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小知识

2022-12-02 综合 86阅读 投稿:夏浅浅

1.古诗的基本常识

诗歌在高中的课本上有个详细的说明。

诗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诗经开现实主义的先河

楚辞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那时候的诗歌多是长短句,有的也不怎么押运。

后来出现了乐府诗歌(属于现实主义)

到了三国时代,出现了建安七子和三操,多以4言和五言为主。

到了魏晋南北朝 出现了大诗人陶渊明。 (现实主义)

诗歌在唐代开始成熟,出现了绝句、律诗、但诗歌未必就是字数完全一样。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到了宋代,诗歌并没有走下历史舞台,而是以长短句(辞)的形式继续发扬。因为长短句更加上口,符合人们的习惯。到后来戏曲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元曲)。

五四之后,人们开始写白话文,就是我们怎么说话就怎么写。 于是出现了新诗。

新诗和古诗就不一样了,它更讲究的诗歌的内在,

2.唐诗小知识

一、诗人介绍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字子安,有《王子安集》,代表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有《卢升之集》,代表作《长安古意》,标志着宫体诗的转变,把宫体诗由宫廷带入市井,他的诗以歌行体为最佳。

杨炯,擅长五言律诗,有《杨盈川集》,代表作《从军行》。骆宾王,有《骆临海集》,代表作《帝京篇》,五言律诗《在狱咏蝉》。

2、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

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被誉为“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李白称之“麟凤”,杜甫夸他“雄才”,而韩愈评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4、孟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其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诗的特点“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5、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摩诘文集》。代表作《辋川集》绝句二十首,《山居秋瞑》,《使至塞上》、《红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歌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禅味,山水田园诗包三个层面:山水层面、情感层面、哲理层面。诗歌特点:诗中有画,深契禅机。

6、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高渤海,与岑参并称“高岑”,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高常侍集》。

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蓟中行》、《封丘县》、《塞上》、《塞下曲》。诗的特点:慷慨激昂,着眼政治,反映边塞意识。

7、岑参: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岑嘉州集》,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8、王昌龄,字少伯,有《王昌龄诗集》,边塞诗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送别诗的代表作有《送魏》、《芙蓉楼送辛浙》(二首);闺怨诗代表作《闺怨》;宫怨代表作《西宫春怨》、《长信秋词》,人称“七绝圣手”。9、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们两人合称为“李杜”。

10、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善于反映社会状况,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11、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后世称白傅。

有《白氏长庆集》。诗歌上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唱和齐名,称“刘白”。

诗歌主张见于《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等。强调为政治服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艺术上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是诗歌改革的典型代表。元稹与白居易努力使诗歌平易化、采用人民的语言,更多地包含叙事的成分,而又注重音韵的优美,是人民大众容易了解,当时当代追随他们的人称之为“元白体”。

12、刘禹锡,字梦得,为柳宗元的文章知己,号“刘柳”,白居易称之“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13、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

代表作《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以文为诗”。14、孟郊,字东野,有《孟东野诗集》,贾岛,《长江集》,苏轼谓之“郊寒岛瘦”15、李贺,字长吉,人称诗鬼,有《李长吉集》,“瑰奇谲怪,惨淡经营”。

16、杜牧,字牧之,称“杜樊川”,又称“杜紫薇”,有《樊川文集》。擅长七绝,“清新俊爽,雄姿英发”。

17、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有《李义山诗集》,以《无题》为代表的李商隐七律。开启了从晚唐到五代的词境,长于七言近体诗,“典丽精工,余味曲包”。

二、重要流派1、田园山水诗派 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2、边塞战争诗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

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3、“韩孟诗派” 韩诗的特点是求奇避俗,与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称为“韩孟诗派”。他的《山石》是其诗歌代表作之一。

三、文体常识1、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

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

2、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

3.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对于楼主的问题及回答,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我赞成.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我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我们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我们能明的,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我们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5、我的观点就是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真懂这首诗了.这是个人的浅见.。

4.古诗词的常识,古代的

古诗词常识 古诗词欣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普遍感觉很难把握的一个知识点。

在高二我准备给学生系统的讲解古诗词的欣赏,诗词的发展,重要作家及风格,诗歌字词句含义的把握,诗词中形象的欣赏,诗词的表现技巧等。这节课是关于诗词字词句含义把握的第二课时。

课后感觉这课时教学量太大了些,课上得有些赶,学生思考时间就少了。 一、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a. 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b. 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c.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d、定语的位置。 第一、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第二、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e、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二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①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 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②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 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 处。

③ 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 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 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5.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1、知作者是必须的。

这步赞成。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

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

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

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

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或许,能明了,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

5、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就能真懂这首诗了。

专家观点: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要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复习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浅的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朗”成为习惯 还清楚地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

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

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

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补”成为习惯。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然而就乡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

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2、换——古今词对换。

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

如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

于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

6.关于“古诗”的小知识有哪些

【古诗的含义】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7.古诗词基础知识有什么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古诗词教学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