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族知识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 。人口 739.8万(1990)。使用苗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有湘西、黔东、川黔滇3种方言。川黔滇方言中又分7个次方言。杂居地区苗族讲汉、侗、壮等族语。以前曾有过一些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拼音字母,仅在部分地区使用。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史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先民即在其中。自汉代以后居住在武陵郡地区。苗族度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古歌中有大量反映。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五溪地区已从事农业生产。唐宋年间苗族进入阶级社会,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南宋时期许多土官被中央王朝封为土司。元明时期,苗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明末清初,地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但部分山区仍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状态,被封建王朝称为“生界”。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制的瓦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历史上苗族人民多次掀起反压迫、反剥削以及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诗歌一般是五言,间有七言或自由体,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情歌、儿歌等。人民能歌善舞,音乐舞蹈和苗戏历史悠久。“飞歌”享有盛名。工艺美术有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住宅因地而异。有黔东南的吊脚楼、昭通地区的杈杈楼、海南的茅草房等。黔东南、黔南、湘西、广西大苗山及湖北、海南等地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为辅;滇东北、黔西北、川南等地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普遍嗜酒。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有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些地区的苗族穿右大襟上衣和宽脚裤。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服的颜色、绣花图案等各地不同。黔西北、滇东北的男子穿带花纹的麻布衣,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腿上裹绑腿。苗族行一夫一妻制。男子继承财产,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权力。有父子连名制度,无姓氏,后来有些地区通用汉姓名。苗族青年婚姻较自由,青年人通过游方、坐寨、踩月亮、跳花、会姑娘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是黔东南仍有保留。节日很多,部分地区过苗年(夏历十月)。大部分地区过春节 。四月八是贵州贵阳地区苗族较隆重的节日。另外各地还有龙船节、吃新节、赶秋节等。节日里有唱歌、踩鼓、吹芦笙、打秋千、爬杆、斗牛、赛马和各种体育活动,同时也是青年男女社交游方的好时机。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鬼灵不可抗拒。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2.查一下少数民族的知识.苗族的知识
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即湖南的保靖、古丈、吉首、凤凰、花垣,贵州的铜仁,重庆酉阳、秀山等地方。各地苗族“鼓舞”的动作特点和表演形式由于其语言、服饰、风习方面的差异,长期的分散居住而各有不同。苗族的“鼓舞”根据参与表演的人数可以分为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四人鼓舞等,是苗族民间舞蹈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表演时,先将牛皮大鼓置于木架之上,表演者双手紧握系有红绸的鼓棒,一个人在鼓的正面进行套路表演,一个人则敲击鼓边伴奏给予鼓点的稳定节奏。表演者的鼓点和伴奏者的敲边节奏必须要和谐一致,否则无法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苗族鼓舞节奏欢快、步伐矫健、鼓点激烈、动作优美。其主要以表现农事生产生活为主,如:梳头、煮饭、纺纱、织布、播种、插秧、割谷、挑担等,由这些单一元素动作进行发展再组成不同类型的套路进行表演。一场好的鼓舞表演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完美再现出苗民们的生产、生活场景。
一、鼓舞与苗族文化
苗族舞蹈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促于祖先崇拜的情感意志。这不仅是神话传说,舞蹈用芦笙、木鼓之类皆为祖先所创造,而且舞蹈的普遍动因亦导源于祖先的神意。
苗族的巫术、原始宗教信仰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种祭祀活动中,苗民们以期利用各种舞蹈来与神灵沟通,去跳舞的同时既是拜神,又是祈祷。目前,舞蹈仍是苗族表现自身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苗族“鼓舞”不可避免地成为具有最宗教、巫术意义的东西。现在,我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中看到的求雨、求子、求神、求祖灵等,都不是直接祈祷,而是跳相应的舞蹈仪式来体现,由此而产生了农事舞、婚丧仪式舞、战争舞等。我们还可以从“椎牛祭”、“跳丧”、“芦笙会”、“跳香”等活动中看到许多宗教、巫术的东西——求子嗣、求姻缘、求死后升天等。苗族鼓舞中有的只跳木鼓舞,有的鼓舞、芦笙舞都跳,舞蹈多限于同姓宗族参加,因为它以一个鼓为单位进行,是宗族的大事,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离不开鼓,以鼓开始,用鼓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又以鼓仪宣告活动结束。
二、鼓舞与苗族农耕文化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苗族是我国内地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它早期活动在长江中游和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开创文化。苗族的“苗”字,是历史上不同群族,对苗族实体存在的称谓,即“在水田里种草的人”来作为整个民族的统一族称。由于苗族是一个农业民族,所以,它的宗教信仰不得不与其赖以生息繁衍的农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其崇拜常常带着浓厚的农业色彩。由此,我们不难推想,在远古时期苗族先民的农耕文化创造活动中,与其农耕生产相适应,便是作为心灵的物态化和凝聚物的农事心理的生产。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态,苗族人民的心理意志,情感指向以至于它的思维模式,必然与其内在心智融为一体。在那充满着热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意向等意识活动得舞蹈创造和表演中,心灵意向与本能冲动,意志行为与情感抒泄互为补充、整合,共同构成以舞蹈为主的艺术活动得审美动态形式,特别是当这些活动与倾向集中在某种对象时,其表现即更为鲜明突出。湘西苗族“猴儿鼓”表演的传统动作,有一类就是专门表现农业生产方面的,如《整地耕田》、《挖园种菜》、《肩锄荷担》、《收割打谷》。其中祭献五谷神的“跳香舞”则反映出苗族先民对农业生产的良好愿望,寄托着他们对现实农耕活动得祝愿与祈求。整个苗族舞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以农耕民族的心理形态作为依据的,农耕文化就是苗族舞蹈的“根”。
3.苗族的所有相关知识
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即湖南的保靖、古丈、吉首、凤凰、花垣,贵州的铜仁,重庆酉阳、秀山等地方。各地苗族“鼓舞”的动作特点和表演形式由于其语言、服饰、风习方面的差异,长期的分散居住而各有不同。苗族的“鼓舞”根据参与表演的人数可以分为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四人鼓舞等,是苗族民间舞蹈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表演时,先将牛皮大鼓置于木架之上,表演者双手紧握系有红绸的鼓棒,一个人在鼓的正面进行套路表演,一个人则敲击鼓边伴奏给予鼓点的稳定节奏。表演者的鼓点和伴奏者的敲边节奏必须要和谐一致,否则无法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苗族鼓舞节奏欢快、步伐矫健、鼓点激烈、动作优美。其主要以表现农事生产生活为主,如:梳头、煮饭、纺纱、织布、播种、插秧、割谷、挑担等,由这些单一元素动作进行发展再组成不同类型的套路进行表演。一场好的鼓舞表演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完美再现出苗民们的生产、生活场景。
一、鼓舞与苗族文化
苗族舞蹈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促于祖先崇拜的情感意志。这不仅是神话传说,舞蹈用芦笙、木鼓之类皆为祖先所创造,而且舞蹈的普遍动因亦导源于祖先的神意。
苗族的巫术、原始宗教信仰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种祭祀活动中,苗民们以期利用各种舞蹈来与神灵沟通,去跳舞的同时既是拜神,又是祈祷。目前,舞蹈仍是苗族表现自身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苗族“鼓舞”不可避免地成为具有最宗教、巫术意义的东西。现在,我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中看到的求雨、求子、求神、求祖灵等,都不是直接祈祷,而是跳相应的舞蹈仪式来体现,由此而产生了农事舞、婚丧仪式舞、战争舞等。我们还可以从“椎牛祭”、“跳丧”、“芦笙会”、“跳香”等活动中看到许多宗教、巫术的东西——求子嗣、求姻缘、求死后升天等。苗族鼓舞中有的只跳木鼓舞,有的鼓舞、芦笙舞都跳,舞蹈多限于同姓宗族参加,因为它以一个鼓为单位进行,是宗族的大事,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离不开鼓,以鼓开始,用鼓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又以鼓仪宣告活动结束。
二、鼓舞与苗族农耕文化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苗族是我国内地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它早期活动在长江中游和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开创文化。苗族的“苗”字,是历史上不同群族,对苗族实体存在的称谓,即“在水田里种草的人”来作为整个民族的统一族称。由于苗族是一个农业民族,所以,它的宗教信仰不得不与其赖以生息繁衍的农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其崇拜常常带着浓厚的农业色彩。由此,我们不难推想,在远古时期苗族先民的农耕文化创造活动中,与其农耕生产相适应,便是作为心灵的物态化和凝聚物的农事心理的生产。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态,苗族人民的心理意志,情感指向以至于它的思维模式,必然与其内在心智融为一体。在那充满着热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意向等意识活动得舞蹈创造和表演中,心灵意向与本能冲动,意志行为与情感抒泄互为补充、整合,共同构成以舞蹈为主的艺术活动得审美动态形式,特别是当这些活动与倾向集中在某种对象时,其表现即更为鲜明突出。湘西苗族“猴儿鼓”表演的传统动作,有一类就是专门表现农业生产方面的,如《整地耕田》、《挖园种菜》、《肩锄荷担》、《收割打谷》。其中祭献五谷神的“跳香舞”则反映出苗族先民对农业生产的良好愿望,寄托着他们对现实农耕活动得祝愿与祈求。整个苗族舞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以农耕民族的心理形态作为依据的,农耕文化就是苗族舞蹈的“根”
4.苗族的知识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 。
人口 739.8万(1990)。使用苗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
有湘西、黔东、川黔滇3种方言。川黔滇方言中又分7个次方言。
杂居地区苗族讲汉、侗、壮等族语。以前曾有过一些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拼音字母,仅在部分地区使用。
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
早在4000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史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先民即在其中。
自汉代以后居住在武陵郡地区。苗族度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
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古歌中有大量反映。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五溪地区已从事农业生产。
唐宋年间苗族进入阶级社会,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南宋时期许多土官被中央王朝封为土司。
元明时期,苗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明末清初,地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但部分山区仍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状态,被封建王朝称为“生界”。
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制的瓦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历史上苗族人民多次掀起反压迫、反剥削以及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诗歌一般是五言,间有七言或自由体,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情歌、儿歌等。
人民能歌善舞,音乐舞蹈和苗戏历史悠久。“飞歌”享有盛名。
工艺美术有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住宅因地而异。
有黔东南的吊脚楼、昭通地区的杈杈楼、海南的茅草房等。黔东南、黔南、湘西、广西大苗山及湖北、海南等地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为辅;滇东北、黔西北、川南等地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
普遍嗜酒。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有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些地区的苗族穿右大襟上衣和宽脚裤。
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服的颜色、绣花图案等各地不同。黔西北、滇东北的男子穿带花纹的麻布衣,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腿上裹绑腿。
苗族行一夫一妻制。男子继承财产,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权力。
有父子连名制度,无姓氏,后来有些地区通用汉姓名。苗族青年婚姻较自由,青年人通过游方、坐寨、踩月亮、跳花、会姑娘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是黔东南仍有保留。
节日很多,部分地区过苗年(夏历十月)。大部分地区过春节 。
四月八是贵州贵阳地区苗族较隆重的节日。另外各地还有龙船节、吃新节、赶秋节等。
节日里有唱歌、踩鼓、吹芦笙、打秋千、爬杆、斗牛、赛马和各种体育活动,同时也是青年男女社交游方的好时机。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鬼灵不可抗拒。
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5.苗族知识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 。
人口 739.8万(1990)。使用苗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
有湘西、黔东、川黔滇3种方言。川黔滇方言中又分7个次方言。
杂居地区苗族讲汉、侗、壮等族语。以前曾有过一些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拼音字母,仅在部分地区使用。
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
早在4000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史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先民即在其中。
自汉代以后居住在武陵郡地区。苗族度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
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古歌中有大量反映。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五溪地区已从事农业生产。
唐宋年间苗族进入阶级社会,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南宋时期许多土官被中央王朝封为土司。
元明时期,苗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明末清初,地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但部分山区仍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状态,被封建王朝称为“生界”。
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制的瓦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历史上苗族人民多次掀起反压迫、反剥削以及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诗歌一般是五言,间有七言或自由体,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情歌、儿歌等。
人民能歌善舞,音乐舞蹈和苗戏历史悠久。“飞歌”享有盛名。
工艺美术有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住宅因地而异。
有黔东南的吊脚楼、昭通地区的杈杈楼、海南的茅草房等。黔东南、黔南、湘西、广西大苗山及湖北、海南等地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为辅;滇东北、黔西北、川南等地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
普遍嗜酒。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有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些地区的苗族穿右大襟上衣和宽脚裤。
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服的颜色、绣花图案等各地不同。黔西北、滇东北的男子穿带花纹的麻布衣,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腿上裹绑腿。
苗族行一夫一妻制。男子继承财产,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权力。
有父子连名制度,无姓氏,后来有些地区通用汉姓名。苗族青年婚姻较自由,青年人通过游方、坐寨、踩月亮、跳花、会姑娘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是黔东南仍有保留。
节日很多,部分地区过苗年(夏历十月)。大部分地区过春节 。
四月八是贵州贵阳地区苗族较隆重的节日。另外各地还有龙船节、吃新节、赶秋节等。
节日里有唱歌、踩鼓、吹芦笙、打秋千、爬杆、斗牛、赛马和各种体育活动,同时也是青年男女社交游方的好时机。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鬼灵不可抗拒。
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6.请介绍一下
苗族的习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 苗族禁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
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
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
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才。 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上劳动,但忌下田。
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
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
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
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
7.有关中国的小知识~~急啊
小知识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
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即东五区到东九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东海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部分)。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 16、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4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和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
25、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26、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7、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 28、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
29、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0、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
31、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乌鲁木齐市,简称为“新”。
33、因位于黄河北岸而得名的河北省,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属于冀州,所以河北简称“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庄。 34、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两个重要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中的“豫州”,因此简称“豫”,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郑州,有大量古代历史和文化遗址。
35、有“古代历史的博物馆”之称的陕西省,是古代秦国的所在地,所以称“秦”或 “陕”。 36、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称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千年古都”,历史上共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
37、有“煤海”之称的山西省,因位于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简称“晋”,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38、内蒙古自治区横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简称“内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39、辽宁因省内有一条辽河而得名,简称“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阳市。 40、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的中心,简称“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春市是中国的“汽车城”。
41、有“北大仓”(粮仓)之称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也是最东的省份,简称“黑”。 4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哈尔滨市,又称“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节期间,这里举办冰雕艺术节。
43、甘肃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兰州市。 44、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银川市。
45、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这是我国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
46、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从公元7世纪开始就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常往来,促进了藏族、汉族两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47、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萨市,在藏语中是“圣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这里一年四季晴空万里,日照时间长,人们把它叫做“日光城”。
48、同缅甸、老挝、越南相邻的中国西南边疆省份是云南省,简称“滇”或“云”。 49、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春城”。
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50、“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指的是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贵阳市。
51、贵州省出产的茅台酒被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酒。 52、因为物产丰富而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省,简称“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