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新入园教育小知识

2022-06-12 综合 86阅读 投稿:龙宇昊

1.如何开展小班新入园幼儿的心理安全教育

三岁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大集体,开始了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由于刚入园的孩子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教师在生活上的细心呵护及对幼儿入园初期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一、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幼儿入园分离性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心理不适现象,主要表现为幼儿哭闹、心里不安、饭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不愿上幼儿园、生病等现象,影响了幼儿的正常学习与生活。

一般持续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年轻的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加上老人的溺爱,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

小班新生幼儿更由于不熟悉幼儿园、教师和小伙伴,缺少心理安全感、不适应集体生活等原因,造成了幼儿入园分离性焦虑现象的发生。幼儿反复的哭闹,影响了家长的工作,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让小班教师产生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工作负担。

二、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研究的实践与组织方法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注重幼儿的身体安全,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安全。那么如何消除幼儿的心理不安与焦虑情绪,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帮助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使家长安心工作呢?这也成为了幼儿园开展教育技术创新研究的重点内容。

我园通过开展两个学期形式多样的幼儿心理安全教育创新研究工作,在反复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幼儿心理安全教育技术创新研究实施方案。 1.把秋季小班幼儿的招生、入园工作提前到四月初进行。

邀请家长、幼儿参观幼儿园,使他们熟悉环境、熟悉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向家长发放家庭教育方法宣传单,使家长在幼儿园的引领下,利用9月开学前5个月的充足时间,在家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有针对的培养。

向家长推荐优秀教育书籍,如《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童年的秘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育是慢的艺术》等,丰富家长的育儿理念。 2.在四月中旬召开新生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包括环境设施、园所的文化理念、教学工作内容、一日作息时间、幼儿膳食制作等,使家长对幼儿园有全面的了解,消除陌生感,拉近家园距离。 3.在四月下旬召开新生家长学校活动。

活动中向家长宣传小班幼儿的具体教育方法,对家长进行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手口足病防控和“七步洗手法”的学习让家长朋友非常受益,改变了部分家长朋友的家庭卫生习惯与意识。

4.在四、五、六月适时邀请家长带领幼儿来园参与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幼儿园每月的互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庆六一活动等,旨在帮助家长和幼儿了解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及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常规。

5.六、七月份针对幼儿的特点设计专门的幼儿体能游戏活动。开展游戏主要是训练幼儿听口令做动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

6.八月份开展新生“试班约谈活动”。把幼儿分成5人一个小组,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请爸爸妈妈带着幼儿按照分组来到自己的教室。

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教室,认识各种物品,与自己的教师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与沟通。5人一组的超小班额入园亲子活动保证了每个幼儿都有充足的时间与教师交流,教师也能更有效地指导幼儿在教室中的活动,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入园后的常规内容。

7.在九月一日新生正式入园后,开展“亲子陪伴活动”。请家长全天陪同幼儿在园学习与生活。

教师及时对每个幼儿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与建议,通过每日早晚口头交流、网络交流的形式,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促进幼儿快乐入园。 三、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的研究成果 我园开展的幼儿心理教育技术创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幼儿的自理能力、适应与交往能力明显提高,小班幼儿的入园焦虑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缩短了幼儿入园适应的时间。小班新入园幼儿患病率下降了,出勤率提高了。

幼儿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哭闹生病现象减少了,家长工作安心了。教师对幼儿无微不至,将其生活与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

幼儿可喜的进步,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原来,宝宝离开妈妈也能生活如此精彩。 通过研究,我园形成了一套针对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案、活动流程资料,教师开展小班新生入园心理教育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为今后的新生入园工作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的疏导方法,让其在更短的时间里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小班新入园幼儿的心理安全教育创新研究活动也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文化内涵。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扩大了我园作为胜利石油管理局十佳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力,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社会效益。

新生入园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社会与科学的进步对幼儿园新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也将提出更高、更细致的要求。今后,幼儿园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活动,期待教师、家长共同学习进步,为幼儿开辟一片爱的天空。

2.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园应注意什么

一、要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教师首先要了解、关心孩子,与孩子建立感情。开学前,教师要专门进行一次家访,了解孩子的性、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家庭教育等,也可以利用家长带孩子来园报到的机会进行了解,这样开学后就可以根据孩子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如对体弱的孩子,生活上应给予多照顾并选择新颖的好玩的玩具,吸引他们愉快地参加;对环境陌生的孩子,在开学前,可以先约家长带孩子来园,熟悉环境,让孩子对老师和幼儿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萌发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这样就能稳定孩子们的情绪

其次,要为孩子安排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和孩子同乐,并教他们怎么玩和熟悉同伴,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教师还要为孩子准备足够数量的适合孩子特点的玩具,特别是同类玩具要多,按孩子喜爱分发,防止他们因争夺而引起纠纷,影响他们的情绪。

此外,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动员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的情况,使他们产生入园的愿望,并能在家中重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使孩子能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

二、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班级里必须建立一定的集体生活的常规,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以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组织的行为。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我们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幼儿园的环境要布置得美观整齐,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如物品的放置要有条不紊,什么东西放在哪里,怎样放,都要经过精心考虑,合理布置。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我们循循善诱,逐步地提高。因为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还很不稳定,容易分散,不能时时注意教师的示范、讲解和教育评价,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还不能摆脱动作和实物的影响,还不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因此也不能了解生活常规建立的意义。他们的意志力水平也较差,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发展也缓慢,如果我们操之过急,过多过高地对孩子提要求,孩子才能逐渐地适应幼儿园有节奏的生活,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的教育工作

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是他在社会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使孩子愉快地生活在集体里,这不仅关系到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也是教师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需要。 成人往往对幼儿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时心理上的困难缺乏理解。

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孩子哭上几天,过后自然会好,这样问题接解决了。事实并不如此,大多数孩子经过一段时间,习惯了过集体生活,不哭了;但有些孩子虽然不哭了,其紧张恐惧的心理依然存在,有的一直会延续很长时间,并在个性形成中消极的表现出来。

如在幼儿园集体中与别人交际缺乏自信心,出现口吃现象,对别人怀有敌意;在教师面前表现出胆怯,不敢大声发言和自由游戏;午睡入睡后不安宁,有突然哭叫现象等,严重的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只有清醒地看到这些情况,才会对小班幼儿的入园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此,如能防患于未然,将工作做好在幼儿入园之前,那对保护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对正常开展幼儿园工作都有莫大好处。我认为小班幼儿的入园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确定新生名单后,老师即可从名单上了解幼儿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第一次家访做好准备。

首次家访,一方面要通过和家长交谈,熟悉家长,向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和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告诉家长,要为孩子入园做哪些准备;另一方面要十分注意和孩子接触,第一次见面一定给孩子留下亲切的感觉,让孩子知道老师认识我了,喜欢我。教师应对不同性格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办法。

对那些大胆活泼、容易熟悉别人的孩子可以多接触一些。如拉拉手,摸摸头,跟他做些交谈,讲一讲幼儿园的一些情况,告诉他,老师在幼儿园等着他,欢迎他上幼儿园。

那些比较胆小拘束的孩子,看到老师来了,总是要观察一段时间,这是老师不应对孩子过多注意,可以在和家长谈话间,朝他点点头、微笑,看看他画的画或整理的玩具,对他进行适当的夸奖。过分的亲热反会引起这些孩子的紧张。

要给他时间和机会,在观察和接触的过程中慢慢熟悉教师,在实际交往中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感,教师首次和孩子见面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留下可亲可爱的感觉。 2、在正式开学前,可要求家长带幼儿来园参观。

当家长带幼儿参观时,教师要欢迎他们,亲切地叫出他们的名字,表示教师和他已经认识了,然后一起参加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可带他观看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活动,使他感到幼儿园十分有趣,引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在幼儿来园访问中,也可以让孩子做短时间离开父母的锻炼。

当幼儿玩得高兴时,教师对幼儿说妈妈出去买东西,买好了马上来接你,你可以先和老师玩。因为短时间分离孩子心理上不会太紧张,他会觉得短时间可以一个人留在幼儿园和老师一起玩。

当孩子与家长短时间分离时有困难,教师给予孩子父母一样的关心,就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幼儿园不定期或者可以一周或半月开展一次开放日,请将要入园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园参观、游玩参加一些有组织的活动。

这将有效地消除幼儿对幼儿园、对老师和小朋友的陌生感,可使幼儿对幼儿园美好的一切,如漂亮的教室,丰富多彩的玩具、快乐的游戏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之情。 3、由于有了前一段工作的基础,大部分孩子对上幼儿园已不会感到害怕。

对个别还不太愿意上幼儿园的孩子,由于教师对他们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就可以针对各人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入园第一天,要给孩子足够的玩具,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

用这些形象有趣的玩具吸引幼儿,可以分散他们对离开父母的注意,消除紧张感。其次要帮助幼儿交朋友,教师通过家访,可以了解那几个孩子是邻居,或者比较熟悉,鼓励他们交朋友,一起玩。

还可以让大胆、能干的孩子和胆怯的孩子一起玩,使他们很快消除陌生感。再次,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及时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困难,及时解决或避免孩子间发生的纠纷,当孩子情绪稳定的游戏一段时间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过渡到集体活动中去,给他们讲故事,唱歌等等,使孩子感到轻松而不乏味。

一日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幼儿进行表扬、鼓励,发给小红花,要求幼儿明天再高高兴兴来上幼儿园。当然初入园阶段,应该让家长早些来接孩子,因为不管如何,孩子熟悉一个新环境,适应新的生活,身心是容易疲惫的。

4、入园阶段孩子做到不哭,这只说明入园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不表示孩子已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事实上,有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后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想法又回潮。

因此,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入园来的表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如在家吃饭有没有规律,挑食严重,认为在幼儿园吃饭是一种负担;有的孩子不习惯在幼儿园大、小便,还有的孩子把任性的脾气从家里带到幼儿园,受到老师批评不愿意上幼儿园等等。教师要仔细分析原因,对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不适应的方面,要多给予帮助,逐步的对他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要做好家园沟通,双方配合进行教育。在个别幼儿中,教师要注意那些不声不响,不哭不闹,但在集体中有表现比较拘谨的孩子。

4.幼儿园小班需要了解的生活常识有哪些

安全教育,生活自理上的方法要

“走路回家”

孩子刚刚入园,离开家人一整天,见到家人会有“撒娇”的表现。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保持平静”

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主动沟通”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积极配合"

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坚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一贯”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五忌】

“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常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纤就放纵”

孩子心理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纤就放纵”孩子。

“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做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晚饭的时候“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5.新入园幼儿行为表现及教育

宝宝要上幼儿园了,这些在大人们眼里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于从来没有离开过爸爸妈妈的宝宝来说,可都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因为他们已经开始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一步步向身外多彩的世界走去。

刚刚入园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的关键期。孩子从家庭走人幼儿园,他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情感变化与适应困难,心情上的焦虑与不适应、生活环境的压力、集体生活的约束幼儿入园前在家中倍受呵护和关爱,基本上是由家人一对一的照顾和教育,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比较模糊。

在幼儿园新生入园时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不适现象:哭闹不止、神情紧张、惟我独尊、随心所欲……因此,我们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环境。 一、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教师可以创设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个体自我和客体有所了解。

如,《我上幼儿园》:从孩子的兴趣与愿望出发,帮助或者身心愉悦、自然地实现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向陌生的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平稳过渡。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给予每个孩子关怀与爱,使孩子在新的环境中学习信任别人,建立安全感与自信心。

《我的幼儿园》:认识幼儿园、老师、医生、食堂的叔叔阿姨等。孩子们在刚来幼儿园时说的最多的就是“我要我的妈妈,我要回家”,这时我们就教孩子学习儿歌《幼儿园象我家》,使孩子知道老师象他们的妈妈一样爱着他们,感到幼儿园这个社会群体也充满了自己家里的温暖和幸福,那就能十分有效地减轻孩子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增添几分安全感。

孩子们都笑咪咪地说:我们有两个妈妈、两个家。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他们认识自己,对自己与幼儿园的人、事物的关系建立初步的概念。

与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将自己最喜爱的照片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愿意与小朋友共同“分享”玩具,与同伴友好相处,从而进一步熟悉周围的环境。 二、抓住日常生活契机树立幼儿自信心。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生活小事也一味包办代替,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非常琐碎,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相当多的时间,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对于孩子树立自信尤为重要。

如,在进餐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少盛一些饭,鼓励幼儿很快吃完,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你真能干,真棒!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后,幼儿马上会添第二碗饭。又如:为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生活能力锻炼,在班级中可以开展“能干宝宝”评比活动:自己吃饭奖励红五角星、自己穿脱衣服奖励绿五角星、自己整理玩具奖励黄五角星。

通过适当的鼓励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的五角星,久而久之,自信心也随之树立,自我意识会逐渐强化。 三、在游戏活动交往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小班幼儿对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只关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而不能与他人协调角色分配,游戏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互相协调分配角色,启发幼儿制定轮流交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幼儿都能机会均等的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对于有谦让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小红花等给予强化表扬,而对于特别“自我中心”,不能协调的幼儿则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如取消他想得到的奖励(五角星、小红花),同时告诉他为什么得不到奖励,在下一次游戏角色分配前再提醒他争取得到想要的奖励。

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强化,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明辨是非. 四、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它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

在活动中,幼儿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什么都是我的,因此在同伴相处中常常出现一些纠纷。这阶段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

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体验不到与其他孩子分享快乐。所以来到幼儿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小朋友拿着一只玩具小熊在玩,另一个也喜欢那只玩具小熊,就去抢那个小朋友手里的玩具。

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抢;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

因此,我们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五、家长应配合幼儿园对孩子正确引导,孩子是会很快适应和喜欢幼儿园的。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入园时的哭闹现象,大多数孩子初到幼儿园时,见到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而哭闹,这是正常的,过一段时间慢慢会好的。家长不可因孩子哭闹而随意责骂,也不能一见孩子哭闹就心疼而随即带回家,这样只会导致孩子哭闹时间更长。

家长应相信,孩子上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有好处的。在幼儿园里,可保证孩子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

6.小班常规教育内容有哪些

一、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

开学前,我们精心设计幼儿的活动室,让环境说话,调动幼儿的兴趣。新入园的幼儿,眼前花花绿绿的世界,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忘记与家人分开的焦虑心情。

同时,我们带幼儿全面认识、玩幼儿园的各种游戏,去观察各个活动区域,使幼儿乐意再次来幼儿园,为以后的常规教育打下基础。

二、制定规则,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幼儿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所以我们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规范,在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出、建立细致的规则,对幼儿进行耐心而具体的指导。如,午睡时要轻声慢步走进卧室;喝水时要按顺序排队等。

三、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建立信号机制

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我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

①小铃信号。小铃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变化,可快可慢,可轻可重, 在变化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又可达到辅助培养孩子常规的目的,让幼儿愉快地接受。

②音乐信号。孩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得到熏陶,既可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又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

③肢体信号。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动作提示幼儿或用眼睛和孩子对话等来提示孩子要干什么。

四、用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常规意识

利用故事来纠正、培养孩子的常规意识。比如班上有一部分孩子吃饭常掉饭粒,掉得桌上、地上到处都是。反复强调效果不明显,我就根据这一现象讲了《漏嘴巴》的故事,通过故事中小宝吃饭漏嘴掉饭粒被公鸡耻笑的情节,告诉小朋友吃饭不能掉饭粒。孩子们不但认真听故事,而且对故事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五、运用表扬激励,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幼儿虽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一个五角星、一句表扬的话语,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或举起你的大拇指等都会让孩子高兴。

例如,在上课时,我说:“我听到XX小朋友发出的声音很好听,老师很喜欢。”小朋友马上就会发出响亮好听的声音。通过表扬鼓励,孩子们的一日常规就慢慢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扩展资料:

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通过入园、晨检、早操、上课、游戏、劳动、娱乐、散步、盥洗、进餐、午睡、喝水、入厕、穿脱衣服鞋帽和离园等各项活动, 使幼儿学会按时作息,有规律地生活,愉快、稳定、有秩序地参加活动。

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活动技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行为文明,并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符合各项活动要求。

教育中应注意:(1)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新规则;(2)讲解说理与掌握技能并重,使幼儿知道执行规则的意义,掌握实行每项规则的方法和程序;(3)对执行常规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深入细致地进行个别教育;(4) 经常练习、检查和督促,使幼儿的行为逐渐熟练,成为习惯。

教育内容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一般通过课程的形式体现。选择的标准是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个人需要相统一。广义包括学校和非学校教育内容,狭义特指学校教育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从人的发展结构看,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从社会结构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现代教育内容正在逐步拓宽,对当代世界性问题作出反应的新教育内容不断出现,如有关环境、和平与民主、经济新秩序、人口等;有关价值观的新教育内容有面向大众媒介的、闲暇和旅游的、现代经济与家庭的、精神或价值哲学的教育内容等。

7.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的教育工作

对新入园幼儿的教育、引导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每年新入园的幼儿在开学的一段时间都会有哭闹现象,特别是小班幼儿,因为他们年龄小,又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身边,接触新的事物,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势必会有担心、恐慌;就会哭闹,会有一段不适应期。当我们成人离开熟悉的环境换一个环境都会有不适应感,更何况是3岁的孩子。

如何更好地促进、帮助安抚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环境和人,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更快地渡过适应期,现将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1、在新生刚入园的时候,给他们找朋友,比如住在一起的、认识的。

如果不认识就让尽快熟悉认识,介绍他们之间的姓名,让他们成为朋友。接下来要让他们熟悉老师、告诉他们老师姓什么,是什么老师。

每天早上微笑着站在门口接他们,给他们一种亲切感。 2、熟悉幼儿园环境,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

带他们参观幼儿园,让他们看看幼儿园的新玩具,看小朋友们的上课、游戏、活动、做操,引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告诉他们来幼儿园要干什么事情。

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放学。 3、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

从坐姿、吃饭、上厕所、等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入手。新生幼儿由于年龄小,在家基本上生活都不能自理,由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包办了,所以来到幼儿园许多事情要自己做容易导致孩子的哭闹。

所以训练他们简单的常规可以使孩子有一种成就感、新鲜感。如给座位、毛巾、杯架贴上标记或是照片,让他们先找到标记,然后让他们根据标记找到自己的座位、毛巾、杯子。

最后让他们按标记取物品。这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即训练了常规,又让他们动静交替,转移他们的视线,从而调动他们的情绪,达到稳定的效果。

4、在生活方面多些耐心与细心。新入园孩子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不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衣服、穿鞋子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在引导他们的同时多些耐心与细心。

比如教他们上厕所、教他们吃饭要不厌其烦,多说多帮助。在平时多留意观察适应力差、动手能力差的幼儿。

让他们觉得老师与父母一样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从心里依赖老师、信任老师。

8.小班新生入园 幼师该怎么做

一、每天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用微笑面对每一位幼儿。

小班的幼儿最喜欢小兔子却害怕大灰狼,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小兔子的形象很温驯,而大灰狼的形象很狰狞。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一听到大灰狼来了就会本能的叫喊、躲避。试想:孩子们入园后每天面对的都是老师凶巴巴的面孔,相信他们会象讨厌大灰狼一样讨厌老师的,更不要说喜欢幼儿园了。可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情绪与表情很重要,如果教师的表情是高兴的,孩子们也会因为受到你的感染而开心,而你的笑脸更会让孩子们感到你的友好、善良而愿意和你接近。所以,也许自己不漂亮,但自己可以用微笑来点缀自己的脸庞,微笑地面对每一个孩子,用自信、善意的微笑缩短自己和孩子心灵的距离。

二、给幼儿以母亲般的拥抱和亲吻。

小班幼儿的年龄都很偏小,全部都没满三周岁,甚至还有未满两周岁的幼儿。入园前,他们已习惯了在父母亲的怀抱里撒娇、发嗲等的生活方式。而入园后,这一可靠而又安全的屏障不复存在。所以在幼儿无助或伤心惶恐而闹情绪时,牵牵他们的小手,及时的给孩子们一个热情而母性的拥抱,亲亲他们的小脸蛋,这种具体而又直观的形体语言不仅能让幼儿真实地感受到教师母亲般的关爱,让他们感到即使离开了父母亲的怀抱,他们依然是安全的。从而在心理上我对自己建立了一份信心,做为幼师的我不管孩子怎样闹情绪,我都会要以母亲般的方式来对爱每一位宝宝。

三、注重晨间接待的作用。

在晨间接待中,自己首先主动与新入园的幼儿进行交谈,可以是简单的问候语或是非智力话题,如:宝宝早上好,你今天来的真早,你今天的衣服很干净,很漂亮,你今天会很乖的对吗?等等轻松的话题,多称赞孩子,让幼儿一进园就消除了对老师及幼儿园的陌生感、恐惧感和距离感,给幼儿一个一天学习的良好的开端。用正面的教育手段引导幼儿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与精神面貌入园及参与学习和活动,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四、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肯定幼儿的成果,提高幼儿学习及活动的兴趣与信心。

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想提高幼儿参与活动或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教师不妨对幼儿多说些具有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很勇敢,你能行,你很聪明,你很棒,你会做得很好等,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幼儿犯错误时,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幼儿改正错误:老师和小朋友们相信你会改正错误的,改正错误了就是好孩子,大家一样喜欢你;须知:自己面对的只是一个还未满三岁的孩童,多给孩子一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和时间。

五、合理并充分发挥小红花的作用

有带过小班的教师都会知道,小班幼儿对小红花的喜爱可以胜过他们喜欢的任何物品。在经过努力之后,能得到一朵小红花,幼儿会异常的高兴。所以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分发小红花,对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次日的要求,让幼儿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正确的、值得称赞的,是大家的榜样。而什么行为是则不可取的、大家不能接受的,以后要如何改正等。(吕洁)

9.如何开展小班新入园幼儿的心理安全教育

三岁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大集体,开始了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由于刚入园的孩子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教师在生活上的细心呵护及对幼儿入园初期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一、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幼儿入园分离性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心理不适现象,主要表现为幼儿哭闹、心里不安、饭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不愿上幼儿园、生病等现象,影响了幼儿的正常学习与生活。

一般持续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年轻的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加上老人的溺爱,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

小班新生幼儿更由于不熟悉幼儿园、教师和小伙伴,缺少心理安全感、不适应集体生活等原因,造成了幼儿入园分离性焦虑现象的发生。幼儿反复的哭闹,影响了家长的工作,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让小班教师产生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工作负担。

二、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研究的实践与组织方法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注重幼儿的身体安全,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安全。那么如何消除幼儿的心理不安与焦虑情绪,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帮助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使家长安心工作呢?这也成为了幼儿园开展教育技术创新研究的重点内容。

我园通过开展两个学期形式多样的幼儿心理安全教育创新研究工作,在反复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幼儿心理安全教育技术创新研究实施方案。 1.把秋季小班幼儿的招生、入园工作提前到四月初进行。

邀请家长、幼儿参观幼儿园,使他们熟悉环境、熟悉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向家长发放家庭教育方法宣传单,使家长在幼儿园的引领下,利用9月开学前5个月的充足时间,在家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有针对的培养。

向家长推荐优秀教育书籍,如《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童年的秘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育是慢的艺术》等,丰富家长的育儿理念。 2.在四月中旬召开新生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包括环境设施、园所的文化理念、教学工作内容、一日作息时间、幼儿膳食制作等,使家长对幼儿园有全面的了解,消除陌生感,拉近家园距离。 3.在四月下旬召开新生家长学校活动。

活动中向家长宣传小班幼儿的具体教育方法,对家长进行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手口足病防控和“七步洗手法”的学习让家长朋友非常受益,改变了部分家长朋友的家庭卫生习惯与意识。

4.在四、五、六月适时邀请家长带领幼儿来园参与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幼儿园每月的互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庆六一活动等,旨在帮助家长和幼儿了解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及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常规。

5.六、七月份针对幼儿的特点设计专门的幼儿体能游戏活动。开展游戏主要是训练幼儿听口令做动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

6.八月份开展新生“试班约谈活动”。把幼儿分成5人一个小组,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请爸爸妈妈带着幼儿按照分组来到自己的教室。

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教室,认识各种物品,与自己的教师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与沟通。5人一组的超小班额入园亲子活动保证了每个幼儿都有充足的时间与教师交流,教师也能更有效地指导幼儿在教室中的活动,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入园后的常规内容。

7.在九月一日新生正式入园后,开展“亲子陪伴活动”。请家长全天陪同幼儿在园学习与生活。

教师及时对每个幼儿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与建议,通过每日早晚口头交流、网络交流的形式,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促进幼儿快乐入园。 三、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的研究成果 我园开展的幼儿心理教育技术创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幼儿的自理能力、适应与交往能力明显提高,小班幼儿的入园焦虑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缩短了幼儿入园适应的时间。小班新入园幼儿患病率下降了,出勤率提高了。

幼儿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哭闹生病现象减少了,家长工作安心了。教师对幼儿无微不至,将其生活与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

幼儿可喜的进步,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原来,宝宝离开妈妈也能生活如此精彩。 通过研究,我园形成了一套针对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案、活动流程资料,教师开展小班新生入园心理教育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为今后的新生入园工作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的疏导方法,让其在更短的时间里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小班新入园幼儿的心理安全教育创新研究活动也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文化内涵。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扩大了我园作为胜利石油管理局十佳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力,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社会效益。

新生入园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社会与科学的进步对幼儿园新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也将提出更高、更细致的要求。今后,幼儿园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活动,期待教师、家长共同学习进步,为幼儿开辟一片爱的天空。

10.如何更好地做好新入园幼儿的常规教育

常规是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的规则,从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来看,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积极愉快的参加各项活动,使幼儿较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帮助幼儿纠正不良的习惯,使幼儿的生活有节奏,对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规教育是每个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活动,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遵守作息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环节集体制度的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则的规定.但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如一些幼儿园仍用"小手背背后,小嘴巴闭起来"等.这些看似简单朗朗上口的常规,却把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木头人.在幼儿园中随处可听到不许、不要、不准等这样的指令性口语。说明在老师心目中,常规教育就是限制幼儿不良行为,这样单纯的说教和强制都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而且对幼儿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以至于有些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甚至害怕上幼儿园。

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建立良好的常规。我认为,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教师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了解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在这个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它能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小班新入园教育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