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小知识

2023-01-12 综合 86阅读 投稿:花雨黯

1.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的重点(详细点)谢谢

第一章 第一、二节 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状况:封建制度衰落 (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政治腐败;(3)外交闭关政策:含义—限制交往。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落后。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发动侵略战争根本原因——市场、原料 2、正当中英贸易中国出超原因——自然经济抵制作用;英鸦片走私目的——扭转贸易逆差。道光帝派林则徐禁烟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 3、战争经过(1840—1842):1840珠江口—天津附近白河口;1841英占香港岛、三元里人民抗英;1842南京江面,清求和。

4、不平等条约: 1842年《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领土主权;(2)五口通商(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广州)(3)赔款(4)协定关税—最能反映英侵略要求。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1)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2)“片面最惠国待遇”—列强相互援引(3)“租地、造屋、居住”—租界。

1844年《望厦条约》:“巡查贸易”—领海航运权;“教堂、医院”; 1844年《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5、鸦片战争影响:——近代史开端 (1)社会性质变化——最重要标志(2)主要矛盾变化(3)革命任务及革命性质变化(4)思想界变化。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工业革命进展是侵略内在驱动力)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 导火线—英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借口“马神甫事件” 2、经过:1856年英袭击广州—开始;1857年英法占广州,出现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四国—俄美英法)。1860年再占天津,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3、结果—不平等条约: 1858年《天津条约》:(1)公使(2)十口通商—沿海最北:营口;最南:琼州;长江沿岸:南京、汉口(3)军舰航行—内河航运权(4)内地经商、传教(5)赔款。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谐音:准许天天赔酒。

沙俄:1858《爱珲条约》割六十万(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1860《北京条约》割四十万(乌苏里江以东);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四十多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沙俄获利最大。 4、影响——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政治:领土、主权;清开始沦为工具;中外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经济:外国侵略势力扩展至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答案:(1)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贸易、关税、司法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所以说…… (2)19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英法等不满足于原来取得的特权,为了扩大侵略权益(或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就加紧寻找借口,对中国以动新的侵略战争。其目的和性质与鸦片战争相似。

因此说…… 第五、六节 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原因: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2、准备: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推翻清政府;思想——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理论实质——要求平等自由。

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区传教。 3、进军天京:爆发—金田起义;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正式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4、《天朝田亩制度》:——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太平天国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心思想——平均主义。主要内容——分田和产品分配的原则及方法。

评价:革命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封建性。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落后性—维护小农经济。(没有真正实施不等于一点都没有实施) 5、前期军事斗争;北伐(失败-—孤军深入)、西征、东征(成功-—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领导人、目的。

6、转折:天京变化: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影响-—由盛而衰。 7、后期领导集团: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总理朝政)—《资政新篇》 8、后期军事防御战:1858后陈、李合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1860合破江北大营。

李至上海近效—英法撕下“中立”伪装,开始镇压。 9、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原因:(1)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教训——受时代、阶级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10、功绩: 性质:反侵略反封建农民运动。 (1)打击了清王朝。

(2)打破了外国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3)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最高峰(4)新特点:反侵略和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依据(列出)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情况,并据此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答案: 中国社会变化:(1)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

2.中国近代史的全部知识点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他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大法宝的中心一环。 (一)武装斗争 随着国民党的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在党的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强调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问题》) 1.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1926年9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由富农、中农、贫农组成,其中,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中国的红色政权(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客观条件、主观条件(1928年10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中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2)提出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1936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之,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军队作为骨干,有一整套的正确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论联合政府》) (二)统一战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瞿秋白在党内最早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概念。统一战线的建立经过了四个阶段,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工农联合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和党的有关决议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全部成为反革命,在一段时期内,没有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和中立,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最为严重)。 党的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彻底解决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1935年12月《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之后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了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以及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他认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且,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的动摇性、妥协性是由其软弱性决定的。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论政策》),认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948年《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颁布实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50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要求“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而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且执政的共产党需要有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包括来自各民主党派的监督。(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三)党的建设 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1929年12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古田会议决议核心内容)。

提出党的两个先锋队理论(《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共瓦窑堡会议),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 1944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学习和时局》的演讲;同年5月20日在中央党校第一部又作了一次讲演。这两次演讲都指出: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必须“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

3.关于中国近代的一些文学常识

[语文]高中文学常识--近代中国 分类:※※※文学常识★★★

1 鲁迅

本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 郭沫若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3 茅盾

字雁冰,本名沈德鸿。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4 老舍

舒庆春,字舍予,曾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猫城记》《牛天赐传》《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5 朱自清

著有散文《春》、《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

6 冰心

本名:谢婉莹,著有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作品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7 丁玲

原名蒋冰之(女)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 周立波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山乡巨变》等。

9 赵树理

《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三里湾》等。

0 李季

著有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

11 贺敬之

著有诗歌《放歌集》、《回延安》,歌剧《白毛女》(和丁毅共同执笔)等。

12 曹禹

原名万家宝,著有话剧《雷雨》、《日出》、《明朗的天》、《王昭君》等。

13 夏衍

原名沈端先,著有剧本《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tb.b?diaryId=14628375

4.中国近代史知识梳理

1840年是道光皇帝在位 他于1821年即位 1850年退位 随后1851年咸丰皇帝即位 1861年退位1862年同治皇帝即位 1875年退位 1875年光绪皇帝即位 1908年退位 1909年宣统皇帝即位 1911年宣统皇帝退位 这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习称末代皇帝 道光皇帝:虎门硝烟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咸丰皇帝: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同治皇帝:浩罕国侵入新疆 光绪皇帝: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宣统皇帝:辛亥革命 帝制结束。

5.中国近代史几个重要知识点

1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的经济开始出现

①背影: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诱导下,民族工业产生。

②史实: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广州陈淡浦的机器厂(民资工业此时主要以纺织业与粮食业为主)

③作用:顺应历史的潮流,改变了中国社会阶层,中国社会第一次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同时也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

注:A:在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经济形态包括自然经济,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但不包括官撩资本主义。

B: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由部分官僚和地主创办的,并不是由手工业工场发展起来的。

2在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①原因:《马关条约》赔款迫使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帝国主义以资本输出为主;“实业救国”运动的号召。

②史实:烟台张裕酒厂

③影响:壮大了民族工业的同时,也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注:近代前期,一些商办企业往往向外商支付一笔费用,然后以他们的名义注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受本国官府的压制,而不是此时的民族资本企业与外商企业的利益一致。

6.求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的总结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涉及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a.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除注意侵略战争外,还要注意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侵略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割地、赔款的增加。(同学们可以用课本相关史实填充。)

②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的获取和发展。③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扩大。

④宗教文化侵略加深。 b.中国社会的初次变化 i.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 ①政治: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损害,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

②经济:五口通商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ⅱ.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ⅲ.中国社会新因素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的出现,使中国境内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外商企业中,出现了近代第一批无产阶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同学们可自己填入内容,把握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 ⅱ.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同学们应把握背景、分阶段把握过程、其纲领的主要内容、结果、影响,并与世界史亚洲风暴的相关内容结合。)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和形成(涉及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项内容。

本阶段可以中法战争为界标,在这之前,列强侵华相对和缓;之后,侵华变本加历。清政府被动挨打,至《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a.西方国家侵略活动的加剧 i.列强侵略在“和缓”中日益加剧 60年代,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上,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开始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新一轮的侵略,中国出现边疆新危机。

ⅱ.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伴随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大规模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基本丧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掉了清政府身上最后一点御外的勇气。

三次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ⅲ.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化 i.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不断加深。

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地位不断丧失。 ⅱ.清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和统治阶级的分化 “辛酉政变”,标志着清政府中倾心与外国“和好”的媚外派上台,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

总理衙门的设立表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洋务运动借“器”练兵自强求富,扩展了“西学”的内容。

ⅲ.中国社会近代新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新经济因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出现近代民族工业。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

新阶级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产生)。

“西学”思潮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政治改良,发展资本主义,到90午代,维新改良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民主革命思想开始闪亮登场。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ⅱ.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面对瓜分狂潮引起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ⅲ.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它是旧式农民战争在中国的终结。

“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反帝爱国性质,又有严重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功绩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它也给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最后的有力一击,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7.中国近现代史的复习小专题有哪些

近现代史命题特点分析 ①从命题所涉及的考查内容来看,涉及内容最多的是教育、文化思想方面;其次是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探索活动;第三是中外关系。

②从所占分值比例来看呈增长趋势,重点在改革开放后部分。③从命题思路和选题的角度来看,体现为历史与现实热点问题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④从考查能力要求来看,以理解、运用为主,考单纯知识再认再现很少。⑤从题型变化趋势来看,体现为向小专题连续跨度、多学科综合发展。

⑥在命题材料中较多的使用地图、插图及数据图表等直观材料,直接用整段文字信息的较少。 3.综合能力测试中国近现代史命题趋势分析从总体上看,综合能力测试卷将延续前两年命题发展趋势,在持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综合程度。

主要表现为:①反映时代热点、重点的问题仍将是命题的首要取向;②题目信息将更多地采用直观性材料;③小专题题组仍将是选择题命题的主要形式;④材料题、问答题的学科界限将更趋模糊;⑤考题难度应在持稳中略降,答案应走向开放性。 对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的建议 1.当代史部分的复习要提到更重要的地位 鉴于综合测试“厚今薄古”的实用主义思想,以及近年来当代史部分在命题中所占份量的不断增加,当代史的复习教学,相对于其它部分显得更为重要。

属于命题首选的当今社会热点、重点问题,几乎都同当代史重大事件有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复习中,要善于捕捉热点信息,特别是要结合一年来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将这些信息融入当代史复习教学中,指导学生从现实溯源到历史,形成线索,融会贯通。

2.加强小专题的复习训练 小专题训练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科内小专题训练,专题要细,要有连续跨度。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小专题时,要适当联系世界近现代史,多进行一些跨中外史小专题的训练。

如对外开放问题,可从当今的改革开放入手,联系清王朝和日本幕府统治的闭关锁国、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再到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等。二是综合学科小专题,在学科内小专题的基础上,寻找各科知识相互渗透契合点,进行跨学科联系。

如民族关系问题,可从当今的民族政策出发,联系到近代民族关系、世界近现代民族关系,再联系到时事热点中的地区、民族冲突等。这就要求加强综合学科教师的联合备课和教研,共同寻找学科知识能力的契合点,提高小专题的综合化程度。

3.参照新、旧教材的变化 本届测试仍以旧版本教材为主要复习依据,但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找出其中的变化之处,可以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新趋向,对指导复习教学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中国近现代史新、旧教材变化较为重要的部分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经济侵略,清朝政局的变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国民政府前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改订新约运动的结果,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反右倾运动及后果,文革的背景,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新中国的外交等。

这些变动往往与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问题的变化紧密相关,在指导学生复习中应适当提示。 4.注意信息变化的动态 首先要注意《考试说明》的变化,通过新、旧版本《考试说明》的对比,寻找其中的变动之处,分析变化的原因,领会变化的精神,从中得到启示,以此来指导调整复习的思路方向。

今年《考试说明》中中国近现代史不作要求的部分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法国侵越与黑旗军抗法,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劳工打成一遍,近代后期的文化,建设现代化的国防,现代教育文艺体育卫生等。其次,要加强对各地信息卷、模拟卷的分析、比较,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题型,强化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

5.第二轮专题复习建议 第二轮大多进行专题复习,但备考大综合考试,选题不宜过大、过全,可以采取将大专题化解的办法展开。比如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分解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消长、中共农村政策的调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等几个小专题。

选题要联系现实,关注热点,注重人文,体现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复习中较为重要的专题包括:改革、教育、农村、入世、民族关系、统一大业、中美关系等专题。 专题复习要结合理论进行。

复习中要将唯物史观的基本知识完整而又有针对性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做到理论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才是打破教材体系围绕理论的专题复习,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军事等社会形态各自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国际矛盾、阶级、民族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其辩证关系,使学生真正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初步形成抽象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具体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高考中能力的体现能够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此外,还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平常心。具体教学上可以针对马虎、片面、错题等展开专题训练,尽量把学生在高考中因心理素质不稳定而造成的失误有针对性的先期解决。

同时还需与平时成绩不够稳定的学生进行谈话,调整他们的心。

8.跪求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

1919~1949政治:党的诞生(1921)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南昌起义(1927)八七会议(1927)根据地建设红军长征(1934.10~1936.10)抗日战争(1937~1945)国共内战(1946~1949)经济:夏天,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萎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文化:马列主义进一步传播毛泽东思想1949~1957政治:新中国成立(1949)土地改革(1950~1952)三大改造(1953~1956)一大召开。

制定五四宪法(1954)经济:一五计划(1953~1957)文化:双百方针(1956)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过程中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中国近代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