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知识集锦有哪些
原发布者:多拉拉哇咔咔
初中语文知识集锦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二十六、
2.初中语文知识大全
原发布者:y1w2j3s4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知识大全[整理四套] 知识归纳 一、顿号、逗号、分号的使用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你要不断地进步,识字,生产。 他的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如: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 4、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如: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如: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如: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 如: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
3.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中考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古诗词鉴赏: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4.初中生语文各题如何答
怎样回答阅读题 一、答题步骤和要求: 1. 读懂题目,逐字逐句去看,一定要理解题目。
2. 找出题干中的核心信息,也就是关键词(答题的重要词语)。 3. 根据关键词,迅速(粗略去看文章)从文中找到阅读区域(某段或者某句话) 4. 从阅读区域内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
5. 提取所有相关信息,不要遗漏。 6. 检查是否找全了答案(还是根据关键词进行核对)。
7. 认真书写答案,但要注意分点答题,即分成①②③④⑤等答题,而且采用竖直并列形式书写,决不能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更不能一股脑不分点笼统地去答,否则,会被扣分。 二、阅读考点及答法: 现代文 注意(一):现代文的考试已经不再考课文中的内容,所以平时要加强课外阅读,要尽可能多阅读,如《读者》、《中华活页文选》、《读写月报》、《中学生阅读》等,阅读时要带着问题去思考,怎样思考和做题呢?词语、句子、段落三大块(见下面)。
一、考词语 题型: 1.(说明文中)请你说说下面一句话中加点词(确数或概数)的表达效果(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记叙文或散文中)请你说说顺理成章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请你写出文中“某某”(词语)的意思。 答案: 使用了确数“某某”或概数“某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凝练、简洁。
(动词或形容词)(运用比喻、拟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栩栩如生,让读者觉得如在眼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领起下文,承上启下。
点明主旨,突出中心。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二、考句子 题型: 1. 简要分析上文第三段中划线句子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2. 上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 文中最后一句话在你看来有什么特点? 4. 你对文中哪句话最感兴趣,请摘抄下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语句生动形象,让读者觉得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很传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某某”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和性格特点,把“某某”写的活灵活现,生动可爱。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语句如长江之水,一泻而下,气势磅礴,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具有音乐美。运用对偶(或骈文)的修辞手法,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表现力 如:“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该句句式整齐,基本对称,采用整散结合的方法,极富有表现力。
引用古诗,恰到好处,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入手,如: 运用了肖像(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脸部(或衣物穿着打扮)进行细致的描写,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如在眼前。
运用神态描写,把人物高兴(或兴奋悲伤愤激沮丧等)的神情细致地描绘了出来,非常传神逼真,令读者感动。运用自然景物描写,以动写静,把静态的景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体现景物的美,令人赞叹。
运用象征的手法,借物言志(情),表面上是表达了作者对“物”的喜爱,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对某一种(个或类)“人”的喜爱或赞美之情。运用对比烘托(衬托)的手法,情感鲜明、炽热,进一步突出作者对“某某”的喜爱(或偏爱、憎恶、痛恨)之情。
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入手,如: 该句的前半句紧接上文,下半句引领下文,在全文(段)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文章结构鲜明,层次清晰分明,起了很好的过渡的作用。这一句在本文(段)中起领起下文的作用,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叙述(论述)的。
这一句在本文(段)中起总结全文(段)的作用,画龙点睛,收束全篇。 5.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入手,如: (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深化了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常在某一段的开头或结尾),这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它概括了本段的主要的内容,有助于读者迅速地理解本段内容。 三、考段落 题型: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出跳蚤善跳的秘密。
3.根据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概括出人类给病毒命名的原由。 答案:概括内容。
如果是概括一段内容,找出这一段中的关键词语合并,语句通顺,内容不少就可以了;如果是概括全文的内容,则先把每一段的内容概括好,再进行组合,要保证语句通顺,内容不缺。 结构作用。
分析一段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跟“句子”中的结构作用相同,此处省略)。 启发联想。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一定要对比分析,找出与生活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然后选择一个方面去答题。 人物形象。
主要从描写(见“句子”)、抒情(表达作者或主人翁的什么精神或情感)、议论(表明作者或主人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或观点)等表达方式的角度去分析,分析它们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语言特点。
主要(1)先从对文章或段落的内容作简要的叙述,(2)再从准确、凝练、简洁、生动、形象、直观等角度去分析。 四、阅读什么,怎样阅读 平时怎样去阅读现代文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带着以下的问题方向去阅读): (一)现代文必定会考以下几点: 品味语句的内涵和作用(找词或句谈含义。
5.求初中语文知识竞赛题、越多越好~
一、默写上句或下句1、彭端淑《为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不学, 。
2.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 ,带月荷锄归。 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 。
5、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 , ,芳草鲜美, 。6、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
7、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剪不断, ,是离愁。 。
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 。
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 。 10、唐朝杜牧《赤壁》: ,自将磨洗认前朝11、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12、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 。
乱我心者, 。. 抽刀断水水更流, 。
1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 14、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 。
15、杜甫《春望》: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
16、北宋 苏轼《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 17、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便欣然忘食。
18、郦道元《三峡》:春冬之时,则 , 。19、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20、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 , 。21、吴均《与朱元思书》 夹岸高山, 。
负势竞上,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2、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名句): , 。
2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八百里分麾下炙, , 。
24、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
25.夏完淳的《别云间》:三年羁旅客, 。 谁言天地宽。
26、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 。27 晏殊《浣溪沙》 , 。
小园香径独徘徊。 28、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
29战国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30、宋朝欧阳修 《醉翁亭记》: ,在乎山水之间也。
31、东晋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尔, 。 ,悠然见南山。
32唐朝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 。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 ]洲。
二、积累与运用1、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论语》中的 来表示3.《狼》中议论点题的句子是: 4.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5.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6..陆游的《游山西村》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这两句也是这首诗的诗眼。
7《陋室铭》一文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8.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9.杜甫的《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10. 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11.出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的成语 : (原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2、《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1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14崔颢的《黄鹤楼》: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15.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1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17、《周处》中清河的一句话曾经深深地触动过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以深深的教益。
这句话是:18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写出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19. 清朝赵翼的《论诗》: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 。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 和 ,”风骚”原来指《诗经》里的“ ’和屈原的20.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21《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 这两句就是佐证。
22、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陈涉世家》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这句表现了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23.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用《马说》中的原话填空) 24作者写《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意图是 。 25.《西湖二》中写西湖月景的句子是:26.《与朱元思书》一文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的句子是:27.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本诗中表明韩愈被贬的态度和主张的诗句是:28.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29.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 30、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31.欧阳修《醉 翁 亭 记》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3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
6.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一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
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
《曹刿论战》(二)战国时期 《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惠子相梁》《《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
韩非,荀子的学生。《智子疑邻》《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
《愚公移山》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离骚》为代表作。(三)汉朝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辑,为杂家著作。
《塞翁失马》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业任太史令。
《陈涉世家》《汉书》,纪传体史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未完,死于狱中,后由班昭、班彪等完成。《苏武》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大约产生于汉代末,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 (四)魏晋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龟虽寿》 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军事家。
《出师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七步诗》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字潜,字渊明),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
《三峡》 《后汉书》,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张衡传》 《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
《木兰诗》 吴均,南朝人。《与朱元思书》 (五)唐朝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涣,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凉州词》《登鹳鹊楼》 孟浩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过故人庄》 王昌龄,擅长七绝,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其诗有诗、画、音乐合一的特色。
《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
存诗近千首。 《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秋浦歌》《行路难》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语言准确,存诗1400多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刻反映现实,反映民众的疾苦,感情充沛,语言通俗,雅俗共赏。
存诗近3000首。《钱塘湖春行》《忆江南》《卖炭翁》《琵琶行(并序)》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马说》《师说》《原毁》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xie)州人。
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写出大量优秀散文、游记、寓言、诗歌等作品。《小石潭记》《童区寄传》《捕蛇者说》 杜牡,字牧之,号樊川。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江南春绝句》《阿房宫赋》 岑参,诗人,是写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刘禹锡,字梦得,著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 崔灏,著名诗人。
《黄鹤楼》 (六)宋朝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记》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均有成就。《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著有《嘉 集》《六。
7.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三一作文
三一文库()〔初中语文必考的文学常识大全〕文学常识,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知识,能被大众所知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必考的文学常识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初中语文必考的文学常识大全】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
8.中考语文阅读题技巧与答题格式
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
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
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
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
9.初中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
“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总之,题目提示了答题范围,题目规定了答题角度,题目提供了答题思路,题目隐含了答题信息,题目体现了答题规律。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
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理论论据、思想感情等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