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常识教案

2022-05-07 综合 86阅读 投稿:懊悔

1.求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常识》第一课导学案

政治:1.1.1《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含义,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2.能力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学习重难点】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课前预习 自主探究】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虚框,思考: 1. 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一道”,孔子为什么不愿意呢? 2.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指 (二)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本第4—5页,思考: 1.哲学的智慧是不是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 2.是否说,人们只要参加了实践活动,就会产生哲学智慧? 3.是否说参加实践活动是获取哲学智慧的唯一途径? 4.课本第5页“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小结: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源于人们 。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思考: 1.从哲学的本义来看,哲学是一门 的学问。哲学就是 或 。

马克思说,哲学是 。 2.真正的哲学的功能是什么? 3.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综合一、二两部分,得出结论: 。

【基础自测】 选择题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产生于人们的惊异、困惑 2.哲学智慧不像知识,它既不会老化,也不会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

1936年出版的土木工程、桥梁设计或化工大全等论著,尽管富于三十年代先进的知识,但早已进了造纸厂,而《道德经》和《柏拉图全集》还在不断再版、译成别国文字,并加以重新研究。为什么?因为今天《道德经》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而在于它的智慧。

是它的智慧,而不是它的知识,征服了人心。人类需要哲学智慧,这是因为( ) ①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是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②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③哲学智慧是人们认识世界、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④哲学智慧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这句话表明( ) A.哲学是客观世界本来就存在的 B.哲学存在于人们的主观世界之中 C.哲学存在于高度发达的人脑中 D.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是说( ) A.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础 B.只要改造世界,就能认识世界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需要哲学 D.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5.现实生活中人们嘲笑杞人忧天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然而在今天看来,人们的嘲笑是错误的。

杞人忧天的合理思想是( ) A.预见到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 B.看到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趋势 C.触及到思考世界、思考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 D.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世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6.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舟;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哲学犹如一片水中漂浮的落叶,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 ) A.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科学 B.对普通百姓来说,哲学只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C.哲学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与无知;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脱出愚蠢。”这句话意在说明( ) ①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真正的哲学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的、理性的、智慧的明灯,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这表明( ) A.真正的哲学能够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B.只要掌握真正的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能取得成功 C.真正的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真正的哲学是解决一切问题和困难的灵丹妙药 9.下列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哲学来源于生活②哲学就是生活经验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④哲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0.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这句话主要批判那些把哲。

2.高中政治教案

一、说教材

1、对教材的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哲学常识》第四课《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最后一个框题的内容。第四课最终教会学生以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学习了矛盾分析法的一些的内容,例如,把握事物的重点和主流,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学习,而且对前面所学的知识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升华。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在钻研教材后,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将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2)本课的教学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本课的教学的难点: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

确立的理由是:关于矛盾的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学习这一理论,就要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二、说学生

我所上的班级是大专小教班029班。因为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哲学,对哲学的学习方法已初步掌握,但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能力的辩证统一”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互动教学法,讨论法,努力做到教、学法的最优组织。

(1)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使学生会学。因此,从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去探究新知,通过分析、归纳等环节,这些都是通过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来完成。例如,西部大开发是否可以走东南沿海的路子?学生通过分析“相关资源”的有关信息,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2)注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提示矛盾,解决矛盾的反复过程才得以完成的。我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总结等步骤、得出答案,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在师生间多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

(3)坚持“发展为本”。教、学法的使用,首先要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在本节课,我力求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能力解决每一个问题,各抒已见,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4)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我在设计练习题时,特别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拓展延伸”的题目中,我选取《孙子兵法》中的一段古文让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哲学。

四、说教学程序

(1) 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白十黑”感冒药的广告语导入新课。通过“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没疑:白天为什么要吃白片?晚上为什么要吃黑片?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国家建设,都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引出新授课的内容,也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2) 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前,我先打开学习主页,向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学习的任务,整体感知主要脉络,做到从有疑到质疑,再到释疑。

(3) 自学探索,交流评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在教学过程中,小组交流是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活跃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自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充分利用网页资源,边操作、边学习、边思考,解决相关问题。

(4) 各抒已见,汇报成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是,汇报自学探讨阶段的成果。这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5) 归纳小结,结束讲课

通过总结本课新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使认识进一步深化。

3.求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常识》第一课导学案

政治:1.1.1《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含义,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2.能力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学习重难点】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课前预习 自主探究】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虚框,思考: 1. 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一道”,孔子为什么不愿意呢? 2.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指 (二)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本第4—5页,思考: 1.哲学的智慧是不是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 2.是否说,人们只要参加了实践活动,就会产生哲学智慧? 3.是否说参加实践活动是获取哲学智慧的唯一途径? 4.课本第5页“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小结: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源于人们 。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思考: 1.从哲学的本义来看,哲学是一门 的学问。哲学就是 或 。

马克思说,哲学是 。 2.真正的哲学的功能是什么? 3.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综合一、二两部分,得出结论: 。

【基础自测】 选择题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产生于人们的惊异、困惑 2.哲学智慧不像知识,它既不会老化,也不会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

1936年出版的土木工程、桥梁设计或化工大全等论著,尽管富于三十年代先进的知识,但早已进了造纸厂,而《道德经》和《柏拉图全集》还在不断再版、译成别国文字,并加以重新研究。为什么?因为今天《道德经》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而在于它的智慧。

是它的智慧,而不是它的知识,征服了人心。人类需要哲学智慧,这是因为( ) ①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是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②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③哲学智慧是人们认识世界、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④哲学智慧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这句话表明( ) A.哲学是客观世界本来就存在的 B.哲学存在于人们的主观世界之中 C.哲学存在于高度发达的人脑中 D.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是说( ) A.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础 B.只要改造世界,就能认识世界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需要哲学 D.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5.现实生活中人们嘲笑杞人忧天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然而在今天看来,人们的嘲笑是错误的。

杞人忧天的合理思想是( ) A.预见到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 B.看到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趋势 C.触及到思考世界、思考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 D.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世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6.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舟;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哲学犹如一片水中漂浮的落叶,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 ) A.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科学 B.对普通百姓来说,哲学只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C.哲学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与无知;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脱出愚蠢。”这句话意在说明( ) ①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真正的哲学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的、理性的、智慧的明灯,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这表明( ) A.真正的哲学能够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B.只要掌握真正的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能取得成功 C.真正的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真正的哲学是解决一切问题和困难的灵丹妙药 9.下列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哲学来源于生活②哲学就是生活经验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④哲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0.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这句话主要批判那些把哲。

4.高中哲学常识《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论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懂得了这个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有什么指导意义呢?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第一,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2、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理解)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东西,是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真理(理解)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尤其是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②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就形成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4、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理解) 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性条件。

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5、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理解)•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l)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1)认识要不断深化。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

(2)认识要不断扩展。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

(3)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的。

总之,人的认识必须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8、分析和综合的意义(理解)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1.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

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既要对事物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进行综合。

•2、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

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认识整个客观对象。分析是为了综合,不综合,分析也失去了意义;7、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识记)•合理想象就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 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在发现性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发明创造,很多科学理论的提出都萌芽于合理的想象。•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就是创新。8、创新思维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枝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9、实践的含义特征。

(识记)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0、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1)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3)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1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12、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解)•群众是实践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只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1)要相信群众。(2)要依靠群众。

(3)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4)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3、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理解)(1)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

5.高三哲学基础知识

1、人类从事着两项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2、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总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3、物质定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4、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5、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首先,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6、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1、立场不同;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3、知识构成不同。所以,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的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7、什么叫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

8、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表现: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学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反作用。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

1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1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地位: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其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3、主观主义: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它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两者的共同毛病就是主观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

1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6.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每一课知识总结

高考哲学复习(唯物论)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一原理与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即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反对从主观出发的错误观点与做法。 (2)如何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轻而易举的。既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反对主观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统一是从静态讲的,历史的统一是从动态来讲的。因此,我们既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又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这一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受实践的限制,受客观事物自身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在加深。

(2)从主观方面来看,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这些因素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一)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因此,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年高考大纲《哲学》注释(辩证法)。

高中哲学常识教案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