩翩。

海风欲撼树,棠间可安然。西府君,此去泉台,路途迢迢。

艰难险阻,无人相辅。彼岸花伴,奈何桥前。

二十年后,再续前缘。此情此景,抱恨离天!呜呼,余之心痛,君可有感?方寸之间,阴阳两断! 二零零年七月十五日阳历鬼节 夏花泣悼 西府亡魂 这篇铭文,写了主人的生卒年月,简括生平。

比较规范。 下面的这篇,则是从结识主人写起,简叙小事。

用以记友。只写结识日期及卒日,多表友谊。

洛水悼文 卷帘人于2008年7月14日亥时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岁.各好友闻讯,哀之.纷纷发文以祭之. 西府卷帘人亡故。悲哉,在世二十七春秋,喜欢国学诗词文章,结交文友。

感于挚友情分,书墓志铭以记之 铭文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慰我以悲,记我挚友。 零八年初,时日已忘,烟雨楼阁,吾友题名 喜好诗词,结交文友,半壶陈酿,谈笑鸿儒 及至四月,退离烟雨,问及始因,地熟人生。

内阁小筑,顿发感慨,遂立博客,共书情分。 时过境迁,烟雨不复,上念旧友,嘘寒问暖。

一日拜别,化名十天,皈依养心,潜心修。

5.古代墓碑上刻着信公墓碑记是什么意思啊

清待赠是在碑文或牌位的格式中会出现的字样在表现与立碑人关系之外,有时“中榜”行文的最上端会出现“清”、“皇清”、“皇明”、“中华”、“民国”、“皇清待赠”的字样。

这些虽都说明自认客死异乡的先人的归属感,但政治立场则显然已不相同。尤其是同一时代的死者各用“皇清”与“皇明”的刻文,或者反清复明组织领袖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赠”的字样,都表明政治立场的变化。

其中也有些墓碑会把清朝或本地政府所赐给墓中人的官衔,或会党的私谥赠号刻在中榜的姓名之上端,藉以说明墓中人生前的荣耀。而你说的高阳,我猜测很有可能是籍贯,因为别的地方都找不到这两个字的由来。

另外附上墓碑的相关信息,以粤代墓葬为主(因为沿袭的最为彻底,而中原大部分古时的习俗已经丧失):人在去世下葬后,接下去最重要的工作是立碑。一般上,竖立墓碑是造坟的重点,立碑也是造坟工作的第一步。

由於华人相信风水,风水上又传统以来便有“以碑为向”的说法,即以碑的形式与中线的方向决定吉凶;因此,传统的造坟工程中,立碑并不是可随时随地进行的。一座坟墓的立碑必须根据风水上的吉向择日择时,若按过去的风俗,造墓工作选择动土的日子和时辰,也不会太近埋葬日(除非是特别加工),这是为了让雨水使泥土结合,免得碑石容易凹陷。

客观上,由於这是说明死者身份的重要环节,因此风水上的安排亦表现得极谨慎,风水师及家属也不会在先人下葬后立即立碑。他们除了可能要根据风水考虑碑的颜色和定向,也会在竖碑前让大家有一段时间去斟酌碑文的字眼及吉凶意义。

因此,择日择时除了是风水上的需要,也给了大家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碑文的内容。闽粤省籍的华人墓碑,其碑文格式是有一套传统法则,有着特定的基本格式。

碑文必须完整地交待死者的姓名、籍贯、身份、子孙、安葬或重修墓碑的日期。由於造坟墓和立碑时是为了后人而选择风水,因此风水状况亦须藉立碑交代清楚。

另外,墓碑的高和宽、字体的尺寸大小,也受到传统信仰以丁兰尺订吉凶的限制。丁兰尺一尺约合公尺的38.01公分,每尺分10格,依次刻着“财、失、兴、死、官、义、苦、旺、害、丁”等字,以“财”、“兴”、“官”、“旺”、“丁”、“义”为吉。

墓碑的所有文字须编排在合乎丁兰尺吉度的面积里,甚至对文字大小也相当讲究,当然是以符合吉度为佳。墓碑的面积,不论大小,在刻上碑文时,基本上都遵守着相同的原则,既要简单明白地交代死者与立碑者的身份关系,以维持孝道与慎终追远的精神,又要考虑到风水的吉凶。

(A)葬者的籍贯对南洋华人来说,墓中人的籍贯相当重要。因此本地的坟墓,墓碑上端多刻有对阴宅主人原籍的说明文字。

这类文字多数以横排形式刻在墓碑平面的最上端。在中国大陆,也许是由於死者都落葬家乡的土地,因此死者墓碑上并不一定要说明阴宅主人的原籍。

尤其是宗族村落的公冢,墓碑上说明死者籍贯更是多此一举。然而,在马来西亚独立之前,所有在本地去世的先人都被认为是“客死异乡”,同时,他们的埋葬地点也往往是葬在与其他各县籍人共同使用的公冢,因此,在墓碑的最上方注明阴宅主人的原籍,也相对地重要起来。

一般墓碑碑文最上边的左右两个角落的字眼通常就成为考证死者祖籍的凭证。它往往是刻了由右到左的横排双字,说明阴宅主人的原乡。

墓碑上表明原乡这些字眼有些只是刻上府治名称,如“惠州”、“潮州”,有些则刻上县份名称,如“台山”、“潮安”,或者,亦有的刻字“X邑”称县份。还有些墓碑上的籍贯说明,不是皆一府一县,而是专指死者所源自的宗族村落,墓碑上刻着其姓氏本宗族村落的发源地名称,如槟城福帮五大姓之一的杨姓族人不用“同安”县而用“霞阳”村,邱姓族人也常用“新江”,而“石塘”谢姓则用“石塘”之类。

这种专指宗族村落的籍贯说明,明确地交待了死者与其他同姓者有小宗之别,这是宗族社会移殖大马,并各自形成地方势力的证明。过去,那种人物命名不复杂,而且可能雷同的时代,碑文上强调原乡可加深辨认坟墓的作用;另外,这一作法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提醒后人记住本身祖先的原乡。

(B)风水的交待华人相信风水,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坟墓,为要子孙万代昌盛,更加注重风水的设计。墓碑的左边俗称“龙边”。

在华人看来,左尊右卑,左边为大;严格来说,如果是讲究的造墓,墓地大而墓碑尺寸也相对的大;墓碑的左上角是用来说明风水的状况。一般的墓碑,如果立碑的后人讲究风水,则左上角亦会刻上墓碑的座向以说明坟墓是处於风水上二十四山的哪一个座山,及说明碑文正对的向山。

更讲究的作法则说明山向的线度,或进一步说明其分金线。另外,也有详细交代穴形及选择风水的起源。

这一作法是为了让后人可以从碑上的文字追溯前人下葬时所盼望的“风水效应”,从而理解前人的苦心。其实,这是担心后人移错风水、改错风水,事先以墓碑说明,就是让后代明了造墓的前辈们对后人的意愿。

本地的作法不能不由於公冢墓地一般大小,使阴宅遭到坟墓面积与方向难以选择的制约,因此墓碑碑文对“龙边”的处理则较简化,多是以。

6.如何保护古老祖坟墓碑及上面的刻字

墓碑在中国的历史已久,立墓碑的传统从中国古代一直传承到了现代。

就算是时代已经飞速进步了,可墓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却是依然不可撼动的。以前的墓碑都是人工进行雕刻,但是人工的成本非常高。

因此墓碑的价位也就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已经有机器可以代替人工雕刻的方式来进行墓碑上刻字雕花了。怎么在墓碑上刻字雕花。

石材激光影雕机SCM-3000影像雕刻机可在大理石、花岗岩、有机玻璃、玻璃等材质上雕刻文字、影像(风景、明星、个人画像)或图案,形象逼真,神态生动,达到奇特的艺术效果。石材雕刻、墓碑(艺术墓、公墓、功德碑、纪念碑碑文)雕刻、石材工艺品雕刻等多个领域。

其雕刻精度高,速度快,省时省力,且克服了相片、年画年久会发黄、褪色的缺点,可永久保存;操作时无灰尘、无噪音,使用方便简单,不会对人体及环境产生危害。

7.坟墓风水知识500问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

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

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

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发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

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

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 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

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在这里,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西北是根据北京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紫禁城。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

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参考风水的因素。 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水是分不开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风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风水,不能不来北京,阳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阴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讲: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

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

理气好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财、丁、贵、寿均可于此而出。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

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

皇。

古代墓碑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