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800字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学院:电控学院 专业班级:自动化05—7 姓名: 学号:05050107这学期,我选修了校医院开设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
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
下面就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简谈一下本人的理解: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
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
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
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
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2.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谈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后备力量,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而且是在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人才资源,这是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德育发展的新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后备力量,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他们生态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生态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人才资源,而且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道德素质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保护与发展意识,提高他们的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应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追求人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高境界。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综合素质、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对生态道德观念的认知和践行,这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融人社会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朝气蓬勃,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但有些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系统整体价值的认同,缺乏对自然的关爱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态道德素质则是现代社会提出来的面向未来做出抉择的新能力,只有它被充实到大学生的素质中,成为大学生基本的人格素质,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有生态的思维和生态的行动决策。
也只有这样,“真、善、美”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完整的和可能的。在马克思那里,“真、善、美”统一的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哲学基础。
现在,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争取一个广阔而光明的前景。“毫无疑问,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思想和行为的新潮流之外,它在更新价值观念方面大有可为。
人们指望教育不仅能满足人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的个人发展、社会正义等),而且还希望它也能面对世界的重大问题,培养青年一代适应明天的世界及要求”川'”。改造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观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当然使命。
概而言之,生态道德教育不仅着力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还力图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对大学生的新要求 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所以道德教育也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日益严重,因而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道德进人人类现实生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新世纪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德育发展的新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适应社会道德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
依靠高校道德的力量,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部署,是21世纪德育的重要主题。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这是思想不断成熟,人格趋于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中的生力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优秀青年的集合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大学生的决策,依靠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他们生态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应当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他们应当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
这种生态道德区别于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它是以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与人为本位的,要求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负有对自然进行保护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的是人类平等观念,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强化这种意识,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所以,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这也是大学道德教育和对社会承担历史责任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最富有生机、活力和创造。
3.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当代的大学生中无论背景或生活条件如何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问题,它也成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危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心理差距。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
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
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
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
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
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
4.我要一篇生活常识的小论文.
生活常识小论文: 这样吃水果损害健康 水果是人们心目中最健康的食品之一,甚至有些人吃得水果比主食还要多几倍。
但你是否了解,吃水果是有讲究的,否则不仅无法达到保健的目的,反而会带来多种疾病。 一、忌饭后立即吃水果:饭后立即吃水果,不但不会助消化,反而会造成胀气和便秘。
因此,吃水果宜在饭后2小时或饭前1小时。 二、吃水果忌不漱口:有些水果含有多种发酵糖类物质,对牙齿有较强的腐蚀性,食用后若不漱口,口腔中的水果残渣易造成龋齿。
三、忌食水果过多:过量食用水果,会使人体缺铜,从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增高,引起冠心病,因此不宜在短时间内进食水果过多。 四、吃水果忌不卫生:食用开始腐烂的水果,以及无防尘、防蝇设备又没彻底洗净消毒的果品,如草莓、桑椹、剖片的西瓜等,容易发生痢疾、伤寒、急性胃肠炎等消化道传染病。
五、水果忌用酒精消毒:酒精虽能杀死水果表层细菌,但会引起水果色、香、味的改变,酒精和水果中的酸作用,会降低水果的营养价值。 六、生吃水果忌不削皮:一些人认为,果皮中维生素含量比果肉高,因而食用水果时连皮一起吃。
殊不知,水果发生病虫害时,往往用农药喷杀,农药会浸透并残留在果皮蜡质中,因而果皮中的农药残留量比果肉中高得多。 七、忌用菜刀削水果:因菜刀常接触肉、鱼、蔬菜,会把寄生虫或寄生虫卵带到水果上,使人感染寄生虫病。
尤其是菜刀上的锈和苹果所含的鞣酸会起化学反应,使苹果的色、香、味变差。
5.跪求大学健康教育论文1500—2000字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压力也随之加重。
全国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加大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开展各类心理讲座与心理咨询,从而避免或消除同学们沉重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以“心灵俱乐部”为载体,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心理健康;咨询;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具有相近的年龄,而且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所以大学生心理有共同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一般的心理特点。同时,他们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比如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往成长经历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别,地区间的差异等等,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就存在着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的产生,往往是人的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沮丧和失意;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期望值的绝对化、过分化、无限夸大后果,从而拉大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同时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完美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挫折来临之时,束手无策,痛苦不堪。
有的学生一旦遇到小失败、小挫折,就把后果想得非常糟糕。这种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愈加消沉,情绪也愈加恶劣,心结难开,难以自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独孤(McDougall W.)于20世纪初提出,个体受挫折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均起源于本能。他在《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中给出本能下的定义为: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理倾向,决定那些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观,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以及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
他还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只是目的性的高低不同。一切行为都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策动和维持这些行为的动力是本能。
在麦独孤看来,人在活动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挫折行为反应都是本能冲动的结果。 (二)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
如何顺利地完成学业?如何学业有成?如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都是每一个大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必须面临的问题。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心理学又是如何对学习进行描述的呢?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见解。
行为主义学派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试误、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反复的过程。建构主义学派皮亚杰认为:学习史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做出某种特定反应,更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并且这种新的图式是创造性的,它在性质上也不同于原来的图式。 目前,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最为严重的就是学习动力缺乏的心理,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常见的以下几种情况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发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大一新生与过去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知识,这种困惑会对将来的学习带来影响,由此而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内容感到厌烦、乏味,经常上课心不在焉;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热衷于网络游戏;由于屡次考试受挫,学习的积极性已基本磨灭,再加上没有更好地自我调解能力,造成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虚度光阴,为混文凭草草了事等等。 (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心理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做事的成与败,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常见的交往障碍心理有以下几类:自我为中心型,这类学生处事常以自己的目的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想法,还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多疑型,与人交往时有所怀疑和顾虑是正常之举,但是,防备心过重,怀疑一切,这就是多疑了,多疑不但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挫伤别人的感情;自卑型,一个人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不仅会严重阻碍其交往活动,使人性格孤僻,而且还会抑制人的自信心发展,抑制人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那么,学会自我反省与自我调节,将会对解除交往心理障碍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心灵俱乐部”成立的重要意义 “心灵俱乐部”的成立是以“责任、奉献、专业、有效”为宗旨,结合学生实际,使“心灵俱乐部”更好的扎根于学生当中,并且服务于学生,在班级配备2-3名心理委员成立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组织,以有效地解决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的,狠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造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有效途。
6.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饮食营养健康知识论文范文
人类正在步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的竞争既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
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祖国未来的希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在1985、1991、1995、2000、2005年的5次全国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中,都把学生营养高中生饮食与营养状况作为重点调研内容。《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表明,近几年来城镇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症逐渐下降。
但由于种种原因,如膳食的知识水平、行为态度、生活方式等直接或间接影响营养失衡,即某些学生营养摄入过多或过快,另一些学生营养营养与健康摄入不足或缺失。然而,科学合理的营养,对改善身体营养状况、促进人体的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大学生营养状况 营养是维持生命与健康的物质基础。营养与体质状况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个国家国民的身体素质对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国民营养状况不仅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的道理,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营养与体质状况的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膳食营养与体质状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学习任务繁重,他们的营养状况备受社会的关注。近年来,饮食无规律成为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主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对饮合理膳食 平衡营养食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而无规律的饮食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日常饮食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分别占41.9%。
长期无规律的饮食,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孙建华等在2001年对上海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得出上海大学生的主食量不够,主食中偏米食的人居多,主食缺乏粗粮成分,忽视早餐和不用早餐的情况较严重。
挑食、偏食,对某些食物有嗜好者较多。女生的蛋白质摄取量较低,尤其是动物性蛋白的食用量低。
2005年辛碧芬对中南大学营养状况调查的结果是:中南大学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9.9%,肥胖率为26.3%,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2、C、钙等摄入与标准相当。2005年邓杰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中显示:营养良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好者占36.9%,营养不良者占52.6%,营养过剩者占10.5%。
查阅了近几年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等的问卷调查研究资料。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营养知识缺乏,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营养行为,如不吃早餐,常吃零食等。
但是这些学生营养态度良好,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的营养知识,愿意健康而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积极有效的营养知识教育,定期进行营养知识的专题讲座、出版营养报、开设有关营养知识的选修课等形式,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很有必要。
2营养知识、行为态度、饮食习惯现状2.1学生营养状况与学生的营养知识、行为和态度有密切的关系。2.2大学生饮食荤素营养搭配与一天三顿的安排。
2.3大学生对基本饮食营养素的态度及行为。3.讨论 从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以及有关学者进行的大学生调查中,都说明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掌握得很少或漠不关心,没有膳食宝塔注意自己的膳食行为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
从而凸显了营养教育的重要性。营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营养的意识、传播一定的营养知识、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益于营养的饮食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4.建议4.1营养是大学生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必须强化科学饮食意识教育,增加科学营养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结构,提高学生饮食中的营养水平。4.2高校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宽松有序的业余生活环境,提高大学生耐受挫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利用体育科学知识及相关科学知识教育,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的方法。
4.3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与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嗜食品营养与检测论文好,学会自我医务监督检查手段,建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4.4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意识为目标,开设一些有关体育文化、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专题讲座,进行体育知识、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培训,增设大学生开展健康体育的专业指导教师。
参考文 相关阅读:酒店管理!最新膳食宝塔。
7.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1000字的
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但安全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始终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交通安全教育 当前,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主要体现在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缺乏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两个方面。
如何有效的防范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安全。一是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交通法制观念。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在交通活动中,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周或交通安全月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交通方针。
通过交通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相应地建立五个意识,即红绿灯意识、停车线意识、斑马线意识、靠右行意识、路权意识。形成人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局面。
三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交通情况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训练内容包括注意力、观察力和应变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行车、走路集中精力,注意观察,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以作出迅速处理,从而遏制交通事故发生。
安全规章制度教育 近几年来,各高校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等等。
实践证明,这些安全规章制度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觉悟、价值观念、自律意识千差万别,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造成个人或他人利益受到侵害。
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学生对学校安全规章制度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也有一些学生无视学校安全规章制度,有章不循,违反操作的结果。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提高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一是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使广大学生充分了解安全规章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要通过对安全规章制度考试、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安全规章制度的认识。
要使学生认识到安全规章制度是多少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些是总结事故教训,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如果为了自己省点力、省点事而违反安全规章制度,那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不负责任,对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幸福不负责任。
从而使学生懂得学校安全规章制度是同校园安全与个人安全密切相关,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二是抓好典型事故案例教育。
组织学生对本校或兄弟院校的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使广大学生达成“遵章平安,违章出事”的共识,提高学生安全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反安全规章制度行为。三是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认真查处各类违纪事件。
学校对违章违纪的学生要进行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使违章人员及周围学生都受到教育,以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 心理安全教育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必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之感到心理有压力,表现为各种心理上的不适。
诸如:焦虑、强迫、恐怖、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等,情绪色彩十分强烈,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各类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发生在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多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
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一是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内在原因,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对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
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作用。二是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
学校要通过开设心理门诊、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咨询对象,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与压抑。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对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苗头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下,认识自己的错误,以达到心悦诚服,使教育真正发挥震撼心灵的力量和感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自我保护教育 大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往往容易受到来自社。
8.求一篇大学性健康论文,字数1500以上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作者(吕 敏),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应正视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的种种存在问题,采取多种性心理健康理念的教育形式,寻求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科学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性心理健康理念 和谐建构 问题 策略 随着西方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以及青春期逐渐提前的大学生们自身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加剧了当代大学生对建构健康的性心理理念的渴望,却又苦于无处可问或难以启齿,长期处于困惑与焦虑之中。
因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的和谐建构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的存在问题 1.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弱化。
我国学校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是在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建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20年潘公展编译美国Bigelow著Sex Education一书,以《巴哥罗底两性心理健康教育观》,在《教育杂志》分三期全文发表,这是我国最早全册编译的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专著。
1922年4月美国节育专家山格夫人(Mrs. Margaret. Sangert)到华,应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邀请,在北大三院作节育讲演,这是我国最早关于生育、性、避孕等的公开讲演,也是我国学校公开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讲演之始。1922年11月我国新学制公布实施,学者们在报刊纷纷著文,大声疾呼确立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在新学制课程设置中的位置。
与此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学校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却弱化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也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2.时代呼唤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面对大量外来的性文学、影视、艺术的性知识、性价值观、性行为等的传入,很多人处于错综复杂与迷茫之中。
缺乏性知识,特别是缺少与时俱进的性知识和性学修养、对国外性学动态缺乏了解等是突出的原因。中国要融入于世界大家庭,必须形成健康的性价值观和行为。
至今,我国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的发展水平不一,大学生的性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2003年发表的北京等38所高校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群体的性认知、性行为等方面,与时代要求相差很大。
3.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刻不容缓。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及时给予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性健康知识及性道德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将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由于性心理健康理念知识缺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学生中时有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阴道炎等疾病的出现。而且,不洁的婚前性行为的发生还导致了大学生感染性传播疾病,有研究发现,非婚性行为可以使性病艾滋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另外,由于性心理健康理念知识的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手淫或性行为后出现恐惧,同样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扰 ,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因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刻不容缓。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存在问题的对策 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方面既要站到较高的视角,学习世界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又要结合国情,正视地区发展差别,选择进行,以免得不偿失。因此,应从以下几种教育形式及其综合运用的效果进行探索和比较,寻求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的基本方法、有效模式和基本规律。
1.以教师讲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公开、坦诚、彻底地与大学生谈情论性。
可采用理论课、观看影碟等多种方法。 2.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教学。
提倡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以举办班会、小组讨论、讲故事及知识竞赛等参与性强的教学形式,探讨性与生殖健康问题。 3.采用目标教学法。
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在单位时间内,经教与学的积极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确定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具有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作用。
4.采用双向评估方法。在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以对培训内容及教师培训能力进行评估。
5.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传统媒体的作用。
通过建设好宣传教育网站,电视讲座、健康热线、宣传册、宣传报、健康教育处方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学生掌握性知识,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开展性心理咨询。
对于已存在性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可采取主动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改善认知,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消除性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结论与探索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塑成了人们的性学观,改革开放后还在发生大裂变,但与世界进程相比,其变化仍滞后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的总趋势的需要。
因此,应正视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和谐建构的种种存在问题,采取多种性心理健康理念的教育形式,进行探索和比较,寻求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科学有效的策略。
9.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1500字以上
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但安全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始终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交通安全教育 当前,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主要体现在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缺乏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两个方面。
如何有效的防范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安全。一是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交通法制观念。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在交通活动中,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周或交通安全月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交通方针。
通过交通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相应地建立五个意识,即红绿灯意识、停车线意识、斑马线意识、靠右行意识、路权意识。形成人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局面。
三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交通情况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训练内容包括注意力、观察力和应变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行车、走路集中精力,注意观察,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以作出迅速处理,从而遏制交通事故发生。
安全规章制度教育 近几年来,各高校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等等。
实践证明,这些安全规章制度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觉悟、价值观念、自律意识千差万别,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造成个人或他人利益受到侵害。
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学生对学校安全规章制度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也有一些学生无视学校安全规章制度,有章不循,违反操作的结果。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提高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一是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使广大学生充分了解安全规章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要通过对安全规章制度考试、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安全规章制度的认识。
要使学生认识到安全规章制度是多少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些是总结事故教训,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如果为了自己省点力、省点事而违反安全规章制度,那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不负责任,对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幸福不负责任。
从而使学生懂得学校安全规章制度是同校园安全与个人安全密切相关,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二是抓好典型事故案例教育。
组织学生对本校或兄弟院校的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使广大学生达成“遵章平安,违章出事”的共识,提高学生安全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反安全规章制度行为。三是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认真查处各类违纪事件。
学校对违章违纪的学生要进行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使违章人员及周围学生都受到教育,以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心理安全教育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必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之感到心理有压力,表现为各种心理上的不适。
诸如:焦虑、强迫、恐怖、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等,情绪色彩十分强烈,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各类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发生在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多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
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一是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内在原因,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对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
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作用。二是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
学校要通过开设心理门诊、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咨询对象,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与压抑。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对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苗头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下,认识自己的错误,以达到心悦诚服,使教育真正发挥震撼心灵的力量和感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自我保护教育 大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往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
10.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