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身边的物理小故事
记得大学毕业刚到一所农村初中教物理,有一次学生问道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坐在汽车上看外面的景物时,发现公路旁的树木和其他建筑物快速的后退,而远处的大山和山上的树木却是朝前走得,这是为什么呢?。
听到这个问题我吃了一惊:这个问题以前可从来没有思考过,简单地选取汽车作为参照物去解释这个问题显然不符合实际。怎么回事呢?我一边支应着学生脑子快速的转起来,眼前不断闪过坐汽车看到过的这一幕。
思考了大约3、4分钟,其中的原因在我的脑子里逐渐清晰起来:原来是由于我们观察近物和远处物体是得视角不同,我们下意识的选取了2个参照物的缘故:当我们观察近处的树木或建筑物时,我们选取了汽车作为参照物,树木等当然要后退;但是,当我们观察远处的大山等景物时,不知不觉地选取了正在后退的近处的树木作为参照系,所以,远处的大山才是前进的。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在接下来十几年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它一直提醒着我:物理规律可不能生搬硬套,要活学活用啊。
2.身边的物理知识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 9 ”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 9 ”的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出阵阵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由于光放大原理,人距镜越远,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走样的镜子照人就越走样。
3.写一篇我对物理的初步认识的小文章300字就可以
一、首先要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好。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并且内容也不多,更易于掌握。再加上初三后期,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物理成绩有大幅度提高。
但分数高并不等于物理学得好、会学物理。如果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是很难学好高中物理的。
所以,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所以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二、应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
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
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三、在课堂上,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习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
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激烈争论或看小说或做作业等,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想入非非,而不能平静下来,甚至大脑开始休眠。
所以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4、作好笔记。
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以便复习,消化。
5、要认真审题,理解物理情境、物理过程,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迁移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习。 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
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而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了,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章节复习。 学习一章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章节总节。
3、做好章节总结。 章节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
本章的知识网络。 主要内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规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
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例题,以及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4、做好全面复习。
为了防止前面所学知识的遗忘,每隔一段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十天,将前面学过的所有知识复习一篇,可以通过看书、看笔记、做题、。
4.生活中 物理的科学小短文
雾和云都是水气凝结而成,只是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而雾却是接触地面的。因此,可以说雾就是地面上的云。当你在攀登黄山、庐山、泰山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从山下看去,山上白云缭绕,山峦隐没其中,当登上山顶后,山峦清晰可见,白云却在我们的脚下,人如同在雾里一般。
根据水平能见度的不同,雾可分为重雾、浓雾、大雾、中雾和轻雾。重雾的水平能见距离不到50米;浓雾的水平能见距离为50~200米之间;大雾的水平能见距离为500~1000米之间,轻雾的能见距离在1000米以上。
根据成因的不同,雾又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气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辐射雾是地面空气因夜间辐射散热冷却达到水气过饱和状态后形成的。这种雾大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气又比较充沛的夜间和早晨。辐射雾的出现,一般表示当天的天气晴好,因此有“十雾九晴”的说法。平流雾是由空气的水平流动造成的。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地面或海面,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地面或海面而冷却,使水气凝结而成雾。平流雾的出现,一般预示两三天内要下雨。锋面雾产生于冷暖气团交锋的锋面地带。我国梅雨季节常出现这种锋面雾,它也是阴雨天气的预兆。
我国雾最多的地方要数四川的峨眉山了。1953~1970年间平均雾日多达323.4天,差不多天天有雾。
雾对航海、航空和农作物都有很大影响。如海上航行一旦遇上了浓密海雾,船只可能迷失方向,甚至发生触礁、搁浅、碰撞等事故;飞机遇上大雾天气就难以起飞或降落;农作物在一直多雾阴冷的天气里,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5.以身边的物理为题写一篇600字作文,跪求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一门以理解为主的学科,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吃力,究其 原因关键是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氛围不够,总是把物理想象的多么多么的深奥,其 实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要想走出物理难学的怪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物理身边有。
1、物理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好多物体都包含有物理知 识,例如我们学习用的台灯包含的物理知识就有:杠杆、摩擦力、变阻器、导体 和绝缘体、光的反射、能量变化、物态变化以及化学知识等等。
另外,在娱乐时 也有物理知识,电视中的《奇思妙想》《绝对挑战》都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甚 、至电视广告中也有物理知识:广告露露饮料需要加热饮用时,在冰天雪地里怎么 加热,后来主人公用冰块磨成冰透镜会聚太阳光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从物理学 习中找到自信和快乐。 物理中深奥的道理尽量用身边的事例来说明。
2、你像 《气 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一节中讲解飞机升天的原因时, 学生大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学起来有一定困难,讲解时我首先用两张纸做了简单的实验,得出气体流速越大 压强越大,接着再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足球里的“贝氏弧线”进一步理解这一关 系,然后再讲解飞机升天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3、物理实验尽量用 身边的器材来完成。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器材可以是:啤酒瓶、热水、盆子、玻璃杯、硬纸片、挂衣钩、吸管、注射器;研究《气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时用 的是两张纸;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因素时用的书本、橡皮等等都是我们身边再熟 悉不过的器材,这样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实验。 第二、实验重探究。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美国人提出一个实验课题, 美国人自己需要两年完成,而中国人只需半年就可以完成,但是关键是中国人提 不出问题。由此说明中国人的探究能力的欠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提高 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探究实验 教学,就是首先对某一问题提出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或者否定自己猜想的 教育理念,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都实验探究,但是我们至 少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教育学生、讲解知识,这样学生慢慢的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和兴趣, 回家后他们会想办法去做课堂上无法完成的事情。 记得讲完 《压强》 后,有一学生看到电视上公安部门利用犯罪分子留下的脚印来破案,于是他就想 留有的痕迹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通过观察他猜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下落 的高度、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以及地面的松软情况有关,于是他就找来一把刻 度尺、一些沙子、两个大小不同的球、两个质量不同的球来做探究实验,验证了 自己的猜想,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样课堂上学过的探究方法又在同学的日常生 活中得到运用。 只要留意身边处处都有物理知识,只要用心随时都能做物理实验,那么不久 的将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会有较大的提高。
6.物理知识短文
一楼的,别总是复制,粘贴。下面是一个原创的。
物理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随便就可以想到吧。下面这个:
夏天天气较热,喝啤酒也成为了人们一种消暑解渴的方式,特别是冰镇啤酒。当我们把啤酒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时候,会见到啤酒瓶壁上有很多小水珠,由于刚取出来的瓶子要比外界气温低很多,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瓶子外表面液化,然后就形成小水珠。
当我们用手拿起来的时候,感觉有点拿不稳,滑滑的。比起干燥的啤酒瓶来,似乎更加容易掉落。那是因为我们的手和瓶子之间隔了一层水,摩擦系数减小了,最大静摩擦力也减小了,而重力始终不变。所以要增大压力,也就是要抓的更加紧,才不会从手中滑落。
接下来就是用楔子把瓶盖掀开,如果我们用手,那是做不到的。牙齿好的人会选择直接用牙齿,但是更多的人选择楔子来撬开。用楔子是我们只需要一点点不是很大的力就可以撬开。那是用到了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我们手这边的力臂比较长,故比较省力。
诸如此类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之中随处可见。在这里不一一详尽。留给大家慢慢发现。体验物理,体验生活。
7.对物理的认识的小作文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称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在现代,物理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学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经过反覆的实验来检验。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特别是数学、化学、生物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我国的物理学知识,在早期文献中记载于《天工开物》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