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常识做事有规则

2022-04-25 综合 86阅读 投稿:轩辕绝

1.幼儿园怎样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一、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1、建立适宜区域活动的常规,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活动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教 育不仅是培养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幼儿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

在活动中,幼儿的活动不仅不受到约束,而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更加愉快,更加自由,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幼儿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游戏中,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插卡标志,可以限定游戏的人数,如果卡已插满则需要重新选择;如果实在很想到这个区域玩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协商,两人交换玩,但必须经过人家同意才能交换。长久以往他们就会养成不挣不抢、安静有序、文明交往地良好习惯。

另外材料的摆放要按标签对应,利用环境暗示法,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的设置告诉幼儿参与这个游戏应遵守的规则,这种环境暗示没有任何的强制、命令和压抑,可以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幼儿在自由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中,知道每样东西都有其固定的位置,操作完收拾整齐放回原处,这样别的幼儿才可以使用。

如果所需要的东西不在其位置上,就说明别人正在操作,自己要耐心等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规则意识。

2、跳动地音符提醒幼儿收拾材料,美妙的乐曲帮助幼儿学会等待。3-4岁的幼儿正是规则培养的最佳时期。

给幼儿树立规矩,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短、精练、条理清晰、便于记忆。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用音乐提醒更有效。

区域活动时幼儿比较分散,教师不可能挨组去提醒。为了培养幼儿听信号做事的规则意识,我们选取了好听的音乐代替教师的提示。

他们听到这个声音就会自觉地收拾材料, 在收拾材料的过程中,肯定有快、有慢,收的快的幼儿回到座位上以后就会无所事事,秩序就会乱。于是我们就请一名动作快的幼儿自发地做一些优美的动作,其他幼儿模仿,很好的控制住幼儿的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很好的培养了幼儿等待的规则意识。总之,通过规则,要让幼儿明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二、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1、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在环境中必须遵守与养成的习惯。

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可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

由于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他们做到持之以恒。这样幼儿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

如:采用有趣的榜样示范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幼儿点名时,教师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使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喜欢的游戏学习法,组织幼儿玩“开火车”的游戏,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一些喜欢乱跑的孩子也很乐意的加入到火车的队伍中来。

这样反复的游戏,让幼儿知道在园一日生活的常规习惯。由于小班幼儿好模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规则意识处在形成阶段,我们还采用了检查督促法,使幼儿常规成为持久的、自觉的行为以便来巩固幼儿已获得的规则经验。

总之,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每个幼儿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去做,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树立幼儿规则意识。2、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的,而是需要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尤为重要。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如:选择小班幼儿熟悉又喜欢的动物图片,记住自己是哪一种,做到不随便使用别人的毛巾、水杯,并把班级常用物品贴上图示固定其好摆放的位置;储物间里衣服的叠法步骤图片、书包正确摆放的图片,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饮水罐前的等待线,告诉他们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洗手时的步骤图,不仅可以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还可以教育他们节约用水;离园前幼儿座位的指示线;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靠右边走;游戏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不仅在无声地提醒着他们,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按标志的要求去做,很好地强化了他们的规则意识。三、利用教学活动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1、创设宽松的绘本阅读环境,促使幼儿主动亲近绘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的关注与。

2.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我班幼儿从不同的家庭来,受到的启蒙教育不尽相同。

有的活拨开朗、乐于助人;有的胆怯、性格孤僻;但都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遵守集体的规则。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在环境中必须遵守与养成的习惯。

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把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定位于入园生活、教学活动和同伴交往三块内容,这三块内容从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条主线结合加以落实。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小班幼儿生活规则意识。

幼儿园里有秩序、整洁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文明友爱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规则习惯的重要条件。我班把礼仪规则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画成图片,装饰在教室的各处墙面上。

墙上那热情待客的小白兔、排队喝水的小猫小狗、午餐后会漱口的小猴子等形象深深吸引了幼儿,感染了幼儿。我园设置的“礼貌用语”告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布置在幼儿园的显著场所。

教师也以孩子喜欢的小动物进行编组(小猫、小兔、小狗宝宝等),并于教室地上和桌面贴上对应动物图片的标记,把喜欢跑的、爱哭的孩子哄上座位,让孩子心中形成坐座位的概念,也便于教师有序的管理。二、开展常规习惯的认知教育,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

规则意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的,而是需要幼儿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规则教育必须通过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幼儿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去做。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生动的榜样、活动的范例,比言语说教更容易使幼儿信服。在开展教学时,我们经常用到以下的方法:① 贴切比喻法。

在美术活动中,我把水彩笔比喻成笔娃娃,笔筒比喻成娃娃的帽子,用取帽子和戴帽子的比喻,让幼儿在有趣的操作中养成拿放习惯。让孩子学习握笔时,把握笔比喻成“捉虫虫”。

在涂色的时候,把手比喻成在走路并配以儿歌 “涂涂涂,小手要走路,上边走了下边走,每个地方都走完。”让孩子在说说画画中养成良好的握笔姿势。

② 情景再现法。在故事“大灰狼与小白兔”中,以“扮故事中角色”的形式开始,采用游戏“兔妈妈赶大灰狼”并结合歌舞“找朋友”的情景开展,使小班幼儿感到亲切,愿意礼貌邀请同伴,充分调动模仿的积极性。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自我管理。任何规则意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幼儿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我们开展的具体活动有①“学本领”主题教育活动;②“礼貌宝宝”角色体验;③“我是小小值日生”活动;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方法,帮助实现幼儿自我管理。

① 设固定标志法。选择小班幼儿熟悉又喜欢的动物图片,记住自己是哪一种,做到不随便使用别人的毛巾、水杯,并把班级常用物品贴上图示固定其好摆放的位置。

例如在箩筐上贴上衣服标志的图片,让幼儿知道运动时脱下的衣服要叠好放入固定摆放的箩筐里,使幼儿对物品摆放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不会弄错。② 榜样示范法。

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幼儿点名时,教师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使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③ 儿歌运用法。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时,我们经常根据幼儿各环节的情况,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

如洗手前会念“左冲冲,右冲冲,手心手背搓一搓,洗手缝,洗手腕,甩甩小手擦毛巾。”坐座位时:“一二三,坐坐好,小门关关紧,小手放放好。”

这些儿歌简单易记,受幼儿喜爱,也使他们能逐步掌握了洗手、坐正的方法。④ 游戏学习法。

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喜欢的教学游戏,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在组织玩“开火车”的游戏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手一个一个迅速的搭着肩膀排成一列火车(纵队),不仅排队速度快了,一些喜欢乱跑的孩子也很乐意的加入到火车的队伍中来。

这样反复的游戏,让幼儿知道在园一日生活的常规习惯。⑥ 奖励机制法。

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各方面的进步,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做得出色,我就用红花贴纸来鼓励,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进取心。⑦ 检查督促法。

由于小班幼儿好模仿,每个人个性特点不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规则意识处在形成阶段,为了使幼儿常规成为持久的、自觉的行为,我采取了定期检查、巩固幼儿已获得的规则经验。四、家园携手配合,促进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

家庭是幼儿的摇篮,在幼儿成长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联系,开辟家长园地,建立家园联系册,每月进行书面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走访每个家庭,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老师的做法,同时请求家长配合,形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培养孩子是长期坚持的事,作为一名教师,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去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在不断的、长期的、重复的坚持中,幼儿将获得良好的同伴。

3.幼儿园小班需要了解的生活常识有哪些

安全教育,生活自理上的方法要

“走路回家”

孩子刚刚入园,离开家人一整天,见到家人会有“撒娇”的表现。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保持平静”

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主动沟通”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积极配合"

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坚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一贯”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五忌】

“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常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纤就放纵”

孩子心理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纤就放纵”孩子。

“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做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晚饭的时候“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4.小班幼儿健康小常识有哪些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范围很广,包括交通安全,饮食安全,设备安全、游戏安全、逃身安全等,我们一般都是安排在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中渗透以上安全意识,也可以结合主题活动开展相关演习或游戏

1、不要随身携带玩具及锐利的器具来园,更不应把它放在口、鼻、耳中,以防伤害。

2、幼儿不能拿玩具和同伴打闹,更不能抓、咬、打同伴。

3、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不从楼梯扶手往下滑,不做爬窗、扒窗、跳楼梯、玩门、从高处往下跳等危险的动作。

4、到公共场所参加游览,外出散步或户外活动时,教育幼儿要远离变压器、建筑工地等危险的地方,听老师(或者大人)的话,不得随便离开集体,有事应告诉老师。

5、在运动或游戏时应听老师的安排,遵守纪律,有序活动,避免互相追打、乱跑碰撞。

6、向幼儿讲解和宣传安全常识,让幼儿懂得玩火、玩电、玩水的危害,以防止意外事故。

7、引导幼儿了解消防栓、灭火器的用途,知道幼儿园的安全通道出口;教育孩子养成到公共场所注意观察消防标志和疏散方向的习惯;知道各种报警电话,懂得如何报警。

8、晚上离园后,幼儿要拉着大人走,不能自己到处跑,不能停留在幼儿园玩耍,以防意外。

9、幼儿知道自己的姓名、园名、家长姓名、单位、家庭住址、电话,会表达清楚,紧急情况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10、幼儿不随意轻信生人的话,未经允许不跟陌生人走,更不要让陌生人碰自己的身体,告诉孩子,只有家长、医生、护士才能触摸他(她)的身体,如果陌生人要这么做,一定要尽快逃开。

11、幼儿在家不自己动手反锁门,不玩煤气、炉火、火机、开水壶、饮水机、药品等危险物品。

12、幼儿没成人带领下不能自己过马路,过马路时,应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不在马路上停留和玩耍,上街走路靠右边走。

13、孩子单独在家时,不随意开门,听到敲门声不要开门,可说:“我父母不在家,请你以后再来”,以防窃贼趁大人不在时闯入盗窃。

14、到野外旅行或散步时不得随便采摘花果、抓捕昆虫,更不应该放入口内,以防意外。

幼儿园应该给幼儿进行火灾、地震等方面的演习,事先制定演习逃跑路线,并注意防范在演习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另外要变消极的保护为积极地自我锻炼,可以让孩子寻找周围有危险地事情,并想办法告诉同伴,大家一起讨论怎么做最安全,如玻璃门、门缝、热水、电源、有井盖的路等,都是要注意的。小班幼儿最先要进行的是“不跟陌生人走”的教育活动。

5.如何提高小班日常行为规则意识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幼小衔接这一话题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人是社会人,成人踏入社会,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幼儿进入幼儿园要遵守幼儿园的规则,从幼儿园迈向小学当然要遵守学校的规则。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帮助孩子顺利踏入小学生活、学习的桥梁,是孩子为人处事、学习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入小学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就我是如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这一话题和大家做一下交流和分享。

一、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逐步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1、规则意识中时间观念的渗透。幼儿园与小学相比,在时间上是比较宽松的,注重保教结合,幼儿来园、离园、游戏、活动、进餐等环节在时间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弹性空间,不像小学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可以说,时间观念的培养是幼儿遵守规则的前提之一,没有时间观念,就无法遵守相应的规则。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从幼儿园小班时就开始渗透。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提示,但实际上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孩子们都是在一天天的慢慢适应并熟悉,到中班时孩子应当已经十分熟悉,这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要求,要求幼儿严格遵守。

等到大班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图文并茂的活动方式,如:引导幼儿用图画或文字记录等方式制定一日计划,制定一天中各环节的活动内容,如区域游戏规则、午睡、午餐的规则,表示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什么时间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时间概念和观念。2、交往的规则幼儿的年龄虽小,但培养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及交往的规则却是必不可少的。

在幼儿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为了一本书、一个玩具、一把小椅子等而发生争执。有人可能认为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就是不好的事情,应当帮助调节,所以幼儿之间一旦发生争吵,我们就会马上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制止。

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完全解决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我试着以“小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当孩子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判”的角色,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并进行协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同时也渗透了一定的规则意识。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大,孩子们交往的同伴也随之增加,规则意识逐渐形成。我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找朋友,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积极的与小朋友、老师交谈,开展“快乐的你我他活动”,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互相帮助,逐渐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助人、尊重等等交往的规则。

二、在活动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参与活动区活动的积极性一向是很高的,在活动区里,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尽兴的玩儿,但“尽兴”不代表不遵守规则。实际上幼儿在活动区里活动时,规则意识的体现时是最明显的。

不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区角的创设,材料的投放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区角活动时我们应在鼓励幼儿探索的同时引导孩子根据相应的规则进行活动,除了知道在美术区画画,在数学区摆数字,在图书区看图书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外,还可以在活动区内为幼儿投放一些易于促进幼儿规则形成的活动材料。如:棋类游戏材料,结构游戏材料等。

在棋类游戏中不论是象棋、跳棋还是其他游戏棋类,如果幼儿在下棋过程中不能遵守规则,那游戏是无法继续进行的。这样孩子在下棋的同时不仅开发了智力,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发展。

三、开展各种规则游戏,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内化规则游戏是幼儿阶段最成熟的游戏。这种游戏能够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概括力、判断力等等,使孩子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表面形式. 每一种游戏都有它一定的规则性,在一日活动中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在体验快乐的同时遵守游戏规则,有助于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1、语言游戏:你来问,我来答。

要求幼儿只有认真的听,才能正确的做出回答。在小班,孩子年龄较小,主要要求幼儿能够认真听;到了中班,以猜谜形式出现,让幼儿在安静倾听的基础上做出回应;等到大班的时候,采用接话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用词说话,如棒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子驻棒子。

这是一种近似于食物链的游戏规则,有严格的言语规则,利于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性。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还能使孩子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2、角色游戏“娃娃家”。在游戏中孩子们需要通过相互协商,确定扮演不同的角色,自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进行愉快且自主的游戏。

如:三个小朋友一起游戏,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宝宝,但如果,三个人都争着扮演妈妈,那相信游戏是无法进行,而且也是毫无乐趣的我们经常观察到: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开始注重角色行为的规则性了,他们逐渐认识到,好孩子是不能打小朋友的,通过扮演游戏中的“教师”,幼儿认识到教师能教小朋友知识,孩子进入游戏情境中,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渡过难关,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着游戏的规则。

6.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学会遵守哪些规则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学什么最重要?我们许多家长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财力教孩子学这学那,可是最容易、最应该学的却没有学好,那就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却没有学会,可悲吗?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位家长在介绍自己的教育心得时说:“家长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必须从孩子出生后认认真真做17年演员”,当然这个演员是打引号的,所有要求孩子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应该做到。

所以我们常说,家长要跟随孩子一起成长,道理就在于此。 在从教的16年里我们老师有个共同的话题,就是现在纯真、善良、厚道的孩子越来越少,而精明、功利、刻薄的越来越多;家长对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没有真正的了解。

现在的家长对老师要求很高,对孩子要求很高,惟独对自己没有要求。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均为课程。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的设定是根据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主要是培养幼儿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习惯、良好的性格(逐步从自我为中心中走出来、自信、乐观,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知识上的要求是追求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

我们许多家长认为“上课”是学习,那你对学习的理解太狭窄了,上课是获取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生活活动所获得的行为、生活、卫生等习惯上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生活、学习交往”这些才是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内容,请家长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堆积,忽视孩子其他的发展。

不同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保证了幼儿的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心智平衡地发展。 学习做人: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要学会了礼貌、学会自控、学会分享等等。

进了幼儿园,孩子知道向老师问好,课堂上知道听老师的口令,知道老师上课的时候,不能随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能随意打断老师说话。 学习交往:其实,许多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社交经验,幼儿园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教他们怎样保持友谊,教他们在没有教师和妈妈帮忙的情况下自己怎样独立解决小伙伴之间产冲突。

孩子学会怎样参与别人的活动,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干什么呀?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默默看别人玩,或者一个人自言自语。 这样的社交对于孩子长大之后融入集体大有帮助呢。

学习生活:在家里,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宝贝略微吃力地干一件事,比如:扣纽扣、梳头发、拿玩具,总是会忍不住上去帮一把。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不可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对这么多小朋友做这样的关照,他们会要求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里穿好衣服,要求他们在多少时间内到教室外边排队。

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自己穿鞋,开果汁瓶盖,知道上了洗手间之后要洗手。这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给了孩子相当的自信,也给爸爸妈妈莫大的方便,你带他出去旅行或去朋友家做客,再也不需要时时刻刻关注着他、帮着他了。

亲爱的家长如果您能学会对孩子“舍得让孩子吃亏”“舍得让孩子受苦”“舍得让孩子受教育” “舍得让孩子自己成长”。 你会发现孩子比在家里的时候乖多了,能干了,各方面能力也提高了,有相当的自信心了,再也不需要爸爸妈妈时时刻刻关注着他、帮着他了。

让我们家园携手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自由学习环境。

7.幼儿园小班常规有哪些

1、早上入园:教导幼儿主动与晨检老师问好,配合老师做晨检工作,记得拿晨检卡,来到教室门口,主动问老师好,并自己插放晨检卡。

2、进入教室后,幼儿将自己的衣帽,书包放在衣帽处的相应位置。然后再搬椅子,小便,洗手,喝水,吃饭。

3、搬椅子要求幼儿用右手抓住椅子后背,将椅子插到桌子底下。

4、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要摘下毛巾来擦手。

5、幼儿入园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座位、床位及用品的位置。而幼儿刚入园,对一切都很陌生,要想让他们尽快的记住自己坐在哪里,睡在哪里,毛巾是哪一块,茶杯是哪一只,就得为他们设计标记。这样幼儿就能正确地找到自己的床位、毛巾等,老师也能更快地记住幼儿的名字。办事的效率提高了,幼儿的情绪都稳定多了。

6、运用讲故事、看录象等方法,让幼儿了解有关卫生常识,从而主动的遵守良好的卫生习惯。

7、在不同的玩具柜上贴上相应的标记,以便幼儿在摆放玩具时,尽快找到相应的摆放处

8、利用活动区域为幼儿开设穿衣服、系鞋带、扣纽扣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练习,巩固技能。

9、吃饭时要告诉幼儿正确的坐姿,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喝水要求幼儿站在喝水线上。要求不洒水,可以用儿歌来引导幼儿。

8.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课堂规则意识

一、教师首先明确小班阶段是常规教育的重要时期。

1.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2.小班幼儿入园后由于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要容易得多。

3.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会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了解幼儿是做好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必要前提。

小班幼儿从各个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受到的启蒙教育不尽相同。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礼貌,不懂得遵守集体规则,生活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有的可能什么也不会做,有的可能乐于助人,有的可能大方、活泼,有的可能胆怯、孤僻……因此,教师要迅速了解班上每个幼儿的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三、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

〈一〉 小班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建立。

1.抓住“入园”契机,为幼儿上好第一课。

新学期开学是小班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阶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师齐心协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就会迎韧而解。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情况下,通常小班的孩子入园时会哭闹不止,轻微的一般是一周左右,严重的一般是二至三周,甚至个别特殊的有一个月左右。孩子在教室里面哭,有的婆婆、妈妈在教室外面泪汪汪,更有甚者,提出要将小孩接回去,过几天再送来……总之家长送孩子入园时站在教室外久久不肯离去。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和家长,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孩子来一个就微笑着叫着乳名或“小乖乖”接过来,不要家长进教室,并劝说家长离开,尽管家长不理解,过后一段时间再给家长解释;然后,第一周的头三天,不给孩子编固定的座位(因为孩子们肯定会到处乱跑),第四天开始,把跑的孩子,不愿坐座位的孩子哄上座位,就连哭的孩子也是这样,让孩子心中形成一个概念——要坐座位。

2.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的简单的管理。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抛弃以前那种将幼儿视为成人的客观附属物或“小大人”的观念,应树立科学儿童观。即儿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顾和保护,儿童应有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权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应该协调发展。教师应该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既不能把幼儿看成是“小大人”,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因此,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我们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

幼儿园小班常识做事有规则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