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蚊子传播的所有疾病
不是
蚊子是一类十分有害的吸血昆虫。它的刺叮吸血固然会引起严重的骚扰,然而更为严重的是它能传播多种疾病。人被蚊子叮咬而感染的疾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黄热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统称为蚊媒病。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人体引起的疾病,蚊子的刺叮吸血将病人血中的疟原虫传播给健康人使健康人染上疟疾。疟疾流行呈世界性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最广。全世界受疟疾威胁的人口高达16亿以上,而非洲每年死于疟疾的儿童超过100万。所以,蚊子传播的疟疾已成为世界公害。
蚊子还能传播斑氏虫疾、马来丝虫病和帝汶丝虫病。蚊子叮咬丝虫病人时,血液中的幼虫进入蚊体并发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虫,再叮咬人时,幼虫侵入人体并在淋巴管和淋巴结处发育为成虫。蚊子传播的淋巴丝虫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有9千万人感染淋甲,处由病。
目前已知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病有60余种,他们都是通过蚊子的刺叮吸血而传播。
2.有关蚊子的知识
假设现在是盛夏时节。
您正在后院一边享受阳光一边吃烧烤。哎哟!您低下头看看手臂,发现被蚊子咬了一口,又痛又肿。
片刻之后,您又感到被蚊子咬了一口。这些讨厌的昆虫是什么?它们为什么要叮人?它们会传播疾病吗?怎样做才能保护自己?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蚊子进行仔细研究——了解它们如何繁殖、怎样叮咬、传播什么疾病以及如何来控制它们。
近距离观察蚊子是一种存在了3千多万年的昆虫。在这段时间里,蚊子似乎一直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
现在的它们很擅长找人叮咬。蚊子有一套专门用来跟踪猎物的传感器,包括:化学传感器——蚊子能察觉远在36米外的二氧化碳和乳酸。
哺乳动物和鸟类在正常呼吸时会散发出这些气体。汗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似乎也能吸引蚊子(不爱出汗的人不招蚊子叮咬)。
视觉传感器——如果您穿着和背景颜色有反差的衣服,尤其是在您穿着这样的衣服移动时,蚊子便会发现并瞄准您。蚊子认为任何移动的目标都是“活的”,活着的目标必然血液充沛,这确实是个好策略。
热传感器——蚊子能探测到热,所以一旦与目标之间达到足够近的距离,蚊子就能很容易地发现温血哺乳动物和鸟类。 小苍蝇“Mosquito”(蚊子)一词为西班牙语,意思是“小苍蝇”,这个单词的使用可以追溯至1583年左右的北美(欧洲人称蚊子为“gnat”)。
蚊子属于双翅目,是真正的两翼昆虫。蚊子与苍蝇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有两只翅膀。
但不同的是,蚊子的翅膀上有鳞片;腿比苍蝇的长;雌蚊有很长的口器(喙),用于刺穿皮肤。拥有这么多传感器,乍听上去更像是一架军用飞机而不是昆虫。
这就是为什么蚊子如此擅长寻找和叮咬人!正如我们下面将看到的那样,只有几种方法能使蚊子找不到您,其中之一就是用避蚊胺(DEET)之类的东西扰乱它们的化学感受器。 和所有昆虫一样,蚊子成虫的身体有3个基本部分:头——这里有所有的传感器和叮咬器官。
蚊子的头部有两只复眼、用于探测化学物质的触角以及称为触须和喙(只有雌蚊才有用于叮咬的喙)的口器。 胸——这一部分连接有一对翅膀和六条腿。
它还包括飞行肌、复合心脏、神经细胞的神经中枢及气管。 腹——这一部分包含消化和排泄器官。
这样就拥有了一套传感器装备、一套马达装备和一套燃料处理装备——完美的设计!世界上有2700多种蚊子,其中美国有13属。在这些属中,大部分蚊子归为以下三个属:伊蚊属——有时被称为“洪水”蚊,因为洪水对于它们卵的孵化很重要。
伊蚊的腹部尾端是尖的。伊蚊属包括像黄热病蚊(埃及伊蚊)和亚洲虎斑蚊(白纹伊蚊)之类的蚊子。
它们的飞行能力很强,能飞到距离出生地很远的地方(最远可达121公里)。它们总是叮咬哺乳动物(尤其是人)。
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它们的叮咬很疼。
按蚊属——常在不流动的淡水中繁殖。按蚊的腹部尾端也是尖的。
它们包括几种蚊子,比如能将疟疾传播给人的常见疟蚊(四斑按蚊)。 库蚊属——常在静止的水中繁殖。
库蚊的腹部尾端较钝。它们包括像北方家蚊(尖音库蚊)之类的几种蚊子。
飞行能力较弱,在夏天一般只能存活几周。它们总是在黎明或黄昏后进行叮咬(较之于人更喜欢鸟类)袭击。
它们的叮咬很疼。 由于人类侵占了某些蚊子的栖息地,一些像香蒲蚊(Coquilettidia perturbans)之类的蚊子正成为更常见的害虫。
让我们看一下蚊子是如何生存和繁殖的。生命周期和繁殖和所有的昆虫一样,蚊子是由卵孵化而来的,在发育为成虫之前要经历生命周期中的数个阶段。
雌蚊在水中产卵。蚊子在幼虫期和蛹期完全生活在水中。
当蛹发育为成虫后,它们离开水成为自由飞行的陆地昆虫。根据种类的不同,蚊子的生命周期从一周至数周不等(一些种类的雌蚊成虫在交配后可以躲在寒冷潮湿的地方熬过冬天,并在来年春天产卵后死去)。
黄热病蚊(埃及伊蚊)的生命周期:产在水面上的卵(左上)孵化为水生幼虫(左下)。幼虫变为水生蛹(右下),再变为自由飞行的成虫(右上)。
雌蚊成虫叮咬人是为了采集产卵所需的血液。卵所有的蚊子都在水中产卵,包括大型水体、静水(像游泳池)或有积水的地方(像树洞或排水沟)。
所有雌蚊都在水面产卵,但伊蚊除外,它会在水面之上的安全区域产卵,而这块区域最终会被水淹没。产出的卵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聚在一起形成漂浮的蚊卵筏。
大部分卵都能度过冬天,然后在春天孵化。幼虫识别幼虫您可以学会分辨不同蚊子种类的幼虫。
按蚊幼虫平行浮在水面上,而伊蚊和库蚊的幼虫则伸入水下(库蚊的气管比伊蚊的长)。蚊卵孵化成幼虫或“孑孓”。
幼虫生活在水面,通过气管或体管来呼吸。幼虫用口器过滤有机物,并生长到约1至2厘米长。
随着幼虫长大,它们会脱去几次皮(蜕皮)。蚊子幼虫会游泳,当受到惊扰时就会潜入水下。
根据水温和蚊子种类的不同,幼虫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几天至几周不等。 蛹蚊子是重要的蚊子的幼虫和蛹是水生态系统中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在第四次蜕皮后,蚊子幼虫变为蛹或“蚊蛹”。根据水温和蚊子种类的不同,蛹可以在水中的任何地方生活一至四天不等。
蛹浮于水面之上,通过两根小管子(呼吸。
3.我国主要蚊媒病有哪些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建国初期称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and Feletti,1890 Labb'e,1899)],三日疟原虫[P.Malariae(Laveran,1881 Grassi and Fetti,1890],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Welch,1897)Schaudinn,1902]和卵形疟原虫[P.Ovale(Graig,1900)Stephens,1922]。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发病机理: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殖子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残余和变性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被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食,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病理改变: 贫血:疟疾发作几次后,可出现贫血症状。
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重。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是疟疾患者发生贫血的原因之一。
脾肿大: 主要原因是脾充血与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吞噬细胞因含有大量疟色素,脾切面颜色变深。
脾肿大可达脐下,其重量由正常人的150g增到500g,甚至1000g以上。 流行病学: 疟疾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是亚非拉广大地区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现在全球仍有1.2亿疟疾患者,带虫者约近3亿;非洲每年还有百万儿童死于疟疾。人群中除由于遗传基因决定对某些疟原虫具先天免疫力,及高疟区婴儿可从母体获得一定的抵抗力外,对疟原虫普遍易感。
在流行区,成人反复感染的机会多,可呈带虫状态,而易感者主要是儿童。孕妇生理功能特殊,免疫力低,易感疟疾。
此外,非疟区的无免疫力人群进入疟区,也为易感者,且可引起疟疾暴发流行。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
常见并发症:贫血、脾肿大、凶险型疟疾、疟疾性肾病等。 病原学检查:从患者周围血液中检出疟原虫,是疟疾确诊的依据。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特异性疟原虫抗体,已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使用。近年来发展的新方法,如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病人血中的疟原虫抗原,DNA探针检测疟原虫的核酸,或PCR法扩增少量疟原虫的DNA,以提高检出率等均取得一定的成绩。
辅助检查: 一般从受检者耳垂或指尖采血作薄血膜和厚血膜涂片,以姬氏染液或瑞氏染液染色后镜检,应在发作开始(恶性疟)或发作后数小时至10小时(间日疟、三日疟)采血。恶性疟初发时只能查到环状体,而配子体在周围血液中出现时间则在查到环状体之后10天左右。
除重症病人外,一般在周围血液中难查到恶性疟的滋养体和裂殖体。薄血膜涂片经染色后原虫形态结构完整,清晰,可辩认原虫的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适用于临床诊断,但虫数较少容易漏检。
厚血膜涂片在处理过程中原虫皱缩,变形,而且红细胞已经溶解,鉴别有困难,但原虫较集中,易被发现,熟识其形态特征后可提高检出率,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预防: 预防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
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个体预防系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个有,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
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要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且易为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
预防措施有:蚊媒防制,药物预防或疫苗预防。 复诊: 病人经过治疗后,一定要对病人进行一年以上的长期观察,直到没有发生过再燃和复发,才可以确定治愈。
治愈后无免疫力,可发生再次感染。 疟疾治疗不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时也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播。
现症病人要及时发现,及时根治。间日疟采用氯喹和伯喹(氯伯)治疗。
恶性疟可单服氯喹。对间日疟患者,抗复发治疗可用伯喹。
在恶性疟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如海南省、云南省)宜采用几种抗疟药合并治疗方案,如青篙素、咯萘啶与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合用。 抗疟药种类很多,按其对疟原虫生活史各期作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杀灭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如伯喹,抗复发作用,也称根治药。
乙胺嘧啶对恶性疟原虫红外期有一定作用。 2)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如氯喹,奎宁、咯萘啶、喹派,青蒿青及蒿甲醚等,用以控制临床发作。
3)杀灭配子体,如伯喹,用于切断传播。 4)杀来孢子增殖期,如乙胺嘧啶,可抑制蚊体内的孢子增殖发育。
4.蚊子能传播哪些疾病
乙型脑炎就是蚊子传播的
蚊子叮人,骚扰人们的休息与工作,很是令人厌恶。但蚊子对人最严重的危害是它能传播多种传染病,这是我们必须重视而且要注意预防的。
在上海城区,经蚊子传染的常见疾病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多发于每年的7、8、9月,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一般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嗜睡,头痛。2~3天后出现昏迷、抽搐,颈项发硬,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少数人病后可产生智力减退,手脚强直不能活动等后遗症,严重时成为终身残疾。
蚊子传播疟疾在上海也有发生。当蚊子咬过疟疾病人后再叮咬正常人就会传染。疟疾俗名“打摆子”“冷热病”,多在夏秋季发病,病人大都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发冷停止后继发高热、头痛,接着就是全身大汗,体温又恢复正常。如此症状可间隔一到两天反复周期性发作。疟疾症状典型,便于诊断,但由于疟原虫大量破坏红细胞,多次发作时可引起贫血、肝脾肿大,严重影响健康,还可导致孕妇流产或死胎。
能传播疟疾的伊蚊也传播登革热。其流行区域多见于中国广东和东南亚,夏末秋初易发,主要症状是高烧和剧烈头痛。登革热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上海居民去南方炎热地带出差或旅游时应事先了解当地有无疫情。
黄热病是由埃及伊蚊传播的,主要流行于南美洲与非洲,在上海就有过本地居民从非洲回国后因此病发作而死亡的报道。因此,上海海关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应加强检疫。
蚊子传播的丝虫病在我国分布甚广,上海地区少见。丝虫病幼虫可经蚊子叮咬从病人转移到健康人身上,然后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内,产生淋巴管炎症状。主要表现是肢体上自上而下出现一条伸展的红线,有压痛感。病人还有畏寒、头痛和周期性的高热。晚期丝虫病人下肢出现橡皮肿,皮肤粗糙、变厚、变硬、患肢明显粗肿。
在蚊子传播的主要疾病中,乙脑、黄热病均可打预防针进行免疫。疟疾可通过服用乙胺嘧啶预防。登革热和丝虫病至今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蚊子对人体的危害是严重的。在蚊子肆虐的季节和地区,加强防蚊和灭蚊,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是预防蚊媒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5.关于蚊子的小知识
只有母蚊子才吸血,公蚊子只吸植物的汁,母蚊子是靠吸血来产卵繁殖后代,公蚊子是不会接近人类的,在你身旁纠缠不放,吸取你鲜血的全是可恶的母蚊子。
蚊子为什么要叮人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它要靠人和牲畜的血来进行产卵。不过蚊子也吸食植物的汁液,那只是维持正常生活的,那些汁液只是进入到素囊中,而人或动物的血则是进入到蚊子的胃中,形成胃血,这些能刺激蚊子的卵发育,还有的研究发现蚊子吸血后,它的腹部就会增大,这样会下坠,会压迫脑神经末梢,使它产生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促进蚊子卵的发育,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生活在陆地上,成虫的任务就是生殖.
6.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答题,蚊子会传染哪些疾病
蚊子的刺叮吸血固然会引起严重的骚扰,然而更为严重的是它能传播多种疾病。人被蚊叮咬而感染的疾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黄热病、西尼罗河热、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圣路易马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塞孔肯雅热等,统称蚊媒病。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人体引起的疾病,蚊子的刺叮吸血将病人血中的疟原虫传给健康人,使健康人染上疟疾。疟疾流行呈世界性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最广。全世界受疟疾威胁的人口高达16亿以上,而非洲每年死于疟疾的儿童超过100万。所以蚊子传播疟疾已成为世界公害。 蚊子还能传播斑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和帝纹丝虫病。蚊子叮咬丝虫病人时,血液中的幼虫进入蚊体并发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虫,再叮咬人时,幼虫侵入人体并在淋巴管和淋巴结处发育为成虫。蚊子传播的淋巴丝虫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有9千万人感染淋巴丝虫病,我国也是主要的流行区之一。 目前已知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病有60余种,我国仅发现乙脑和登革热两种。他们都是通过蚊子的刺叮咬而传播。登革热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乙脑则是一种动物源性的疾病,借助蚊子叮咬由动物传给人。主要在猪、鸟类之间传播。 目前在非洲和中南美洲广为流行的黄热病和(2002-2003年)在美国爆发流行的西尼罗河热的传播媒白纹伊蚊、埃及伊蚊、淡色(或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等在我国(包括武汉市在内)广为分布,由于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和人员流送快捷,像去年SARS爆发流行一样我国传入上述烈性蚊媒病的风险极大,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大力开展灭蚊活动。
经蚊子传播的疾病多达80余种,主要有:
(1)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流行区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我国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可见,集中7,8,9三个月发病.它由病毒引起,经蚊传播,临床上发病
急,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重型患者病后往往有后遗症. 乙型脑炎病毒随血液被吸入蚊子体内后,先在其肠道内增殖,然后移行至唾液腺,经叮咬后传播给人或动物。
(2)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以发热,皮疹,肌肉和骨关节剧烈酸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表现,病死率低;登革出血热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长江以南为多. 传染性乙型脑炎:由病毒引起,主要由库蚊传播,传染源是农村的各种牲畜特别是幼猪。临床上发病急,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重型患者病后往往有后遗症。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热是经伊蚊传播、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的临床症状有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牙龈、鼻腔或消化道出血,并有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更为凶险的类型,称为登革出血热,死亡率高达5%~10%。患者还会出现休克,伴胃肠大出血,可于4~6小时内死亡。尽管一般登革热整个病程大致一个星期,但病后患者一般都会感到虚弱、乏力和抑郁,要恢复到正常状态常常需要几周乃至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登革出血热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以长江以南为多。
(3)黄热病:是黄热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临床特征有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蛋白尿.我国尚未发现本病.
(4)疟疾:由按蚊传播,是疟原虫传播引起传染病,夏季两季多见,常年可发病,国内多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可遍布全国,北方地区发病较少.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脾肿大,贫血.临床可分间日疟疾,三日疟疾,恶性疟疾三型.其中恶性疟疾可侵犯内脏,预后不良.
(5)丝虫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在我国仅有斑氏及巴来丝虫病流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引起淋巴管炎症及阻塞,形成象皮肿,腹水等.临床还有丝虫热,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等.
(6)黑热病:是由白蛉叮咬而传播的,为内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 因此,灭蚊避蚊是预防蚊媒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7.蚊子能传播哪些疾病
家世比家居为您介绍:蚊子主要传播以下几种疾病
1、流行性乙型脑炎: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南等地区,潜伏期10~15天。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重者抽搐、昏迷、甚至呼吸衰竭至死。多发于儿童,死亡率较高。
2、疟疾:主要分布长江流域、江南地区,潜伏期10~20天。表现为:寒战、高热、出汗、贫血和脾肿大。恶性疟疾侵犯内脏。
3、登革热:主要分布南方沿海地区,潜伏期2~15天。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死亡率较低。
4、登革出血热:以高热、休克、出血、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症。死亡率高。
5、丝虫病:主要分布华东、长江流域、江南地区,潜伏期半年。表现为发热、过敏、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等。
6、黄热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
8.蚊子都传染那些疾病,有哪些危害
在全世界已知的3000多种蚊子中,我省已发现102种,其中有6种会传播疾病。这6种蚊子中,福州市发现的有致倦库蚊(春夏夜晚常见的那种蚊子)、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白天活动)和按蚊等。
致倦库蚊会传播丝虫病,白纹伊蚊会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和黄热病,按蚊会传播疟疾和丝虫病。在福州疟疾、乙脑已被基本消灭,丝虫病已被完全消灭,登革热曾一度消失。登革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流行于亚热带地区,症状以发烧、畏冷、头痛、肌肉关节痛为主,烧退后常伴有皮疹,反复流行可能转变为登革出血热,死亡率较高。这种病目前无预防药和特效治疗药,防蚊灭蚊是防止其传播与扩散的惟一办法。卫生防疫专家希望市民配合做好10月16日开始的统一灭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