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相关小知识

2022-12-23 综合 86阅读 投稿:南承曜

1.关于石油的知识(简单一些的)

石油知识———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汽藏的总和。 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

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燃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汽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

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 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

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均质油藏-----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 非均质油藏-----具有不同性质的油藏,包括双重介质油藏;裂缝西个油藏;多层油藏 弹性趋动-----油井开井后压力下降,油层中液体会发生弹性膨账,体积增大,而把原油推向井底。

水压趋动----靠油藏边水。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原油推向井底。

地质储量----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所储原油总量。 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剩余可采储量----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 采收率-----油田采出的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最终采收率----油田开发解束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采出程度---油田在某时间的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采油速度----年采出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原油密度----指在标准条件下(20度,0.1MPa)每立方米原油质量。

原油相对密度----指在地面标准条件(20度,0.1MPa)下原油密度与4度纯水密度的比值。 原油凝固点----在一定条件下失去了流动的最高温度。

原油粘度----原油流动时,分子间相互产生的摩檫阻力。 原油体积系数----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汽体积比值。

原油压缩系数----单位体积地层原油在压力改变0。1兆帕时的体积的变化率。

溶解系数----在一定温度下压力每争加0。1兆帕时单位体积原油中溶解天燃汽的多少。

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有效孔隙度-----岩石中互相连通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含油饱和度-----在油层中,原油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孔隙体积之比。

含水饱和度-----在油层中,水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之比。 稳定渗流-----在渗流过程中,如果各运动要素与(如压力及流速)时间无关,称为稳定。

不稳定渗流-----在渗流过程中,若各运动要素与时间有关,则为不稳定渗流。 等压线----地层中压力相等的各个点的连接线称为等压线。

流线-----与等压线正交的线称为流线。 流场图----由一组等压线和一组流线构成的图形为流场图。

单相流动-----只有一种流体的流动叫单相流动。 多相流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同时流动叫两相或多相流动。

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液体通过的能力称渗透性,渗透率的大小用渗透率表示。 绝对渗透率----用空汽测定的油层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用二种以上流体通过岩石时,所测出的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水包油----细小的油滴在水介质中存在的形式。 油包水----细小的油滴在水介质中存在的形式。

供油半径-----把油井供油面积转换成圆形面积后的圆形半径。 地层系数----地层有效厚度与有效渗透率的乘积。

流动系数----地层系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表示流体在岩层中流动的难易程度。 导压系数-----表示油层传递压力性能好坏的参数。

续流-----油井地面关井后,井下仍有油流从地层中继续流入井眼,这种现象称为续流。 井筒储存效应-----油井刚关井时所出现的现象。

折算半径----把实际井的各个因素(不完善或超完善)对压力的影响,变成一个由于某井径引起对。

2.石油基础知识

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由碳和氢 化合而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

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

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更新原料,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的后果。 生成生成生成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历史起源历史起源历史起源历史起源 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 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兰人依格纳茨·卢卡西维茨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

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这些发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了。

1861年在巴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当时巴库出产世界上90%的石油。

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油田而展开的。 19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

20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发明情况骤变,至今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尤其在美国在德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油田发现导致“淘金热”一般的形势。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属东印度、波斯、秘鲁、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发现了新的油田。这些油田全部被工业化开发。

直到1950年代中为止,煤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但石油的消耗量增长迅速。1973年能源危机和1979年能源危机爆发后媒介开始注重对石油提供程度进行报道。

这也使人们意识到石油是一种有限的原料,最后会耗尽。不过至今为止所有预言石油即将用尽的试图都没有实现,所以也有人对这个讨论表示不以为然。

石油的未来至今还无定论。2004年一份《今日美国》的新闻报道说地下的石油还够用40年。

有些人认为,由于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1970年代预言的耗尽今 天虽然没有发生,但是这不过是被迟缓而已。也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总是能够找到足够的便宜的碳氢化合物的来源的。

地球上还有大量焦油砂、沥青和油母页岩等石油储藏,它们足以提供未来的石油来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加拿大的焦油砂和美国的油母页岩就含有相当于所有目前已知的油田的石油。

今天90%的运输能量是依靠石油获得的。石油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运输驱动能源。

此外它是许多工业化学产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许多军事冲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海湾战争)中占据石油来源是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

3.石油基础知识

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由碳和氢 化合而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

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

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更新原料,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的后果。 生成生成生成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历史起源历史起源历史起源历史起源 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 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兰人依格纳茨·卢卡西维茨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

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这些发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了。

1861年在巴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当时巴库出产世界上90%的石油。

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油田而展开的。 19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

20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发明情况骤变,至今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尤其在美国在德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油田发现导致“淘金热”一般的形势。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属东印度、波斯、秘鲁、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发现了新的油田。这些油田全部被工业化开发。

直到1950年代中为止,煤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但石油的消耗量增长迅速。1973年能源危机和1979年能源危机爆发后媒介开始注重对石油提供程度进行报道。

这也使人们意识到石油是一种有限的原料,最后会耗尽。不过至今为止所有预言石油即将用尽的试图都没有实现,所以也有人对这个讨论表示不以为然。

石油的未来至今还无定论。2004年一份《今日美国》的新闻报道说地下的石油还够用40年。

有些人认为,由于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1970年代预言的耗尽今 天虽然没有发生,但是这不过是被迟缓而已。也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总是能够找到足够的便宜的碳氢化合物的来源的。

地球上还有大量焦油砂、沥青和油母页岩等石油储藏,它们足以提供未来的石油来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加拿大的焦油砂和美国的油母页岩就含有相当于所有目前已知的油田的石油。

今天90%的运输能量是依靠石油获得的。石油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运输驱动能源。

此外它是许多工业化学产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许多军事冲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海湾战争)中占据石油来源是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

4.石油化工相关知识有哪些

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有 4 类:炔烃 ( 乙炔 ) 、烯烃 ( 乙烯、丙烯、丁烯和丁二烯) 、芳烃 ( 苯、甲苯、二甲苯 ) 及合成气。

由这些基础原料可以制备出各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和合成材料 天然气化工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简称天然气化工。 其主要内容有: 1 )天然气制碳黑; 2 )天然气提取氦气; 3 )天然气制氢; 4 )天然气制氨; 5 )天然气制甲醇; 6 )天然气制乙炔; 7 )天然气制氯甲烷; 8 )天然气制四氯化碳; 9 )天然气制硝基甲烷; 10 )天然气制二硫化碳; 11 )天然气制乙烯; 12 )天然气制硫磺等。

100104 t 原油加工的化工原料 据资料统计, 100104 t 原油加工可产出:乙烯 15104 t ,丙烯 9104 t ,丁二烯 2。5104 t ,芳烃 8104 t ,汽油 9104 t ,燃料油 47。

5104 t 。 炼油厂的分类 可分为 4 种类型。

1 )燃料油型生产汽油、煤油、轻重柴油和锅炉燃料。 2 )燃料润滑油型除生产各种燃料油外,还生产各种润滑油。

3 )燃料化工型以生产燃料油和化工产品为主。 4 )燃料润滑油化工型它是综合型炼厂,既生产各种燃料、化工原料或产品同时又生产润滑油。

إ 原油评价试验 当加工一种原油前,先要测定原油的颜色与气味、沸点与馏程、密度、粘度、凝点、闪点、燃点、自燃点、残炭、含硫量等指标,即是原油评价试验。إ 炼厂的一、二、三次加工装置 把原油蒸馏分为几个不同的沸点范围 ( 即馏分 ) 叫一次加工;将一次加工得到的馏分再加工成商品油叫二次加工;将二次加工得到的商品油制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工艺叫三次加工。

一次加工装置;常压蒸馏或常减压蒸馏。二次加工装置:催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烃基化、加氢精制等。

三次加工装置:裂解工艺制取乙烯、芳烃等化工原料。إ 辛烷值 辛烷值是表示汽油在汽油机中燃烧时的抗震性指标。

常以标准异辛烷值规定为 100 ,正庚烷的辛烷值规定为零,这两种标准燃料以不同的体积比混合起来,可得到各种不同的抗震性等级的混合液,在发动机工作相同条件下,与待测燃料进行对比。 抗震性与样品相等的混合液中所含异辛烷百分数,即为该样品的辛烷值。

汽油辛烷值大,抗震性好,质量也好。 十六烷值 十六烷值就是表示柴油在柴油机中燃烧时的自燃性指标。

常以纯正十六烷的十六烷值定为 100 ,纯甲基萘的十六烷值定为零,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可以得到十六烷值 0 至 100 的不同抗爆性等级的标准燃料,并在一定结构的单缸试验机上与待测柴油做对比。

5.石油知识

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

始于何时,据稽考,至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开始。 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

此书在西周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已编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认识性能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地理志》。

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

这 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体,可以燃烧。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

此书在延寿县(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下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石漆”,当时即指石油。晋代(公元265-420年)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往》也有类似的记载。

《博物志》一书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润滑油“膏车”(润滑车轴)。这些记载表明,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对石油的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开始进行采集和利用了。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外,还用于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称石油为“石脂水”:“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可见,当时我国已应用石油作为照明灯油了。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逐步加深,对石油的利用日益广泛。

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且石烛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

石油还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明朝李时珍(1522-1596年)的《本草纲目》曾经记载,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史实:唐朝年间(公元578年),突厥统治者派兵包围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敌人,保卫了酒泉城。

石油用于战争,大大改变了战争进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军事上的应用渐广。

后梁(公元919年)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烧毁敌船的战例。我国古代许多文献,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对如何以石油为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有相当具体的记载。

北宋神宗年间,还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立了军器监,掌管军事装备的制造,其中包括专门加工“猛火油”的工场。据康誉之所著的《昨梦录》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统治者的侵扰。

此外,我国古代在火药配方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钱塘人)。他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

“ 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石油”一词,首用于此,沿用至今。

沈括曾于1080-1082年任延路经略使,对延安、延长、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还第一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黑色颜料),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过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节省林业资源。他首创的用石油炭黑制作的墨,久负盛名,被誉为“延州石液”。

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并“大行于世”。九百年前,我国人民对石油就有了这样的评价,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尤其是对未来石油潜力的预言。

更是难能可贵的。 我国古代人民采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特别是通过钻凿油井和气并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四川地区,从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开始凿井取气煮盐的情况。“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还煮井水”。

据载此法效果大,省事简办,“一斛水得四、五斗盐”,比家火煮法,得盐“不过二、三斗”,显然火井煮盐,成本低,产量高,被认为是手工业的一项重大发展。当时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后,钻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进,方法也有所更新。

据《蜀中广记》记载,东汉时期,“蜀始开筒井,用环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据古籍记载,古代在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台湾等省发现了石。

6.有比较全的石油化学常识

石油化学-简介 石油化学 英文名称:petrochemistry;petroleum chemistry 化学学科之一。

研究石油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以及石油与石油产品的加工、精制和合成过程中的化学问题。 石油化学是一门关于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的化学性质、组成与结构、石油加工过程中烃类和非烃类的转化反应和化学原理以及研究方法的学科。

涵盖了有关石油热爱内燃气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石油日安燃气成因与组成、石油天然气分类、石油天然气性质、石油天然气生产、石油组分分离和组成、石油产品性质、石油化工产品性质、天然气化工产品性质、石油生产环境保护等。 《石油化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工、石油炼制、石油工程、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石油天然气行业中的现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编辑本段石油化学-沿革 石油化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以美国和苏联为发源地。美国化学学会于1922年成立石油化学分会一事,可认为是石油化学学科形成的标志。

美国石油学会(API)的第6号课题组自1928年开始进行的石油组成研究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此研究工作的结果由F.D.罗西尼等整理汇编为专著《石油中的烃类》。

20世纪中叶起,石油加工技术发展迅速,随之石油化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很大进展。研究的对象从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馏分进而至减压渣油;研究的手段从一般的常规方法,更新为以现代物理分析测试为主的方法;研究的领域也从化学组成和转化反应扩展到石油化学品的合成。

编辑本段石油化学-研究内容 石油的组成 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包括烃类及非烃类。 烃类。

石油中包括:①烷烃,含量随馏分沸点升高而逐渐减少。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都存在。

后者主要是单取代基异构物,支链较短且大多靠近链端。②环烷烃,主要是五元和六元环烷烃的衍生物。

低沸点馏分中以单环为主,中沸和高沸点馏分中还有双环和多环环烷烃。③,含量随馏分沸点升高而增多,环数也增多。

大多带有烷基侧链,链的长度不一。在高沸点馏分中还常并连有环烷环(环烷-芳烃)。

非烃类。存在于石油中的有:①含硫化合物,是石油中主要的非烃化合物。

各种原油的含硫量差异很大,少的只有万分之几,多的可达百分之几。在同一石油中硫化物含量随沸点升高而增多。

硫的存在形态已确定的有:元素硫、硫醚、硫醇、噻吩及其同系物等。②含氮化合物,一般在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主要集中在高沸点馏分及中。

有碱性含氮化合物(吡啶、喹啉的同系物)和非碱性含氮化合物(吡咯、吲哚、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在石油贮存过程中易生成胶质,在加工过程中能引起。

③含氧化合物,含量很少,存在形态以环烷酸为主,脂肪酸和酚的含量很少。低分子环烷酸能腐蚀金属设备。

④胶状、沥青状物质,存在于高沸点馏分和渣油中,是以稠合芳环为核心,连有环烷环和烷基侧链、并有各种杂原子基团的复杂大分子化合物。其中不溶于低分子正构烷烃而溶于苯的组分称为沥青质。

⑤金属化合物,以油溶性金属有机化合物或络合物形态存在,集中在渣油中。金属元素有镍、钒、铁、铜等,镍和钒的含量从几个ppm到几百ppm,相当部分以卟啉络合物形式存在。

烃类的化学反应 分为热反应和催化反应两类。 热反应:烃类在约450℃开始即有明显的热反应(包括裂解和缩合)。

在加热条件下,烷烃主要发生碳链断裂,生成碳数较少的烷烃和烯烃;环烷烃主要发生侧链断裂和环烷环开裂反应;芳烃除侧链断裂外还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稠环芳烃直至焦炭(见),芳香环本身则很难开裂。 催化反应:烃类在各种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①反应,以硅酸铝为催化剂,主要发生裂化反应。

②和反应,以铂、镍等金属为催化剂可使芳烃和烯烃加氢成为相应的饱和烃,也可使烷烃脱氢为烯烃或使环烷烃脱氢生成芳烃。③反应,在三氯化铝等催化剂(见)作用下,可使正构烷烃转化为异构烷烃。

④反应,用硫酸、氢氟酸为催化剂,可使异构烷烃与烯烃或芳烃与烯烃进行加成反应,生成较大分子的异构烷烃或烷基芳烃。⑤反应,各种低分子烯烃可用磷酸等催化剂(见)转化为较大分子的烯烃。

⑥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使烷烃氧化为醇类、醛类、酮类或羧酸类等化合物。 编辑本段石油化学-分类 石油化学是研究有关石油的化学。

其中包括: 化学主题首页油田化学 炼油工程 天然气 油气储运 油田地面工程 海洋石油 石油经济管理 编辑本段石油化学-培养目标 通过石油化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石油加工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7.石油钻井常识

钻头主要分为:刮刀钻头;牙轮钻头;金刚石钻头;硬质合金钻头;特种钻头等。

衡量钻头的主要指标是:钻头进尺和机械钻速。 钻机八大件 钻机八大件是指:井架、天车、游动滑车、大钩、水龙头、绞车、转盘、泥浆泵。

钻柱组成及其作用 钻柱通常的组成部分有:钻头、钻铤、钻杆、稳定器、专用接头及方钻杆。钻柱的基本作用是:(1)起下钻头;(2)施加钻压;(3)传递动力;(4)输送钻井液;(5)进行特殊作业:挤水泥、处理井下事故等。

钻井液的性能及作用 钻井液的性能主要有:(1)密度;(2)粘度;(3)屈服值;(4)静切力;(5)失水量;(6)泥饼厚度;(7)含砂量;(8)酸碱度;(9)固相、油水含量。钻井液是钻井的血液,其主作用是:1)携带、悬浮岩屑;2)冷却、润滑钻头和钻具;3)清洗、冲刷井底,利于钻井;4)利用钻井液液柱压力,防止井喷;5)保护井壁,防止井壁垮塌;6)为井下动力钻具传递动力。

常用的钻井液净化设备 常用的钻井液净化设备:(1)振动筛,作用是清除大于筛孔尺寸的砂粒;(2)旋流分离器,作用是清除小于振动筛筛孔尺寸的颗粒;(3)螺杆式离心分离机,作用是回收重晶石,分离粘土颗粒;(4)筛筒式离心分离机,作用是回收重晶石。 钻井中钻井液的循环程序 钻井 液罐 经泵→地面 管汇→立管→水龙带、水龙头→钻柱内→钻头→钻柱外环形空间→井口、泥浆(钻井液)槽→钻井液净化设备→钻井液罐。

钻开油气层过程中,钻井液对油气层的损害 主要有以下几种损害:(1)固相颗粒及泥饼堵塞油气通道;(2)滤失液使地层中粘土膨胀而堵塞地层孔隙;(3)钻井液滤液中离子与地层离子作用产生沉淀堵塞通道;(4)产生水锁效应,增加油气流动阻力。 预测和监测地层压力的方法 (1)钻井前,采用地震法;(2)钻井中,采用机械钻速法,d、dc指数法,页岩密度法;(3)完井后,采用密度测井,声波时差测井,试油测试等方法。

钻井液静液压力和钻井中变化 静液压力,是由钻井液本身重量引起的压力。钻井中变化,岩屑的进入会增加液柱压力,油、气水侵会降低静液压力,井内钻井液液面下降会降低静液压力。

防止钻井液静液压力变化的方法有:有效地净化钻井液;起钻及时灌满钻井液。 喷射钻井 喷射钻井是利用钻井液通过喷射式钻头喷嘴时,所产生的高速射流的水力作用,提高机械钻速的一种钻井方法。

影响机械钻速的因素 (1)钻压、转速和钻井液排量;(2)钻井液性质;(3)钻头水力功率的大小;(4)岩石可钻性与钻头类型。 钻井取心工具组成 (1)取心钻头:用于钻取岩心;(2)外岩心筒:承受钻压、传递扭矩;(3)内岩心筒:储存、保护岩心;(4)岩心爪:割断、承托、取出岩心;(5)还有悬挂轴承、分水流头、回压凡尔、扶正器等。

取岩心 取岩心是在钻井过程中使用特殊的取心工具把地下岩石成块地取到地面上来,这种成块的岩石叫做岩心,通过它可以测定岩石的各种性质,直观地研究地下构造和岩石沉积环境,了解其中的流体性质等。 平衡压力钻井 在钻井过程中,始终保护井眼压力等于地层压力的一种钻井方法叫平衡压力钻井。

井喷 是地层中流体喷出地面或流入井内其他地层的现象。引起井喷的原因有:(1)地层压力掌握不准;(2)泥浆密度偏低;(3)井内泥浆液柱高度降低;(4)起钻抽吸;(5)其他措施不当等。

软关井 就是在发现溢流关井时,先打开节流阀,后关防喷器,再试关紧节流阀的一种关井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关井井口套压值不超过允许的井口套压值,保证井控安全,一旦井内压力过大,可节流放喷。

钻井过程中溢流显示 (1)钻井液储存罐液面升高;(2)钻井液出口流速加快;(3)钻速加快或放空;(4)钻井液循环压力下降;(5)井下油、气、水显示;(6)钻井液在出口性能发生变化。 溢流关井程序 (1)停泵;(2)上提方钻杆;(3)适当打开节流阀;(4)关防喷器;(5)试关紧节流阀;(6)发出信号,迅速报告队长、技术员;(7)准确记录立柱和套管压力及泥浆增量。

钻井中井下复杂情况 钻进中由钻井液的类型与性能选择不当、井身质量较差等原因,造成井下遇阻、遇卡、以及钻进时严重蹩跳、井漏、井喷等,不能维持正常钻井和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的现象。 钻井事故 是指由于检查不周、违章操作、处理井下复杂情况的措施不当或疏忽大意,而造成的钻具折断、顿钻、卡钻及井喷失火等恶果。

井漏 井漏主要由下列现象发现,(1)泵入井内钻井液量>返出量,严重时有进无出;(2)钻井液罐液面下降,钻井液量减少;(3)泵压明显下降。漏失越严重,泵压下降越明显。

卡钻及造成原因 卡钻就是在钻井过程中因地质因素、钻井液性能不好、技术措施不当等原因,使钻具在井内长时间不能自由活动,这种现象叫卡钻。主要有黏附卡钻、沉砂卡钻、砂桥卡钻、井塌卡钻、缩径卡钻、泥包卡钻、落物卡钻及钻具脱落下顿卡钻等。

处理卡钻事故的方法 (1)泡油解卡;(2)使用震击器震击解卡;(3)倒扣套铣;(4)爆炸松扣;(5)爆炸钻具侧钻新眼等。 固井 固井就是向井内下。

石油相关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