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必修一、二涉及到的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一、年龄称谓1、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2、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3、不惑之年:指四十岁4、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6、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7、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二、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三、有关官职的问题1、词语(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2、六部:(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关于史书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共三部)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记事详备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国别体: 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3)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第一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4)通 史: 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记叙历史。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共两部)(5)断代史: 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第一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第二部是南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 说明(1)以上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实际上同一史书可归入不同体例。如《史记》,可以说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2)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打头的一部是《史记》,压尾的一部是《明史》,体例全都是纪传体。而且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断代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 )《诗 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作者不详)(2 )《孙 子 兵 法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春秋?孙武)(3 )《国 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4 )《春 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5 )《左 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6 )《史 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西汉?司马迁)(7 )《汉 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班固)(8 )《 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作者不详)(9 )《离 骚》: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战国?屈原)(10)《狂 人 日 记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
(现代?鲁迅)(11)屈 原:我国第一位诗人。 (战国) (12)陶渊明: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东晋)(13)谢灵运: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南北朝)(14)陆 游:我国古代诗歌最多的诗人。
(南宋)。
2.急求高中政治必修4的知识点汇总
绝对精华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对其不同的回答分属于唯物、唯心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承认者坚持可知论,否认者坚持不可知论。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11.为什么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属于文化,文化决定于并反映、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认识利用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界的属性及规律。 2物质的含义、属性、特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根本固有属性是运动。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真正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绩肌贯可卟玖诡雪韩磨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实事求是;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结合。 1、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内容)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唯意志主义,反对守旧、无所作为。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体 手段 对象]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的桥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新问题、新要求、新工具(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
(2)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2) 真理是具体的。
5、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事物之间,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
3.高中政治必修4中涉及的几个原理和方法论拜托高手列出来下
高中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唯 物 论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原理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按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 识 论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及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和谬误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五、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们的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辩 证 法六、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七、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务的联系,还是认为事务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八、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九、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 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
4.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文化生活》核心知识提示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①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世界;③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为什么?怎么样?) (1)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注意:理解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关系;能解答辨析题。 8、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9、文化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0、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1)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本途径) ②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重要途径)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重要途径)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2)方向: 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附: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
5.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哲学主要原理与方法论、重要知识点第二单元第四、第五课:辩证唯物论【主要原理、方法论】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和消灭;规律具有不可违抗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①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指导实践,把意识中的存在变成现实性存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要重视精神的力量。【重要知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能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二单元第六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原理、方法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重要知识】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二个: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马克思主义等主观性的东西都不能作为标准。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三单元第七至第十课: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主要原理、方法论】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状态,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化的目标;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重要知识】1、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
6.高考常考文化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伛偻也可指驼背的残疾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不好(还可指帝王车盖、古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