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欧洲中世纪的知识
何谓中世纪
中世纪史又称中古史,对于中世纪的划分,众说纷纭:
百度百科: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coovol百科: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
其他广泛流传的说法认为,如果从异族入侵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的时间区划,它的起始时间则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而它的终止时间就是奥斯曼人征服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的1453年,在这一时期内,形成了以东正教为标志的拜占庭文化,与以天主教为核心的西欧文化;同时,如果从宗教纷争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的时间区划,它的起始时间就是东西两派教会分裂的公元482年,而它的终止时间则是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公布“联合通谕”的1452年,在这一时期内,出现了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领的东正教,与以罗马教皇为首领的天主教。
在此不得不提到文艺复兴——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黑暗时代?
从5世纪到文艺复兴的14世纪,人文主义者把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诚如当代的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一个世纪以前,几乎人人都在为中世纪忧伤扼腕。公元500年至1500年,被看成是人类进步征途中一个漫长而毫无目标的迂回时代——穷困、迷信、黯淡的一千年,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新黄金时代分隔开来。”于是,中世纪无异于“黑暗时代”的代名词。可是,如果以相因而持续的眼光来观看这三个世代相承的历史阶段的时期更替,“史学家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因为“经年累月的研究已经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这就是“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二战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这段欧洲历史。
2.中世纪的欧洲有什么冷知识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关于其名称,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称之为"Dark Ages")
3.中世纪的欧洲有什么冷知识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中世纪的欧洲人已经发明了餐具,总算不用像古埃及人一样直接用手指吃饭了,但现代人依然会感到难以接受——酒杯镶嵌了宝石做得很华丽,但却要一桌人轮流共用,你必须在饮酒的时候跟别人分享口水;汤勺也是两个人或几个人共用的,最好不要直接把勺子凑到嘴边去喝,而是舀到自己的碗里;餐叉是拜占庭帝国的发明,要到十字军东征之后才被带回西欧,在此之前的欧洲人,还是只能像古埃及人和现代印度人一样用手指直接撕肉条;当然,你也可以用餐刀割牛排和面包,然后代替叉子直接塞入嘴里,但问题是一把餐刀要数人共用,只有地位很高的人才能独享一把餐刀。
当然,上述这些陋习都是细枝末节,身为贵族领主,你完全可以为自己打造一副专用的餐具。但是,在看到桌上放着的中世纪欧洲经典饭菜之后,你绝对会消减掉绝大部分的食欲。
就现代东方人的观点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吃水果的方法实在是很奇怪:把苹果和梨放到火上烤,把李子放进锅里炖,还要加盐撒胡椒……而直接生吃水果,却被看成是下等人的做法。——中世纪的欧洲医学界普遍认为,一切水果都是凉性食物,若要吃的话,就应该以热的方法烹调,或者加入热性的香料(例如胡椒之类)……真是不科学!相反,对于大部分蔬菜,例如胡萝卜、芜菁、圆白菜、卷心菜等等,中世纪的欧洲人倒是习惯于生吃,甚至就连刺激性口味的洋葱也是如此——当然,也有浸泡在肉汁里的烤洋葱,不过那个就属于高级菜了。
——煮熟的水果和生吃的蔬菜……感觉上似乎跟中国人的习惯恰好相反,肯定会导致肠胃不适。不过上述这些问题还不算最要命的,中国人也不是不能吃蔬菜色拉,至于煮熟加盐的水果不合口味,也只要从食谱中剔除这些菜就行了。
但光是作为主食的面包,就能让人觉得无处下嘴——中世纪欧洲人吃的面包,跟我们现代人那种发酵过还加入白糖奶油的松软面包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近似于压缩饼干的一种无酵饼,又干又硬又磕牙……而古埃及人的面包,虽然通常也没加奶油,但一般倒是发酵过了。当时,就算是贵族领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
5㎏/10磅的长条形黑面包。注意,中世纪的黑面包和现代的黑面包完全不是一回事,现在所谓的黑面包除了色泽之外,在口感和成分上,其实和中世纪的白面包也差不多了。
典型的中世纪黑面包,一般是用小麦粉混杂大量的麸皮烤制而成——这种做法在中世纪已经算是精品黑面包了。更有一些偷工减料的黑心面包师,居然经常故意在黑面包中掺加木屑、小石头之类的杂物,比埃及人掺入面包的砂子更能磨损牙齿,也更可恶——后者好歹是被动受罪,前者根本就是主动犯罪啊!!!很好,这下连矿物质都有了,要是在夹杂点树叶和虫子,那就是全营养食品了…… 这种中世纪黑面包的天下闻名之处,就是在于可以当武器使用——中世纪的编年史上,多次记录了没出息的笨盗贼潜入穷苦农民家里盗窃,但却不幸殒命于家庭主妇的黑面包之下的囧事;而当中世纪的家庭矛盾发生时,更有无数男子汉死于悍妇的黑面包攻击……至于这东西的味道,还是请大家自行想象。
——在日本的欧洲中世纪背景轻小说《狼与辛香料》之中,那位男主角旅行商人罗伦斯,之所以在有条件的时候,都不愿意直接啃黑面包,而是要把黑面包掰碎了煮稀粥,就是因为这东西实在是太硬了。在中世纪,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在制作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努力去筛除麸皮,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把经过发酵制成的松软白面包称作“潘德美茵”,意为精制、神圣的面包。
而中世纪的白面包体积也普遍比较小,每只通常都不够正常人吃一顿,大概跟现代的“早餐包”差不多。最初,白面包是教会神职人员独享的专利,但很快就被人突破了限制,成为了中世纪富裕家庭们招待宾客的上等伙食。
不过,在中世纪贵族们日常用餐的时候,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间往往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界线——正常情况之下,贵族和富人的厨房里都不会直接存放大量面包,而是储存粗面粉,或者说混合了大量麸皮的小麦粉。到了吃饭的时候,再把粗面粉烤成面包。
如果要招待客人或者庆祝什么喜事,那么就会吩咐厨师和侍女们把粗面粉筛一筛。招待的客人越尊贵,粗面粉里的麸皮就要筛得越干净,烤出来的面包自然就会越白越精细,但花费的功夫同样也就越多。
所以,黑面包和白面包完全可以用同一袋面粉烤出来,区别只在于人工。而贵族骑士们平时吃的面包,其实是介于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间——最富裕的人家可以养几个仆人,从早到晚专门筛面粉。
而在不那么富裕的家庭,为了减轻仆人的工作量,避免把他们累倒,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浪费同样能充饥的麸皮,只好把筛面粉的次数减少一些……至于最后烤出来的面包到底算是黑的还是白的,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此外,在中世纪的欧洲,还有一种用精面粉加入鸡蛋、牛奶、蜂蜜和香草,并且用啤酒酵母来代替普通的发面,经过精心发酵之后烘烤制成的“皇后面包”(也可以翻译为女王面包)。
这种小圆形白面包的口味,基本跟现代的高档奶油面包差不多,可能还要更好一些,而且使用的材料绝对。
4.有关{“黑暗”的西欧中世纪}的知识
错误说法:黑暗的中世纪 建议改为:虔诚的中世纪 改正理由:“中世纪”是15世纪后期西方的人文主义者首次使用的一个概念,用于表示西欧历史上从5世纪罗马文明瓦解到14世纪末人文主义者正在参与的文明生活和知识复兴的时期。
一般认为,构成西方中世纪文明的基础来自三个方面:1.古希腊罗马的遗产;2.基督教的宗教传统;3.日耳曼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社会模式。 但由于在中国,关于中世纪的概念始终受到前苏联官方伪历史学教条的误导,所以对中世纪的认识就难免显得偏颇,甚至颠倒。
一说起中世纪,人们总喜欢在前面加上一个“黑暗的”修饰语。似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世纪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中世纪就是宗教迫害、审判异端、火刑架熊熊燃烧的世纪。在今天看来,西欧的中世纪确实在某些方面走向了极端,只不过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精神的极端、信仰的极端和宗教的极端。
但平心而论,在人类的哪一个历史阶段上又没有出现过极端呢?如19世纪思想体系和盲目乐观的极端,20世纪暴力和所谓革命的极端,还有,可以预料的将会出现在21世纪的物欲与生活全面外在化和视觉化的极端。 我们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弊端。
对每一个时代,我们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而应该进行全面的审察与综量的分析。当我们谈到中世纪的宗教不宽容与异教迫害时,我们同时也应该想到它的知识积累、大学创立、教堂建设、城市扩张、草坪文化、建筑与绘画艺术,以及人们在精神领域的纵深拓展。
对照着今天的世界,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世纪确实是信仰的世纪,是人们苦修精神之功的世纪。就人类心性的虔诚程度、内心的静穆程度,以及超然物外的灵性之境而言,说不定它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法再现的黄金时期。
针对大众对中世纪的严重误解,我们觉得完全有必要为中世纪一辩,说不上为它唱赞歌,但至少要指出它那些值得人们去记取和怀念的地方。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世纪是停滞的一千年,沉静的一千年,但同时也是充满了上帝之言、祈祷之声和人心祝福的一千年,是西人走向内心、修炼趋圣的一千年。
是他们为未来那个即将要到来的更加激动人心的时代做充分准备、充分筹划的一千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一千年并没有白白流过,也没有无为而逝。
因为正是这一千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物(富含文化品格的物质形态),比如雕塑、城堡、草坪、教堂、大学。今日分布在欧洲各地的最著名的教堂几乎全为中世纪所建,甚至包括一些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学都是中世纪首创。
在5世纪至8世纪的整整400年间,几乎西方所有的学校都是由教会创办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整个西方的现代教育都发轫于中世纪。
这些雕塑、城堡、教堂和大学无疑是一种证明,证明中世纪除了它的火刑、审判外,也自有它的伟大、辉煌和虔诚。也许,正是有这静修的一千年,之后才会有西方接踵而至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发展和民主政体的普及。
如果用大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就会发现,在中世纪的相对静寂和之后的极度热闹之间并不存在着截然的断裂,相反,它们之间似乎还存在着某种必然性的因果联系。仅从文化和宗教的角度说,中世纪是不可再现的,也是功不可没的。
它在这方面的地位,完全可与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成就媲美。 另外,中世纪作为一个案例,足以对马氏的基础理论和一些人笃信的先物后文之信念构成毁灭性的打击。
尽管有人认为,中世纪是人类所遭遇的一段迷途,但我们更愿意承认,中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一剂破除现代迷信的猛药。正是中世纪向人们证明了,伟大的信念和文化不一定非得要建立在一个所谓的物经基础之上。
文化是文化的事,精神是精神的事,它与物质相涉,但无必然的牵连,更不存在着现代人迷信的那种先物后文的关系。 从中世纪的例子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精神与信仰只相契人类自身,灵魂与心性的专注是人类自己的事务和喜好。
似乎一个更有说服力的道理是:只有当人们具备了足够富有的精神,经历了足够多的心灵之旅时,他们才能谈得上、才有可能去从事一种被称为物质或世俗革命的事业。也只有那些在精神上经历过伟大洗礼的时代和民族才有可能去享有一种物质上的从容富有和政治上的民主和谐。
如果只凭“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和火刑架就判它为黑暗的,那19世纪的黑奴交易,20世纪的大屠杀、大清洗、内战、人为饥谨、反知运动等又该如何命名呢?与其他世纪全方位地相比,其实“中世纪”也并没有黑到哪里去。我们猜想,现代人一味地往中世纪脸上抹黑,一味地让它黑暗的程度升级,也许他们是别有用心的。
常言道:贬低别人是为了抬高自己。就好像把那一千年贬得愈黑,最好是贬得最黑,就能为自己的黑找到某种开脱似的,或至少为自己的罪恶寻得某种释然之感。
因为最黑的东西已经有了一个反向的标的,其余的东西哪怕再黑也就不可能到顶了。也许,他们一味强调别人的黑暗,是想突出自己的“光明”,是想衬托自己装疯迷窍的“开明”与“进步”。
也就是说,把“中世纪”说黑,有意夸大它的黑暗程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
5.求:中世纪欧洲修道院中的一般常识
中世纪修道院的探讨与简评 陈益 一. 修道院概述 随着基督教成为国教,大量的人涌进教会,其中包括一些动机不良的人士,同时教会也趋向世俗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人就采取比较激烈的方法反应,他们离开装饰堂皇,建筑华美的教会,去寻找基督里的平安。
最早开始这样的做法的是在罗马帝国的东边,也就是东方的希腊教会。它之所以流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东方的教会受政府的影响比较深,正因为如此,东方教会表面上看起来的腐化现象就更加的普遍,也正因为如此,东方教会要求恢复过去那种的状况比较起来更加强烈,另外一个方面,东方教会的社会比较安定,在安定的状况下,也比较难以操练在基督里的平安。
而东方本身又提供了一些安静,静修的理想地方,结果这种退休式的,隐士式的修道主义,就在东罗马帝国的里面,在埃及的一些旷野,在阿拉伯的沙漠里流行。起初的时候,这种的做法一般是个人性的。
接着,这种思想也渐渐在西方拉丁教会出现了,在这中间,亚他拿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亚他拿修每次到西罗马的时候,就往往把东方流行的做法,带到西方的拉丁教会。
但是,这种做法就在形式上有了较大的转变,因为在西罗马并不能提供埃及的旷野或者是阿拉伯的沙漠,结果在西方的教会里面,这种退隐专心追求内心平安的要求,就演变出一些团体式的修道生活了。 亚他那修将修道主义传到西方,加上日后安波罗修和奥古斯丁的大力推广,修道主义成为中世纪生活中独特的现象之一。
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修道院在帝国的任何地方都大量的出现,有一些是独立的,一些是隐士式的,一些是小团体的。 在修道院的发展过程中,伯纳德(圣本笃) 开创了西方教会正规修道院运动。
他于公元后529年在Monte Cassino建立了修道院,协调了教会与修道院之间的距离,也制定了合理的禁欲生活规则,又订立了其守则。一个人如果想进入修道院,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通过考验之后,他还必须起誓,这个誓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守贫穷,彻底放弃世界上的一切物质所有权;第二是守贞洁,就是远离情欲,守独身,更广义的,是要禁止一切的享受;第三是守服从,完全顺从修道院院长的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另外,修道院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静修,包括读经,祷告,默想,第二部分是体力劳动,按照修道院院长的分配,达成修道院的生活自给。 在中古时期的教会里面,教会一直面对社会的改变,有的时候稳定,大部分的时间确是又在非常混乱的里面,除了教会之外,重要的是,修道院在影响整个教会。
修道院在中古时期是非常流行的,一些真的原意专心敬拜,愿意以更多的时间来默想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愿意以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圣经的人,就跑到修道院中去,另外,一些人想要逃避战乱的,希望能够过比较安定日子的那些人,也到修道院,结果各种因素使修道院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在这样的流行当中,同时在严谨的要求下,出现了一些正规的修道会,如前面提到的本笃会,多米尼克创立的道明会,法兰西斯创立的方济会等等。
在当时混乱的年代里,因着修道院的安排,中古时期的信仰生命力才得以维系下来。 二. 修道院的探讨 (一)修道院与沙漠教父 四世纪的十四位著名的教父中,几乎每位都在沙漠中居住过。
这个逃到沙漠去生活的运动并不局限于某些人,它是那个教会领袖的特征,不久,这个运动大受欢迎,渐渐演变成一个运动。这个运动地重要性,在于它导致教会历史中修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建立了坚忍和誓约的生活方式。
在沙漠教父中,有一位重要的教父叫安东尼。他生于富农之家,年青时父母双双去世,后来变卖一切的财产来跟随主。
有两件事发生在安东尼的身上,首先,他领悟到人不仅要听和明白神的话,还要立即付之于行动。于是安东尼立即搬离所住的村庄,搬到村庄外的一所茅屋居住。
后来,他又领悟到基督徒生活的重点乃是在于学习与撒旦的权势争战,好操练我们在神的军队中做一个积极的斗士。几年后,他完全脱离人群,到沙漠中最荒芜的地方,在一个荒废多年的军用城堡。
安东尼是亚历山大主教亚他拿修的好友,安东尼的一生对后世影响深远,包括奥古斯丁。他后来也成了修士的典范。
除了安东尼,还有两位著名的沙漠教父,一位是伯求米阿斯,他在沙漠建立了专为人独居生活的小群体,另一位是米加利阿斯,他是最早建立修院的教父之一。 总的说来,沙漠教父成了修院的兴起和其思想的基础。
(三)修道院和修院制度 公元四二九年到四四七年间,日耳曼民族的人到英国南部建立了一些修道院。五世纪前半叶,圣帕提克到爱尔兰建立了修院。
六世纪苏格兰也开始有修院的建立。爱尔兰有些修院非常大,甚至可以容纳两千人以上。
在修院的发展过程中,两个人在其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一位是大贵格利,在公元五九零至六零四年时,他是罗马教皇。
他出身富户,用自己的钱在罗马附近兴建数所退休中心,心中希望有一天他亦能到其中一所修院退休。他对修院制度最大的贡献,是他所写的《意愿论》,强调意愿对默想生活的重要性,他提到人要有意愿在祷告中。
6.想了解下有关中世纪欧洲的知识,如礼仪,习俗,服装,建筑风格
具体时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特点:没有一个实际政权统治,频繁战争,人民生活痛苦,社会发展缓慢。欧美普遍称为“黑暗时代”。
宗教:基督教盛行,基督徒敌视一切不合乎圣经的东西,有些思想家科学家因此受到迫害。例子: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②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③意大利数学家希柏提亚;④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⑤比利时生理学家维萨留斯。
军队方面: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骑兵,称为骑士。后来演变成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种社会阶层,非继承。象征勇敢、忠诚,是英雄的化身。(有些情况并非如此)。
建筑风格:①拜占庭风格(圣索菲亚大教堂);②罗马风格(比萨大教堂);③哥特式风格(圣母院大教堂)。
礼仪:①鞠躬礼(下级对上级或同级);②点头礼(同级或平辈);③举手注目礼(军人礼节);握手礼(常见礼节);④吻手礼(流行于上层社会);⑤接吻礼(表示亲昵、爱抚的礼节)。
另外:①可以看看中世纪欧洲为背景的一些电视剧或电影;②可以借阅一些以中世纪欧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书籍。
7.想了解欧洲中世纪知识,应该看些什么书
欧洲中世纪生活
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英国庄园生活
欧洲中世纪生活
欧洲著名家族纹章
欧洲文艺复兴史·城市与社会生活卷++刘明翰主编
诺曼征服时期的国王与领主
剑桥欧洲经济史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德意志史
欧洲民族概论
城堡与骑士:欧洲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德文各国贵族名称的翻译表
德意志中世纪史年表
神圣罗马帝国等级一览表
封建社会
德]汉斯-维尔纳 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7-13世纪(汉译本)
[日常生活译丛]公元1000年的欧洲
【社会与历史译丛】夜间的战斗:16 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
[德]里夏德·范迪尔门:欧洲近代生活:村庄与城市
拜占廷帝国史
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
俄罗斯史·第7版+(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等着
神圣罗马帝国(英 詹姆斯 布莱斯着)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1卷【1648-181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席勒三十年战争史中译本
我在网上下过很多有关欧洲中世纪的电子书,有些感觉写得不是很好的一般看过就删了。以上这些是我自己保留的一些欧洲中世纪相关的书籍,都是能在新浪资料或者百度文库里找得到中文电子书,看过了基本上对欧洲中世纪能有个大概的了解。你自己也可以到新浪资料或者百度文库用关键字搜索你感兴趣的书籍。
8.中世纪的欧洲有什么冷知识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关于其名称,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称之为"Dark 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