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节的小知识问答

2023-03-05 综合 86阅读 投稿:千百度

1.风筝有哪些有趣的小知识

分类及各类的特点

风筝起源于中国。风筝又名纸鸢、风鸢,唐朝的《事物纪原》记载了汉初的韩信是风筝的发明人。

风筝分为:软翅类、硬翅类、板子类、立体类、串式类、复线类。

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致,动物、蝶、飞鸟等,琳琅种种。

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来造,近来有人设计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于绢造的风坑之内,今风筝形成一个轻轻飘的气枕,然后乘风于上。中国、马来亚、菲律宾及日本等,亦有一种大形的风筝。

安全知识及注意事项

1) 切勿在有高压线电塔、有电线杆架设处施放。特技风筝因其骨架皆为碳纤微杆,易导电会产生危险;

2) 留意天气变化,如有雷雨天气,台风、雷击现象,应马上停止施放并远离空旷处;

3) 放飞应选择适合且能配合风速之风筝,切勿轻忽强大风速的力量;

4) 施放者应选择空旷处,如公园、海滩,避免飞行窗口(备注)、障碍物、或其它在施放者;

5) 施放应留意其风筝飞行路径下方是否有他人逗留,场地是否平坦,最好不要让风筝飞到马路,湖泊的上空;

6) 儿童放风筝要有大人带着,平时不放的风筝要收藏好,不要让小孩单独拿到外面去放,农村要注意水,城镇要注意车;

7) 特技风筝其高速度飞行,切勿进行低飞或惊吓他人等危险飞行动作,因而忽略高速飞行强大撞击力与主控线的危险。

2.风筝有哪些有趣的小知识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

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

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

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

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

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

探究潍坊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人们以鸟为形,木作材质,制作空中飞行的“木鸢”。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他的学生鲁班,根据他的设想, “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并在后来“制木鸢以窥宋城”,这是史书记载最早的风筝。

墨翟、鲁班都是古青州人,现潍坊境内。可见,二千年前,潍坊上空已有风筝在飞翔。

风筝的发展:风筝产生以后,曾与战争结缘。公元前203—202年,楚汉相争,刘邦率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

为瓦解项羽的军心,韩信用牛皮制作了一个大风筝,让吹箫童子伏卧其上吹奏曲调,幽幽的曲调和着汉军唱起的楚歌,使楚军幽然升起思乡之情,结果项羽不战而散。 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项目,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

那时候,由于造纸业的发达,人们开始用纸来糊风筝,取材容易也便宜。五代时候,皇帝李邺在宫中放飞鸢,将竹哨沿引线放上高空。

竹哨被风一吹,声如筝鸣,十分悦耳,从此“纸鸢”便逐渐被称为“风筝”。到宋代,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和风俗活动。

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每到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竞放纸鸢,直到夜幕降临才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 明清时期,风筝更加普及,它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也融入了文人墨客的笔端。

明代的诗书画家徐渭就写了37首咏风筝的题画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于寻放飞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清代乾、嘉年间,是我国风筝发展的繁荣时期。

每到清明,人们乘春回大地、万木复苏的时节,兴致勃勃地去郊外踏青游玩放风筝。以手工业著称的古潍县城更是如此。

乾隆十八年,潍县知县郑板桥被罢官后,在题画诗中写下了“闲逐儿童放飞鸢”的诗句。清道光年间,潍县金石学家、诗人郭麟在所著《潍县竹枝词》中写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

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生动描述了潍县民间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少男少女在白浪河沙滩放风筝荡秋千的情景。 30年代是潍坊风筝的兴盛期,所谓的"风筝世家",主要活动于那个时期。

当时民间风筝赛会很多,而由官方主办,规模较大的有三次。1933年春,县政当局根据民众要求,决定每两年举办一次风筝赛会,每次赛会均于清明节举行。

首届赛会是在县衙大堂开幕的,来自全县的80只风筝参加了比赛。先是风筝展览,然后进行放飞。

那天正逢潍县大集,展览设在县衙前广厅房里,观看的人把城里的大街小巷挤了个水泄不通,成为轰动一进的事情。放飞比赛时,七八十只风筝随着哨声同时升空,不久就有不少风筝撕咬到一起,有的断线远走高飞,有的败阵缓缓垂落,场面既壮观又热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家的板子人物"八仙过海"和杨家埠的"四季花神"。此后于1935年、1937年又举办了两届赛会。

1937年的赛会上,比较突出的是胡敬珠和孙永春的龙头蜈蚣以及由国德府扎制、牟丹绘画的"魁星点状元"。此后,日寇侵华,国土沦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风筝也随之消声匿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安居乐业,百废俱兴。195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为潍坊风筝举办了专场展出。

1958年,在广州春季交易会上,潍坊的200只折叠式老鹰风筝被外商抢购一空。从此,潍坊风筝遨游世界各地。

1960年,胡敬珠"龙头蜈蚣"在墨西哥空中升起,万人空争看中国风筝。

3.风筝有什么有趣的小知识

风筝简史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1、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子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改进了墨子“木鸟”的材质,利用竹子,演进成为今天的多线风筝。

2、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3、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4、隋唐时期: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

5、宋朝: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6、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风筝)传到了欧洲。

4.风筝有哪些有趣的小知识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

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

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

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

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

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

探究潍坊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人们以鸟为形,木作材质,制作空中飞行的“木鸢”。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他的学生鲁班,根据他的设想, “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并在后来“制木鸢以窥宋城”,这是史书记载最早的风筝。

墨翟、鲁班都是古青州人,现潍坊境内。可见,二千年前,潍坊上空已有风筝在飞翔。

风筝的发展:风筝产生以后,曾与战争结缘。公元前203—202年,楚汉相争,刘邦率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

为瓦解项羽的军心,韩信用牛皮制作了一个大风筝,让吹箫童子伏卧其上吹奏曲调,幽幽的曲调和着汉军唱起的楚歌,使楚军幽然升起思乡之情,结果项羽不战而散。 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项目,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

那时候,由于造纸业的发达,人们开始用纸来糊风筝,取材容易也便宜。五代时候,皇帝李邺在宫中放飞鸢,将竹哨沿引线放上高空。

竹哨被风一吹,声如筝鸣,十分悦耳,从此“纸鸢”便逐渐被称为“风筝”。到宋代,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和风俗活动。

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每到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竞放纸鸢,直到夜幕降临才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 明清时期,风筝更加普及,它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也融入了文人墨客的笔端。

明代的诗书画家徐渭就写了37首咏风筝的题画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于寻放飞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清代乾、嘉年间,是我国风筝发展的繁荣时期。

每到清明,人们乘春回大地、万木复苏的时节,兴致勃勃地去郊外踏青游玩放风筝。以手工业著称的古潍县城更是如此。

乾隆十八年,潍县知县郑板桥被罢官后,在题画诗中写下了“闲逐儿童放飞鸢”的诗句。清道光年间,潍县金石学家、诗人郭麟在所著《潍县竹枝词》中写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

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生动描述了潍县民间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少男少女在白浪河沙滩放风筝荡秋千的情景。 30年代是潍坊风筝的兴盛期,所谓的"风筝世家",主要活动于那个时期。

当时民间风筝赛会很多,而由官方主办,规模较大的有三次。1933年春,县政当局根据民众要求,决定每两年举办一次风筝赛会,每次赛会均于清明节举行。

首届赛会是在县衙大堂开幕的,来自全县的80只风筝参加了比赛。先是风筝展览,然后进行放飞。

那天正逢潍县大集,展览设在县衙前广厅房里,观看的人把城里的大街小巷挤了个水泄不通,成为轰动一进的事情。放飞比赛时,七八十只风筝随着哨声同时升空,不久就有不少风筝撕咬到一起,有的断线远走高飞,有的败阵缓缓垂落,场面既壮观又热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家的板子人物"八仙过海"和杨家埠的"四季花神"。此后于1935年、1937年又举办了两届赛会。

1937年的赛会上,比较突出的是胡敬珠和孙永春的龙头蜈蚣以及由国德府扎制、牟丹绘画的"魁星点状元"。此后,日寇侵华,国土沦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风筝也随之消声匿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安居乐业,百废俱兴。195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为潍坊风筝举办了专场展出。

1958年,在广州春季交易会上,潍坊的200只折叠式老鹰风筝被外商抢购一空。从此,潍坊风筝遨游世界各地。

1960年,胡敬珠"龙头蜈蚣"在墨西哥空中升起,万人空争看中国风筝。

5.风筝有什么有趣的小知识

你好详见百度百科风筝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谢谢采纳。

6.风筝的知识

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1)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2)风筝都得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

扬力作用

扬力的产生:风筝在空中受风,空气会分成上下流层。通过风筝下层的空气受风筝面的阻塞,空气的流速减低,气压升高;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流速增强,致使气压减低;扬力即是由这种气压之差而产生的,这正是风筝能够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扬力的产生有2个要素:(1)风力;(2)牵引力;这就解释了开头提出的问题。在风力、牵引力和由此产生的扬力三个力的作用下,风筝在空中基本上是达到受力平衡的。

7.风筝的知识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元代时,风筝传入欧洲诸国。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又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又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又包括:风、线、放、调、收。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在式样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近代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8.风筝的知识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

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

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

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故以后称“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

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

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

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 ,长达百余尺。

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

“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嬴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

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

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 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风筝节的小知识问答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