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要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语文又不能以“文学家”的眼光去看待,“文学欣赏”、“人文追求”一旦成了“绝对权威”,也会进入空气稀薄的高空。“泛语文”“泛人文”的教学,会回到“混合式教学”上去,导致凌虚蹈空,这也被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为此,魏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教学要回到常识,从“人”出发,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的当然之责,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之道。
他说:“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的本质在于语言的运用’。从世界的横向看,重视语言的运用成了‘国际惯例’。比如美国,围绕‘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语文知识,以及能够用语言做什么’建构课程,再如欧共体,明确提出‘语文学习者就是语言使用者’,各国课程标准都有类似的论述。我的‘言语生成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2.回归教育的主张是什么
回归教育,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应运而生的。
如今已成为普遍接 受的国际教育思潮。回归教育是把基础教育以后的一切教育都包括在内的一 种教育战略。
它主张把教育分散在人的一生中,把教育与劳动交替进行。从 而打破了传统的、连续的学校教育方式。
它的目标是建立教育一劳动一教育 一劳动的循环模式。具体说,就是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以后,不必连续升学, 而是去参加工作或劳动。
过一段时间后,再根据需要到学校学习。学一段时 间再回到工作岗位中去。
这样循环往复,劳动和教育交替进行,直到退休。 回归教育的好处是可以及时更新已经陈旧的知识和技术,以适应科学技术迅 速发展的需要。
3.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
[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2010年11月14日 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 结识新教育,是一种缘分;结识新教育,也是一种必然,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
不管是阅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书,还是聆听焦作新教育专家远道而来的讲座,以及远赴焦作的新教育寻梦之旅,都使我无不感受到新教育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她用完整的教育理念向我们展示教育的本真;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该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新教育——引领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从烈日炎炎的暑期到硕果累累的金秋,我读书,我聆听,我观察,我思索,于是有了自己对新教育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新教育的“新”魅力:捍卫教育的终极目的 纵观中外教育史,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并非首创。
“新教育”这个概念最先出现于19世纪末的英国,是当时英国教育家雷迪提出来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在欧洲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雷迪被称为“新教育之父”。
中国的新教育的创建标志是20世纪初《新教育》杂志的创刊。毛泽东、陈独秀、陶行知、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等都曾为新教育呐喊奔走,做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六大行动的内容也并不是他最先实施的,只要我们略加回顾,便会发现这“六大行动”早就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实践着。 既然这样,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为什么能显示出非凡的魅力,正在形成燎原之势?这就是因为新教育能以巨大的勇气,坚定地决心,带领我们摆脱羁绊,飞跃迷雾,直抵教育的终极目的。
每一位怀揣理想、积极进取的教师都必然会义无反顾、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何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呢? “新教育之父” 雷迪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着意谈到教育的终极目的,他在文章中写道:“教科书可以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无法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位从教师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那些痴迷新教育的教师们不是在痴迷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实验与他们产生了共鸣——捍卫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作为教育存在的最大意义,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存在的最大价值。
审视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会发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似乎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
素质教育叫得响,应试教育抓得牢。我们的教育似乎有点本末倒置,分数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
针对当前中国的教育弊端,“新教育”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以她激情澎湃的教育理想,系统完整的六大行动,来坚决捍卫的教育的原点。 二、新教育的主打曲:营造充满浓郁阅读氛围的书香校园 世界上最伟大最优秀的民族都是与他们的阅读紧密联系的。
犹太人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对于世界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得等等,每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都是犹太人,世界富豪排行榜上犹太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和犹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甚至把阅读作为宗教这样一种情怀有很大的关系。
犹太人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六十五本,美国人是四十五本,而我们中国人只有五本。一个每年只读五本书的民族怎样去和读几十本书的民族竞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仅仅读教科书的学生,就是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而一个民族的优秀程度与他们的阅读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所以书香校园的建设是整个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也是六大行动的基础。
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是一个训练的场所。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为学校打下精神底色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我们如何去营造一个充满浓郁阅读气氛的书香校园呢?我的看法有以下两点: 1、加强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创设阅读氛围。 做任何事情,氛围是很重要的。
在焦作团结街小学的学校院墙上可以看到精心绘制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兔子妈妈和小兔子在森林互相比划着自己有多么爱对方。连续的画面,漂亮的色彩,可爱的小动物,这哪里是小动物,这不就是人类世界中小孩子和妈妈相亲相爱的动人场景吗?让人看着看着就产生了要买来这个绘本美美地读一读的欲望。
再看教学楼的外墙上、廊柱上,都相应的悬挂着一些童书介绍的版面,比我们常见的名人名言类悬挂图要大上一倍。上面推荐的是一本本优秀的童书,一本书一个版面,有大大的书名,有故事梗概,有精美的插图。
在龙源湖学校,我们看到的更为壮观,在他们教学楼内走廊长长的东西山墙上,全部张贴着童书介绍的宣传画,让人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流连忘返。 在老师的带领下,这些学校班级的内外墙壁上打扮得多姿多彩。
张贴的内容都是学生们亲手做出来的,主要有绘画、绘本、手抄报、。